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28 19:16:06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6) 第三章 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懂得了认识的基础和认识的辩证过程之后,还应该了解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取得丰富可靠的科学材料,经过一系列科学的抽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认识的具体方法。这对于人们探求真理、发展真理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如果不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就难以取得成功。 第一节 科学的认识方法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事物是有方法的,认识的方法有正确、科学的方法与错误、非科学的方法之分。 所谓科学的、正确的认识方法,就是通过实践获得确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并用辩证逻辑思维方法进行一系列科学抽象,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认识的具体方法。人们要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有现实和可靠的感性材料,而这样的材料只有通过实践进行观察、调查才能获得。 然而,感性材料还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不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要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还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所谓非科学的、错误的认识方法,就是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主观臆断、以偏概全的方法。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在认识方法上的具体运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的认识方法就是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是唯物主义的,它要求真正认识对象,认识要与对象相符合。因此,这种方法首先尊重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求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这种认识方法也是辩证的,它要求从对象的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从现象的认识达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要采取本质上不同于取得感性认识的科学的抽象方法。而实现科学的抽象又需要采取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就是辩证的思想方法。它是由许多相互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具体方法组成的,其中主要有比较和分类、归纳、分析和综合、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等,这些也是本章要讲的重点。 (二)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的认识方法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我们知道,在研究或认识对象确定之后,采取的研究的方法、认识的方法是否正确,对能不能达到正确认识是个关键问题。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就不可能达到正确的认识。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科学的认识方法可以使人们获得可靠的感性材料,为上升理性认识创造必要的条件。科学的认识任务,在于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若要实现理性认识,就必须有十分现实和可靠的感性材料为基础。要取得十分现实和可靠的感性材料,就要有获得感性认识的科学方法。这就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践进行观察和调查的方法。 脱离实际,不实践,不观察,不调查,就不可能获得可靠的感性认识,更谈不上取得现实的感性经验。毛主席说“要知梨子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知道梨子有什么滋味,这是感性认识,亲口尝一尝,这就是实践。不尝是不能真正知道梨子滋味的。 大家知道有个“道听途说”的成语,其来源是讲古时有一处人家没有井,到远处去担水很费时费力,所以他在自己院里挖了一口井。他对别人说,挖井后可以节省一个人的劳动时间。结果,这话传出去就走了样,有的人说他挖井挖出了一个人,而有的人就不相信这种传说,亲自去问挖井人,就把情况弄清楚了。可见,要获得可靠的感性认识材料,不实践、不观察、不调查是不行的。 第二,有科学的认识方法,才能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同样的感性材料,由于加工方法正确与错误的不同,获得的理性认识也就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感性材料有反映真相的也有反映假象的,有反映本质的也有反映非本质的。在对其加工时,如果不实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挑选,就不可能取得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第三,科学的认识方法使理论、思想是否正确获得准确的验证。在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之后,还不知道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那么如何验证认识的正确性呢?这又涉及方法问题。 有人认为符合原理原则的就是真理,就是正确的,于是他们总是用理论对照的方法来验证认识的正确性。有人认为只要符合形式逻辑的就是正确的,他们不管认识是否与对象符合。这两种认识方法都不是真正科学的检验认识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它是以已有的了解作推论,要求了解本身前后不矛盾,它并不了解与对象是否符合。它只能作为达到真理性认识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作为主要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即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则要求了解与对象符合。如何知道相符合?就是把理性认识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只有用实践的方法来检验认识,才能达到认识是否正确的目的。 总之,认识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这里有三个认识环节: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检验理性认识。每一个环节的实现,都要有科学的认识方法。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是通过实践观察和调查,获得理性认识的方法是运用辩证逻辑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加工。检验理性认识的方式是回到实践,进行实验。 第二节 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感性认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从实践中怎样获得的呢?是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得的。 (一)观察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观察是人的感官与客观事物直接发生联系从而产生感觉。