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7)

时间:2021-03-01 11:38:58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7)
    
第五篇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分两部分: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四个部分组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总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自然辩证法是分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们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使历史观成为科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要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必须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对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三个部分组成。现在就把这三部分分成三章来讲一讲。

第一章  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历史观?历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一切现象、对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总的和根本的观点。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就十分重视探索人类自身创造的社会历史。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探求自然界各个领域、各个部分的发展规律,形成了自然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探求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社会科学。
其中,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科学又形成各种不同的专门社会科学。如以研究生产关系为对象形成政治经济学;以研究阶级、国家为对象形成政治学;以研究战争为对象形成军事学;以研究民族为对象形成民族学;以研究文学艺术为对象形成文艺学;以研究社会道德为对象形成伦理学;以宗教为研究对象形成宗教学;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形成语言学;以研究思维形式为对象形成逻辑学,如此等等。这些专门科学都是研究社会特殊领域、特殊规律的科学。各个专门社会科学是社会历史哲学的基础。
历史观不同于各个专门社会科学,它是社会历史哲学。它不是研究社会各个领域及其特殊规律的科学,而是以整个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社会发展一般(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以各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从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它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
历史观作为历史哲学,它所研究涉及的问题,不是仅仅关于人类社会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问题,而是关于整个人类社会最普遍、最本质的问题。诸如这些问题: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社会历史的演变有无自身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人物?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谁决定谁?这个问题是社会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中的展开。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究竟何者是第一性的”,这是构成社会历史观的出发点和基础。
在哲学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这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在其他重大社会理论问题上的分歧都是由此发源和展开的。因此,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类社会是处在经常运动变化着的社会有机体。它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个最复杂的特殊部分、特殊领域,与自然界的动植物有机体有本质的不同。要了解人类社会,就必须从总体上分析构成社会生活的一切要素,了解各种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到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基本要素,揭示社会有机体不同于自然界动植物有机体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有机体进行了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把构成社会生活的一切要素高度概括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就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体。
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的经典论述。
很明确,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分配形式)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经济基础。社会存在,主要是指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说的。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如国家、军队、法院等也是物质性的,不属于社会意识,应在社会存在之内。这样说来,社会存在包括了以生产关系为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在内的物质性东西。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人们的社会关系除生产关系和政治关系外,还有其他很多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也是社会关系,也应在社会存在范畴之内。
总之,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反映的对象、内容包括一切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
毛主席就把政治列入被反映的对象。他在《新民主主又论》里明确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列宁则把社会存在看得更加广泛。他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说:“你们过日子、经营事业、生儿育女、生产物品、交换产品等等,这些事实形成事件的客观必然的链条、发展的链条,这个链条不依赖于你们的社会意识,永远也不会为社会意识所完全把握。”(《列宁选集>第2卷第332页》)
但是,社会关系内的最基本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制约着政治关系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同理,生产关系这个主要社会存在制约着政治关系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社会存在。生产关系是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关系,也是起主导作用的社会存在。反映社会存在的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就是反映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是标志社会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们的社会意识之外,为人们的社会意识所反映。它包括了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上层建筑和其他一切社会关系以及各种现实生活的客观事物。
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存在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因此,一般说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般说的社会意识,主要是指反映生产关系的社会意识。当然,社会意识还包括政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艺术观念、宗教观念、民族观念、家庭观念等。哲学也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
在我们弄清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以及谁决定谁的问题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成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涉及对社会的根本看法,社会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这是历史观中的根本问题。而其他问题,如社会发展是否有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等,都是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规定的。
二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存在的一种表现形式,以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历史作为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同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标准并不矛盾。
(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物史观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国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看法,其中就有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的合理思想。他还说“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就是说君主要得人心,要给百姓实际利益。
汉景帝认识到乱子是由生产遭破坏引起的,说:“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源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古文观正》上册231页)
