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人民公社岁月】-(31)机关小食堂

时间:2018-09-26 00:21:1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31)机关小食堂
 
我说的机关小食堂,就是指我到公社上班中午吃饭的地方。1978年夏秋之交,我被公社党委正式调出,彻底离开呆了将近10年的大队医务室。从一个为社员看病的乡村赤脚医生,改行从事文字宣传和统计工作。说起我被调到到公社机关的原因,与我那些年多次参加大型水利工程以及喜欢文学创作有关系。
1976年年底,国家“南水北调”江苏重点工程——徐洪河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我们徐州地区的铜山县工段,位于几百里外的泗洪县境内。因为每个大队都要组织数百名男劳力出征,时间跨度又很长,所以公社便要求每个大队都要有一名赤脚医生跟随,同时还要配备一个有文化的大队干部负责政工宣传。那时我是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同时还兼着团支部书记,所以大队党支部在研究人选时,为了节省一个人,就让我医疗、政工一肩挑。我到工地后,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充分发挥自己喜欢写作的特长,先后为地、县两级水利工程指挥部编辑出版的徐洪河《工地战报》投了很多稿件。水利工程结束时,我们公社民工团因上稿率高被评为政宣工作先进集体,而我一人的上稿率就占全公社40%以上。同时,在这期间,我还有三首反映水利工程建设的诗歌被《新华日报》采用。公社民工团带队领导好像觉得我是个人才似的,从1977年初开始,只要上级有大型水利工程,就把我抽出去搞政工。那些年,除了地、县两级工程外,公社内部的水利工程也特别多。我名义上是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可每年都有一大半时间为公社水利工程服务。后来考虑工作方便,公社党委研究,便把我正式调了出来。于是,我成了一名拿生产队工分的“社有干部”,主要负责全公社的统计报表、新闻宣传以及总结报告材料的撰写等,就相当于后来的办公室文书。因为我在大队时担任团支部书记,待遇就按大队副职对待:每月工资29元,15元交生产队记工分,剩余14元在机关食堂搭伙。
从1978年开始,我在公社机关工作了五年多,直到1983年底被《徐州日报》聘用时才离开。这期间,中午吃饭大多在机关食堂。有时晚上加班或参加学习,早晚两顿饭也在这里吃。食堂外面有一个宽敞的大棚,棚子下用砖石水泥砌了好几排桌椅。大家吃饭时相对而坐,一边吃饭一边说笑,非常热闹。多年以后我还觉得,在机关食堂吃饭简直是一种享受。所以,我对机关小食堂的感情很深,至今还非常留恋那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我初到公社上班时,整个机关只有28个人。正式在编的国家干部包括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办公室、政工、宣传、贫协、团委、妇联、武装等部门的负责人,文教、知青、财粮、司法、民政、生产、水利、工业等八个助理员。除他们之外,就是我们这些不在编的社有人员。如广播员、话务员、炊事员、工勤员等,我也是不在编的社有人员之一。那时候机关不开小灶,大家都在一起吃饭。无论书记、主任还是我们这些社有人员,全都一个锅里抹勺子。
在编的国家干部有粮油计划,他们的米、面、油都由公社粮管所管理。每个人的粮油计划本都统一交给炊事员,由炊事员从粮管所购买。我们这些社有人员没有粮油计划,就从家中带来各种没经过加工的粗粮,如小麦、稻谷、玉米、地瓜干等,由公社出证明去粮管所兑换粮票和现金,然后到伙食管理员那里购买饭票、菜票,在机关食堂就餐。最初,机关食堂的伙食管理员是由财粮助理兼任的,后来就交给工勤员了。无论在编人员还是社有人员,都统一在伙食管理员那里购买饭票菜票就餐,谁都不例外。