这是科学研究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天文学家的研究就是靠天文工作者经年累月地对天体进行观察,作为获得天文资料的来源。16世纪丹麦天文学家弟古勃拉使用非常简陋的工具,在二十年时间里每天对天上的群星认真观察和做详尽的记录,把古代传下来的星表上的错误一一纠正。后来,刻卜勒利用弟古勃拉积累的有关行星观察资料,经过刻苦研究发现了行星运行的三大规律,在天文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达尔文也是善于直接向大自然索取第一手资料的能手。他从1831年踏上军舰作航行考察时开始,就孜孜不倦地搜集各种动植物和地质标本,挖掘古生物化石,研究生物遗骸,观察荒岛上许多生物的习性,经过长达27年的资料积累和分析,终于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新理论“物种起源”。恩格斯称赞这本书是划时代的著作。 我们在进行观察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都要有从实际出发的态度,决不能以主观想象去代替客观实际。列宁的关于辩证法的十六条要素中,第一条就是“观察的客观性”。因此,应当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了解事物,从事物本身的联系中去观察事物。有人认为,目击观察是全然不可靠的,这种看法当然不对。人们必须懂得,观察者不仅经常错过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事物,而且常常臆造出虚假的现象。虚假的现象可能由错觉造成,也可能是头脑本身滋生了谬误。各种几何图形能造成视觉上的错觉,光在水、玻璃及热空气中的折射造成的畸形也能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错误。至于头脑滋生谬误,是由于头脑无意识地根据过去的经历、知识和自觉的意愿去感知事物。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对象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注意事物。因此,在观察时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善于观察客观事物的细节。如果观察的是短暂的现象,则必须使其重复多次。 第二,科学观察要以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机械唯物论把观察当作消极的直观,是对自然界静止的镜子式的反映。唯物辩证法则认为,观察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能动的认识客观事物。所以,一切观察都含有感觉知觉因素和思维因素两个因素。 要进行有效的观察,首先必须注意到某个事物和现象,并把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与过去经验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这对观察到的事物才有意义。因此观察者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选定的范围内,还应同时留意其他现象,尤其是特殊的现象。有时候,特殊的、意外的现象会导致获得新的科学真理。总之,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 (二)调查 调查是了解情况,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另一重要方法。 对自然现象的研究需要进行观察,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也需要进行观察。社会现象比较复杂,不仅包含物质的东西,还包含精神的东西。要对社会现象取得大量的实际材料,仅靠人的感受或感觉器官去观察是很不够的,必须采取社会调查的方法,如谈话、开调查会、看材料、实地观察等。 亲自调查对于认识社会事物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把情况调查明白,才能下定正确的决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方针、政策的制定,工作计划的安排,对上级指示的执行,对群众意见的判断,等等,都要建立在调查情况的基础上。 若要做好调查工作: 一是必须有客观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一是一,二是二,不能戴着有色眼睛看人看事,不能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只有客观才能做到全面,只有全面了解情况才能提供科学认识的基础。东张西望,道听途说,浅尝辄止,主观臆断,决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二是需要有满腔的热情,求知的渴望,甘当小学生的精神。社会调查是相当艰苦复杂的工作,真正要弄清事实真相,掌握全面情况,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这就需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调查者本身的正确态度。 第三节 获得理性认识方法 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人们的理性思维活动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进行理性思维活动,就必须把大量的感性材料转化为抽象的概念,并把它在大脑中储存起来,已备待用。那么,如何使感性材料转化为概念呢?这就关系到获得理性认识的方法。 (一)把感性材料转化成概念的方法 感性材料好比是原料,概念好比是成品,原料转化为成品要经过加工制作。感性材料成为思想成品即概念,就是在人脑这个思想加工厂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加工制作而形成的。怎么样加工制作呢?大体上有这样几道工序: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而这些也就是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科学方法。 一、比较与分类 比较与分类是形成概念的第一步工作。我们知道,通过观察、调查获得的感性材料是杂乱的,有表现事物本质的真相材料,也有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假相材料,真伪、精粗的材料是混杂在一起的。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那些伪、粗的材料对形成概念来说是废材料,只有真、精的材料才是形成概念所需的材料。所以,要形成概念,首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挑选,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挑选呢?就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挑选,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比较的方法,就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它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发现、确定对象之间有哪些属性相同或差异。通过比较,把形成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和其他对象共有的属性区别开来,就能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如“人”这个概念,首先要比较人与动物、植物等对象之异同。人与动物、植物都是具有同化和异化的新陈代谢功能的有机体,这是三者的共同属性。然而,人与动物是异养的,而植物却是自养的。不过,用异养生活的属性还是不能区分人和动物,要区别开的话就还要进行比较。人是有自己生产劳动解决生活资料属性的,而动物则无这种属性。经过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种种异同,为形成“人”的概念作了第一步工作。 比较方法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比较。空间比较是在既定形态上的比较,它能够使我们区分或认识各种不同的事物。时间比较是在历史形态上的比较,它能使我们进一步发现同一事物,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二者对鉴别事物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标准进行的,不同的关系、不同的标准是不能进行比较的。 