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人民公社岁月】-(13)能人刘瘸子

时间:2018-09-07 08:44:4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人民公社岁月】-(13)能人刘瘸子

 
说过范丽华,就该说说刘四了。
为什么想起来说他?因为刘四是我们队公认的“大能人”。那些年,他为我们大队、特别是我们生产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刘四和我一个队。他从小患小儿麻痹症,长大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一撇一撇的,大家背后都喊他“刘瘸子”。刘瘸子书读得不多,但脑瓜子聪明,看啥会啥。
刘瘸子比我大10岁,1943年生人。他的“聪明”劲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显现,十来岁就落个“小能人”的美誉。他姐姐嫁给县陶瓷厂的一名工人,这个工人老家住江南宜兴。有一次刘四去姐姐家,发现那里种了很多水稻。这种水稻脱壳后就能做出又白又香的大米饭来,这让刘四羡慕不已。他仔细琢磨好多天,详细了解了水稻的栽植方法,决心回家试一试。他来时带了5斤稻谷,偷偷在庄前河沟里搞试验。还把河沟两侧坡地整平拓宽,弄出大约1分地左右的水田。落谷、插秧都是偷偷干的,开始大家还不知道他鼓捣的啥玩意,水稻都半人高了,还不知道这是啥庄稼。那一年,我们这里破天荒产出了水稻,刘四的那块1分水田收了70多斤,装了满满一大口袋。刘四种水稻的事轰动了全公社,那一年是1963年,比我们大队开始“旱改水”试种水稻早了整整两年。
1965年夏天,我们这里正处在“四清”高潮,大队从公社领来“旱改水”的任务,要我们这个平原为主的大队,先改造100亩水浇地,并开始试验种植水稻。上级还派了一名农技员前来作技术指导。
农技员姓金,是镇江高资人,农校毕业后分配到我们公社。他来到我们大队后,听说刘四在两年前就开始试种水稻,立即饶有兴致地找到了刘四,并建议大队安排刘四做他的帮手。
第一年,我们队的“旱改水”任务是10亩。由于以前都是旱地,土地不平,无法灌水。所以“旱改水”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平整土地,把地势高的土壤挪到低洼地方去。结果生产队的社员们忙活了半个多月,才把这块试验田整平。大家都说,吃大米饭真不容易啊!但大家的热情很高。那时候,农村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山芋、玉米、高粱、大豆,口粮是以山芋、玉米为主的,小麦产量很低,每年分的小麦数量只占口粮的五分之一。为了能尽快吃上大米白面,大家干劲十足,再累心里也感到高兴。
1965年,农村的生产作业工具还很落后,运输靠笨重的太平车,一个生产队能有几匹马和一辆马车就算极好的了。耕翻土地还没有拖拉机,主要用黄牛拉犁,有时候还要靠人力拖。我记得,旱改水之前,我们这里是从来都不向地里浇水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不平,没办法浇。其次就是历年来都没有用水浇地的习惯。那个时候纯粹是“靠天吃饭”,遇到干旱,只能干等老天下雨。只有挖穴点种的庄稼如玉米、大豆,才大老远地挑水朝穴坑里浇一点水,所以农作物产量很低。再一个就是缺少浇灌机械,我是“四清”那年才第一次见到放在水里就能抽水的“潜水泵”,而且全大队只有一台。因为我们大队是全国的卫生先进典型,这台潜水泵是上级奖励给我们的。
土地整平后,我们队在靠近庄东大沟旁边还搞了1亩“秧板田”。全大队的落谷、拔秧、栽插,都是在农技员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刘四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因为刘四对水稻栽插管理有经验,所以农技员就去其他生产队,我们这个队就直接交给刘四了。因为没有抽水机,全靠人工用柳条笆斗从河里一下一下朝上豁水,需要几个人连天加夜轮流干。那一年可把刘四累坏了。他一面自己琢磨技术,一面虚心向技术员请教,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了。中秋节过后,我们队的水稻开始收割,打下来过秤,10亩地收了7600多斤。这可是接近30亩小麦的产量啊!水稻丰收把大家乐坏了,也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我们队是全大队惟一以山坡地为主的生产队,平原地很少,所以“旱改水”的工程量非常大。从1965年开始,到1971年,全大队10个生产队,有9个队顺利实施了“旱改水”,水浇地占总面积90%以上,水稻种植面积也超过耕地总面积的50%。而我们队的600多亩耕地,到1970年只有90多亩实施了“旱改水”,仅占土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我爹是1970年春天开始担任生产队长的。我爹当队长的第二天晚上,刘四就一撇一撇到我家来了。他说:三叔,咱们队应该抓紧时间实施“旱改水”,过去麻叔(原来的生产队长)根本听不进,我也懒得跟他说了。
