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人民公社岁月】-(9)话说乱葬岗

时间:2018-08-30 00:00:3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人民公社岁月】-(9)话说乱葬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许多主流媒体经常有文章介绍说: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了很多很多人,有的地方因为死的人太多没法掩埋,都扔在村头的乱葬岗里。
我这篇《话说乱葬岗》的文章本来不在《人民公社岁月》的写作计划之内,因为有一个读者突然进入我的博客,而且非常轻蔑地质问我:“你知道农村的乱葬岗吗?那里都是‘饿死鬼’,那里都是饿死的冤魂!你不要再说假话欺骗人了!”
于是,《人民公社岁月》里就多了这篇《话说乱葬岗》。于是,我只能再次拿出一些资料和数据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个读者问我:“你知道农村的乱葬岗吗?”
我当然知道,而且知道得可能比他更清楚!
我们村有两处“乱葬岗”,一处坐落在村东南角300米处的“大洼”,一处坐落在村后200多米处的山坡上。这两个地方一处低洼存水不能耕种,一处土层太浅无法种庄稼。而且这里非常荒凉阴森,一年四季都被一人多深的荒草覆盖着,荒草里面还藏着蛇、刺猬等野生动物。我小时候因为割草经常光顾这里,所以对这里最熟悉不过。那时候我们年龄小还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几个小伙伴经常把乱葬岗里的骷髅当球踢着玩。
乱葬岗是做什么用的呢?的确是扔死人、埋死人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所有死人都朝这里扔,更不是因为饿死无人掩埋才扔到这里的。
我们这里风俗,“乱葬岗”就是把无主的死人葬在这里。比如,一个外乡人突然莫名其妙死了,大家不知道他住在哪里,也无法通知他的亲人,就临时把他埋在乱葬岗里。以后死者亲属或后人来寻,再将遗骨扒出来带回去。除了无主的外乡人,就是扔那些刚出生不久就去世的孩子。这里的风俗是,人死了都要进“老林”(林地,也叫坟地,是某家族统一集中埋葬死人的地方),但戏子、婊子(因为她们身份低贱)是不能进家族“老林”的。既便如此,这些戏子、婊子也不会扔在乱葬岗,大多会找一个孤零零的偏僻地方掩埋。
埋在乱葬岗里的坟全都是“无主坟”。所谓“无主坟”就是不知道死者身份。比如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我们这个山头上战斗很激烈,有很多国民党兵死在这里。战争结束了,因为不知道他们家住哪里,当地老百姓就把这些尸体掩埋在村头乱葬岗。以后每年清明节,善良的好心人还会给这些“无主坟”添一锨土。我可以肯定地说,人饿死后扔在乱葬岗里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即使真的饿死也要埋在自家老林里,因为扔在乱葬岗本身就是后代对先辈的不敬,是要被人家笑话的。只要还有后代,就不会把尸体扔在或埋在乱葬岗。有人说把死人扔在乱葬岗里,这是不懂农村丧葬习俗的表现。
幼小的孩子因为还没有成人,所以死后一般也不进“老林”。农村把这些刚生下来不久就夭折的孩子称为“讨债鬼”,死后都扔在乱葬岗里。特别是那些幼小就死去的孩子,大人还故意放在乱葬岗里让野狗撕扯。我们到处踢着玩的那些骷髅,其实就是这些过早夭折的小孩留下的。
乱葬岗里的坟一般都不多,我们村上的两个乱葬岗,一共只有十多座坟,还都是战争年代留下的。只有一座坟,据说是解放初期一个外乡人突然病死村头,大家把他掩埋在乱葬岗里。
1970年之前,我确实经常看到乱葬岗里扔着不少死孩子。那个时侯,我已经在大队医务室工作,对造成农村许多婴儿夭折的原因知道得非常清楚。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婴儿的死亡率非常高,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接生不科学。那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一到两个接生婆,她们都是年龄比较大、过去生过很多孩子的妇女,接生全凭老经验。她们的接生方法既原始又简陋,婴儿脐带都是用农妇做衣服的剪刀剪断的,使用时根本就不消毒,所以造成感染的机会非常多。我记得,那个时侯婴儿发病死亡率最高的就是“小儿脐疯”,一般是出生六七天开始发病,主要症状是发烧、“抽风”。这种病很难医治,最后都会慢慢死去。据统计,那时侯婴儿夭折死亡,有90%以上都是这个疾病造成的。
其实,那时候农村妇女多数都有这一痛苦的经历和体验。由于1970年之前农村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一般妇女都会生育七八个孩子,有的甚至生育10来个。而成活率平均只有50%左右,大部分婴儿都在刚生下不久就夭折了,其中主要杀手就是这种“小儿脐疯病”。这也是乱葬岗里死孩子非常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进大队医务室不久,县、公社、大队三级合作医疗曾就婴儿死亡问题做过详细调查,最后得出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产后感染。我记得当时县医疗卫生部门发给医务室一份调查报告,就明确认定“小儿脐疯病”是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占婴儿死亡总数的90%以上。
我后来还针对这一情况到外地做过一些调查,他们的结论跟我们这里基本一致。我还就“乱葬岗”的问题咨询过他们,他们也说当年的“乱葬岗”主要是埋“无主坟”,另外就是扔那些刚出生不久就夭折的婴儿。就是三年困难时期,也没听说饿死人,更没有人把饿死的尸体扔到“乱葬岗”里。
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状况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得到彻底扭转,因为那个时候农村医疗条件已经逐步改善,妇女生孩子都到医院去了。那时上级还明确要求每个大队医务室都必须配备一名女性赤脚医生,专职就是防治妇科疾病和接生。从1970年起,公社卫生院每年都对各大队负责接生的女性赤脚医生进行培训。大队医务室的接生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除了难产,一般顺产都不出大队,赤脚医生完全可以胜任。接生不要花钱,最多是孕妇家人为赤脚医生端来一碗馓子红糖茶。由于医学进步,也很少再有婴儿得“小儿脐疯病”。由于小孩死亡越来越罕见,而且也再没有外乡人死在这里,“乱葬岗”就渐渐失去作用。到70年代中期,我们村两个“乱葬岗”先后废弃,低洼的那一处改成稻田,山坡上的那一处栽了果树,无主坟也都迁走,现在已经看不到“乱葬岗”的任何痕迹了。
我相信,绝大多数读者看了我的这段文字,都会理解当年的“乱葬岗”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也就不会再相信什么“饿死人没地方掩埋都扔在‘乱葬岗’里”的谎言了。
 
写于2009年9月7日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红色江青】-(12)

下一篇:【冲浪篇】-(1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