在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之后,接着要进行分类。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类”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集合。分类,就是通过比较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归属于一个确定的集合。比如,生物学家把生物个体之间最相似的归成一个“属”,大体相似的归成一个“科”,相似的“科”归成一个“目”,相似的“目”归成一个“纲”,相似的“纲”归成一个“门”。 分类对形成概念是不可缺少的方法,它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并为发现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创造必要条件,也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第二道加工的前提。 二、分析和综合 比较和分类的方法只是为把感觉材料转化为概念的初步功夫,它并没有把事物的本质揭示出来。要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还要对感觉材料进一步加工,进行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哪些属性是对象的本质属性,哪些是对象的非本质属性。 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在思想中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以便找出组成复杂事物的最简单要素,即找出那些必然的本质的东西,得到一些单纯的规定。分析在概念形成中的作用,就是在头脑中把对象的各种不同属性隔离开来,并单独考察其中每一种属性。 在比较和分类当中,只是在总体上把握了对象的异和同,区分出所要形成概念的对象。要形成概念,就要对概念对象进行分析,即对概念对象每一种属性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职能就是深入事物内部了解细节,搞清它的内部结构、内部联系,抓住决定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即本质的东西。这也就是所谓“由表及里”的过程。 比如对“人”的概念形成,经过对象的比较与分类,从生物中把人与动物、植物区别开来,把人作为形成概念的对象。在确定人是形成概念对象之后,就要对人的各种属性进行分析,如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等。经过对各种属性的分析,就为找出本质属性打下了基础。但光有分析还不够,要找出本质属性就还要进行综合。 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对象的各种属性统一为整体的认识方法。它在形成概念过程中的作用,是把分析时所得出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认识结合为统一整体,并从它们相互关系上进行研究、探讨哪种属性是本质的,从而确定本质的属性。 我们对人的各种属性研究之后,就要把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研究,找出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最基本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与动物共有的属性,因此不能确定人之为人。经过研究社会属性中的各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生产劳动属性决定着其他的社会属性,生产劳动属性决定了人之为“人”。 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的要素综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地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马恩全集》第20卷第46页) 也就是说,分析与综合也是对立的统一。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不能深入,对对象的认识只能是空洞的、笼统的。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三、抽象和概括 抽象就是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非本质属性撇开,而把本质属性从中抽取出来的认识方法。 综合虽然明确了对象各种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清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但是,这样还不能形成概念。要形成概念,就必须用抽象的方法把本质属性从对象的整体中抽取出来,而把非本质属性抛开。这样,我们就会得到所研究过的对象的本质属性。 这时,概念是否形成了呢?没有。因为概念,特别是科学中的概念,通常都是一类对象的概念,这种概念所反映的整个类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而在科学研究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一个类中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对象都一一加以研究。 事实上,只可能同时也只需要研究一个类中某些对象就可以了。这样研究得到的本质属性,还只是研究过的对象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得到一个类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要得到一个类的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还需要做概括。 概括,就是把头脑中已经被研究过的个别的或某些对象的本质属性,推广到未被研究过的同类对象中去,使之成为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方法。 例如,在我们对人的属性研究之后,就可以抽出这样本质属性:人会制造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但是,这不是对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都研究过以后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只是研究一部分人的属性后进行的抽象。所以,还应当用概括的方法把我们研究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未被研究过的人中去,使它成为所有人的共同本质属性。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人”的概念,人就是会制造生产工具并进行生产劳动的活的有机体。 抽象和概括也是相辅而行、密不可分的一组方法。抽象是概括的基础,只有经过了对某些或个别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抽象,才能进行概括。抽象也离不了概括,概括是抽象的完成,而且概括出一类对象的本质属性又可以用它来指导进一步研究对象,从而使从前获取的认识更加深刻。 以上谈的比较和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在运用于概念形成过程中时都不是孤立的,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先后顺序,而是相互交错的,同时并用的。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成果,是思维的细胞,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人们以科学概念为逻辑的出发点,循此前进,运用判断和推理等方法,就可以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 (二)运用概念得出论理结论的方法 概念只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认识和现象之“网”的网上扭结。只把感性材料加工形成概念,还不能形成科学理论。科学理论都是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体系,它系统而全面地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对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起指导作用。