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0)

时间:2021-02-22 22:03:0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0)

第四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叫肯定否定规律,它也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肯定和否定是一对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它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具体形态。
我在讲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时说过,任何事物内部都有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系列曲折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上升为支配地位;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由强变弱,逐步趋于灭亡。当新的方面对于旧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时,事物发生新陈代谢的质变。就是说,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引起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就是新陈代谢规律。我们平常说,事物从正面走向反面,就是指这个说的。事物存在,这是正面,走向反面,就是被相反的东西所代替。正面也叫肯定方面,反面也叫否定方面。从正面走向反面,就是从肯定走向了否定,否定再走向反面,就是“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矛盾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是通过曲折道路发展的。因此,它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本章分三节讲:一、辩证的否定;二、否定之否定;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一)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对立的两种因素,即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事物是两种因素的统一体。
什么是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呢?肯定因素就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实际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保持事物存在的因素,是事物的正面。否定因素则是同事物性质相反的因素(实际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促进事物灭亡的因素,是事物的反面。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就是由这两种因素相互斗争决定的。
新事物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事物的肯定因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这时事物处在上升时期,它的存在是必然的、合理的。但是,经过一定时间,肯定因素就会逐渐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这时事物就进入没落衰亡时期,失去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最终要被新事物取代。
例如,资产阶级在取得统治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它是革命的、先进的,它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有必然性、合理性。这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以后,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壮大,由自在阶级变为自为的革命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资产阶级则由革命阶级演变为反动阶级,资本主义制度也演变为腐朽没落的制度,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最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
在一般的情况下,否定因素是代表着新的更高级的事物。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否定因素自始至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它开始比较弱小,但是越往后越壮大,最后战胜事物的肯定因素,否定旧事物而产生新事物,使事物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的无产阶级就是这样的否定因素。
除了这种积极的否定因素外,还有一种消极的否定因素。它代表着已被战胜但是还未消灭的旧事物残余,它始终是妨碍事物发展的腐朽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在消灭剥削制度后,还存在复辟资本主义制度的势力,就是这种消极的否定因素。
在通常情况下,肯定因素代表着现存事物,否定因素代表未来的新事物。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时,事物就转化到自己对立面,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
在特殊情况下,肯定因素代表新事物,否定因素代表旧事物。如果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事物就要发生倒退。比如,资本主义制度复辟就是这样。
辩证法把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情况叫做肯定,而把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情况叫做否定。所以,肯定和肯定因素、否定和否定因素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某种差别。肯定和否定,是指两种因素哪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言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一般则指新旧力量。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辩证因素。就是说,所谓“否定”,就是事物向他事物的转化,就是旧质向新质飞跃,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从对立统一观点看,否定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互相易位,就是矛盾的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因此,事物经过否定,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可见,事物被否定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新事物从它产生时起就已经孕育了否定因素,只不过开始弱小,而后逐渐壮大,取得矛盾的支配地位,使事物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把事物的否定理解为外部强加,是形而上学观点。有人说,活人被人杀死不是外力强加的吗?是的,这是否定,但这不是正常的否定,不是符合规律的否定,因此不能把它当作辩证法的规律。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既是辩证因素,又是发展链条中的环节。作为辩证环节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它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
所谓“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就是说,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不会有发展和前进。发展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如果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哪里来的发展和前进呢?如果没有真核细胞对原生细胞的否定,没有多细胞生物对单细胞生物的否定,没有神经细胞生物对无神经细胞生物的否定,没有脊椎动物对脊索动物的否定,没有人类对类人猿的否定,那么现在的地球就不会有气象万千、绚丽多彩的生物界。没有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由此观之,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既是旧事物发展连续性的中断,又是新事物连续性发展的开始。
那么,否定为什么又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环节呢?这是因为新事物不能凭空出现,而只能在旧事物灭亡的废墟上产生出来,或者说,只能在旧事物中孕育出来,并在吸收旧事物的积极成果的基础上产生。所以,新旧事物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
