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2)

时间:2021-02-23 20:19:55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2)

第五节  可能与现实
(一)什么是可能与现实
客观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必然规律发生和发展的,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可能与现实,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辩证过程的一对范畴。
可能,是事物内部孕育着的运动变化的趋势,或者说是包含在现存事物中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必然的可能,凡是有必然的运动变化的趋势,就是必然的可能;另一种是偶然的可能,不具备发展必然的趋势,就是偶然的可能。
可能,是在目前尚未存在而只能在将来出现的东西。如受精的鸡卵包含有变成小鸡的根据或趋势,可是在孵化之前,它只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着。
现实,是现在存在着的客观实在。现实有两种:一种是生长着的现实,凡是具备发展必然性的事物,就是生长着的现实;另一种是衰亡着的现实。
客观事物的发展之所以是一个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这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决定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包含着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的根据。经过事物内部矛盾对立面斗争,一方克服另一方,某种可能性就转化为现实。在未实现转化之前,他事物的出现只是一种可能。
以植物种子说,它本身有转化为植株的根据。种子有胚、胚乳、种皮三个部分,胚是种子的有生命部分,是母体所产生的下一代植物幼体。这种幼体在适当条件下可以萌发,转化为植株。胚,就是植物种子转化为植株的内在根据。但是,在种子转化为植株之前,能否转化为植株还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只有种子萌发,转化为植株,才能成为现实。
可能和不可能是对立的。可能是具有客观根据的,只要具备了一定条件就能转化为现实。不可能,是在现实中没有客观根据。没有客观根据的东西,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变为现实。如金属是死物,没有生殖器官,不会繁殖,说它能繁殖下一代是没有客观根据的。
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必须把现阶段实现的可能与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区别开来。前者的根据已经展开,解决矛盾的条件已经具备。后者则根据没有展开,解决矛盾的条件尚未具备。
例如,我国现阶段就可能建成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将来一定能实现共产主义,这都有客观根据。但是,二者是有区别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条件已经成熟,是提到工作日程上的问题,而实现共产主义可能的条件尚未具备,是未来工作日程上的问题。如果把将来才能实现的东西拿到现阶段去做,就会犯“左倾”错误。现在可能办到的事不努力去实现,就要犯右倾错误。
从对人的利害关系看,事物发展具有好的和坏的两种可能性。搞农业生产,同自然界作斗争,有丰收的可能也有歉收的可能。进行革命斗争,有成功的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究竟哪种可能变为现实,则取决于各种条件。
毛主席说:“事情的发展,无非是好坏两种可能。无论对国际问题,对国内问题,都要估计到这两种可能。:(《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52页)
在一定条件下,革命斗争的两种可能性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但是,从事物发展规律的总趋势看,革命必将战胜反动,前进一定会战胜倒退。反动、倒退的东西可能得逞一时,但是以总的趋势看,它们终要归于灭亡。
(二)可能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可能与现实是相互矛盾着的两个对立面。可能,是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淆。列宁说:“应当在‘方法论’……上分清可能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现实的东西,而不是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列宁全集》第35卷第231、256页)
可能和现实又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可能存在于现实之中,现实是实现了的可能。凡是现实的东西都包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后又包含着发展成为更新的现实的可能。一切现实都是从可能发展而来的,是可能的展开。没有可能也就没有现实。事物就是可能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体。
例如,机械运动可能转化为热运动,热运动又可能转化为化学运动;学生有转化为教师的可能,教师也有转化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可能;资本主义社会包含着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可能,而社会主义建成后又包含有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可能;等等。
可能与现实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无穷尽的。可能转化为现实,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然就不能转化为现实。正如鸡蛋有发展成小鸡的可能,但是没有适当温度,可能就变不成现实。资本主义国家有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可能,但是要变成现实,就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在把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都不可忽视。可能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把可能转化为现实,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且不能忽视主观因素。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具备了客观条件,但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没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没有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也不经过努力奋斗,就还是实现不了的。
可能转化为现实,是一个矛盾斗争过程。这个过程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具有不同特点。在自然界,一种可能只要具备了必要条件,就会自发地转化为现实。而社会生活中的这种转化,总要经过人的自觉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主观努力就成了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
(三)全面分析各种可能,争取最好的可能
