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历史的回顾》中的若干“硬伤”(6-1)

时间:2018-09-26 00:03:18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双石 - 小 + 大

《历史的回顾》中的若干“硬伤”(6-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革命元勋的回忆录出版,即《历史的回顾》,1984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5年,该书“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回忆录》再版,征得作者亲属同意,书名改为《徐向前元帅回忆录》。”2007年,更名为《历史的回顾》。(1)
《回顾》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耄耋之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谨将我的经历和见闻,汇录成集,呈献史林,以告慰先烈。语不求深,但事必纪实。其间上下数十年,纵横数万里,涉及诸多人物、事件,疏露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2)
《历史的回顾》虽经多次更名,但第十四章“血战河西走廊”即西路军作战时期,仍然存在许多历史“硬伤”。这些回顾之伤,严重的影响和损害了《回顾》作者回顾历史的原意,即“事必纪实”。这些“硬伤”与历史事实不符,违背了《回顾》作者   多年来坚持的立场和观点,损害了《回顾》作者为中国革命建立的功勋,更为重要的是严重的扭曲了西路军历史,造成难以挽回的政治影响。做为后人,出于对西路军历史的尊重,出于维护革命先辈的形象,有必要对回顾之伤进行研究,本文不论立场观点,只摘其与事实有出入和遗漏之处,以利修正回顾之误。
《历史的回顾》第十四章“血战河西走廊”中的历史“硬伤”,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时间有误;二是文献有异;三是回避事实;四是因果错位;五是情节不实;六是电报有无存疑;七是电报内容有疑;八是情节回顾有误;九是关键情节有疑;十是违背历史事实;十一是得出错误结论;十二是有违事实;十三是逻辑混乱;十四是因果颠倒。恰恰是这些“硬伤”,误导、颠倒、回避、掩盖和扭曲了历史真相。
《历史的回顾》在最为关键的情节、最为核心的内容和最为根本的问题上记述有疑问,回避了实质性问题。其中就包括西路军第三次西进甘州一带时,与中央及军委发生的三次争执。在这种情况下,张国焘两次出面劝告西路军。这三次争执的起因,皆因西路军行动方针问题。行动方针问题是西路军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西路军按照张国焘路线行动还是服从中央及军委指挥的关键问题,是西路军与中央及军委所有分歧最根本的问题。西路军为什么会与中央及军委产生如何大的分歧,根本原因是什么,《历史的回顾》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历史的回顾》中,回避了西路军按照张国焘意图,多次提出并坚持“根本大计”的行动方针和目的,因为这与《回顾》作者所称:“西路军自始至终是奉中央军委命令、指示行动的”的结论不符,刻意回避了西路军与中央及军委关于行动方针的重大分歧。
一、作战时间有误
 
《历史的回顾》中,多次提到作战时间。作战时间是作战的关键因素之一,作战时间的变动往往引发作战决策因果关系的颠倒和历史事实真相的扭曲。
⒈关于下令三十军渡河时间事
四方面军三十军西渡黄河,是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重大作战行动,什么时间、谁下令渡河是澄清历史真相的关键环节。《历史的回顾》记述:“战局的发展,使我军渡河问题,刻不容缓。这时,三十军已造船十六只,还从就近搜集了部分船只,争取渡河,有了可能。根据南敌大力压迫的情况,中央电令四方面军应以两个军渡河,控制河西沿岸;以三个军拒阻南敌。朱德、张国焘在打拉池会见彭德怀后,亦完全同意彭德怀提出的宁夏战役计划要旨,电令三十军首先渡河,九军跟进;如渡河不成,南敌突进,则以九军配合南线部队击敌。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3)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四方面军十月二十二日下达渡河命令:“三十军在靖远附近,决明(二十三)晚抢渡”。(4)这份电报收录在《徐向前军事文选》“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的第一份(5)