打个比方说,旧事物与新事物的关系就好像母体与子体的关系、麦苗和所结麦粒的关系,麦苗是母体,麦粒是子体。麦苗结了麦粒就枯死了,麦粒存在下来了。麦粒对麦苗是个否定。然而,没有麦苗就没有麦粒,麦粒的营养物是从麦苗中吸收来的。麦粒和麦苗是有本质区别的,但二者又有必然的联系。为什么麦苗结麦粒,萝卜为什么不结麦粒,就是因为前者有必然联系,后者没有必然联系。所谓否定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环节”,就是指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否定发生的。
有的人认为,否定就是把旧东西全部抛弃。这样理解是很片面的。否定,当然有抛弃之意,但不等于抛弃。作为发展和联系环节的否定是“扬弃”,既有抛弃又有保留,既是克服又是发扬。克服、抛弃是发展的连续性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而保留、发扬是发展的历史的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
辩证的否定,就包括着肯定因素的否定。比如人吃下苹果,在身体内发生分解和化合作用。苹果中对人体有用的营养成分被吸收了,转化成构造人体的材料,而对人体无用的东西则排泄出去了。这就是既抛弃又保留,既克服又发扬。
(三)学习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学习辩证否定观,对于正确观察、处理事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辩证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态度,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即肯定的一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即否定的一面。不能肯定一切,否定一切。只是应该肯定那些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那些应该否定的东西,否则会造成有害的后果。比如一个人工作很积极,但是方法不太好。那么只应肯定他积极工作的一面,不能肯定他工作方法不好的一面。
马克思主义者对旧社会文化遗产也应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就是说,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例如,孔子的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思想,这当然要批判。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愚民政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为剥削阶级统治辩护,“克己复礼”是维护奴隶制度、反对改革。这类东西是糟粕,无可取之处。不过,孔子有些话也有可取之处。他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等等,都可以批判地继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外国的东西也要抱分析的态度,不能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先进的,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这是洋奴思想、洋奴哲学。当然,也不要一提外国的东西就认为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盲目排外是不对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认真分析外国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好的可以批判地学习,不好的当然不学习。
总之,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点,我们尤其要向毛主席学习。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事物发展是有周期性的。周期性表现为事物从肯定阶段转化为否定阶段,否定阶段再转化为否定之否定阶段。
肯定阶段,就是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保持不变的阶段。
否定阶段,就是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发生质变,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的阶段。
否定之否定阶段,也就是在前一否定基础上再发生新的否定阶段。所谓“否定之否定”,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的情况而言的。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再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样事物发展就呈现一个周期。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而每一次循环都使事物发展到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
为什么说,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周期呢?因为事物在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在否定阶段被否定消失后,而在否定之否定阶段又重复出现,仿佛是原来肯定阶段的“回复”,所以叫做“周期”。所谓“周期性”,就是指否定之否定阶段呈现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的情况而言的。如从麦种到麦苗,再到麦种,就好像原来麦种的“回复”;从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好像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回复”。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有起点和终点的。肯定阶段是周期的起点,否定之否定阶段则是周期的终点。但是,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也有相对性。否定之否定阶段对本周期来说是终点,而对下一个周期说又是起点。如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这是“日”的周期性。其中,后一个白天即是本周期的结束,又是下周期的开始。
在确定周期的起点和终点时,应根据事物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比如,“日”的周期是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依据的。在地球自转中,面向太阳一面为白天,背着太阳一面为黑夜,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正好地球自转一周,我们称之为“一日”。因此,我们以白天作为日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月”的周期与日周期不同,中国农历讲的“月”周期是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依据的。由于月光是对太阳光的反射,当地球某部分遮住太阳光而在月球上出现黑影时,就是月亏;当月球脱离地球黑影时,就是月盈。从月亏到月盈,从月盈再到新的月亏,正好是月球绕地球一周。因此,中国农历是以“月亏”作为月周期的起点和终点的。
小商品生产是为买而卖的。因此,它的周期呈现是商品——货币——商品,以商品作为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则是为卖而买的。因此,它的周期呈现是货币——商品——货币,以货币作为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二)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周期性,使事物呈现波浪式或螺旋式上升运动状态。
为什么说这是波浪式的运动呢?这是因为事物从肯定到否定,就是事物由正面走向反面的过程。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则是事物由反面走向正面的过程。在由反面走向正面的过程中,事物原来的正面的某些特征、特性复又出现,因而仿佛是原有事物的“回复”。但这种“回复”不是在原有基础上,而是在新的较高基础上的回复,是在发展中的回复。如果把事物的肯定阶段比作“波峰”,那么事物的否定阶段则为“波谷”,而否定之否定阶段又是一个“波峰”。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就好比由波峰到波谷,再由波谷到波峰。所以事物发展呈现波浪式的,有“之”字形的曲折性,而不是直线式的“一”字形。
为什么说,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前进或上升运动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从肯定到否定,事物从正面走向反面,是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质变,这是一个前进;而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是从反面走向正面,也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也是事物的质变,也是一个前进。如原始社会被阶级社会代替、否定,是质变,是社会前进;而阶级社会被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否定,更是质变,更是社会前进。
