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4)

时间:2020-10-17 07:48:31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4)


第三节  时空的区别及其无限性和有限性
(一)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时间、空间也有相互区别的各自的特性。空间的特性是三维性,时间的特性是一维性。“维”也称“度”。
空间的三维性具体表现在: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高度;任何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的位置关系只能是前后、左右、上下,前后是长度,左右是宽度,上下是高度。这三度表明空间的立体性质,它表现在通过空间的任何一点,可以做出而且只能做出三条互相垂直线;任何物体只能存在于三维空间中,三维空间是唯一现实的空间。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说:“自然科学毫不怀疑它所研究的物质只存在于三维空间中,而这个物质的粒子虽然小到我们不能看见,也‘必定’存在于三维空间中。”
时间的一维性表现在:任何物体在时间中只能按照一个方向运动,且是不可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时间上都有不可逆转的连贯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老矣,是谁之愆”这些话都是讲时间的不可逆转性。
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这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决定的。实在地说,世界上真正重复出现一模一样的东西是没有的。麦粒种到地里,出苗、生长、结籽,从表面看是在重复出现,但结出的新麦粒己经不是种到地里的那个旧麦粒。
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一维的,而唯心论者总是设想多维空间。因为三维空间已被物质占满,那么“上帝”“鬼神”“天堂”“地狱”等就无容身之地了。设想在三维空间之外还有空间,那么这些就有处所了。
马赫曾提出“不必设想化学元素是在三维空间中的”,他说这样做就是“作茧自缚”。这种说法就是否定微观粒子是物质,因而也就否定微观粒子存在于三维空间中,当然会受到唯心论、唯灵论者的欢迎。想在三维空间之外去寻找原子,实际上就是从信仰主义那里去找原子。所以,列宁说马赫的“论断是从自然科学阵营向信仰主义阵营的转移”。
物理学上经常使用“四维”世界的概念,但这不是说空间是四维的,而是把空间和时间合在一起称之为“四维”。既不会有无时间的地点,也不会有无地点的时间,运动着的物质既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又存在于一维时间之中。比如,我在师资班教室讲课,这只说明我所处的地点,但是要真正弄清我在哪里讲课,还必须弄清我在什么时间在这里讲课,这样才能获得我讲课活动的完整观念。因此,物理学的“四维世界”概念并没有否定空间的三维性和时间的一维性。
(二)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每一客观事物都有一定位置、规模,就是有一定的空间。同时,每一客观事物都有生有死,有成有毁,有它的一定延续性,就是有一定的时间。所以,每一具体事物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比如太阳规模很大,运动范围极其辽阔,存在时间持久。但是,规模再大还是有界限的,存在时间再长还是有生有灭的;一个人在空间中活动,不管范围多广,哪怕飞出太阳系,也是有限的。就是说,空间和时间对每一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和时间仅对每一具体事物而言。
每一具体事物的时空虽然有限,但事物是无穷多的,整个世界就是由无穷多的事物组成。因此,整个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又是无限的,宇宙空间无边无际,宇宙时间无始无终。
关于宇宙有无边际、时间有无始终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想斗争。中国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认为天像一个半球型的盖子,地像一个方棋盘。但是这无法回答一圆一方如何连接,于是有人把地修改为圆拱形。这样,天穹仍像一个斗笠盖在地上,天地连接问题解决了。这一说法称为“盖天说”。按此说法,天就是有边际的,回答不了日出日落问题,于是又出现了“混天说”,即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裹着地,犹如“卵之裹黄”。这虽有进步,但毕竟还是把天看作有边际的。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现代唯心论者都认为时空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为只有承认宇宙有边界,才能给“上帝”找到宇宙外的栖身之地——天堂。马赫主义者企图在微观世界给唯心论找藏身之地,说微观粒子不在三维空间之中,这实际还是说宇宙有边际的。
德谟克利特、布鲁诺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则都承认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关于承认宇宙无边际,古希腊哲学家阿尔西佗也有一段评论说:“假如我处于宇宙极端,那么我能不能把手臂或手杖伸展到外面空间?如果我伸一下,那么外边必然或者是物体或者是空间。在任何一种场合下,我们可能转移到新得到边界而再提出同样的问题。既然手杖每一次要碰到某些新东西,那么这样显然是无限的。”(转引自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第137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每一具体事物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而整个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恩格斯对时空的无限性作过这样解释:“时间上的永恒性、空间上的无限性,本来就是,而且按照字义也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是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向左或向右。”(《反杜林论》46-47页)
如果承认运动着的物质是无限的,那么也就很自然地承认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和时间是无限的。时空无限性的实质在于,它表现了具有无限丰富内容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不可穷尽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无限性的原理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所证实。自然科学发展证明宇宙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是无穷无尽的。