《历史的回顾》“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下令三十军渡河时间与历史事实不符。中央此前确有四方面军一部兵力进行渡河准备的电令,但没有“四方面军应以两个军渡河,控制河西沿岸”即下令渡河的电令。
⒉关于四方面军建议主力渡河时间事
四方面军建议主力渡河时间,《历史的回顾》与历史事实有误。《历史的回顾》接着上文写道:“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同时,向军委及红军总部建议,为打开河西战局,四方面军至少应以三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南拒兰州北进之敌,北进一条山及五佛寺,西控永登、红城子一带,以便有力策应一方面军的渡河行动。拒阻南敌的任务,请从兄弟部队中抽一部力量,协助四方面军完成。”(6)
“同时”只能理解同为二十三日,与事实不符。
十月二十五日朱、张、彭联名电:“我们原则上同意徐、陈二十四日的电所提意见,四方面军主力应速渡河,抢占一条山、五佛寺、永登、红城堡、古浪一带地区,重点在控制五佛寺渡河点在我手中,并对由兰州北进敌为有力之拒止。”(7)
《徐向前军事文选》收录的“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第四份,清楚的记录着十月二十六日四方面军徐、陈电:“我们即遵二十五号收到总部一五八字批准二十四号提议之电示,决以三十、三十一军、九军三个军迅速渡河,以一个军向兰州大力压迫,两个军速控五佛寺、一条山、红水一带战略地区,而留五军在河两岸监视靖远、一条山之敌及守船任务,四军位现阵地扼阻会、定敌人。”(8)
四方面军建议主力渡河时间,各种文献显示是二十四日,并非二十三日“同时”。
⒊关于“西安事变”后军委征求西路军东返意见时间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张学良“提议由河东红军出击胡宗南,巩固西安侧后方的安全,并望西路军派一部力量东出靖远,牵制马家军及毛炳文部,进行策应。党中央于是改变了西路军西移的决定,拟令部队东返。二十二日,来电征询我们的意见。”(9)
从目前见到的中央文电和各种文献中,没有看到中央二十二日电。中央征求意见电是十二月二十四日电:“在整个战略方针上看来,西路军以东进为有利,只要二十天至三十天内到达静宁、隆德地区,便可与于学忠、王以哲之八个师配合作战,至少可以箝制胡、毛、曾、关,而利我主力在东边放手打仗。张学良极盼望你们来,答应在兰州补充子弹、被服。”“你们在接电后两天内,准备一切意见电告。正式决定的命令,明天或后天电达。”(10)西路军二十五日回复中央,其依据是中央二十四电:“二十四日二十四时电悉,经过郑重考虑后,我们提出如下意见。”(11)以此向中央做出有条件东返的回复。《历史的回顾》记述:“次日,我们复电明确表示,坚决执行中央决定,准备东返。”(12)次日,即西路军二十五日复中央电。
各种文献资料未见中央二十二日征询意见电,只有中央二十四日征询意见电。
二、文献资料有异
 
《历史的回顾》多次引用历史文电。电报是作战指挥的依据,也是历史最真实的反映,是研究西路军历史的基础和前提。《历史的回顾》部分内容,尤其是《徐向前军事文选》收录“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 (即《文选》版),其中三份电报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即《战史》版)内容有异。
根据中央档案馆等机构保存的历史文献资料,红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1991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1993年国防大学第二编研室《徐向前传》编写组编辑出版《徐向前军事文选》“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等文献资料。《战史选编》“在编辑中仅对原件中明显的错别字、重字、掉字、倒置字作了订正”,并以符号作了标注。(13)《徐向前军事文选》“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按出版说明:“在编辑过程中,对部分文稿的史实和文字作了订正,加了题解和必要的注释。”(14)
⒈关于建议四方面军主力渡河文电有异