西汉的晁错认为:治国安邦,发展生产是为根本。他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古文观正》上册246页)
在西欧,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培根认为,动乱产生于饥饿和不满;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社会生活是由经济的发展决定的,社会上存在不平等的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发展。不过,他只反大私有制,不反小私有制;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则强调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罪恶不应归罪于他们自己,而应归咎于社会制度。他认为正是因为私有制才产生了社会不平等,导致了大多数人贫困。
这些哲学家和思想家,对某些社会现象所作的解释具有唯物主义性质。但总的说来,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之前,在整个社会历史理论领域,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因而没有正确地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
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它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把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归结为人们的思想动机,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
历史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理论形态: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唯意志论直言不讳地宣称:个别的超人、天才、英雄的主观意志和动机,是左右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决定力量。西方的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1788-1860),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他否认客观世界的独立性,断言“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意志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和本质,意志支配一切、创造一切,意志是万能的。他说:“有意志,也就有生命,有世界。”
尼采(1844-1900)也是德国人。他认为“权力意志”决定一切,上等人的意志决定着历史。他说:“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人可以使千百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又说:“雄鹰决不结队飞翔。这种事应当让燕雀去干……高飞远著,张牙舞爪,才是伟大天才的本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编》22页)
另外,俄国的民粹派也是宣扬历史是英雄人物创造的,人民群众不过是“群氓”。在中国春秋时代,也有大人物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观点流传。认为帝王将相创造历史,就是把所谓英雄人物的意志看作是历史命运的决定者,实际就是唯意志论的观点。
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命运的是“上帝”“天命”或某种“宇宙精神”等神秘的精神力量,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则是精神力量的执行者或体现者。
孔子说的“天命”就是认为“天”是主宰一切的;孟子说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里除了有循环论的观点外,也有宿命论的观点。
而汉朝的董仲舒发展了孔子的天命观,宣扬“天人合一”“王权神授”,天意支配一切,说封建的“三纲”“五常”“尽取于天”,说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给的(“为人者,天也”)。
在西方,基督教神学宣扬上帝主宰一切。黑格尔把历史的发展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发展,“绝对精神”决定着历史。
宿命论宣扬的这种超社会的精神力量,不过是披着神秘外衣的世俗的精神力量。从本质上来看,宿命论和唯意志论都是英雄创造历史论。
列宁在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时指出:“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史的准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致命弱点,就在于它把个别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思想动机看成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这就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同时,既然社会历史是个别英雄人物随心所欲创造的,也就否认了社会历史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按照这种理论,还必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把人民群众看成是消极的、任人摆布的“群氓”和“阿斗”,他们的命运只能寄希望于某个“救世主”的偶然出现。
历史唯心主义长期统治人们的思想,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
阶级根源:由于对社会历史的解释直接同各阶级的利害息息相关,因此它就会更多地受剥削阶级偏见的歪曲。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垄断着精神活动,被剥削者担负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剥削阶级极力夸大精神作用,贬低物质生产的意义,用以说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下通义”,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历史根源: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眼界。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之前,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生产发展缓慢,规模狭小,世界各地和各民族处于彼此隔绝状态,使人看不到历史过程的共同性、重复性,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在封建社会里,阶级关系和历史事变的动因和后果的联系也是混乱而隐蔽的,要揭示出这些动因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
认识根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发展不同,在自然界起作用的是各种无意识的力量,由于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定的有规律的客观过程。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却不同,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社会历史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而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特点,如果只看表面现象,就容易产生误解,以为社会历史发展决定于主观意志。历史唯心主义者正是利用和片面夸大了这个表面现象,把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把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全部人类社会历史,特别是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论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恩格斯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时指出:“下面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恩选集》第2卷第117页)
马克思的这一伟大发现破天荒地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把历史观真正奠定在科学基础之上。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就是坚持历史观的唯物主义。那么为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呢?这是因为:
第一,客观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前提。人们的社会生活必须首先为解决吃、喝、穿、住问题而从事生产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
第二,社会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关系。人们不能任意地按照主观愿望来选择某种生产方式。事实是,每一代新人都只能从他们的先辈那里继承现成的生产力,以此作为继续生产的出发点。同样,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处于既定的某种生产关系之中,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都必须接受既成事实的生产方式,并以此作为生活的起点。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发展。任何社会意识都不能凭空产生,它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每一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意识也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因此,社会意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是有阶级性的。
在社会历史观上,要始终贯彻唯物主义原则,彻底驳倒唯心主义,关键是要找出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物质动因。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的一切活动确实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预期目的,并且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是有影响的。但是,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是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必须弄清楚人们的思想动机,特别是推动整个阶级、民族行动起来造成伟大历史变革的动机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在同一个社会里人们的主观动机多种多样,甚至是互相矛盾、冲突的?为什么有的思想动机能够实现,有的不能实现?