别看机关食堂只有一个炊事员,每天就餐时间却很准时,而且饭菜的花色品种也很丰富。早饭一般是稀饭、馒头、咸菜。中晚饭花样多一些,主食有馒头、米饭,有时还会擀面条、下水饺,或提供肉馅、素馅包子。菜肴一般两到三种,多数一荤一素或一荤两素。那时候的饭菜十分便宜,饭票要用粮票购买,一斤另加两角钱。早晨的咸菜只要一分钱,中晚餐素菜一般三到五分,荤菜一角,最多不超过两角。因为我们这些社有人员大多数每天只吃中午一顿饭,主副食加一起,最多也就是两毛多钱。我那时的工资,除交生产队划工分,再加上在机关食堂搭伙,每个月还能剩七八块。七八块不是小数目,我都及时存到信用社里。记得第一年年底,我的存折上就有了60多块。我经常翻看存折,发现存折数字每月都在增加,心里就有一种非常富有的感觉。
那时候,大家的关系很融洽,当官的没有架子,当“兵”的也没感觉比谁低一等。大家围坐一起,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就像一家人。最有意思的是,当“兵”的都喜欢“吃大户”。什么叫“吃大户”,就是一般干部和我们这些社有人员,工资比书记、主任低。每到吃饭时,我们就起哄,让某某书记或主任“请客”。所谓请客,就是让伙房大师傅再另外炒两个菜,大家喝一盅。每当这种时候,书记或主任都非常高兴。他们一边假装心疼地说大家打他的“土豪”,一边又非常乐意地掏出菜票,大声喊着伙房大师傅快去炒两个菜送来。炒菜的功夫,书记或主任又跑回自己办公室拿出一瓶酒。白酒倒在大白碗里,大家围成一圈,你一口,我一口,喝得兴高采烈,喝得兴致冲冲,有时喝得兴起,于是吆五喝六,三星魁首,一直喝成红脸关公。
1978年,我们公社的党委书记是张海金,其中还有一个副书记叫郑忠建。因为他们两个工资高,经常被我们“吃大户”、“打土豪”。还有一个分管工副业的副主任叫徐立齐,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工资比书记、主任还高。徐立齐主任很“自觉”,不等我们喊,就会经常主动地拿出一瓶酒来。甚至大大咧咧地说,以后再“吃大户”,酒我全包了!
就餐的大棚底下,一直都是我们的娱乐场所。趁着开饭前的空当,大家跑过去,摆开棋盘,轮番厮杀。或者吃完饭,人们趁着高兴劲,甩几把扑克。书记张海金喜欢下象棋,而且最喜欢跟水利站的老杨下。棋盘摆在水泥桌上,他们都脱掉鞋子,赤脚蹲在水泥凳上,大声喊叫:走,快走!人们围在他们后面,有的给张海金支招:跳马,架炮!也有的给老杨架势:支士,回象,快拱卒!没有人因为张海金是书记而献殷勤,也没有人因为老杨职务低而使阴招。输赢都是哈哈一笑。或者重新摆子再杀一盘,或者三胜两负,换人接着厮杀。
张海金是我们公社的党委书记,他爱人杨秀英当时已经是铜山县的副县长。可是,我从来没有见他摆过谱拿过架子。有一天中午吃饭前,张海金书记跟工勤员小李在大棚底下摆棋,我在旁边观战。我发现小李走了一步臭棋,有可能导致丢失大车,赶忙提醒他。没想到他不领情,反而不耐烦地奚落我:你懂个屁!因为我从来没跟人下过棋,只喜欢站在一边看。所以连张海金书记也说:你别瞎指挥,他输了让你请客!我不服气,连说如果不听我的,最后准吃亏。结果还没走几步,小李的大车就丢了。大车一丢,元气大伤,很快被对方将死。我拍拍屁股说:看,怎么样?输了吧!小李输了棋,本来就很懊丧。见我这样说话,立即赌气似地拍着棋盘:“有本事,咱俩下一盘。谁输谁请客!”那时候,我正年轻气盛:“下就下!谁怕谁?”张海金书记笑了:“你写个文章还行,下棋哪是他的对手?”我坚持要跟他下,张海金书记说:“行,如果你赢了,我替小李请客!”因为他知道,小李是机关大院数得着的下棋高手,我和他对弈,必输无疑。我和小李当即摆开棋盘,厮杀起来。其实我平时虽然不大下棋,但对棋谱还是略知一二的。因为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喜欢下,几个学生经常站在旁边看。他有一本棋谱,我曾认真地看了好多遍,几乎能背出来。这次和小李下棋,我主要就是为了争口气。但小李不知我的底细,根本就没把我放在眼里。由于轻敌,结果很快就被我拿下一局。第一局输掉后,小李就显得有些急躁,拗劲也上来了。结果一不小心跳错了马,又被我吃个死车。丢了一条车,他的方寸大乱,结果很快就被我将死了。一连输我两局,小李大窘,张海金书记也不好意思地直咂嘴。尽管咂嘴,张海金书记还是吐口吐沫砸个丁,当即兑现自己的承诺,掏出菜票让食堂炒了两个菜。张海金书记后来调到市政府,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徐州市经委主任任上退休。他爱人杨秀英也调到市里,最后在徐州市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二十世纪初,我正在徐州都市晨报任职,有一次采访,竟然在徐州西苑小区见到了已经退休的张海金书记。多年过去,他还没忘当年下棋的事,连说没想到你能连赢小李两盘。由此可见他对这件事的印象有多深。