《历史的回顾》对建议主力渡河一事有清晰的记述:“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同时,向军委及红军总部建议,为打开河西战局,四方面军至少应以三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以一个军向兰州大力压迫,两个军速控五佛寺、一条山、红水一带战略地区,而留五军在河两岸监视靖远、一条山之敌及守船任务,四军位现阵地扼阻会、定敌人。”“根据三十军已渡河成功的局势,朱德、张国焘、彭德怀于打拉池部署了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要求四方面军迅速以主力渡河。”(15)
十月二十五日朱、张、彭联名电:“我们原则上同意徐、陈二十四日的电所提意见,四方面军主力应速渡河。”(16)十月二十六日,徐、陈报朱、张、彭电:“我们即遵二十五号提议之电,决以三十、三十一、九三个军迅速渡河,抢占一条山、五佛寺、永登、红城堡、古浪一带地区,重点在控制五佛寺渡河点在我手中,和对由兰州北进敌为有力之拒止。”(17)
《徐向前军事文选》“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第二份,这份电报电文的表述为:“我们即遵二十五号收到总部一五八字批准二十四号提议之电示,决以三十、三十一、九三个军迅速渡河。”(18)
关于四方面军二十四日建议电,《文选》在该电注释中对此进行说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应为十月,作者注)二十四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对当前的行动提出如下建议:‘渡河成功时,九军、三十一军尾三十军后渡河,以一个向兰州方向活动,以两个军向一条山、王佛寺(应为五佛寺,作者注)、宁夏方面发展’。二十五日总部用一五八号电令批准上述建议。”(19)(《徐向前军事文选》第42页)
《文选》版不仅电文内容与《战史》版有异,而且这个电文注释增加了四方面军二十四日建议电。使人疑惑的是这份电报,为什么没有收录在其中。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朱、张、彭二十五日电报,还是《文选》收录的四方面军二十六日电报,都没有注释电中关于建议四方面军主力渡河向“宁夏方面发展”的记述。
⒉关于回复中央西进决定文电有异
十一月十一日,中央征求西路军东返西进意见,十二日西路军向中央做出正式回复。《回顾》作者在回忆中记述:“我列举了五六条理由,说明西进的必要性。大家一致赞成我的意见,一致认为,黄河东岸已被敌人封锁,东返与西进比较,困难更大。于是下决心西进,向中央表了态。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中央复示:同意向凉州前进,新疆接济正准备中。”(20)
十一月十二日,西路军回复中央的电报原文:“在大靖、凉州地区人粮较丰,以后筹资扩红都有大的办法。现时即不能与主力互相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完成任务。提议此方第一步以主力迅速进到凉州地区,以一部尽量控制土门、功讽(古浪)迟滞南敌,占领凉州地区后击敌。以一军进占永昌、大靖后,我第二步如受着南敌压迫时,或后路受威胁时,即主力拟进占甘州、肃州地区、并准备接通新、蒙和远方。现决在甘、凉、肃、永、民创立根据地,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21)
《徐向前军事文选》收录“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第八份,两处与《战史》版有异。一处为:“在大靖、凉州地区人粮较丰,以后筹资扩红都有大的办法。现时即不能与主力互相策应。依据现在敌我力量估计,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另一处:“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22)
这两种版本历史文献,都没有“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的记述,而有“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的表述。而且《文选》与《战史》有两处记述不一致。第一处:《战史》版电文:“我们可以完成任务”;《文选》版电文:“我们可以单独行动,完成任务。”第二处:《战史》版电文为“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文选》版电文为“不在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永。”
⒊关于提议西路军主力西移文电有异
