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红色江青】-(21)

时间:2018-09-14 06:13:08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秋石客 - 小 + 大

 【红色江青】-(21)

 十一月十六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传达陈伯达反党问题的指示》,号召“了解他的情况和问题的同志,进行检举和揭发”。中央做出部署,首先在党的领导机关开展“批陈整风”运动。同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设立中央组织宣传组。康生担任组长,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李德生为组员,里面没有任何林彪势力人员,值得注意。
  十二月十六日,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召开华北会议,进一步揭发陈伯达的问题。一些同志出于激愤,不够冷静(说明很多人思想不通),使周恩来很焦虑。他认为,不正确引导,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破坏了团结。一九七一年一月四日,周恩来听取汇报后,连夜致信毛泽东,主张应该对北京军区的问题一分为二,不要全部否定。毛泽东接受周恩来的意见,提出了开好会议,团结全军的方针。一月二十日,周恩来再次致信毛泽东和林彪,说军队的团结,军民的团结,各地方、各单位的群众关系,都需要很慎重地加以处理。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系统地揭发了陈伯达的罪行,并宣布了党中央关于改组北京军区的决定:任命李德生为北京军区司令员,谢富治为第一政委、纪登奎为第二政委。
  十二月二十二日,按照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主持召开华北会议。会议揭发批判了陈伯达。会上宣布了中央改组北京军区的决定。一九七一年一月下旬华北会议结束后,党的各级领导机构逐步开展了“批陈整风”运动。一九七一年夏,毛泽东南巡,争取高级干部支持,为在九届三中全会彻底解决庐山会议问题做准备。
  九大刚刚结束不足一年,就发生了庐山会议大分裂事件,是出乎很多人预料的,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对庐山会议怎么看,是非常值得认真分析的。据说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的开幕式上讲话前,林是征求过毛泽东的意见的。毛泽东问林彪讲什么,林彪说,听吴法宪讲,在讨论宪法修改草案时发生了争论,张春桥不赞成写上国家机构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还说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发展了马列主义,我想讲讲这个问题。毛泽东听后说:你可以讲,但不要点张的名字。
  林彪的讲话只是一段又一段地讲述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好像是官样文章,只有了解此前在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的争吵内幕的人,才会敏感到有些话是针对张春桥的。林彪确实没有点张春桥的名字,而且只字未提是否设“国家主席”的问题。
  总的看来,林彪的讲话显得低调。倒是汪东兴在小组会上的发言调门高,强调要设“国家主席”,认为党内还有“反对毛主席”的“野心家”、“坏蛋”。陈伯达、陈毅在小组会上的发言情绪也较为激烈,后来周恩来在大会上点了“二陈合流”。