张海金书记没有架子,但批评人却非常严厉。有一次,县政府办公室下派两个年轻干部,在我们公社指导土壤普查。那时候,大家吃过饭都把饭碗放在水泥台上,由炊事员统一收拾。张海金书记吃过饭,朝后面桌上一瞄,马上大发雷霆。原来,那时候食堂做米饭都是用笼蒸。笼蓖上摆满白碗,每碗二两米,加一定数量的水。米饭蒸熟后,靠碗沿部分,有一圈米粘得很结实,不用筷子使劲戳,很难把米饭弄干净。张海金书记发现两个碗边沿上还留下很多米饭,没吃净就扔在那儿了,马上大声喊:“这是谁吃的?”两个下派干部不好意思地承认,这两个碗是他们用的。张海金书记严厉地说:“你们知道农民种地有多辛苦吗?每一粒米都是他们用血汗换来的,怎么能这么随便糟蹋粮食呢?”接着,他亲自监督两个年轻人,直到他们把碗里的米饭全部弄干净吃下去才罢休。这件事在我的记忆中十分深刻,一辈子都忘不掉。
另外,公社机关食堂每月末还要公布一次伙食账,而且差不多每月都有节余。计算伙食是否盈亏,一般都是按照实际开支,再根据食堂收取的菜票饭票,两者相减,只要有盈余,就是伙食节余了。节余的菜金和米面不好再分配,于是,食堂便把节余的菜金和米面凑一块,多做几个菜,提前通知大家某个晚上会餐。这顿饭是不要钱的,因为大家聚在一起很热闹,所以很少有人缺席。每当这种时候,几个工资高的书记、主任也会拿出几瓶酒来,让大家喝个高兴痛快。
几十年过去了,机关小食堂那种温馨、快乐而又令人难忘的气氛,至今还非常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的机关小食堂还和以往一样吗?
前不久,我遇到一个早起晨练的国家公务员,他目前就在我原来所在的公社机关工作。只是许多名称已经和原来不一样了,公社改成乡,乡改成镇,现在又改成街道办事处了。虽然名称改了,单位还是原来那个单位,但却比原来的规模大大缩小。因为市县都在这里建设开发区,许多村庄和农田被划走,原来的24个大队现在只剩下6个行政村,七八万人的乡镇只剩下2万人左右。可机关人员不但没有减少,却大幅度增加了。我在机关工作时,整个机关只有28个人,现在至少有100多。机关食堂的变化更大。首先是吃饭不要钱了。一天三顿饭,食堂都开伙,只要是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免费用餐。这个公务员告诉我,现在的机关干部差不多一天三顿都在机关食堂就餐。早晨起来晨练后,径直赶到机关食堂用早点。晚上下班也在机关吃完晚饭再回家。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早晨赶到机关食堂吃饭已经成为惯例。他们在小餐厅里,一边吃一边开会,说是早餐会,这样做不仅便于集中,还可提高效率。其次是食堂供应的花色品种比过去丰盛了,早餐有包子、油条、辣汤、八宝粥,还有馓子、青皮、清方、鸡蛋等好几种小菜。中晚餐更高级,荤素好几个,不是烧牛肉就是炖羊肉,都是一般老百姓舍不得吃、或吃不起的东西。一天下来,伙食费至少得好几十元,快赶上六十岁以上农民一个月的养老金。这个公务员笑着说,既然都是免费的,不吃白不吃,所以只要没有事或外出,都跑到机关食堂吃。其实现在全国的行政机关或事业单位,都是这个样子,即使交点费用,也都是象征性的,多数由单位补贴。但不知这个补贴费用从哪儿来,由谁出?普通机关人员不知道,老百姓更是无从知晓。第三个变化就是食堂设备上档次了,光能上台面的厨师就有好几个,吃饭的地方也比过去阔气多了。不仅有宽敞的烹调操作间,还有好几间装饰漂亮的餐厅。因为上级已经明文规定不能去酒店吃喝招待,但来人总得吃饭呀。所以就建了小餐厅,来人就在这里招待,又清静又不招人眼。其实,机关食堂厨师做的饭菜,比外面饭店还要高级,还有什么必要去外面就餐呢?
我突然觉得,机关食堂变化实在太大了。过去那种令人怀念的温馨感觉,恐怕再也找不回来了!
 
2017年2月20日修定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历史的回顾》中的若干“硬伤”(6-1)

下一篇:【红色江青】-(33)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