先说宏观上的无边无际。太阳系直径有120亿公里,可谓大矣,但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一个普通的星系。银河系直径大约有10万光年,厚度约有1万光年,但也不是宇宙的边际,已发现的银河系外的大小星系,即河外星系就有10亿个以上。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又合称为“总星系”。但是,总星系也不是“总”的,其在宇宙中仍然是很小的。现在射电望远镜已经能够观测百亿光年之外的星体,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还会探索更遥远的空间。
再说微观上的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一方面不断地从近到远,愈来愈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向自然界的广度进军;另一方面又不断地由浅入深,愈来愈深入到物质结构更深层次中去,向自然界的深度进军。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地球上形形色色的东西,不论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69种元素也在其他天体上发现了。这说明地球和其他天体都是一样的物质界,各种化合物都是由化学原素的原子组成。
19世纪末,人类揭开了原子的秘密,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就是一个小天地。后来,科学家又发现原子核里也有小天地,其中有质子和中子,但只占原子核体积的小部分,原子核其余空间由电磁场、引力场和介子填满。原子里的电子、质子、中子和其他小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现已发现有300多种。
而基本粒子也不“基本”,它是有内部矛盾、复杂结构的,还有待自然科学继续研究。一般认为,基本粒子是由层子(夸克)组成的。美藉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发现“夸克”是存在的,但是其内部结构还未揭开。列宁说:“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自然界是无限的,而且它无限地存在着。”(《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262页)也就是说,物质结构内部也是无限的。
至于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随着自然史的研究深入,人们关于时间的眼界也日益扩大着。现代科学,如天体演化学、地质学等,已经可以对几亿年、几十亿年、甚至上百亿年前的过程进行研究了。现在已知地球有45亿年历史,太阳的历史则更长。
现代天文学发现,恒星也有产生、发展和死寂的过程。恒星由星际气体云聚集而成,开始形成的恒星是原始星,存在约有几千万年到十多亿年后发展为主序星,然后发展到红巨星阶段,最后进入恒星发展的晚期,经过脉动、爆发过程成为白矮星,其中一部分物质又成为星际物质。
寿命再长,终有一死,阅尽春秋,难逃衰亡。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也都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任何具体事物都有一定寿命,都要转化为他物,这是客观规律。宇宙各种事物千川万流、新陈代谢,就汇成了无穷无尽的宇宙长河。宇宙万物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就构成了整个宇宙无止境的发展。宇宙无所谓起源,也没有尽头。既使地球、太阳灭亡了,整个宇宙照样存在。宇宙间具体事物有生有灭,都是历史过客,时间总是有限,但是从一事物过渡(转化)到另一事物,也就是从一种具体时间过渡到另一具体时间,则是无限的。正是无数具体时间之总和,构成了整个宇宙在时间上的无限性。
总之,物质世界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宇宙中的任何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而无数具体事物的具体空间、时间的总和,构成了整个宇宙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宇宙的“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即无限时间和无限空间的统一。宇宙就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永无休止地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三)时空的连续性和间断性
时间和空间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这一观点与物质结构有关。我们知道,物质结构是可分性和不可分性的辩证统一。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又是不可分的(物体内部矛盾双方互相依存构成统一体),是无限连续的(一事物转化为它事物,永不停止)又是间断的(此事物与它事物有质的差别,各有各自的具体发展过程)。因此,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也是无限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各种特定的空间会有密度、曲率等差异,各种特定时间会有流逝快慢之差异。因此,特定时空在一定界限内才是连续的,超出一定了界限就不再是这样的空间时间,连续性就终止了,这就是时空的间断性。如太阳系的时空,在太阳系的界限内是连续的,超出这个界限则是终止了连续;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是连续的,但生前过程没有开始,死后过程就结束了,这就表现了间断性。
但是,特定时空的连续性停止不等于整个时空连续性停止。这个时空连续性停止,而另一时空连续性又会开始,中间没有空隙。因此,就一般的时空来说是永不会间断的。这就是时空的连续性。如某人死了,时空连续性就停止了,但物质是不灭的,尸体又会分解为他物,分解物的时空连续性又会开始。一物转化为他物,一个特定时空随之转化为另一特定时空,这种转化是无休止的。所以说,时空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四)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这个观点与物质运动有关,因为时空与物质运动密切相关。时空只有在物质运动中才显示出来,只有从物质运动中才表现出它的本质。时空标志着物质运动的规模和速度。因此,物质运动是时空的直接统一,时空性质与物质运动状况直接相关。如高速运动时空的性质与低速运动时空的性质就不一样,只有考查这两种运动状况,才能对二者的性质有所理解。前面举过相对论的例子。在低速运动下时空几何特性的变化不显著,可略去不计。但在高速运动之下,时空特性发生显著变化,沿运动方向的长度缩短,而时间流逝则变慢。
