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06 06:51:15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秋石客 - 小 + 大
【红色江青】-(14) 9、组织对《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年,党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思想文化斗争更加深化和激烈,江青继续走在思想文化战线斗争的前面,当毛泽东、党中央的哨兵,组织有分量的批评文章。 江青早在1962年7月6日那天,她看了吴晗写的新编历史京剧《海瑞罢官》,就指出“该剧存在着严重的政治错误,坚持禁演这出戏”。江青敏感地认为剧中的皇帝是影射毛泽东,海瑞则是彭德怀。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中宣部关于公开放映和批判〈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的请示报告》上批示:“使这些修正主义材料公之于众。可能不只这两部影片,还有些别的,都需要批判。”这样,在全国出现了批判《北国江南》和《早春二月》等文艺作品的高潮,江青增加到十部。 1964年年底,江青约见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位正副部长(周扬、许立群、林默涵、姚臻和吴冷西)座谈,要求中宣部通知全国报刊批判十部影片,有《不夜城》、《林家铺子》、《舞台姐妹》、《红日》、《逆风千里》、《兵临城下》以及《白求恩》等。在全国点名批判那十部影片的高潮中,江青在康生、柯庆施支持下加紧了对于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工作。毛泽东也同意对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进行批判。 江青找人批判《海瑞罢官》并不顺利,—开始她想让自己支持过的《红楼梦》研究作者李希凡,但没想到遭拒绝。李希凡说,1964年8月,江青通过林默涵通知他去中南海谈话,江青以毛主席的名义,批评我在文艺界精神麻木,缺乏敏感,随即谈到《海瑞罢官》问题,意思是动员他写批判文章。对于自己所以没有行动,李希凡现解释是对江青讲的许多问题,当时自己听不懂。其实恐怕是不敢得罪权贵,怕担政治风险。江青看李希凡不行,就南下找人批判。 江青在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支持下,点将张春桥参与,张春桥又推荐姚文元执笔,1965年4月9日,柯庆施在成都病逝。张春桥成为江青在上海最重要的支持者。 在明研样板戏,实批《海瑞罢官》的条件下,江青同张春桥、姚文元经过几易其稿,毛泽东亲自修改,《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终于完成。 关于批判《海瑞罢官》,1967年4月12日,江青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作那篇题为《为人民立新功》的讲话时,讲了她去上海组织批判《海瑞罢官》的内容:批判《海瑞罢官》也是柯庆施同志支持的。张春桥同志、姚文元同志为了这个担了很大的风险啊,还搞了保密。我在革命现代京剧会演以前,作了调查研究,并且参与了艺术实践,感觉到文艺评论也是有问题的。我那儿有一些材料,因为怕主席太累,没有给主席看。有一天,一个同志,把吴晗写的《朱元璋传》拿给主席看。我说:别,主席累得很,他不过是要稿费嘛,要名嘛,给他出版,出版以后批评。我还要批评他的《海瑞罢官》哪!当时彭真拼命保护吴晗,主席心里是很清楚的,但就是不明说。因为主席允许,我才敢于去组织这篇文章,对外保密,保密了七八个月,改了不知多少次。春桥同志每来北京一次,就有人探听,有个反革命分子判断说,一定和批判吴晗有关。那是有点关系,但也是搞戏,听录音带,修改音乐。但是却也在暗中藏着评《海瑞罢官》这篇文章。因为一叫他们知道,他们就扼杀这篇文章了。同志们如果知道这些,会气愤的吧。我们这里是无产阶级专政,我们自己搞一篇评论文章,他们都不许。气愤不气愤哪!张春桥同志、姚文元同志为了这个担了很大的风险啊,还搞了保密。我们组织的文章在上海登了以后,北京居然可以十九天不登。后来主席生了气,说出小册子。小册子出来,北京也不给发行。当时我觉得,才怪呢,一个吴晗完全可以拿出来批嘛,有什么关系! 1965年12月10日,张春桥在上海举行的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会上,曾透露了若干内幕。 由于当时还不能公开江青身份,只能作曲笔,说是自己读《海瑞集》,感到问题严重。京剧《海瑞罢官》论战是从戏开始的,这出戏,我没有看过。听到议论,已经是1964年了。有人说是毒草,有人说不能提得那么高。今年2月,姚文元同志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他同我商量怎么搞法?他不是历史学家,我也没有碰过明史,而对手是专家,是权威,这一仗不容易打。我们确定: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认真学习,埋头读书,占有史料,决不声张,免得文章还没有写出来,风声已经很大。这样搞到第六稿,请四五位同志参加讨论,又反复修改,8月底有了一篇初稿,发给十几位同志征求意见。发表的时候,已经是八个多月,第十稿了。这样一个过程,也是对这出戏的认识过程,一个学习过程。开头,看了剧本、评介文章,读吴晗著《海瑞集》,感到问题严重,非评不可。但是,我们的论点站得住站不住,分析得充分不充分,分寸适当不适当等等,那是很伤脑筋的。 毛泽东1967年5月会见阿尔巴尼亚军事代表团时说: 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被修正主义把持了。真是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当时我建议江青组织一下文章批判《海瑞罢官》,就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无奈只好到上海去组织。最后文章写好了,我看了三遍,认为基本可以,让江青回去发表,我建议再让中央领导同志看一下。但江青建议:“文章就这样发表的好,我看不用叫恩来同志、康生同志看了。”因为如果“给他们看,就得给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陆定一这些人看,而刘、邓这些人是反对发表这篇文章的。” 江青组织写成《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难,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更难。 江青先就地安排在上海《文汇报》发表。11月12日至26日,华东六省一市所有党委机关报全都转载了姚文,时间顺序依次是为上海《解放日报》、浙江《浙江日报》、山东《大众日报》、江苏《新华日报》、福建《福建日报》、安徽《安徽日报》、江西《江西日报》。而除华东外,却几乎没有转载的,特别是北京也没有转载。 