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18 06:47:02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23)老实人刘孩 说起老实人,我就会想起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杨德军。 杨德军比我大三岁,1966年高小毕业时正好周岁十六。杨德军乳名“刘孩”,是她姥姥给起的。乡下有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孩子生下来后,吃“喜面”(庆祝孩子出生摆的酒宴,有的放在生下来第9天,有的放在第12天,因为姥姥家要送米送面庆贺,所以叫吃“喜面”)之前就要起好名字。据说,杨德军生下来9天吃“喜面”时,名字还没有起好。他外祖父家姓刘,因为是刘家女儿生的,他姥姥就自作主张为他起了个“刘孩”这个名字。名字起好后,杨德军的爷爷不高兴,认为杨家的孩子不能用外姓,但是名字起好不能再改,就在“刘孩”的前面加了个“杨”字,从那以后,他的名字就叫“杨刘孩”了。乡下孩子即使上学也很少喊大名,我的印象中,1969年杨德军19岁了,我们还都在他后面喊“杨刘孩”。 我们小时候非常羡慕杨德军,认为他命好,有福。他小时候很胖,就像一个圆木墩儿。一般来说,胖娃子都是招人喜欢的,无论走到哪儿,都有人喜欢他。杨德军最大的特点就是老实,不招惹是非,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村里,他的口碑都很好。无论干什么,他都会尽力去干,从来没有怨言。他不喜欢说话,只知道老实干活。但他并不聪明,成绩在班里属于下等。由于他的个子大,有力气,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直担任班级劳动委员。六年级时还被选为少先队大队劳动委员,胳膊上别着“三道杠”,大家看了非常羡慕。那时候人们都喜欢老实孩子,大人教育孩子也都拿老实孩子做榜样,喜欢说“看人家杨刘孩多好”,或者“也跟人家杨刘孩学学”等。他的老实口碑让他“占”了很多便宜。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校要从各班挑出两个贫困学生,不仅免学费、书杂费,每学期还发给3元簿本文具钱。这3元钱是非常可观的,要知道那时候我们一学期的学费、书杂费才一两块钱。其实,杨德军家并不困难,他家生活状况要比我们家好得多。他的学习成绩也不好,之所以选上他,就是因为他的口碑好:老实。 他的好口碑还让他摊上一件天大的好事。 1966年,我们村在公社驻地上学的7个高小毕业生中,有6个考上了初中,我考试成绩还是全公社第一名,唯有杨德军一个人考上的是农中。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可是,这个让我们看不起的人突然摊上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大家一时都傻了眼。 那年夏天,我们高小毕业的前夕,学校里已经开始搞文化大革命了,校园里张贴了许多大字报。暑假结束到中学报到后,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高潮。我们一边上课,一边参加闹“革命”。从这年的9月下旬开始,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陆续接见红卫兵,大家都把能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幸福时刻终于来临了,根据上级指示,我们公社摊上5个第一批去北京去见毛主席的名额。这5个名额是这样分配的:中学2个,农中1个,小学界2个,在农中上学的杨德军被选上了。这些学生去北京的那天,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打着红旗,列队唱歌,把他们送上火车站。我当时就哭了,觉得杨德军比我们幸福。我当时就想,尽管我的成绩是全公社第一名,可是与杨德军的荣誉幸福相比,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这年冬季,我和杨德军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参加了不同的红卫兵组织,后来还分头随红卫兵组织出外“大串联”,春节前后回家参加生产队劳动。 回到家乡的杨德军,好事仍然不断。我1969年进大队医务室。因为原来的团支部书记早就出嫁走了,一直都是大队会计兼着的。1971年冬天,从“戴帽中学”初中毕业的杨德军被提拔为大队团支部书记,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队干部。除了享受一年3600个工分外,还能经常到公社、县里去开会。他还是那样不大言语,但老实能干。1973年,已经23岁的杨德军,有人开始给他介绍对象,对象是邻村的,还是个高中毕业生,人也长得很漂亮。可是,杨德军就是不愿意。那时候都提倡晚婚,男青年至少25周岁以上,女青年至少23周岁以上。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有的年轻人到二十七八岁还不结婚。