所谓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就是指只要物质存在,就必然有物质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形式。这是绝对的。但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多样的,它们存在的时空形式也有所不同。随着具体物质运动状态的变化,时空形式与特点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时空的相对性。这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当然,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可以与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连续性和间断性联系起来。无限性、连续性是绝对的,有限性、间断性是相对的。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也就是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这些原理,对指导我们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空的无限性告诉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永不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发展的。停止的论点是错误的;时空的有限性则告诉我们,每一具体事物所处地点、时间是有限的,不可把有限的东西夸大成为普遍适用的东西。在此地此时是对的东西,到彼地彼时就会变成不对的东西。时间的有限性还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人生在世,且不可把时间白白浪费掉。
 

第四章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是规律性的。
我们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里,总感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异常复杂,千变万化。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并非杂乱无章、各自孤立、互不联系。恰恰相反,它们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和秩序,也就是说是有规律的。
例如,地球上总有白天和黑夜,昼夜总是相互交替;人总是由婴儿到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商品要等价交换,它的价格总围绕着它的价值波动;社会发展是由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封建制、资本制、共产制;等等。事物这种有序地向一定方向运转和发展的现象,就是事物自身固有的规律。

第一节  规律的客观性
(一)什么是规律
规律也称“法则”,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都有某种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理解规律,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联系,非事物的联系不是“规律”。比如说上帝支配着一切,贫贱富贵是“命里注定”,这就不是规律;事物的产生与灭亡相联系,有生必有灭亡,这就是规律。
第二,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从事物外部加给它的联系。如类人猿在一定条件下进化为人,这是两者本身固有的联系,这是规律;而说上帝创造人,则是剥削阶级臆造出来的联系,因而不能称之为规律。
第三,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非本质的联系不能称为规律。所谓本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非本质联系则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如鸡蛋在适当温度下可以孵为雏鸡,这是因为鸡蛋与雏鸡有内在本质联系。而石头怎么也孵不成雏鸡,这是因为石头与雏鸡没有内在本质联系。
第四,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必然联系。非必然的联系不能称之为规律。所谓必然联系,就是只能这样而不能别样的联系。非必然联系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联系。在掌握什么是规律的时候,特别要注意“本质”“必然”四字,如果把现象联系当作本质联系,把非必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就会把非规律性的东西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工作中造成损害。
(二)规律不能创造和废除
唯物论肯定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规律和物质一样是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事物的规律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决定。
事物本身的性质不同,规律也就有所不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导致生产过剩而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生产也是社会化的,但是生产资料是公有制,有计划生产就没有生产过剩,当然也就不会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
事物依赖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其规律性也相应发生变化。比如说水,在一个大气压下达到100度就会沸腾变为蒸汽。但是,在青藏高原的情况就不同,水温不到100度就会沸腾起来。这是因为气压条件发生了变化。
自然科学证明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性。如天文学发现,宇宙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运行的轨道、相对速度等,都是遵循万有引力定律、惯性定律等客观规律,而不是由“上帝”支配的。生物是按照“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进化的,而不是由“上帝”创造的物种。麦苗生长是按照种子发芽、生根、长叶、拔茎、抽穗、扬花、结籽的顺序进行的,这也是规律。人要违背它是不行的,“拔苗助长”就会使其枯死。
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我国古代荀子已有认识。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唯物论者布鲁诺都承认事物规律有客观性。费尔巴哈坚决批判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的有神论,他认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规律观念是自然界客观规律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唯心论者否认规律的客观性。马赫断言:“除了逻辑的必然性,任何其他的必然性,例如物理的必然性,都是不存在的。”英国马赫主义者毕尔生说:“科学的定律与其说是外部世界的事实,不如说是人心的产物。”“人是自然规律的创造者”“人把规律给予自然界这一说法,要比自然界把规律给予人这一相反的说法,有意义得多。”法国马赫主义者彭加勒则认为,自然规律是人为“方便”而创造的符号、记号。
辩证唯物主义坚决反对任何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列宁指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和这个规律性在人脑中的近似的正确的反映,就是唯物主义。”