要从概念形成科学理论,就要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用肯定或否定方法反映客观对象的思维形式。它反映事物的属性要比概念广泛,对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都能反映,而且能反映事物的状态、关系等。例如“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它表明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属性。“中国正在搞四化建设”,它表明中国具有搞四化建设的状态。中国是朝鲜的邻邦,反映了中国与朝鲜有国界的联系。 推理,是从已有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方法,是反映客观对象的思维形式。它能够从已有知识推理出新知识来。推理的方法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种。其中,间接推理又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运用极其广泛的推理方法。人们的认识运动总是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中实现的。归纳,就是在认识过程中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演绎,就是在认识过程中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下面分别讲讲。 归纳,是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运动。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先是从个别事物开始,在研究了许多个别事物之后进一步加以概括,以认识这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例如,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看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些大量的个别的经验,使人们推断出“一切生物都能将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结论。归纳法的客观基础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因为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所以通过个性可以认识共性。 归纳推理,是科学研究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思维形式。要改造世界,就必须由对客观事物的“个别”认识提高到“一般”认识,从个别的片断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爱因斯坦说:“经验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地归纳过程。”科学史表明,自然科学中的经验定律和经验公式大多是用归纳法总结出来的。如关于行星至太阳距离的波德定律,关于气体压强、体积和温度的波耳定律,关于生物进化的生存竞争规律等,都是和归纳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演绎同归纳相反,是从一般原理引出个别事物的结论的推理方法,是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运动。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往往从某些公理、定律、法则、理论或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一些结论;然后又根据这些结论及原来的公理或新的公理,再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新的结论,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往往可以得到许多比较深刻的知识。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数学和其他科学中。整个欧几里得几何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系统,马列主义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是包含着演绎的方法。 演绎推理的客观基础,也是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之中包含着共性。所以,只要推理的过程是正确的,从真实的前提中一定能得出真实的结论。 演绎法是科学预见的一种手段,也是发展假说和理论的一个必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科学预见,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个科学预见的正确性。同时,在这个科学预见的实现过程中,马列主义的理论又得到新的发展。科学预见是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根据的,因此它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例如,人们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原子射线B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物理学家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做出推论,认为在射线B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这部分能量,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1953年,物理学家在原子反应堆中找到了中微子,之前的预见得到证实。由此可见,演绎为检验和发展假说理论创造了条件。 归纳和演绎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从认识过程来看,它们是相互补充的。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如果没有对大量个别事实的归纳概括作基础,没有归纳为演绎提供大前提,要进行演绎是不可能的。 同时,归纳也必须以演绎为指导,完全脱离演绎的归纳是盲目的。人们在对大量的个别事实进行归纳时,首先必须在一般原理、原则指导下对这些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没有对这些个别事物的正确认识,归纳得出的一般结论就是不可靠的。所以演绎离不开归纳,归纳也离不开演绎。真理是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 再则,人类认识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已经积累的知识总是要在归纳中起指导作用,脱离了前人和今人已经积累的知识,我们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寸步难行。 另外,形成科学理论体系要遵循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当然需要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又不能离开历史的发展。历史这个范畴,一是研究对象的运动发展过程,即客观事物发展的历史;二是人们研究对象的过程,也是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史。逻辑这个范畴,是指客观历史过程在概念等思维形式中的概括反映,是历史的东西在论理思维中的再现。 所谓历史的方法,就是对事物的历史的自然进程进行研究。任何事物都有其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历史,不从历史进程加以考察,是无从认识事物的;所谓逻辑的方法,则是撇开那些偶然现象,撇开那些非本质联系的东西,抓住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以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的。离开了逻辑来描绘历史,就会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使历史成为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同样,逻辑离开了历史,也会使人们的认识失去客观的依据,达不到对事物系统的历史的分析。