姚文发表后,《北京日报》社长范瑾同志曾两次询问《文汇报》负责同志,摸姚文元文章的背景,但上海不作答复。摸背景干什么?充分反映北京的不问文章正确与否而关注官态的奴才文风。 北京希望得到如何处理姚文元文章的明确意见,江青、毛泽东不充许透露,是想考察北京。 北京对发文章态度的转变,起因于陈丕显在11月15日见到罗瑞卿时,告诉了他关于姚文元文章的背景和毛主席对北京等地不转载的不满,第二天,罗瑞卿打电话给彭真,告诉他《解放军报》将要转载姚文,并建议北京的报纸也尽快转载,随后,《解放军报》和《北京日报》北京两份大报开始首先转载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罗瑞卿的行为引起了毛泽东的深层怀疑。 按理上海文章一出,北京理当迅速反应,立马转载才对,可是,北京居然十九天没转载此文,引起毛泽东的强烈不满。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那个时候在北京组织不出文章,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碰不得。后来在上海组织了一个班子,以姚文元为首,文章出来了,北京不登。我那时候在上海,我说:出个小册子,看他们怎么办。 毛泽东问彭真,“吴晗的问题可不可以批判呀?”彭真回答:“吴晗有些问题当然可以批判。他最近参加访问朝鲜代表团在朝时的一些讲话就有错误。”(《陈丕显回忆录:在“一月风暴”的中心》) 毛泽东下令周恩来干预,11月28日,北京各报顽强对抗至第十八天,彭真接到周恩来的电话,要求北京各大报刊立即转载姚文元的文章。在周恩来同志的督促下,彭真被迫在人大会堂西大厅开会,讨论北京报纸转载姚文元同志文章的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市委和中宣部副部长周扬、许立群、姚臻等。”会后立即采取行动,安排转载。江青、毛泽东与反毛派的较量胜出。1967年2月3日,毛泽东会见阿尔巴尼亚卡博.巴卢库时说:“开头写我也不知道,是江青他们搞的,搞了交给我看,先告诉我要批评,他们在北京组织不了,到上海去组织,我都不知道。文章写好了交给我看,说这篇文章只给你一个人看,周恩来,康生这些人也不能看,因为要给他们看,就得给刘少奇,邓小平,彭真,陆定一这些人看。而刘邓这些人是反对发表这篇文章的。”“那个时候,我们这个国家在某些部门,某些地方被修正主义把持了,真是水泄不通,针插不进。当时我建议江青同志组织一下文章批判《海瑞罢官》,但就在这个红色城市无能为力,无奈只好到上海去组织。最后文章写好了,我看了三遍,认为基本可以,让江青同志回去发表。”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震动了政坛、文坛,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哨战,拉开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而江青恰恰是这场头大幕的拉幕人。 10、谋划《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1966年,江青继组织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后,继续支持毛泽东为文化大革命发动作准备,而形成《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则是江青历史上的重头戏之—。 搞文化大革命,没有军队支持是很难发动的,按江青的话讲是要“请尊神“,这尊神就是林彪及其军队。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原文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毛泽东亲自挂帅,林、江则分掌文革一武一文两翼的格局形成。 江青与林彪是老熟人,1959年庐山会议就做过深谈。1964年6月,林彪就部队文艺工作做了一个谈话,大意是文艺工作要有政治和艺术两个标准,反对纯艺术论,要突出政治。毛泽东阅后于1964年6月4日在《工作通讯》上批示:“江青阅。并于6月5日去找林彪同志谈一下,说我完全赞成他的意见,他的意见是很好的,并且很及时。”让江青去转达自己对林彪谈话的支持,表明了毛泽东鼓励走向政治舞台,也表明江青与林彪谈得来。 1966年1月21日和1月31日,江青两次到苏州见了林彪。这两次见面,江青对林彪说要开一个关于部队文艺工作方面的座谈会,林彪表示支持,并对(时任总政党委副书记)刘志坚作了如下的指示:“江青同志昨天和我谈了话。她对文艺工作方面在政治上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她有很多宝贵的意见,你们要很好重视,并且要把江青同志的意见在思想上、组织上认真落实。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她看,有什么消息,随时可以同她联系,使她了解部队文艺工作情况,征求她的意见,使部队文艺工作能够有所改进。部队文艺工作无论是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不要满足现状,都要更加提高。” 1966年2月2日到2月20日,江青同志根据林彪同志的委托,在上海邀请军队政治文化部门负责人刘志坚、谢镗忠、李曼村、陈亚丁四位同志,就部队文艺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多次座谈。之后形成著名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毛泽东对《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很重视,前后写了十八条批语提出修改意见: (一九六六年三月、四月) —、江青: 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 毛泽东 三月十七日 二、江青: 各件都看了,都同意。只在《纪要》内的几处,增加少数文字,或者改了几个字。请酌定。现在原件退还给你。 毛泽东 三月廿四日 (根据手稿刊印) 三、已阅,同意。 退彭真同志。 四、此件〔2〕未经本人看过,据说本人还要研究修改。 五、去掉一句。〔3〕 六、毛主席的这四篇著作,够我们无产阶级用上一个长时期了。〔4〕 七、我们一定要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搞掉这条黑线之后,还会有将来的黑线,还得再斗争。所以,这是一场艰巨、复杂、长期的斗争,要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努力。 八、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毛主席说,他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的系统的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就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一九六二年十中全会〔5〕作出要在全国进行阶级斗争这个决定之后,文化方面的兴无灭资的斗争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了。 