在苏联的斯大林时代,经济学家萨宁娜和温什尔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领导机关可以“创造”和“改造”经济规律。斯大林指出:“客观规律,人们能发现它,认识它,依靠它,利用它为社会谋福利,但是人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改造”规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68页)
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而且认为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利用它来进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如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客观规律,就像之前的资本主义必然取代封建专制一样。我们认识了这种规律,就可以按照它搞社会主义革命。
此外,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来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如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所起的作用范围就受到限制,它对整个国民经济并不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但是要注意,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不等于规律可以由人们任意改变。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规律都不会由人们任意“创造”和“消灭”的。

第二节  规律的多样性
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客观规律是有差别的。规律差别最大的有三类:一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二是根本规律和非根本规律;三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也叫普遍规律,它是一切事物共有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有称“肯定否定”规律),就是一般的规律。
特殊规律是指某一领域、具体事物独具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物种进化规律、价值规律等,都属于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差别的也有相对性。在较大范围内起作用的规律,对较小范围内起作用的规律来说就是一般规律。在较小范围内起作用的规律,对较大范围内起作用的规律来说就是特殊规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在人类社会领域是一般规律,但它对整个世界来说又是特殊规律。生物的同化和异化的新陈代谢规律,对整个世界而言是特殊规律,因为它只对生物界起作用,而在非生物界不起作用。
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一般规律是共性,特殊规律是个性。一般规律是通过特殊规律表现出来的。比如说对立统一规律:在生物界以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运动规律表现出来;在非生物界以吸引和排斥的矛盾运动规律表现出来;在人类社会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表现出来。
一般规律具有绝对性,特殊规律具有相对性。如对立统一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永恒性,它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作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哪里有物质,哪里就有对立统一规律发生作用,它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特殊规律则不然,它是随着具有特殊性领域的具体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的,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有了人类社会才有了这个规律;价值规律是随着商品生产而产生的,也将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生物物种进化规律也是和生物同时产生的,假如生物消失了,它也会随之消失;阶级斗争规律也是随着阶级社会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的。
任何特殊规律都不能由人任意创造和改变,但是人们可以创造条件促使它失去作用。当我们把共产主义的物质条件和政治思想条件准备好的时候,“按劳分配”规律就会失去作用,而由新的“按需分配”规律取代。
我们懂得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对科学研究、学习和工作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搞科研,首先就要承认研究对象是矛盾体,其运动变化是遵循对立统一规律的。每一具体研究对象又都具有特殊规律,要以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为指导,研究对象矛盾的特殊性,揭示其特殊规律,这样才能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真理性认识。
(二)根本规律和非根本规律
根本规律就是关系到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的规律。毛主席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引起事物运动和发展。宇宙的其他规律都是非根本性的规律。
根本规律和一般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本规律肯定是一般规律,但一般规律不一定是根本规律。如宇宙的一般规律,据我们现在所知有三个: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起核心作用的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派生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宇宙的一般规律是多个的,而宇宙的根本规律只能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
根本规律和非根本规律也有相对性,如在人类社会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运动规律都是一般规律,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范围内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若超出人类社会范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也是对立统一规律派生的一种形式而已。
注:关于根本规律和非根本规律问题,本文是初探,还有待研究。