《历史的回顾》记述:“看了前述中央十一月八日的‘新计划’就不难明白,当时令西路军在永凉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主要企图,是为了造成河东红军将与西路军在河西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黄河,以便河东主力红军东出或南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我们不知道‘新计划’的内容,所以对中央要西路军蹲在永凉地区,不进不退,很不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二十四日,我起草了一份电文,向中央反映情况,请求重新考虑西路军的行动方针。”(23)
西路军自进入永昌、山丹地区后,多次向军委提议西进。《历史的回顾》只记录了十一月二十四日电,十一月二十一电、二十三日电没有提。这几电收录在《徐向前军事文选》 “关于西路军的十一份电报”第九、十、十一电。
十一月二十一日,西路军致中央并朱德、张国焘电:“根据现时我方情况,我们有以下意见:(一)与马、毛全力决战不利。(二)须尽力加强有生力量。(三)竭力在永、肃间再战。”(24)
《文选》版电文为:“(三)竭力在永(昌)肃(州)间创立根据以接通国际,如永(昌)甘(州)间决战不利时,主力可以而且必须移甘(州)、肃(州)间再战。”(25)
《文选》版电文记述有西路军必须西移的理由。
三、重大事实回避
 
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避,无疑对历史事实的澄清有损而无益。
⒈关于要求全军渡河事
《历史的回顾》只记述建议主力渡河事,而对要求全军渡河一事避而不谈。《回顾》作者在《回顾》中对中央意图的理解:“《十月份作战纲领》给四方面军规定的任务,十分明确。一是南向西兰通道地区,形成扇形运动防御,拒阻南敌的进攻。二是迅速完成造船任务,以三个军渡河攻宁。据此,方面军总部确定了如下部署┄┄。”(26)
十月二十七日,四方面军徐、陈向朱、张、彭、毛、周提出:“如果一、二方面军可单独完成宁夏战役计划,无须我们在技术力量上配合时,提议四方面军亦全部渡河,准备(在)兰州、平番间与敌部分决战,亦乘机占兰州之线死守均较妥当。四方面军如不全部渡河,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根本影响战役计划,望重决速示。”(27)
《历史的回顾》回避了要求全军渡河事,因为与其对中央 “三个军渡河攻宁” 意图的理解不符,而且反映出四方面军弃宁夏西进河西的企图。
⒉关于张国焘出宁夏“三条件” 及“三选一”方案事
四方面军由取宁夏转向河西发展,是四方面军改变作战方向和中央意图决定性的环节。《历史的回顾》中讲道,朱德、张国焘指出“河西部队出宁夏,须有三个条件。”“宁夏战役不能如期进行,使我们深为焦虑。┄┄因此,我和陈昌浩向军委建议,及早进行宁夏战役,勿失良机;否则,亦请明确指示河西部队的行动方针。现地待机,总不是办法。”(28)
十一月二日十二时,军委毛、周向朱、张、徐、陈指示:“你们率四方面军主力,暂以现地区为中心,向三面扩大占领区域,以一部占领永登,一部出兰,大的方向仍前不变。”(29)
十一月二日,朱德、张国焘向中央提出并向徐、陈指示:“你们出宁夏须有三个条件:(1)你们能单独解决马鸿逵、马步青。(2)海原战役的胜利。(3)从一条山到宁夏露营,一般地形、天候、敌情条件(必须查清)。丙、我们估计五、九、三十军三个军必能单独解决“二马,海原战役也有把握取得胜利。现在你们应加紧筹粮,制冬衣,问明情况等准备工作,在胜利开展后,即迅速准备完成新任务。”(30)
十一月二日,四方面军向朱、张、毛、周提出“三选一”作战方案:“我们建议:(一)若主力能够速渡河,需此方待接时,即向中卫、宁夏进;(二)或单(独)游击定远营;(三)或以大部向平番、凉州、民勤方向发展,开展甘北苏区;┄┄我方决先向大靖、古浪、平番、凉州行,而后待必要时,再转来接主力过河。”(31)
这三电为同一日,难以准确判定谁先谁后。事实表明,《历史的回顾》不仅回避四方面军决心西进的事实,而且此电表明,此电并不是回忆录中所讲是关于部队行动方向的请示电,回避了西路军西进决心已定的事实。
⒊关于张国焘下达西进命令及四方面军制定《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十一月三日,中央军委电令河西部队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一线。一条山、五佛寺地区,可留少部兵力扼守,便于机动。五日,朱、张电示河西部队,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 “根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的指示精神,六日,我们制定了《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这一计划,以集中主力西进,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的马步芳野外部队,进占大靖、平番、古浪、凉州地区作立脚点,伺机策应河东部队渡河作战为目的。”(32)