  毛泽东的判断,林彪和与会绝大多数代表都把矛头对准张春桥,这就是阴谋。是不是一场阴谋?按当时的党内规矩,可能性不大。九届二中全会上出现反张春桥的形势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在1970年8月13日中央宪法修改小组讨论会上,张春桥与吴法宪发生了争吵。张春桥以宪法序言中已有类似内容为由,提议在“国家机构”一章中删掉“毛泽东思想是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一句,后来又大讲毛泽东在一次接见外宾时讲过“赫鲁晓夫天才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这是个讽刺”一类的话。在“九大”前后,对毛泽东的“三忠于”狂热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气氛中,张春桥的这些言论显然属于大逆不道,于是出席“九届二中全会”的高级干部们或是认为抓到了张春桥的“小辫子”,或是认为应当趁机表明自己忠于毛泽东的坚定立场。
  其次,张春桥一贯支持造反、夺权,而第九届中央委员中的众多军队将领和老干部几乎无不身受“造反”、“夺权”之苦之害。张春桥支持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红纵”,“红纵”险些要了总后勤部长邱会作的命;广州军区的“造反派”“炮轰”广州军区司令员黄永胜,使黄在广州呆不下去;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也曾被“造反派”逼得躲到大别山里;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被一次次的“炮轰”、围攻整得焦头烂额;外交部长陈毅在“九大”期间也曾遭到以张春桥为后台的上海小组的批判围攻,这些人早就对张春桥有一肚子的怨气。
  再次,按当时的观点看,张春桥历史上有“叛徒”嫌疑,上海因此发生过“炮打张春桥”事件。
  最后,许多军队将领、老干部对江青、张春桥不满。
  总之,出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九届二中全会上各地区组都一致声讨“阴谋家”,形成了群情激愤的气氛,在毛泽东看来“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后来康生曾如此概括当时的形势:这次会议是“吴法宪造谣,汪东兴点火,陈伯达起哄,陈毅跳出来”。
  对庐山会议的性质分折
  仅就庐山会议的风波表面而言,林彪应负首要责任,是林彪的讲话引起的风浪。但如前所述,却是九大前后毛泽东与林彪的分歧的继续,是设不没国家主席争论的继续,是林彪的一系列观点是否正确争论的继续,是改变不改变、增加不增加接班人的继续。林彪发表的讲话全文至今没有公开,很难判定林彪讲话的全部是非,但就公开的讲话内容来看,林彪无疑是要坚持设国家主席和坚持天才论等观点的。
  林彪为什么要讲话?他就是要提出他的意见让会议讨论。至于他讲话前是否搞了非组织阴谋话动,目前并无定论。林立果下山前曾说庐山翻船了,倒大霉了,都是他妈的主任(即叶群)搞的,很可信。也就是说叶群利用林彪的讲话发难,要搞掉张春桥,事情搞坏了。当然,林彪完全可能同意叶群那样做,因为那也是他讲话的目的,甚至主意就是林彪拿的,但这些至今没有证据。
  林彪在庐山的活动目的还有哪些?除了前面说的还有没有其他的目的?比如想推翻或者架空毛泽东?这也是需要说明的。
  说林彪要推翻毛泽东的领袖地位,是不可信的。第一,林彪一直是力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声称谁反对毛主席就全党和全国“共讨之、共诛之”的,也就是说不符合林彪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第二,林彪也不具备推翻毛泽东领袖地位的条件和能力,林彪再糊涂,也不至于如此,因此说庐山会议林彪要搞政变推翻毛主席是不成立的。
  说林彪要通过庐山会议架空毛主席,表面成立,实际不成立。说表面成立,是说林彪倒张春桥,张春桥是毛泽东的爱将;说实际不成立,是指林彪既然没有能力和想法推翻毛泽东,那么其也没有能力架空毛泽东,另外,即便把张春桥搞掉,毛泽东手下还有周恩来、康生、江青、朱德、叶剑英等数不清的拥护者,也起不到架空的目的。
  说林彪想当国家主席也是庸人之见。林彪以公开表示不当国家主席和副主席,怎可食言?刘少奇前车之鉴不远,当之何益?以多病之身怎能经常抛头露面?国家主席并无实权当之何味?有许多书上讲叶群讲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哪摆并无实据,此话是汪东兴传的,很难说是真实的。