(三)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就整个世界而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特殊规律,两者各有其特点:
第一,自然规律不是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而对自然界起作用,而是自发地对自然界起作用。虽然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但不以人们实践活动作为它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例如,自然界的万有引力作为一种自发力量而起着作用,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温度达到摄氏0度就成为冰水混合物,上升到摄氏100度就沸腾;等等。
社会规律则不然,它是通过人们实践活动而起作用的,只要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就会立即失去作用。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要求的规律,就是通过人自觉、有目的地活动而发生作用的。
显然,生产活动就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活动就不会有生产规律。社会规律的这种特点往往被人误解,以为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而是由人们的意志决定的。其实,社会规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在人们未发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运动规律之前,这个规律就在起作用,不会因没有被人发现而不起作用。
第二,相对来说,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时间较短,绝大多数社会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们只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以后便让位于新的规律。例如,剩余价值规律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历史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剩余价值规律也就会消失。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时间就较长,有的甚至长久不变。例如能量守恒转化规律、万有引力规律,等等。
第三,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社会规律往往涉及各阶级的利害关系,因而社会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往往要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如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就直接涉及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根本利害冲突,这个规律就是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激烈阶级斗争实现的。至于自然规律,一般来说和阶级利益没有直接冲突,可以为一切阶级所利用,因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就比较顺利。如能量守恒转化规律、相对论原理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可以利用它。
(四)关于认识规律的问题
我们搞科学研究,就是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认识和掌握了事物规律,才能在改造自然、社会的斗争实践中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以达到预期目的。
然而,认识事物规律也并非易事。要正确认识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承认规律的客观性。调查研究应从实际出发,不可带有任何主观随意性。人们头脑中的各种规律的概念,只不过是对事物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要从事物本身找规律,切不可从头脑中找规律,臆造规律。
二是一定要正确区分哪些是规律性东西,哪些不是规律性东西。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那它就是规律性的东西。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经济学笔记》中说:“规律是在事物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事物反复出现,才成为规律,才能被认识。”
三是认识规律要采取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再到个别的研究方法。而且,在找出一般规律之后,还应以一般规律为指导,更深入、广泛地研究特殊规律,发现新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经济学笔记》中说:“研究历史的人,如果不研究个别社会、个别时代的历史是不能写出好的通史来的。研究个别社会,就是找出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把个别社会的特殊规律研究清楚了,社会的普遍的规律就容易认识了。要从研究许多特殊中间看出一般来,特殊规律搞不清楚,一般规律是搞不清楚的。”
四是要多动脑子,进行抽象思维。不善于思考的人是很难发现规律的。规律作为事物的本质联系,凭人们的感觉器官是发现不了的。规律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用肉眼看不见,用手摸不着,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发现它、理解它。
五是要认识规律,就要遵从认识本身的规律。毛泽东同志在《政治经济学笔记》中说:“认识规律总是少数人认识,然后是多数人认识,从不认识到认识要经过实践的过程和认识的过程,……。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经过实践,必须采取马列主义的态度,而且必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比较,反复实践,反复学习,经过多次的胜利和失败,并且认真的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认识合符规律。只看见胜利,没看见失败,要认识规律也是不行的。” 

第五章  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前四章我讲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是在时空中运动着,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说明运动、时间和空间、规律都离不开物质,世界充满物质,世界就是物质世界。
但是,现在还要问:世界既然是物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精神现象?如果有,它是起源于何处,它和物质有什么关系呢?