九、这样较妥。〔6〕 十、文化革命解放军要起重要作用。〔7〕 十一、三十年代也有好的,那就是以鲁迅为首的战斗的左翼文艺运动。到了三十年代的后期,那时左翼的某些领导人在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8〕的影响下,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提出了“国防文学”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个无产阶级的口号,却是鲁迅提出的。有些左翼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鲁迅,也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服务和工农自己创作文艺的口号,但是并没有系统地解决文艺同工农兵相结合这个根本问题,绝大多数还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主义者,有些人民主革命这一关就没过去,有些人没有过好社会主义这一关。 十二、古人、外国人的东西也要研究,拒绝研究是错误的,但一定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研究,做到古为今用,外为中用。 十三、对十月革命后出现的一批比较优秀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也要有分析,不能盲目崇拜,更不要盲目的模仿。盲目的模仿不能成为艺术。文学艺术只能来源于生活,只有生活才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的历史过程,证明了这一点。 十四、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其他重大战役的文艺创作,要趁着领导、指挥这些战役的同志健在,抓紧搞起来。 十五、要提倡革命的战斗的群众性的文艺批评,打破少数所谓“文艺批评家”(即方向错误的和软弱无力的那些批评家)对文艺批评的垄断,把文艺批评的武器交给广大工农兵群众去掌握,使专门批评家和群众批评家结合起来。 十六、不要怕有人骂我们是棍子,对人家说我们简单粗暴要有分析。我们有的批评基本正确,但是分析不够,论据不充分,说服力差,应该改进。有的是认识问题,先说我们简单粗暴,后来就不说了。但对敌人把我们正确的批评骂做是简单粗暴,就一定要坚决顶住。 十七、党性原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最显著标志。须知其他阶级的代表人物也是有他们的党性原则的,并且很顽强。不论是创作思想方面,组织路线方面,工作作风方面,都要坚持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十八、以上整个座谈纪录所说内容,仅供领导同志们参考。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注释 〔1〕 这篇纪要原题为《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毛泽东审阅时作了修改。林彪,当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本篇一、二是毛泽东审阅后写给江青的两个批语;本篇三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送审的中央转发这一纪要的指示稿上写的批语;本篇五、九是写在纪要上的两个批注;本篇四、八、十二、十八是在纪要中加写的话;本篇六、七、十、十一、十三至十七是对纪要的修改,其中用宋体字排印的是毛泽东加写和改写的文字。对这个纪要,毛泽东还作了一些其他修改,主要有:把“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把“读一辈子毛主席的书”改为“读一辈子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主席的书”;删去“高高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高峰”、“解放军是主席亲手缔造的”等语句。一九六六年四月十日,中共中央转发了这个纪要。 〔2〕 纪要中讲到江青这次“同我们一起交谈,一起看影片、看戏”,“大家一致认为等于进了一次短期训练班”。毛泽东审阅时,删去了“大家一致认为等于进了一次短期训练班”一句,并写了这个批注。 〔3〕 四篇著作,指纪要中提到的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够我们无产阶级用上一个长时期了”一句,原为“够我们无产阶级用几百年的了”。 〔5〕 指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6〕 纪要中讲到近三年来出现了许多“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英明领导的文艺作品”。毛泽东审阅时,将引号内的文字改为“歌颂我们伟大的党,党的领袖和其他同志们英明领导的文艺作品”,并写了这个批注。 〔7〕 这句话原为“文化革命解放军要带头”。 〔8〕 王明,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三一年一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起,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至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前,是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主要代表。 毛泽东看后发回修改,这样反复三次修改后,最后于1966年3月17日批复江青: 江青: 此件看了两遍,觉得可以了。我又改了一点,请你们斟酌。此件建议用军委名义,分送中央一些负责同志征求意见,请他们指出错误,以便修改。当然首先要征求军委各同志的意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江青拿到这个批示,于19日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送林彪,同时附有一信。信中突出了毛泽东三次亲自审阅、修改的经过,并将上述批示完整引述,请示林彪审批。林彪于3月22日就《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给军委常委贺龙、荣臻、陈毅、伯承、向前、剑英等发一封信: 常委诸同志: 送去江青同志三月九日的信和她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请阅。