  林彪的真实想法,可能认为毛泽东对设不设国家主席、以及一些理论问题、包括张春桥问题并不会太在意,不会因为这些问题同自己翻脸,所以在庐山讲了话。他的真正目的可能是借机敲打张春桥,而不是其他,因为毛泽东曾对林彪身体不好老不参加会担忧,认为一人接班有风险,与周恩来议过增加张春桥为副主席问题。
  但是,从客观效果上来说,倒张春桥确是可以认为是一场清君侧事件,并因此引起毛泽东的高度警觉和断然反击,可能是林彪没有想到的。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借机解决林彪及军队的尾大不掉可能也是林彪没有想到的。
  说林彪有野心,急于夺权也难以成立。从建国后林彪远离政治、被动参加一九五九年庐山会议和八界十一中全会等表现看,林彪对权力的兴趣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权欲熏心。国家主席是虚职,不值得夺。
  林彪的讲话超没超过庐山会议的程序?显然是没超过的,庐山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就是讨论修改宪法问题,林彪只是正当地发表了讲话,并不违反会议议题。至于后来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不能都归咎于林彪一人。
  对林彪在庐山会议的活动性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庐山会议是一场左派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是林彪的自我保卫战,是要清君之侧的潜在对手张春桥,至于什么国家主席该不该设、天才论对不对等都是幌子。对整个庐山会议,如站在历史的角度,应该是一场左派的内部权力斗争。
  陈伯达、叶群、汪东兴的作用
  陈伯达在庐山虽然被批判,但其恶劣作用至今没有被彻底揭露。毛泽东看到了陈伯达在毛泽东和林彪之间搞投机,因为陈伯达此毛病有前科可查。一九六四年陈就曾在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摇摆不定,后来他看刘少奇不买他的帐,才转到毛泽东一边攻刘少奇。文化革命中他虽为文革组长,实际上说了不算,自称历史上的傀儡刘盆子,后遭江青等排斥。就在他得不到毛泽东欣赏时,他见林彪羽毛丰满,接班已定,就想投靠林彪,脚踏两只船,有此种心态的不止陈伯达一个,还有许多。
  陈伯达在庐山兴风作浪,不少人误以为是林彪支持,其实至今没有证据,林彪在庐山当面就严厉批评了陈伯达,与其相对比,林彪却保护军队干部,说吴法宪等是老粗,上了陈伯达的当。如果陈伯达与林彪有勾结,总会留下蛛丝马迹,但陈伯达至死也没说。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陈伯达内心有一个秘密被毛泽东、林彪等忽略了。陈伯达常称自己是小小老百姓,实则大大野心家。因为陈伯达完全知道毛泽东不可能当国家主席,林彪也不能作常出头露面之事,周恩来总理一职没人能争,自然也当不了国家主席,康生多病,年龄又大,也不可能当国家主席,中央共五个常委,其他人都不行,陈伯达就有最大的可能了!所以,他尽全力支持设国家主席,为的不是林彪,而是陈伯达自己。可惜这一点世人没有看透,皆以为林彪要当,实为大错特错,以林彪的身体和政治水平,怎能为已公开争当摆设国家主席,岂不怪哉?至于叶群、吴法宪等,不知利害,愚蠢如猪,想着林总如何如何,那倒有可能。
  汪东兴向林彪暗送秋波,在庐山出尽风头
  如果说陈伯达因为受毛泽东冷遇而投机很正常的话,那么,汪东兴的一反常态就令人费解了。
  众所周知,汪东兴是一直受毛泽东重视和信任的,他对毛泽东是了解的,他为何在庐山大力拥护林彪讨伐张春桥呢?原因有三:
  一是他可能知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大好,想脚踏两只船,给自己留条后路,是不忠;二是可能身陷叶群一伙谋划中,为立功而故作姿态;三是他深知江青、张春桥看不起自己,惧怕张春桥接班,故意为之。
  事后,毛泽东斥汪东兴嫌己老另换门庭,让其滚,吓得汪哭跪求饶,表示要反戈一击,毛泽东终不忍除之。江青有倒汪东兴意见,毛泽东不听。