二是否定之否定阶段虽然“回复”了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复”,也不是周而复始地在原地兜圈子。这是“仿佛”回复,而不是真的回复;是某些特征、特性的回复,而不是全部回复;是在新的较高基础上的回复,而不是原来基础上的回复。这正如从头一个波峰到第二个波峰,看来又仿佛回到了波峰一样,其实是第二波峰的位置比头一个波峰前进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就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这犹如长江、黄河波涛滚滚向前奔流一样。
总之,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浪式的、曲折的,不是单纯的循环,而是前进或上升。从事物发展方向说,它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从事物发展道路说,它是波浪式的、曲折的。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是事物发展的道路。事物总是通过曲折道路向前发展,但不管怎样曲折,事物向前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尽管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时出现某些停滞、倒退现象,但这只是暂时的,事物归根到底是要向前发展的。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这种对立统一,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内容。换句话说,否定之否定规律主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运动。所以,研究否定之否定规律,重点放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统一方面。要懂得,事物的发展在总趋势上是前进的,在道路上是曲折的。至于事物怎样前进、迂回曲折,采取哪些形式,则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和条件进行具体分柝。
例如,社会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从适应到不适应,再到适应这样曲折道路向前发展的。在无阶级的社会,这种矛盾斗争表现为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斗争。在阶级社会则表现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问题上,既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
循环论者把事物发展的周期性看作是简单的循环,机械的或走马灯式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在他们看来,否定之否定阶段出现的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的重复现象就是旧事物的回复,而不是上升或前进运动,否认事物的质变性发展。直线论者则把事物发展看成是笔直的、直线式的,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循环论和直线论都是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对立绝对化。循环论只承认曲折性,否定前进性。直线论只承认前进性,否定曲折性。如果这两种观点指导人们行动,就会招致失败。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运动,对指导革命和建设实践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毛主席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在从事革命和建设的斗争中,革命者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什么挫折,都不应该知难而退,被暂时的困难、挫折吓倒,而是应该知难而进,坚信必然取得胜利,始终坚持前进的方向和革命目标,努力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要有一种“明知前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
既然事物发展是波浪式的、曲折的,而不是直线式的。革命者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障碍,进行充分估计和认真分析,随时采取机动灵活的方法,循着曲折道路不断前进。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规律一样,也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在思想领域,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被近代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方法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产生后,取代了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方法论。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具有不科学的猜测性质,而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虽然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它的作用在事物经历较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周期时,才能完整地显现出来,因而容易被人们忽视。如人类社会从原始公社无阶级社会到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发展周期,这要有上万年的发展过程。就是禾类植物的生长周期,也都有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但是,不管周期有多么长,它总是客观的,有它内在的完整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德国的杜林和俄国的米海洛夫斯基歪曲唯物辩证法,硬说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三段式”的应用。这是完全错误的。
黑格尔是第一个猜到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但是在他那里,这个规律受到他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歪曲。他把否定之否定当作制造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杠杆,把一切事物硬塞到“正题、反题、合题”的三段式的框子里,常常闹到牵强附会的程度。而且在黑格尔那里,否定之否定阶段,即所谓“合题”,被理解为矛盾的调和。
唯物辩证法则把事物的发展看作从正面走向反面,再从反面走向正面,而且后一个正面也不是矛盾的调和,而是旧矛盾的解决,新矛盾的展开,从一个周期发展到另一个周期。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的原理,与黑格尔的观点有本质的不同。黑格尔是把这个规律强加在自然界和历史的,而不是从中抽出来的,他不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行动指南,而是当作证明的工具,他是用唯心主义解释这个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与此相反,认为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抽出来的,是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就是说,不是要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来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而是要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符合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不是什么证明工具,而是人们研究问题的指南。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所谓前进,就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是新陈代谢。这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不可抵抗的规律,对任何事物都适用。当我们说到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时,就意味着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我们要把这个原理当作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来看待。
那么,什么是新生事物呢?新生事物就是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的、具有成长壮大的必然性的事物。与此相反,那些同历史发展客观要求相违背的、正在走向灭亡的事物,无论作何姿态都只能是旧的腐朽的事物。
有人以为,凡是过去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就是新生事物。这是不对的。如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现象,但是不能算新生事物。
有人以为,晚出现的事物是新生事物。这也是错误的。修正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出现的,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是在斯大林逝世后出现的,能说修正主义是新生事物吗?!