这些问题决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找到解答的。马克思主义证明了人类社会自有阶级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化、发展的结果。各阶级的人的动机不同,甚至相互冲突,引起阶级斗争。
引起冲突、阶级斗争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各阶级在生产方式中处于不同地位所决定的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冲突。任何形式的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为着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的。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归根结底也是围绕着在经济上解放而进行的。所有这些,都说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人们的思想动机,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同时又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仅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可以起推动或阻碍作用,究竟起什么作用则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以及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新的进步的社会意识反映着社会进步势力和进步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符合或比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群众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发挥伟大的动员、组织和改造作用,变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物质力量。
与此相反,腐朽反动的社会意识反映了腐朽制度和反动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歪曲现实,散布愚弄人民、扼杀人民的历史创造精神的反动说教,因而起着阻碍和破坏社会发展的作用。
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到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是,不管社会意识作用有多大,它毕竟不是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最终的决定力量仍然是社会存在,仍然是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第二节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反作用。社会存在除了生产方式外,还有政治的和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其他的现实生活。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决定社会发展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什么的问题,是生产方式还是上层建筑,抑或是社会意识形态呢?对此,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是生产方式和政治、法律上层建筑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中,这三者都作为一种力量形成一种社会发展的合力,共同在起作用。
恩格斯在致约•布鲁赫的信中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马恩选集》第4卷第478页)
恩格斯说的“合力”,包括了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一切因素、力量在内。现实生活也表明,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不仅有生产力,还有生产关系;不仅有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还有社会意识形态。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对社会发展都起着作用。
不过,组成合力的各种力量、因素,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平均数、平均力。其中有主导力量和非主导力量,有根本动力和非根本动力,有最终的动力和非最终动力。
历史唯物论认为,对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根本的、最终的动力是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期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恩选集》第2卷第82页)
马克思这段话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根本力量是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变革。社会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那么,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呢?这是因为:
第一,按照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能够生活才能创造历史,为了生活就必须吃、喝、穿、住,就是说必须要先进行生产。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没有生产就没有社会。如果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社会就不能发展。如果生产完全停止,社会就会灭亡。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进行。
因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的承担者即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一个社会的一定的生产力,决定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并决定建立在它上面的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就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不同,它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阶级结构和社会意识也就不同。所以,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使用石器的极度低下的生产力和原始公有制结合,形成的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这个社会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国家,没有私有观念。后来,随着使用金属工具的生产力发展,出现了私有制,产生了剥削,人类才分裂为对抗的阶级,并相应地产生了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和敌对阶级的社会意识。只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彻底消灭私有制,高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最终的完全消灭阶级,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了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社会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当发展到新的一定阶段,便同现存的落后了的生产关系发生冲突,那时就必然会引起变革生产关系和全部上层建筑的社会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呢?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一切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都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不发展,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二,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变革才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以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以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第三,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和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不断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有相对的稳定性。生产力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生产关系只有在适合生产力时,才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适合时则变为阻力。
生产力中的各要素,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劳动对象、生产工具和劳动者。这些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各有其作用。
劳动对象,就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而用生产工具作用其上的东西。实际就是自然界,其中有天然的自然物、人工化的自然物。前者有铁矿、石油矿、原始森林、河流、未开发的土地等,后者有已开采的矿沙、煤、人造林、水库运河,开垦的土地,还有经过加工的半成品等。这些都是自然界的东西。
物质资料生产的对象和所需要的一切原料都是自然界提供的,自然条件的差别性和多样性,对生产部门的创造、布局和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生产力发展就会快些,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生产力发展就会慢些。自然资源的富饶是构成一个国家经济潜力的重要因素,合理地开发利用,无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但是,如果对自然资源不加控制、不顾后果的盲目开采,就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长远的观点看,就势必破坏社会生产,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人类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自然界,就是“自杀”,就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因此,人类不仅应当科学地利用自然,而且应当学会科学地保护自然。