辩证唯物主义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运动着的前提出发,论证了精神、意识现象的存在,但它不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而是来源于物质。就其起源说,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就其主体说,是大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内容说,是存在的反映。这坚持了唯物论的一元论。

第一节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一)先有自然界而后才有意识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意识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就拿地球来说,在其45亿年的历史中,生命在35亿年前才出现,而人类出现的历史也不过是几百万年,有了人类才有了意识现象。这就证明自然界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
自然界和人类意识哪个先有、哪个后有,谁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实质上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决定哪个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的焦点。
唯心论否认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灵魂说”就认为人之所以能思维,是因为有灵魂的缘故,认为灵魂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当灵魂寄居于人体时,人就活着,并能思维。
反动的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了巩固其反动统治,对意识的产生作出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柏拉图认为,在现实世界出现之前就存在一个理念世界。这里的“理念”就是不依赖于物质、先于物质存在的“纯粹精神”。这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实际是一样的。德国的马赫主义者阿芬那留斯把意识称为“自我”,把物质世界称为“非我”,他认为“自我”决定“非我”,“非我”不能脱离“自我”而独立存在。
与唯心论相反,唯物论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古罗马唯物主义哲学家卢克莱茨认为生命起源于无机界,幼年的地球有一个时候按照一定次序产生了生物,首先产生了植物,其次是动物和人。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把意识看作是物质的特性,认为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在无机界有“迟钝的感受性”,在有机界有“积极的感受性”,明显的感觉是有机物质所特有的,有机物是从无机物转化而来,有思维的生物是由有感觉的生物转化而来。这实际上承认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费尔巴哈则认为,只有人拥有观察和思维能力,精神是以自然界为基础,自然界先于精神的。他说思维“只能从自然界”产生,生命的产生是在地球上的一定温度和水、空气的一定状态的条件下,某些化学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论虽然肯定自然界在先,意识在后,意识产生于物质,是物质的特性和存在的反映,但是在论证上大多带有猜测性质。机械唯物主义虽然肯定存在决定意识,但是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忽视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的大脑的属性和机能,而人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劳动的产物。就意识的内容说,它是客观存在物质的反映,而且积极地反作用于物质。在自然界和意识谁先有、谁后有,谁产生谁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自然界先于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物的唯物辩证观点。
(二)有生命物质是无生命物质长期化学演化的结果
要弄清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要弄清生命起源的问题。关于生命起源问题,前面已讲过唯物论和唯心论对此作出的不同解释。唯心论者把生命起源归结为上帝或非物质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之前的唯物论虽然承认生命由物质产生,但论证并不科学。
有一种“自生说”,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最早都是直接从非生命物质中一下子产生出来的。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中国过去也有一种说法,说虱子是由人的肉体产生的,这实际也是“自生说”。实践证明,如果人把肉体洗净,把衣服用开水烫一遍再穿上,虱子就会绝迹,这说明虱子是由虱子产生的。
“自生说”破产之后,代之而起的是“生生说”。“生生说”认为不论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生命都不能由非生命物质产生,有生命的东西只能产生于有生命的东西。这种学说虽然说明在地球目前条件下,生命不能自发产生,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这又为“神创论”打开了方便之门。显然,如果有生命物质只能产生于有生命物质,那最初的生命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神创论”说,最早的生命物质是由上帝创造的。