由于客观事物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注意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分析各种可能性和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做出正确的预见和判断,争取好的可能,克服坏的可能,以利于革命、建设事业的发展。
我们在全面分析各种可能性时,既要分清可能与现实,又要分清可能和不可能;既要分清现实的可能和非现实的可能,又要分清现阶段实现的可能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有利的可能和不利的可能。
在分析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时,既要分析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又要分清已经具备的条件和尚未具备的条件。
我们在工作中不可以把可能当现实,否则就会在制定政策时出现差错。我们的政策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可能性出发。
我们在工作中也不可以把不可能的东西当成可能的东西。如制造“永动机”,没有科学依据,难免失败。
我们在工作中也不能把将来可能实现的东西,当作现在就能实现的东西。如商品生产,将来是可能消灭的,但是现在不能马上消灭,因为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达到消灭商品的程度。就是说,还不具备消灭商品的条件。
我们在工作中特别要注意好、坏两种可能,不要只看见有利因素,看不到不利因素,看到好的可能,看不到坏的可能。在工作中必须准备两手,向好处努力,同时为克服坏的可能准备条件,做到有备无患,立于不败之地。如果坏的可能变为现实,那就恰当处理,争取再向好的可能转化。
我们在可能和现实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不顾客观条件、单凭主观愿望办事的主观主义,也要反对不做任何主观努力、消极等待可能变成现实的自发论;既要反对把不可能当成可能、把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当成现在就要实现的可能的冒险主义,又要反对把可能当成不可能,把现在能够实现的可能当成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的保守主义。
正确的做法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性,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办到的尽力去办,办不到的不勉强去办,将来才能办到的,要积极做好当前工作,为之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好工作。

第六节  内容与形式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表现方式的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
所谓内容,就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所谓形式,就是事物内在要素结合起来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
例如:在自然界中,每一个原子都以若干基本粒子作为内容。这些粒子按照一定方式排列、运动,形成一定的形式;一部文学作品,它的主题、人物、思想是内容,而作品的结构、体裁、风格、语言是形式;教学中,科学知识是其内容,讲课、辅导、作业、实习、考试是其形式;搞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是内容,开调查会、走访、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是其形式;如此等等。
事物的形式还有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的区别。内在形式是与事物特定内容密切相联系、不可分离的形式,外在形式是与事物特定内容没有必然联系的形式。如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结构是内在形式,而穿着打扮则是外在形式。
内在形式与特定内容不可分离,并不是说任何特定内容只能有某一种形式,或者某一种形式只能体现某一种内容。实际上,同一种内容在不同条件下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阶级斗争的内容可以采取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理论斗争形式。同样,同一形式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体现不同的内容。这也是大量存在的。
例如:商品交换这种经济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资本主义内容,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有社会主义内容;七言诗、五言诗、词牌这些文学形式可以体现多种内容,既可以体现奴隶主、封建主、资产者的思想,也可以体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民主共和国这种国家形式,既可以体现奴隶主、封建主、资产者阶级专政,也可以体现无产阶级专政。
内容和形式虽然有多样性,但不是随意的。特定的内容不是随便采取任何形式的;而特定的形式也不是随便容纳任何内容的。如无产阶级专政就不能采取君主制这种形式,辩证法不能以八股文章形式体现,人民内部斗争不能采取武斗形式等。
(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是相互有区别的,如果混淆二者界限,在实践中就会造成有害后果。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这种经济形式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如果我们把商品经济形式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商品生产,那就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损害。
内容与形式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种内容都具有某种形式;任何一种形式也都具有一定的内容。二者密切联系,是不可分离的。如任何社会生产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其内容,以一定的生产关系为其形式,缺了任何一面,社会生产就不能存在。
内容与形式的区别也有相对一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关系中是形式,在另一种关系中又可以变成内容。例如,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关系来说是形式,但对上层建筑的关系来说又变成内容;原子内部结构是原子的形式,但是它反映到人脑中,就成为原子理论的内容。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处于决定地位,是事物存在的基础,也是形式存在的基础。因为内容是事物的本质,而本质构成事物的主要要素,本质规定自己的形式。形式则处于被决定的地位,它必须适合事物矛盾运动的内容。简言之,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如果内容变了,形式也相应发生改变。
比如,生命这种形式是由蛋白体决定的。恩格斯说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就是说蛋白体是生命的基础、内容,是生命的唯一承担者。生命的一切主要机能都由蛋白体执行着。如果蛋白体解体了,生命也就停止了。