杨德军亲口告诉我,因为他是大队干部,在28岁之前他是不会结婚的。 那些年里,不声不响的杨德军确实为大队、生产队出了不少力。我记忆中,他先后三次带领全大队的民工外出扒河(水利工程),因为他没有什么领导能力,虽然一直兢兢业业的埋头苦干,但只能当副手。从1972年开始,他连续5年被评为县、公社两级优秀团支部书记。这些年里,媒人几乎踩破了他家的门槛,给他说媳妇的媒人一个接一个,他一直不同意,非坚持28岁以后再谈婚论嫁。1976年冬天,徐州地区8县数十万农民参加了声势浩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我们所在的公社民工全部开拔到泗洪县金镇附近的“徐洪河”工地,这是杨德军最后一次带工扒河。从工地回来后,大队书记考虑到杨德军已经26岁,按照他的工作能力,确实很难再担任更重要的职务,就向公社打报告,希望公社把他安排到社办企业里去。那时候社办企业是年轻人最向往的地方,进了企业就算社办“亦工亦农”人员,除了拿出部分工资缴队拿生产队的满劳力工分外,每月还有10多元的工资剩余。公社很快就为杨德军安排了工作,任命他为公社砖瓦厂副厂长,每月工资28元,缴队15元,还能剩余13元。这时候的杨德军还憧憬在美好的梦境里,决心在砖瓦厂干个名堂,然后再考虑个人婚姻问题。 可是,杨德军万万没有想到,现实把他的美梦击碎了。1978年以后,已经年近三十的杨德军突然不像以往那样受人宠爱了,上门提亲的也越来越少。从1981年起,砖瓦厂被厂长承包了,这个厂长不喜欢杨德军这种老实人,很快他的副厂长职务就有名无实了,脱坯、进料、装窑的重活是他的,好处却没有他的份,他已经与普通工人没什么两样。他也看出这个厂长不喜欢他,就到公社副业办公室反映。但此后不久,很多企业陆续被厂长承包,企业内部的许多重要位置都被厂长安排给自己的亲属子女,公社也没有更好的地方安排他。他先后换了好几家企业,这些企业的头头几乎没有人喜欢这个老实人,只把他当成出力流汗的工具。1983年下半年,我们这里开始分田单干,拿钱买工分成为历史,33岁的杨德军万般无奈地回家,开始种他的责任田。 杨德军的人生下坡路从此开始了。老实能干,过去是褒义词,是大家学习效法的榜样,现在却成为懦弱无能的代名词。为他登门提亲的媒人越来越少,姑娘对老实能干的青年人已经嗤之以鼻了。头脑灵泛的、眼头活络的开始在社会上吃香,拎着录放机、叼着烟卷的长头发青年越来越受姑娘们青睐。从1983年开始,33岁的杨德军明显憔悴了,他不再像以往那样白白胖胖的,不仅黑瘦,额头上还添了皱纹。他的母亲开始唉声叹气,忙着乞求人家给儿子介绍对象。可是,人心不古,老实能干在人的心目中已经贬值了。 1984年春天,31周岁的杨德军终于结婚了,媳妇小他8岁。但是,他娶回一个媳妇,却赔了一个妹妹。他们两家是“换亲”,20岁的妹妹嫁给了29岁的男人,这个男人就是杨德军新娶媳妇的哥哥。 我有很多年没有见到杨德军了,最近一次见到他还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2010年7月,我干奶奶(父亲自小认的干娘)突然病故了,我赶去奔丧,在那里见到了杨德军。没有想到,杨德军的变化如此之大,就像一个猥琐的小老头。他所从事的职业更让我吃惊,原来他已经成了“土头”。所谓“土头”,就是我们这一带专门负责殡丧活计的,包括为死人穿衣、下葬、扎灵棚等,还要负责殡丧礼仪,如路祭、家祭、点汤、火化、送盘缠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农村中最低下的行当。但他干得很认真,也很专业,就像他小时候那样一丝不苟,实实在在。据说,每一次丧事大约忙碌三四天,他可以得到大约200元钱,此外还可以得到一些香烟、毛巾、肥皂等物品。 在办理丧事过程中,我问他怎么学起了这个行当。他笑笑说:我这个样子,能去干什么呢? 听了他的介绍,我才知道他这些年的经历。杨德军早些年主要跟建筑队干小工。但是,大家都欺他老实,脏活重活都是他的,好处却没有他的份。因为他没有技术,报酬很低。工资一般都是老板先开给包工头,包工头再开给承包的小建筑队,小建筑队的头头最后再给工人结算,本来钱就少,他们层层尅扣,并变着法儿少给你,最后就所剩无几了。因为他人老实,头头就专门难为他,不是说你解手时间长了,就是说你毁坏了工具,罚得你晕天黑地。你如果表示不乐意,他就马上撵你滚蛋。后来年龄越来越大,建筑队干脆不要他了。 2003年冬天,村里有一家办丧事,老“土头”何圣斌忙不过来,就喊杨德军过来帮忙。他发现杨德军不声不哈,肯干老实活,就想收他当徒弟。一开始杨德军觉得这是个下贱活,不想干,后来想,自己已经没人愿意要,在家里闲着也不是个办法,干“土头”毕竟是条挣钱门路,于是就跟着干上了。 杨德军似乎很满意。他说,这个活没人愿意干,所以他不怕有人来竞争。而且农村也是少不了这个行业的。现在一个月至少能“上”七八个活,也能收入一千多块,比干建筑收入虽然少些,但风不打头雨不打脸,活计也不重,他很满足。他自嘲地说,怎么不是过一辈子呢? 前后几十年,社会变化太大了!老实人以前是大家的楷模和学习榜样,现在却成了懦弱无能的代名词。 2014年6月30日定稿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23)
下一篇:【红色江青】-(25)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