以上情况说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都解决不了生命起源问题。而朴素唯物论既抵挡不住唯心主义进攻,又经不起科学发展的考验,所以只有用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才能科学地解决生命起源问题。恩格斯的论断揭开了生命之迷的正确方向,他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体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关于生命起源问题,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途径实现的。”
什么是生命?自然科学证明,生命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蛋白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蛋白体是由核酸和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物质体系,相当于现代生物学所说的原生质。
生命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一切生物都是以蛋白体这种独特物质为其物质基础的。不论微生物、植物、动物,还是人类,毫无例外都具有蛋白体。恩格斯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生命,我们就发现生命是和某种蛋白体相联系的,而且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我们遇到不处于解体过程的蛋白体,我们也无例外地发现生命现象。”
第二,新陈代谢是生命运动的形式。生命物质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如果蛋白体要存在,就必须经常进行新陈代谢。这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化作用是在一些酶的帮助下把比较简单物质转化成比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转化成蛋白体。异化作用是在另一种酶的帮助下把有机化合物分解,解放出生命所必需的能量。同化和异化相反相成,缺一不可。生命物质这种分解与合成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过程,使它在一瞬间是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东西。这样,生物就不断发育成长,遗传变异,衰老死亡。
第三,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生命物质是和周围生存环境组成一个物质交换的对立统一体。生物从周围环境有选择地摄取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把它同化、合成为自身的物质,同时体内较老的物质不断被异化、分解,排泄到周围环境中去。这种物质交换一停止,生命活动就会停止。这一点和非生命物质不同,非生命物质只有在真空状态下才能保存自己,一旦与周围环境接触,自身就遭受破坏。如铁与空气接触就氧化生锈。而在非生命物质中成为破坏的东西,恰好是生命物质存在的必要条件。
蛋白体也不是神秘的东西,就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来说主要是碳、氢、氧、氮、磷、硫、氯、钙、纳、钾、镁、铁等,还有少数微量元素,如铜、锌、碘、钴、锶、钡等。核酸是由核苷酸构成,而核甘酸又是由一个五碳糖、一个磷酸和一个有机碱组成,而组成核甘酸的这些有机化合物又是由碳、氢、氧、氮元素化合而成。蛋白质由氨基酸(蛋白质小分子)组成,氨基酸又是由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现代科学证明,生物传种接代主要与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有关,同化和异化的新陈代谢与蛋白质有关。
除了蛋白质、核酸外,碳水化合物和脂类也是组成生命物质不可缺少的成分。蛋白质和核酸虽然是构成蛋白体的主要成分,但是它们在分离的情况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二者结合成为一个物质体系、矛盾的统一体,即蛋白体,才产生生命现象。注意,千万不要把蛋白质与蛋白体混为一谈,蛋白质是没有生命的,蛋白体才有生命力。蛋白体内起主导作用的核酸含有遗传信息,所含的遗传信息不同,生物的性质也就有所不同。
下面继续谈生命起源的问题。既然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那么生命的起源也就是蛋白体的起源。地球上不是一开始就有蛋白体的,而是物质经过长期化学演化形成的。蛋白体的化学演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无机物发展成简单有机物阶段;简单有机物发展成复杂的有机物阶段;高分子有机物发展成具有新陈代谢的蛋白体阶段。下面简要谈谈这三个阶段。
一是无机物发展成简单有机物阶段。据现代科学研究确定,地球大约有45亿年历史,35亿年左右才有了简单生物。早期地球是个炽热的球体,当时构成地球的物质都以气态存在,并旋转着。重元素铁越转越被挤到地球中心部位,重量较轻元素(如硅铝)分布在地球中间部位,最轻的元素(如氢氧氮碳)在地球外围形成大气层,并到处活动。