文章的格式也是形式,格式要服从于文章的内容。一篇文章的质量高低,主要在其内容是否丰富、科学,而不在格式。什么样的格式能更好地体现内容,就采取什么样的格式,不能使格式束缚内容。如果格式束缚内容,就是搞八股文。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适应内容。但是,形式对内容来说也不是消极被动因素,而是能够对内容起到重大的反作用。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应时,它就能促进内容的发展;当形式不适应内容时,它就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例如,生产力作为生产的内容,它是决定生产形式即生产关系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了,发生质变了,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形式,对生产力这种生产内容也不是消极的,它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格式,但是格式也反过来影响文章内容的体现。八股文就禁锢内容的发挥;商品的内在形式和外在形式都对出售有很大影响。内在形式新颖、型号多样、美观,就可以售价高一些,销售快一些。而外在形式包装的好就可以多吸引顾客。同样质量和价格的商品,人们总是愿意买包装比较好的商品。
形式对内容发展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因为不改变形式而使内容不能得到发展,这种情形就是。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危机使生产力遭受破坏,这时变革生产关系就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关于教学,如果教学形式不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就要影响教学内容,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提升。
事物的形式与内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着变化着的。
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是一个矛盾运动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它的发展又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内容总是比较活跃,不断发展变化,事物的形式则相对稳定。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在事物发展初期或上升时期,形式基本适合内容,能促进事物内容的发展。经过一段时间,内容向前发展了,形式就日益落后于内容,从基本适应内容到基本不适应内容,这时原有的形式就成了内容发展的阻力,发展了的内容要求改变旧形式,建立新形式。
当新形式代替旧形式后,新形式就成了内容进一步发展的促进力。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过程,就是形式对内容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由基本不适应再到基本适应,在新的基本适应基础上再到新的基本不适应,如此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每一循环都使内容和形式进入到更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内容与形式矛盾运动的规律。
唯心主义者有的否认形式的客观性,有的把内容和形式都看成主观的。形而上学者则割裂形式与内容关系,或强调内容而否定形式,或强调形式而否定内容。形式主义就是形而上学观点的一种表现。形式主义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抹煞内容对形式起决定作用。用形式主义观察问题,就是只从形式上、而不是从内容上判断事物性质。用形式主义处理问题,就是只从事物形式着眼,满足于追求形式而不管形式是否适合内容,在工作上走过场,表面上轰轰烈烈,但不解决实际问题。
(三)学习内容与形式范畴的意义
一是在观察和处理内容和形式关系问题上,首先要注意事物的内容,要看它是否对革命和建设有利,是否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有利,是否对人民群众有利。因为内容决定形式,事物有了好的内容,它的形式才有意义,否则就是不可取的。
例如,不管劣质酒包装如何完美,还是不能饮的;群众选举干部,如果不是真正发扬民主,不能让群众有权选举认为合适的人,而是由上级圈定,那么,虽曰“民主选举”,也只不过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建筑首先要注意质量,然后在此基础上力求美观大方,否则是不行的;等等。
二是在强调注重内容时也不可忽视形式的作用。注意,我们只反对形式主义,而不是反对讲究形式。毛主席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与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艺术形式的统一。”(《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6页)
做思想工作也要讲究形式,检讨会、生活会、谈心会、个别谈话、家庭访问等都是形式。有的思想问题本来通过个别谈话就能解决,如果采取会议形式反而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选择、创造和利用适当形式来解决矛盾。
另外,还要注意利用旧形式的问题。对旧形式一概弃之不用,这是一种机械论观点,在文化上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有些旧形式对发展了的内容有不适应的一面,也有适应的一面,这就要善于继承和改造旧形式,使之更加适合新内容的发展。如集市贸易形式,这在旧社会就存在,我们就可以继承和改造它,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京戏也是戏剧的一种旧形式,我也可以利用它来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
旧形式可以为新内容服务,新形式也可以恢复旧内容。对后者,我们尤其要注意。马克思说:“陈旧的东西总是力图在新生的形式中得到恢复和巩固。”(《马恩选集》第4卷第394页)在阶级斗争中,阶级敌人利用革命旗帜反对革命,即打着红旗反红旗,这也是常有的事,不提高警惕就要上当。

第七节  本质和现象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我们在观察和处理事物当中,不仅要注意研究因果性、必然和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和形式,而且还要研究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毛主席指出,本质是“事情的性质即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简言之,本质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的。比如,力学运动的内部联系就是吸引和排斥、作用和反作用的对立统一。力学的本质就是由吸引和排斥、作用和反作用的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本质有特殊本质和共同本质之分。
特殊本质,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特殊的内在联系,它是由事物自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矛盾论》中说:“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的本质。”正如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而生产劳动是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的,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形成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由社会的特殊矛盾决定的。
共同本质,是指同类事物中存在的共同性质。这种共同本质又使千差万别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各有自己的特殊本质,但同时又有共同本质,三者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私有制就是三者的共同本质。