这个纪要,经过参加座谈会的同志们反复研究,又经过主席三次亲自审阅和修改,是一个很好的文件,用毛泽东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时期文化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不仅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六年来,文艺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文艺这个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极为广泛、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搞不好就会出修正主义。我们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地把这一场革命进行到底。 纪要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完全符合部队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必须坚决贯彻执行,使部队文艺工作在突出政治,促使人的革命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对纪要有何意见望告,以便报中央审批。 此致 敬礼! 林彪 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1966年3月30日,中央军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交请示报告表示:“军委常委同志一致同意《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认为这是一个在文艺工作方面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很系统很完善的文件,部队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4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批发《纪要》: 各中央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党委、党组,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文学艺术领域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这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之间的斗争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战线。在我国,坚持还是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区别社会主义文艺还是资本主义文艺的分水岭。社会主义的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修正主义的文艺,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文艺,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地富反坏右服务,为复辟资本主义准备精神条件。这是一场很尖锐的阶级斗争。 毛主席一向十分重视文艺战线的阶级斗争。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是我国和各国革命思想运动的历史经验的最新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和文艺理论的新发展,为我们的文艺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全国解放以后,文艺战线上的多次重大斗争,和近三年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都是毛主席亲自领导的。但是,中央有关部门和绝大多数党委,对文艺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却一直认识很不够,抓得很不够,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这种严重的情况必须迅速地切实地加以改变。 这次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座谈会。经过毛主席三次亲自修改的座谈会纪要,对当前文艺战线上阶级斗争的许多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文件。中央完全同意这个文件。它不仅适合于军队,也适合于地方,适合于整个文艺战线。各级党委应当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认真研究,贯彻执行。 此件军队发至团党委,地方发至县委和文化机关党委。传达范围,由各级党委酌情决定,文艺工作者可以适当放宽。 中共中央 一九六六年四月十日 至此,江青杰作《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正式完成。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主要的内容有: —是批评,认为十六年来,文化战线上存在着尖锐的阶级斗争,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黑线有代表的理论是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要不怕风险,发动群众展开对封、资、修文艺的大批判。 二是表扬,认为近三年来,社会主义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出现了新的形势,最突出的代表为革命现代京剧的兴起。从事京剧改革的文艺工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武器,向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现代修正主义文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进攻,锋芒所向,使京剧这个最顽固的堡垒,从思想到形式,都起了极大的革命,并且带动文艺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号召文艺工作者,采取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军队应投入和支持文艺革命等等。 总之,江青领军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影响巨大,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