自然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性,无疑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也不发达,生产工具也落后,就是拥有再好的自然条件,生产力也得不到提高。例如,日本和瑞士的自然资源虽然贫乏,但在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工具方面先进,生产力发展就很快。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社会的发展决定于自然界,这是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天然的劳动对象的作用,抹杀了劳动者、生产工具所起的作用,抹杀了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特别是抹杀了阶级斗争的作用。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的一个重要要素,生产力的变革是从生产工具变革开始的,它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在东北辽宁农村就有“磨刀不误砍柴工”“手巧不如家什(土话指工具)妙”的说法,就是说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
不过,生产工具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要素。在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主体,即劳动者。自然资源只有在劳动者利用它时才成为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工具也是劳动者制造的,只有劳动者使用它进行生产活动时才变为生产力的要素。
马克思说:“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恩选集》第1卷第160页)列宁也说:“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列宁选集》第3卷第843页)
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并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范围内,劳动对象或劳动工具的相对决定作用。如在“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停工待料情况下,作为劳动对象的米就起了关键作用。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条件下,先进生产工具就起了关键作用。
在生产力的要素中,除了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等基本要素外,还有其他要素,如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者的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提高、人工原料的出现,都是和科学技术发展分不开的。人类从繁重体力劳动过渡到操纵仪器的自动化大生产,是借助于科学技术这个杠杆。马克思明确地说:“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恩全集》第3卷第575页)
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的要素?技术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和方法,属于生产力范畴,这容易被理解。但是,科学是属于意识性的,为什么又成生产力呢?
自然科学之所以是生产力,有两个原因:一是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参与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帮助人类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二是自然科学又是人类生产劳动中的要素。人类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活动。自然科学帮助人类认识自然物质内部矛盾、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使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但是,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生产力的独立的或直接的要素,它只有同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要素结合在一起,并将科学技术知识凝结在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之中发生作用时,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结合,就会使工具改进或革新;与劳动对象结合,就会使劳动对象深度和广度加深、扩大。劳动者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一次科学技术的新发现和应用于生产,都使人类在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有新的进展,创造出越来越高的生产力水平。
社会科学是否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呢?以我看法,也可以转化。特别是经济方面的社会科学,用来指导生产管理就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因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要素。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资本论》第1卷第53页)
这里说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就包括生产的组织管理。为什么生产的组织管理也是生产力?这是因为组织生产劳动、管理生产也是生产劳动。比如在社会主义企业里,职工中的绝大部分人执行操作机器的任务,少数人执行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任务。这种管理本身就是直接的生产劳动。如车间主任组织、安排生产,研究和解决操作机器产生的问题,检验员检验产品质量等,这都是生产劳动。实际上,企业的生产劳动是组织、管理劳动和操作机器劳动的结合。
企业管理劳动之所以是生产劳动,还因为企业管理不单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生产技术。特别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数学方法,使管理跃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它不仅是科学化、系统化、普遍化的劳动经验和方法,不仅是一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而且还要用一套特殊的方法改造企业,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以取得最佳的生产成果。因此,它更是一门工程技术。由此可见,从事于这种科学技术的劳动当然是生产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但是,不是说生产关系就无足轻重。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力,而不是生产力单独的一种力量。
生产关系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适合生产力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着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经济制度,意味着社会发展发生质的飞跃。
(二)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也称为“政治法律设施”或政治法律制度,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等。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是经济基础的集中表现。
它也是一种物质性的社会力量,它也参加到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对社会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的作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建立在新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在为经济基础服务中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建立在旧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对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则起阻碍作用。
新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上层建筑是新旧社会经济制度更替的杠杆,是新制度诞生的“产婆”。在阶级社会,新旧制度更替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反动剥削阶级是旧的腐朽制度的维护者,他们由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要竭力维护旧制度,反对新制度。革命阶级是新社会制度的代表者,它要求以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生产关系。要实现这个要求,就要用革命暴力对付反革命暴力,用革命武装力量消灭反革命武装力量,夺取政权建立革命政府,代替反动政府,为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扫清道路。
第二,新的上层建筑对新的生产关系起着保护作用,从而使新生产关系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同时,它也可以保护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恩格斯说:“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相应而行并对经济运动产生反作用的还有‘政治运动’。经济运动和政治运动,这是两种不相等的力量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是经济运动,另一方面是追求尽可能多的独立性并且一经产生也就有了自己的运动的新的政治权力。总的说来,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的反作用,即国家权力的以及和它同时产生的反对派的运动的反作用。”(《马恩选集》第4卷第482页)
这里说的国家权力的反作用,就是指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而言,说明它从经济运动产生又反作用于经济运动。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的比较快;它可能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面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两种情况中的一种。但是很明显,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马恩选集》第4卷第83页)
恩格斯说的国家权力对经济发展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破坏作用。起促进作用的就是那些适合新经济基础的,并为新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这种力量不能与经济运动力量等同,经济运动力量是根本力量。
(三)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立场和学说,是人们对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