特殊本质和共同本质的区别也具有相对性。在某一范围为特殊本质的东西,到另一范围内则变成共同本质,反之亦然。如私有制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本质,但是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它又成了特殊本质。因为原始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存在私有制,只存在公有制。蛋白体的同化和异化的新陈代谢,也是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共同本质,但是就物质世界的无机界而言,它又是特殊本质。
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规律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更好地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所谓“现象”,就是我们的感官所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外部形态和外部联系,它是本质的各方面的表现。如我们看到有根、叶、花,春季发芽,夏季盛长,秋季结实,冬季凋零,这都是植物呈现出来的现象。
现象有真假之分。从正面表现本质,与本质相一致的现象叫真象。从反面表现本质,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叫假象。假象也是本质表现的一种形态,也是客观存在的。
列宁说:“假象也是客观的,因为在假象中也有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不仅本质是客观的,而且假象也是客观的。”“假象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哲学笔记》第73页、111页)
假象与真象的不同点,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客观性,是否是本质的表现,而是在于如何表现本质,是正确地表现还是歪曲地表现。
假象是广泛存在的。例如,地球是围绕太阳转的,可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却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这就是一种假象。再如,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工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但是在表面上好像是劳动的价值表现。因为干一天活给一天工资,干多多得,干少少得,这样就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实际上,工人工资决不是他的劳动价值,如果工人真把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全部拿走了,资本家也就无利可图了。工资以劳动的价值出现,实际是歪曲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
中国人对假象是有深刻认识的。老百姓常说的“黄鼠狼给鸡拜年——没拿好心。”“老虎带念珠——假充善人。”等歇后语,就是讲的防止受假象欺骗。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列宁选集》第2卷第439页)修正主义者就是这种假马克思主义者。
本质以假象的形态表现出来,也是有条件的。如阶级敌人往往是在形势对其不利的条件下制造假象,一旦得逞,凶相毕露。
(二)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本质与现象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本质,是现象的内部联系。没有本质的现象和没有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本质总要通过大量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总要这样或那样来表现本质。如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他光明磊落,能牺牲个人利益去服从集体利益,他对待同志就必然胸怀坦荡,对党就忠诚老实,实事求是。这正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表现。
本质与现象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对立的,有矛盾的。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恩全集》第35卷第923页)
毛泽东说:“一切事物,它的现象同它的本质之间是有矛盾的。人们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因此需要科学。”(《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50页)
总之,本质与现象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那么有什么区别呢?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凭我们的感官能感觉出来;而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感官感觉不出来,只有靠大脑思维才能把握它。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能被别人感觉出来,但是他的品质如何呢?只有靠大脑思维才能识别。
第二,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如资产阶级压迫与剥削无产阶级的手段、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变化着的。但是,资产阶级压迫与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是保持不变的。
第三,在总体上,现象比本质丰富而多彩,本质比现象深刻、简单。列宁说过“现象比规律丰富”。
第四,任何现象都只是本质的某一侧面的具体表现,而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这里存在一般与个别的矛盾。如电磁辐射是自然界各种颜色的共同本质,而某种颜色现象只是电磁辐射这种本质的一种具体表现。再如,一个人的各种言行都贯串着他的思想本质,而他的一言一行则只是他思想本质的某种表现。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还表现在本质显现的现象,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质显现为现象的过程。俗语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马作为役畜,力就是马的本质。马的这种本质在负重的长途行走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来。人的思想本质的显现,决不是打一两次交道就暴露无遗,而是逐渐暴露的。因此,看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如何,不能仅凭一言一行就可以下结论。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原理告诉我们:认识客观事物要采取“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既然本质与现象之间存在矛盾,如果要认识事物,掌握它的发展规律,就不能停留在事物的现象上,而必须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毛泽东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方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怎样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呢?