  总之,汪东兴在庐山起了别人起不到的作用。
  叶群野心难平
  叶深知林彪身体不行,不甘心太子位有动摇,为己计,幕前幕后奔走,搞清君侧也属正常,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不知天高地厚,陷林彪于被动。九大后毛泽东本来就认为林彪势力过大,林等应在全会上低调行事,结果却反其道而行之,为毛泽东所不容,犯了传统政治大忌。至于吴法宪等,拥林弃张也合乎利益驱动逻辑。
  毛泽东的选择
  对毛泽东而言,庐山风云变幻对他未必完全陷入被动,如果他确有削弱军队和林彪战略,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可能正中下怀,给他一个选择的机会。
  庐山会议风波,可大可小,就看毛泽东怎么想了和怎样做了。毛泽东在庐山进行反击是必须的,如不反击,会使真正能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和支持毛泽东文化革命的张春桥等人下台,这是毛泽东绝对不能容忍的,林彪手下一帮人在庐山揪人是错误的。
  一条办法是和为贵,在小范围内清算陈伯达,达到不设国家主席就完事,最大限度地使全党团结起来,如果这样做,削弱军方力量之说遂不成立。从事后诸葛亮的看法,此办法最好,能保证左派的团结。此计为上策。
  另一种办法是彻底清算陈伯达,同时对林彪的军队干部进行敲打,削其实权,掺其沙子,重用张春桥,静观其变,不触动林彪,维护其接班人的地位。此计为中策。
  后一种是借机彻底清算林彪、陈伯达势力,造成大分裂,为张春桥等左派接班铺路,此为下策。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毛泽东本欲实行中策,但后来是什么因素令他深信庐山会议是林彪牵头,有计划、有纲领的政变,遂采用下策,促使他与林彪分道扬镳并便肃林扩大化是很难推测的。但有一条是肯定的,毛泽东本欲收兵和解,江青等也和林彪示和,后由于毛泽东从熊向晖那里得知黄永胜有意隐瞒错误,很在意。除此之外,党内有无其他人乐于见到毛泽东与林彪分裂呢?应该说是大有人在的。另外,如果林集团确要倒江青,对如何处理文革的笔杆子和枪杆子矛盾,毛泽东也是两难之事。毛泽东会相信,江青、张春桥应该说是理解并能够将毛泽东很看重的平生第二件大事文化革命进行到底的,而林彪等则未必。因此,能团结则团结,如不行,毛泽东只能站在林彪的对立面。对毛泽东这样超一流政治家而言,一日纵敌,万世之患,机会主义头子改也难,林彪由主要政治盟友会变成主要的政敌,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林彪在庐山会议的活动性质,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庐山会议是一场左派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是林彪的自我保卫战,是要清君之侧的潜在对手张春桥,至于什么国家主席该不该设、天才论对不对等都是幌子。对整个庐山会议,如站在历史的角度,应该是一场左派的内部权力斗争。
  林彪的选择
  对林彪而言,庐山会议后他有多种选择。
  一种是积扱配合毛主席,放下架子,把问题说清,消除误解,争取毛主席理解,此为上策。从庐山会议后林彪的表现,并没有采取上策,也许他认为自己没有错误。
  另一种是闹情绪,闭门谢客,远离政治,消极对待,听天由命,此为中策。从庐山会议后的林彪表现,大概是采用了中策。
  再一种是破釜沉舟,积极策划军事政变,此为下策。从庐山会议后林彪的表现,似乎采用下策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在毛泽东南巡前如此。因为从他的拥毛泽东立场和从不打冒险仗的军事生涯来看,在九大后的全国坚定拥护毛泽东的情况下发动军事政变谈何容易?哪个部队会听你的去反毛泽东?可以说一个都不会有,剩下的只有暗杀了,但这又有多大把握?所以指控林彪发动军事政变或暗杀毛泽东,即不合情理,也没有确凿证据。
  E、林彪败亡、江青明胜暗败
  1971年毛泽东南巡,为九届三中全会解决林彪唯—接班人问题作准备,林彪之子行谋逆之事失败,9月13日,林彪一家乘飞机谜—样葬身异国,江青毛泽东算是大获明胜。