我爹问他具体怎么搞。刘四说,除了留出120亩棉茬地(种棉花的耕地,这种地一年只能种一茬,收完后就耕翻放着来年春天使用),其余的全部改水田。这个工程量很大,只能一块一块来,先易后难。我估摸着,最多10来年就能全部改完。我爹想了半天,光吸烟不表态。刘四着急地说:我们现在多出点力、流点汗,以后就会好过了。咱们队的土地多是山地,只要改成水浇地,土质要比其他队的沙碱地肥得多,到那时候,全大队就看我们的了!三叔,不要再犹豫了!我保证,只要这样干,不出5年,咱们队的社员就都能吃上大米白面!
我爹一听,就说行,但咱得先开个队委会,等队委会同意了再开社员会讨论。我爹还说,这不是“三码两撅腚”(比愉快的意思)的事,要好多年才能干完呢!
召开队委会时,我爹专门吸收刘四参加,结果刘四又说服了队委会的全体成员。开社员会时,刘四再次发表“演讲”,还提出了一个非常诱人的口号:“5年告别红薯吃大米”。大家被他鼓动起来,都说刘四这人脑瓜子好用,他的话可以听。咱们就辛苦几年,卯足劲干吧!
说归说,干起来可不容易。我们生产队的土地,多数在山坡和山沟里,有时一块地两头落差悬殊好几米,甚至十几米,工程量实在太大。为了做到有计划地改造,队委会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做了一个“15年规划”,采取刘四“先易后难”的办法,一块一块进行改造。第一年出动男女劳力近百人,突击改造刘家林44亩。结果干了一冬天,第二年春天,刘家林的土地全部栽上水稻。大家尝到了甜头,1971年冬天又干了一冬,改造石碑地47亩。这一年,为加快改造进度,生产队还征得社员同意,扩大公积金比例,添置了一部“手扶头”(指小拖拉机头),一部爬坡机。改造工程进度不仅因此大大加快,劳动量也大大减轻了。
从1972年起,我们公社连续三年参加外地水利工程,主要劳力都走了。我爹和刘四就带着留在家里的妇女劳力干,三个冬春先后改造了胡家林、红土沟,合计51亩。1976年毛主席逝世的那年冬天,国家“南水北调”徐洪河水利工程开工,我们生产队走了50多个劳力,家里的老弱残疾喊着“继承毛主席遗志”的口号,大干了一冬天。那年我们队过年都是非常紧张的,除了年初一、年初二在家里过,大年三十还在地里,年初三就开始出工了。这年改造了洪口和涝泉窝两块,一共38亩。
刘四的愿望提前一年就实现了。1974年,我们生产队栽插水稻230多亩,当年产量16万斤。小麦面积450亩,产量15万斤,除去交“爱国粮”和留种子,年终分配每口人120斤小麦、280斤水稻(水稻分配多的原因,是因为小麦向国家交售的数量多)。那年人均口粮550斤,细粮分配大大超过了粗粮。但大家还是粗细搭配着吃,一是大家多年吃粗粮习惯了,二是细粮还可以卖点钱用来盖房子等。其实,大人孩子平均每人每年有400斤细粮,就是不吃粗粮也足够了。这就是说,我们生产队到1974年就家家有余粮了。刘四“5年告别红薯吃大米”的愿望也提前成为现实。大家都说,能吃上精米细面,多亏了刘四。也有很多人说多亏了队长。但我爹说,还是刘四功劳大,一开始我也没信心,都是他鼓动起来的。
多年来,我们这里都是“山芋饭,山芋馍,离了山芋不能活”,现在离了山芋老百姓也能活了,而且还真正吃上了好米好面,这可是老百姓盼了多少辈子的事啊!
其后的几年,我们队又先后改造了难度比较大的石窝子、老狼口、刀把地等七八块零散山地,到1981年春天,生产队的400多亩山坡地,只剩下不足百亩没有改造。后山的“鬼打灯”77亩,本来是列入1982年冬天改造计划的,但因这一年“河南”(与我们一河之隔的安徽宿县,我们当地都习惯称“河南”)那边实行“大包干”,把我们这边也弄得人心惶惶的,“旱改水”计划因此搁浅。
1983年我爹被调往大队采石场任场长,那一年人民公社解散,社员都分开单干,改造山地的事也没人提了。当然,社员各干各的,也组织不起来了。实行“大包干”以后,“鬼打灯”这块没有得到改造的77亩山地,成为生产队最后、也是最孬的一块地,最后按人头平均分配,每人2分4厘。我爹好几次跟我说,真可惜!要是“大包干”再晚来一年,咱山后“鬼打灯”那块地也就改造完了!算起来,整个改造工程用了12年,比预定的15年改造规划,整整提前了3年。
去年我回老家见到了刘四,他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过去一撇一撇地能走,现在年纪大了,需要拄着拐棍才行。因为腿有残疾,他的对象一直不好找。1986年,他43岁的时候,花钱买个“四川媳妇”,结果还没有给他生孩子,就在半年后的一天夜里,把值钱东西裹着跑了。此后他就一直单身生活,没有再讨老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刘四现在竟是村上最困难的一户。他身体残疾,不能外出打工。再加上年龄大,种地也不方便了。这个当年让几百名社员吃上精米白面的刘四,晚年却如此凄凉。也不是没人管他,而是因为大家都忙着打工挣钱养家,顾不上他。另外,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他这个当年的“能人”,他已经被时代冷落了,被时代抛弃了!
但他的心还是热的。他遗憾地对我说,要是“大包干”再晚来一年,咱们队的山地就改完了。如果所有地都能变成水浇地,咱们队就更好了。实在可惜啊!
我心里一激灵:他的话竟与我爹26年前说得一模一样。
我问,“鬼打灯”那块地现在种什么了。他说,现在啥也没种。种庄稼产量低得很,有人觉着不划算,就把地荒在那儿,没人管了。
我临走时掏给他500块钱,他死活不愿要。我塞到他怀里就跑,跑了好远,不知为什么鼻子突然一酸,眼泪差点掉了下来。
 
写于2009年9月26日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红色江青】-(14)

下一篇:【红色江青】-(15)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