首先,要全面掌握事物的现象。列宁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列宁选集》第4卷第45页)
其次,要做到全面掌握事物的现象,就必须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再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还要善于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有关现象的基础上,对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看看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还要注意的是,我们认识事物会受到客观和主观条件限制,或因客观事物的本质还没有完全暴露,或因知识缺乏,或因方法不对,从而做不到对事物本质一次就能准确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有些假象更容易使人陷于迷津,所以识破假象对达到本质的认识具有特殊的意义。
假象尽管歪曲本质,但它还是本质的表现。因此,只要坚持调查研究,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假象也是可以识破的。《西游记》里有一个杨戬与孙悟空打斗的故事,孙悟空打不过杨戬,变了一座庙,把金箍棒插到庙后当旗杆。杨戬见到这座庙,但找不到孙悟空,经他分析,庙的旗杆都在庙前而不在庙后,断定是孙悟空变的,识破了孙悟空的假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见到一些“贼喊捉贼”的案例,有经验的公安战士还是能破案的。

第八节  其他基本范畴
除上述五对基本范畴外,唯物辩证法还有其他一些基本范畴:有限与无限、相对和绝对、必然与自由、内因和外因、普遍和特殊、两极和中介、链与环、动机和效果、个别和一般等等。其中,有些范畴在部分章节中穿插讲过一些。在本节中,略谈有限与无限、相对和绝对、必然与自由、局部和全局。
(一)有限与无限
有限与无限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
哲学上讲的有限,就是指有条件的、有始有终、有边有际、可以穷尽的意思。哲学上讲的无限,就是指无条件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不可穷尽的意思。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有限的,都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灭过程。大至宇宙天体星系,小至人类,都是有生有灭的。阶级、政党等更是如此。
有限与无限也是辩证关系。无限是由无数有限的总和构成的,或者说无数有限的总和构成无限。没有离开有限的无限,无限离开有限就变成毫无具体内容的东西。同样,也没有离开无限的有限,有限总是无限的一个部分、方面。
宇宙中的每个具体天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无数有限空间的具体天体的总和,构成宇宙的无限空间。同样,各种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失过程的时间也是有限的,但是把各种有限时间的事物汇合起来,就构成宇宙的无限空间。
对此,我国古代已有朴素认识。明代人董谷在《豢龙子》一文中说:“或问:天地有始乎?曰:无始也;天地无始乎?曰:有始也。未达,曰:自一元而言,有始也;自元元而言,无始也。”意思是:问天地有开头吗?答没有开头。问天地没有开头吗?答有开头。问:不懂得你这是什么意思。答:就一个具体天体系统来说是有开头的,但是就无限多的天体系统及其演化来说,是没有开头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的,这已经是矛盾”“正因为无限性是矛盾,所以它是无限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止无境地展开过程。如果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结。”
这个结论揭示了无限性的内在联系和实质。我们只有从矛盾的规律去理解“无限”的概念,才能把握其实质。无限是由无数有限构成,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并通过有限表现出来。
有限和无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在:宇宙中有始有终的万物汇合成宇宙,无休止地发展,这是有限转化为无限。另一方面,无始无终的宇宙总体是分成各个具体部分,通过无数的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这又是无限转化为有限。
在学术界,除了对“无限”有传统的理解外,还有一种理解:无限是开放式的无限。也就是说,无限是封闭式的无限,或者说是有极限的无限,这种无限就是不能超越极限,一超过极限就等于零,零就是无限。如速度不能超出光速,这就是速度的极限,超出这个极限,实物就等于零。对于这种理解,还可以讨论研究。
(二)绝对和相对
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在认识论上就是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相对,是指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绝对,是指无条件的、永恒的、无限的。
例如,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因为只要是物质就必然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例外。但就运动形式而言,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运动形式,每一具体事物的运动形式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也就是相对的。
绝对和相对也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相对和绝对互为存在条件,没有相对就谈不上绝对,同样,没有绝对也谈不上相对。绝对只能包含于相对之中,相对中也包含着绝对的颗粒、部分。如前所说,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形式是相对的,物质的运动不能离开运动形式而存在。每一种运动形式中都包含有运动的绝对性,如果不包含,也就不成其为运动形式。