  林彪事件发生,对中国政局发生深远影响。毛泽东实则大败、江青明胜暗败,没了军队左派支持,奠定了江青悲壮的结局。周恩来及文革反对派大胜。
  蒋介石的判断
  9月18日,毛泽东的老对头蒋介石作出判断,当他得到了林彪及其妻子等9人在蒙古境内机毁人亡的消息,打电话给蒋经国共进晚餐,蒋介石说:“毛泽东去一臂矣!林彪死了。”19日,蒋经国在“国安局”的报告上写道:共产巨人已经断了一条手臂了,让我们等着看他如何失去他的另一条手臂。
  邓小平受益拔头筹
  把林彪与邓小平联系起来看,对解读林彪事件是很有必要的。
  (1)、林彪与邓小平都是毛泽东所器重的,都是毛泽东的接班人选是党内公认的。
  (2)、据说一九六七年毛泽东就有意让犯了错误的邓小平出来工作,让邓小平找林彪谈一谈,结果林、邓会晤不欢而散,由于林彪不赞成启用邓小平,所以,毛泽东一九六七年想用邓小平未果。
  (3)、据说在一九七〇年毛泽东、周恩来又提出过邓小平启用问题,遭到林彪和中央与会人员的反对,林彪愤然说如让邓小平出来,文化革命就白搞了,自己就辞职,认为邓小平重新上台将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复辟,千百万革命者将人头落地。结果邓小平复出受挫,可以说,林不死,邓难出。
  对邓小平复出问题的分歧,是毛泽东与林彪深层次分歧的一部分,值得注意。
  林彪死后,邓小平大悦,又是揭发林彪,又是频频给毛写信要求工作,声言对文革永不翻案,终诱使毛泽东放虎归山,重用邓小平。
  毛泽东大病一场
  林彪事件后,给毛泽东以巨大打击,他大病一场,从此没有再恢复元气。毛泽东与林彪关系实际上一直是很好的,毛泽东给江青信中称林彪是朋友,在反二月逆流中毛泽东说要和林彪一道上山打游击等可作证明。在毛泽东看来,他怎么也想不到几十年追随自己的朋友林彪会走到玉碎的地步,他的悲哀或许也有些自责的成份。
  周恩来老泪纵横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著《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透露林彪摔死后周恩来嚎啕大哭:
  突然,一阵号啕之声如江水崩堤猛然爆发,这是一种长久的压抑到了极限,终于无法再压抑而爆发的哭声,一种痛楚无比撕肝裂肺的痛哭。纪登奎一下呆住了:不是亲眼目睹,他压根儿不会相信,发出这种哭声的不是别人,正是面对墙壁双肩颤抖的周恩来!就是刚才还和大家一样露出久违的笑容,举杯庆祝这不幸中的万幸的周恩来!自从调到中央工作,纪登奎看到的周恩来永远是从容、镇定、乐观。是的,如果从身材长相上看,周总理只算是中等个,人偏清瘦,典型江南人的脸庞,端庄清秀,举止文雅,让人不禁联想起西湖边的杨柳。可是,从跟随他工作中的亲眼目睹,不管是外交上的剑拔弩张,还是党内错综复杂的局面,他永远应付自如,有用不完的智慧和精力!
  而且,他仿佛是专为克服困难来到这个世界的,往往越是困难、艰险,他越有力量和办法,仿佛世界上没有难得住他的事。又让人不禁想到扎根于绝壁陡岩上的黄山奇松——美感与力量最有机的结合。像今天这样的失控,纪登奎是第一次看见,真感到太意外了,太震动了,以至于平时反应敏捷极善言辞的他,此刻也乱了方寸,话说得结结巴巴:
  “总理,总理,林彪一伙摔死了,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应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您该高兴,对不?”讲完他自己才意识到,自己分明在重复着总理刚才讲的话。
  周恩来回过身来,双肩依然在颤动,脸上老泪纵横,他摇着头,声音嘶哑地反复说:“你不懂,你不懂!”
  如果周总理在林彪死后号啕是事实的话,就胜过了千言万语,非常传神。是啊,林彪之死的意义和对革命航船的撞击力只有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一流政治家才会清楚,才会感到无言的痛苦,热泪横流。“你不懂!”的确,这其中的奥妙和历史的沉重感,哪里是纪登奎这样的政治人物所能体会的呢!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人民公社岁月】-(19)余三虎造屋

下一篇:【冲浪篇】-(20)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