由于人们反映社会存在方面和方式不同,社会意识具有不同形式,主要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基本形式。在阶级社会里,一定社会意识形式观点的总和构成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所以,社会意识形态就是特定的形式和较完整的体系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除了意识形态之外,还包括一定的社会情绪、习惯所构造的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它的内容不管正确与否,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都可以从社会历史条件中找到它的来源。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除自然科学之外都有阶级性。因为社会关系中存在阶级对立,而反映这种关系的观点也就有阶级性。这里说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它也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上的不一致性。具体表现有五个方面:
一是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先进的思想、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发展的趋势;二是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经济、政治发展的不一致性。如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有时在意识形态发展方面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三是社会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继承性;四是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五是社会意识有能动作用,这是它有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就是一种社会力量,它也参加到社会发展的“合力”中发挥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也有两种作用:一是先进的革命思想、理论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二是落后的反动思想、理论,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
先进的革命的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为革命的经济变革、政治变革作舆论准备,正确指导先进阶级的革命实践活动。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运动。只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党才能起先进战士的作用。
第二,先进的革命的思想、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可以转化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先进意识的能动作用要通过指导社会实践才能实现,也就是必须通过指导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而人们的社会实践,也力求在先进思想指导下进行。
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政治法律思想,它是对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它在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社会政治制度、各阶级和各社会集团关系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在阶级社会,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广义的政治思想,包括法律思想在内。在阶级社会,政治斗争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是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在阶级社会,政治就是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政治法律思想是有阶级性的,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法律思想的体现,就是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思想,正是通过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来发挥作用的。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历史唯心主义把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把个别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它不可能发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解剖活的社会有机体时,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关系中划分出物质的社会关系,揭示了社会物质关系和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的内在联系,找到了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是历史发展的深刻根源。
列宁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列宁全集》第1卷第119页)
这就是说,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同时也就真正发现了社会的发展,是同自然界一样有自身规律的自然发展过程。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具有辩证性质,历史唯物论同时也是历史辩证法。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生活现象和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社会生活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生活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质。因为社会发展的规律决定于社会生活的客观物质条件,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了人的意志和愿望。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揭示的整个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在人类社会也发生作用。
然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领域。因此,物质世界的一般规律,在社会领域的作用有其特殊表现形式。如对立统一规律,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的规律也是多样性的,有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性质的规律,就是一切社会共有的一般规律。
另外,还有仅为几种社会共有的一般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就是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一般规律。而且,每种社会形态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各自特有的经济规律。
上述这些不同类型的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它们的性质、作用和表现形式都是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它们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联系,在它们之间存在特殊和一般、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革命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是社会科学中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历史观的空前的伟大变革,无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都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的正确解决,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的物质根源。这就为人们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根本性观点,给予历史唯心主义致命的打击,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破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唯心史观的灭绝,只要世界上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就还会长期继续下去。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同情无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并对他们憧憬的社会主义社会提出某些有价值的猜想,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历史观,而不能科学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本质,不能找到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途径。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发现剩余价值规律,从而揭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性,真正找到了这种历史转变的阶级力量,找到了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研究社会生活的各门学问能够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研究社会生活的各门具体学问由于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指导,最多不过是收集了一些片断事实材料,而描写社会发展过程的个别片断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社会科学。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方法,从而使各门具体社会学科的科学化成为可能。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它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都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革命战略、策略的理论依据。它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对我们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是不可缺少的,是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6)

下一篇:印共(毛)2020年11月战斗简报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