相对和绝对的对立也有相对性。在某场合是绝对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相对的东西,反之也一样。例如,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是必然现象,是绝对的。但是,就发展着的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阶级斗争只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阶级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消灭而消灭,因而它又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就具体个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相对的,但就整个人类及其后代延续而言又是无限的、绝对的。(这里说的绝对,不是绝对化的绝对,因为人类也是有极限的,有相对性)
在相对和绝对关系问题上,要反对两种倾向或错误思想: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把相对性绝对化,认为事物只有相对性,没有任何绝对性。如“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对与错没有界限,就是相对主义说法。
绝对主义则把一切事物的绝对性绝对化,没有任何相对性。对的就是对的,不能包含任何不对的东西;错的就是错的,不能包含任何对的东西。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则是绝对主义的一种表现。
(三)必然和自由
必然和自由,是揭示客观事物规律与人类活动之间辩证关系的一对范畴。必然,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关于必然,前面已经讲过,这里着重谈“自由”的问题。
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什么说,自由是对客观规律(必然)的认识呢?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是先从现象开始的,反映事物现象只是感性认识,事物的规律是靠理性才能认识的。当人们不认识事物规律的时候,便思想混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办起事来就要碰钉子,这当然没有自由了。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从思想和行动上有了自由。
为什么说,自由又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呢?当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之后,如果不按规律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还不能摆脱自然力的限制和社会压迫,实际上还是没有自由。如果穷人知道自己受穷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剥削制度造成的,但是不采取行动推翻剥削制度的话,就不能摆脱受压迫与剥削的地位,而获得解放。这种情况就还谈不上获得自由。
毛主席说:“人们为着要在社会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会科学来了解社会,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红旗》1971第9期)
必然和自由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事实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成果,就是在必然和自由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例如,我们从事一项工作,开始对其规律不认识,经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了它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达到了改造客观事物之目的,这就是从必然转化为自由。当我们完成这项工作后,又有新的工作有待去做,对新工作的规律性不了解,这时又从自由转化到必然。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就是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无止境的。
必然转化为自由,要经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社会实践,要经过主观努力。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客观事物的规律就无法认识,更谈不上把主观认识转化为现实。如果不主观努力,不动脑子,不总结经验,就不能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必然还是转化不成自由。
在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一定要承认必然、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只能认识它,而不能创造它、消灭它。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而是能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的。因此,我们在工作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取得更大成绩。
(四)局部和全局
局部和全局,这是揭示事物整体与组成整体的部分、方面之间辩证关系的范畴。
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是指组成事物整体的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阶段。例如,就国家而言,全国是整体、全局,各省市则是局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是全局,而过渡时期的不同阶段则是局部;等等。
局部和全局也是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全局是由局部组成,没有局部就没有全局。而局部又都是全局的一部分,没有全局也就没有局部。
全局与局部的差别也有相对性。在彼场合是全局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成局部性的东西。一个国家对全世界而言是局部,但对国内各省说它又是全局,作为全国局部的省,对其管辖的市县而言又成了全局。
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指导人们工作有重要意义。要做好工作就必须有全局观点,对局部可行、对全局不可行的事,就要服从全局。反之,对局部不可行、而对全局可行的事,那就应当照顾全局。这就是全局观点。强调全局的观点,不是说可以忽视局部,局部性的东西也要注意解决,特别是对全局有决定作用的局部,更要注意抓好。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46)

下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