有人以为,新生事物是由人随意定的。这就更不对了。新生事物不是由任何人封的,而是由客观事物本身性质决定的。在社会领域,那些反动阶级往往把腐朽事物标榜为新生事物,以旧充新,欺骗群众。
在考察事物是不是新生的时候,要注意具体的历史条件。某一事物曾经是新生事物,但是随着它内部生长起来的更高条件的具备,就会逐渐变为同历史发展要求相抵触的东西,失去存在的必然性,由新生事物演变为腐朽的旧事物了。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曾经是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生事物制度。但是,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它们又都变成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腐朽的旧制度。
(二)新生事物具有不可战胜的性能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要是新生事物,那它终究要战胜旧事物,为自己成长壮大开辟道路。旧事物可以暂时摧残新生事物,但是不能战胜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经过艰难曲折,取得战胜旧事物的胜利。
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呢?
一是因为新生事物代表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能够适应当前的、特别是未来发展的条件,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二是因为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母体中成熟起来的,对旧事物来说,这个异己力量是无法消除的。
三是因为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扬弃”,将旧事物中腐朽的、消极的成分抛弃,把合理的、积极的成分吸收和发扬,并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在我们这个时代,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新生事物。第一,它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它继承和改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并使它们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第三,它符合广大劳动人民利益,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社会主义虽然也要走艰难曲折的道路,但最终是要在全世界取得胜利的。
旧事物败亡,新生事物胜利,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这决不是说新生事物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恰恰相反,它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才能成长壮大起来。这是因为:
一是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总要遇到旧事物的抵抗,它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新生事物开始出现时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旧事物相对强大,总是要扼杀和摧毁新生事物的。在这种情况下,新生事物不通过艰难曲折的顽强斗争,就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最终战胜旧事物。
二是在社会领域,新生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只有当人民群众认识到新生事物的合理性,认识到新生事物与他们的利益相一致的时候才会支持。这种认识又是以群众切身经验为基础的,不经过一定时间是取不到这种经验的。当新生事物得不到群众多数人承认和支持的时候,它的发展就更为艰难曲折。
(三)正确对待新生事物
人们对新生事物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一种是资产阶级贵族老爷式的态度。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新生事物,要善于识别它,热情关怀它,积极扶植它。要坚定地站在新生事物方面,为它的存在、发展和取得最终胜利而斗争。
在新生事物初生时,它的优越性显露不是很明显,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再加上旧事物往往披上新事物的外衣,鱼目混珠,发现就更难了。为了及早发现新生事物,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充沛的革命感情,敏锐的识别能力。否则,新生事物就会在初生之时遭到埋没。
初生的新生事物比较弱小,而且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腐朽的旧势力便抓住它的弱点,压迫和扼杀它。这时,革命者不给它大力支持,它就有可能被旧势力压倒,在成长过程中多走弯路。革命导师就是正确对待新生事物的典范。
例如,马克思在看到巴黎公社的革命者们在勇敢地进行斗争时,立刻给予同情、赞扬和支持。在巴黎公社失败后,他仍然信心满怀地说“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称赞“星期日义务劳动”是“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称赞小块红色革命根据地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社会主义社会,新旧事物之间的斗争具有新特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生事物成长有优越条件,有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和优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旧事物也会采取伪装新生事物的办法进行复辟,这就为识别新旧事物增加了难度。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和警惕的。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44)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45)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