依此段记述,四方面军是依据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的指示精神制定的战役计划,哪我们就需要了解中央军委和红军总部下达了什么指示,以至于四方面军制定出这样一个战役计划。
十一月三日二十二时,军委毛、周再电朱、张、徐、陈:“所部主力西进占领永登、古浪之线,但一条山、五佛寺一部扼守,并附电台,以利交通及后方行动。”(33)
十一月五日,朱德、张国焘下达西进命令:“目前最主要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乘敌人尚未十分注意你们的时候,站稳脚跟,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34)
十一月六日,四方面军向军委报告该作战计划:“纲领:我四方面军北渡之主力,遵军委电令,有首先消灭平番、大靖间马步芳野外部队,进取大靖、平番、古浪、凉州一带地区,发展创造甘北抗日后方,配合主力行动之任务。”(35)
四方面军根据张国焘五日电的命令和意图,于十一月六日向军委报告《平大古凉战役计划》,而非军委意图。如按军委意图,只能制定出《永(登)古(浪)景(泰)战役计划》,《历史的回顾》回避了《平大古凉战役计划》是根据张国焘的西进命令而制定的事实。
⒋关于建立新组织事
十一月七日,四方面军向在报告《平大古凉战役计划》之后的第二天,向中央提出在河西建立新的领导机构。“㈠为加强与统一河左岸四方面军部队党政军的领导及保障党的路线的执行,我们提议左岸部队在目前独立行动中组织党的西北前敌委员会,简称西北前委,以昌浩、向前、传六、李特、国炳、克明、树声、先念、海松、义斋、卓然等各同志组织之,并由昌浩、向前、李特、卓然、传六等五人组织常委,以昌浩同志为书记。㈡在军事指挥方面,提议组织军委西北分会。㈢ 上二项提议当否?请中央及军委复准,以便遵照。”(36)
十一月八日,中央回复,同意其所请,但更名为西路军。“提议河西部队组织前委与军分会,我们基本上同意。河西部队称西路军,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昌浩为主席,向前为副,其余名单照你们来电批准。”(37)这即西路军的来历。
《历史的回顾》回避了四方面军为独立行动提议成立新的党政军组织的事实。
⒌关于第二次西进和西路军三次西进事
《历史的回顾》把实施《平大古凉战役计划》的第一次西进与弃凉西进的第二次西进合并为“第一次西进”,将西安事变之后的西进称之为“第二次西进”,与作战特点规律和历史事实不符。
西路军第一次西进,是执行《平大古凉战役计划》。十一月九日始,十一月十七日终。《回顾》作者在回忆录中记述:“为实现《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西路军于十一月九日按指定位置集结完毕,当夜向西开拔。”(38)其间,中央征求西路军东返西进意见,西路军决意西进,提出“不到万不得已时不放弃凉州”,继续进行“平大古凉战役”;十三日向军委报告“明晚袭城”;十五日军委回复“同意向凉州进”。《历史的回顾》记述:“我们计划第一步进占凉州、永昌,略作休整补充。第二步进占甘州、肃州,争取年前接通新疆。中央复示:‘同意向凉州进,新疆接济正准备中’。” (39)
西路军第二次西进,是弃凉州向甘州、肃州进。十一月十七日始,十一月二十一攻克山丹止。十一月十七日,朱德、张国焘命令西路军“毛炳文本日开始渡河,十八日可渡完,先集结锁罕堡、大小卢塘,再向大靖进。己、你们兵力应相当集结,以迅速打通远方为要着” (40)
当日,西路军徐、陈根据朱德、张国焘的命令向军委和红军总部报告第二次西进决心:“我们决以打通远方与争取在甘、凉、肃地区建立根据地之任务,主力须速西进,迅取甘州。九师、骑一师今晚出动向永昌进,八师移城,五军、九军均于十八日晚移动,二十日我军均到凉州以西到永昌线上,尔后即速以(八十)九师、骑一师、五军出甘州,再以五军出肃州,九军(八十)八师殿后,尽量控制永昌以东地区,相机击来敌。估计时间约十一月二十五日先头部队到甘州,十二月五日到肃州。”(41)这次西进军委令其“在现地区暂留一个时期”而告停止。
西路军第三次西进,是西安事变后的行动。十二月二十七日始,一九三七年一月九日止。西路军进至甘州以西临、高地区。
《历史的回顾》回避了西路军根据朱德、张国焘命令弃凉第二次西进的事实。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冲浪篇】-(31)

下一篇:【人民公社岁月】-(31)机关小食堂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