事物发展从哪里开始,思维的逻辑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例如,对生物进行研究,就应当从细胞开始,因为复杂的有机体都是由单细胞生物演变而来的。要研究现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就必须从鸦片战争开始,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起点。 为什么说“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呢?这是因为,科学理论中的各个概念和原理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事物有自己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程,包括概念的转化、原理的演绎等也都有自己的规律。所以,科学理论的逻辑系统不是任意的,而是上述历史过程内在规律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是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的典范。例如,国家问题是被资产阶级学者弄得最混乱的问题之一。为了澄清这个问题,列宁指出:“要最科学地来看这个问题,至少应该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情况作一个概括的历史考察。为了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最可靠,最必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是怎样的。”(《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 列宁还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运用的正是这种科学方法,因而产生极大的逻辑力量,使人感到“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同上)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毛泽东研究中国革命,都是从逻辑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中建立的科学理论。 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这具体表现在:任何一门科学不仅要制定反映现实本质的概念和范畴,而且要建立自己的科学的概念和范畴的体系。逻辑的东西和历史的东西统一的原则,给各门科学提供了建立概念和范畴体系的标准。 例如,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之一,而这个学说就是由商品、货币、价值、资本、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相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价值规律等有机联系的范畴和规律的转化、演绎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既反映了从简单商品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整个历史过程,也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过程的必然性的认识。 总之,科学的理论体系不仅要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且要有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和严密的逻辑证明。各个概念、范畴之间,各部分之间,要按照内在联系结合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隔离的简单堆砌。历史为逻辑提供客观依据,逻辑又撇开历史进程中次要的、偶然的因素,抽象出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论体系。所以,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也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节 检验认识的方法 理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用逻辑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所得到的理性认识,是否与实际相符还是不能确定的。要确定主观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就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通常采取的是科学实验、典型试点的实践检验方法。 (一)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既可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又可以获取新的感性认识。它既可以校正认识的不正确,又可以为发展科学理论创造条件。 实验使人们为了认识自然而能动地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只有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在它们的运动、发展、变化中,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实验恰恰是按照认识的需要,有目的地实现这样的过程,达到取得精确的、典型的科学材料,判断某一理论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探求新的知识。 一种自然科学理论形成之后,在它没有受到实践验证之前,它只能算是假说而不是科学的真理。要使假说变成科学的真理,就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就证明这种理论是科学的真理。 自然科学的假说可以通过生产实践的验证,也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两种验证验证方式比较起来,科学实验更具有优越性: 第一,科学实验比生产实践检验经济、可靠。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是非常曲折的、复杂的,往往会遭到许多挫折和失败才能成功。但是用实验的方法,在规模、范围上都比生产实践小得多,多次失败损失也不会大。这样,就能以小的代价获得对认识正确与否的验证。 第二,科学实验的方法具有简化和纯化作用,它可以借助于科学仪器、装备所创造的条件,排除自然过程中各种偶然的、次要因素的干扰,使我们需要认识的某种属性或联系,以比较纯粹的形态呈现出来,比较容易和精确地验证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例如,英国科学家亨弗利•戴维在1799年做了否定“热素说”的实验,以证明摩擦生热的原理。他在真空中用一只钟表机件使两块冰相互摩擦,并把整个实验仪器都保持在水的冰点,这样就排除了实验物和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使实验在较纯粹的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证明了冰融化所需的热只能来源于摩擦,否定了“热素说”。 科学实验是人们有目的地进行的实践活动。确定一项实验的目的要从实际出发,对待一项实验的结果也必须采取客观的、认真的态度。要对实验结果作全面的分析,有时,实验的结果不符合原来的假设,但这并不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因为不能经过一两次实验就否定假设。有时为实验提供的材料不完全,对这些资料又可做多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反复进行实验。有时实验结果是正确的,但是理解也可能错误。所以,要搞好科学实验,既要有客观的态度,又要借助于正确的理论思维。 (二)典型试点 社会科学理论的验证,也可以用典型试点的方法来验证。如十八世纪英国欧文对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做过典型试点,证明空想社会主义是不科学的。毛主席倡导的党政工作种“试验田”,也是一种典型试点的一种形式。典型试点也具有规模范围小,就是失败也损失小的特点。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