后来,地球温度逐渐下降,大气层中某些元素化合成简单的化合物,主要是无机物,如氢和氧结合成水、氧和碳结合成二氧化碳、氮和氢结合成氨、氢和碳结合成甲烷。其中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再后来,地球继续散热,地表温度下降,空中开始降雨,逐渐形成原始海洋。在降雨过程中,大气里的甲烷、氨、二氧化碳和氢分子等,有一部分溶解在水里被带进原始海洋。还有火山爆发喷射出来的物质,有的也被水带进海洋。聚集在海洋中的各种物质,在光、电、热的作用下开始了复杂的化学演化过程。
二是简单有机物发展成复杂有机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各种物质在雷电交加的倾盆大雨中、在紫外线和电离射线的照射下相互作用,形成了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水与碳相互作用形成简单糖(葡萄糖),碳氢氧合成甘油和脂肪酸,氮氢氧碳化合成氨基酸,氮氢碳化合成嘌呤、嘧啶,等等。这些有机化合物的产生为蛋白质和核酸的形成准备了基本材料。
三是高分子有机物发展成具有新陈代谢的蛋白体阶段。在原始海洋里形成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温度下聚集在一起,彼此按照一定秩序首尾相接,形成一根链条状的“肽链”。当几十、几百个氨基酸组成肽链时就发生了质变,转化成大分子的蛋白质了。同样,核苷酸小分子积聚合成为大分子核酸。
蛋白质和核酸形成之后,起初与水混然一体,这时还不能形成生命物质蛋白体。要形成蛋白体必须使蛋白质、核酸与水脱离。不知经过多久,多少次失败,蛋白质与核酸结合成功,形成蛋白体这样的物质体系。它虽然在水中,但是在其周围形成一个“界膜”,从而与水隔开了。当这种多分子物质体系的蛋白体通过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使它自身的化学组成部分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时,它就从无生命领域飞跃到生命领域,生命在地球上也就出现了。
上述情况说明,生命并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物质长期化学演化的结果。
(三)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意识是人的大脑的机能和特性。欲知意识的来源,就要知道人脑是怎么形成的。欲知人脑怎么形成,就要知道人类是怎么产生的。欲知人类怎么产生,就要知道生物的进化。有了人类才有了人脑,有了人脑才有意识现象的产生。
现代科学证明,人类及其大脑是生物界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在35亿年前,海洋中的原始生物还是一个没有细胞结构的蛋白体,它们用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它们是异养的,不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靠从外界吸取现成有机物建造自身,过着缺氧的生活。它们虽包有外膜,但很简单。
随着同化和异化的发展,蛋白体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其外膜成分和结构逐渐复杂而精细,内部结构物质逐渐进化,出现了具有不同功能的颗粒,即核质、核蛋白粒、氧化粒等,形成了原始的“原核类细胞”。后来,从其中又分化出“真核细胞”,又从单细胞生物中分化出多细胞生物。原始单细胞生物一分为二,一种分化成为自养的植物,另一种分化成为异养的动物。
最早的动物是原生动物,由于原生动物的进化,出现了腔肠动物。腔肠动物又进化为两侧对称动物,再进化为后口动物,再进化为棘皮动物,再进化为无头类原始脊索动物,再进化为原始有头类动物,再进化为有颚类动物,而后继续进化出了鱼类,由鱼类再进化到两栖类,再进化到爬行类,再进化到哺乳类,人类就是由哺乳类的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的大脑也是由生物长期进化而形成的。随着生命的出现,物质的反应形式发生了一个飞跃,产生了生物的反应形式。生物的特点是能够将周围环境的物质摄取为本身的营养物,而后经过化学分解把废物排泄出体外。但是,生物周围的物质不是都可以摄取,要有选择。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选择周围物质的分辨能力,也就是对外界条件起反应作用,以适应外部环境。
生物对外部条件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刺激感应。刺激感应是生物最简单的反应外界环境的形式。最初形成的蛋白体就已经具有刺激感应,最低等动物、植物也都有刺激感应性。不过,刺激感应还不是感觉,只是产生感觉的基础。
随着生物的进化,在某些生物体内产生了专门反应外界刺激的感觉神经细胞,它已能分辩光明与黑暗,如蚯蚓。因生物适应更为复杂的外界环境的需要,感觉神经细胞发生分化,向专门化发展,有的接受这种刺激,有的接受那种刺激。这些向专门化发展的感觉神经细胞,后来就分别发展成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专门的神经细胞。
随着神经细胞的增加和专门化,分散的神经细胞聚集成神经节,再发展,各神经节又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门的反映机构,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后,又出现了中枢神经(包括脊髓和脑)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就是大脑。
动物发展得愈高级,神经系统愈复杂,反映的形式也就愈高级。到了类人猿阶段,神经系统已经有了较高的发展,能够对客观事物做出感觉、知觉、表象的反映,以至出现了思维的萌芽。人脑就是由类人猿脑进化而来的,人的思维能力是由类人猿萌芽状态的思维能力发展而来的。所以说,人脑是生物长期发展的结果。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3)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8)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