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9-29 00:02:0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双石 - 小 + 大
《历史的回顾》中的若干“硬伤”(6-4) 八、情节回顾有误 《历史的回顾》回顾时情节多处有误,根据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以正其误。 ⒈关于建议全军渡河事 《历史的回顾》只记述建议主力渡河事,而对建议全军渡河一事避而不谈。四方面军在组成西路军之前即渡河时期,共有三次建议四方面军全军渡河。 《历史的回顾》记述:“二十三日,我们令三十军渡河。同时,向军委及红军总部建议,为打开河西战局,四方面军至少应以三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南拒兰州北进之敌,北进一条山及五佛寺,西控永登、红城子一带,以便有力策应一方面军的渡河行动。拒阻南敌的任务,请从兄弟部队中抽一部力量,协助四方面军完成。”(116) 第一次,四方面军建议全军渡河是二十四日电(前文已述),并非“同时”。二十五日,张国焘以朱、张、彭联名电批复“我们原则上同意徐、陈二十四日的电所提意见”, “四方面军主力应速渡河”,“其河左岸郭城驿前线部队,尽量迟滞吸引会宁方向之敌,该掩护部队将来如必须渡河时,其一部可于掩护任务完成后,在靖远下游至五佛寺段渡河。”即批准同意全军渡河。 第二次,十月二十七日,四方面军徐、陈向朱、张、彭、毛、周提出:“如果一、二方面军可单独完成宁夏战役计划,无须我们在技术力量上配合时,提议四方面军亦全部渡河,准备(在)兰州、平番间与敌部分决战,亦乘机占兰州之线死守均较妥当。四方面军如不全部渡河,各方掩护顾此失彼,不但开路、掩护、决战都难完成,甚至根本影响战役计划,望重决速示。”(117) 第三次,十一月四日,徐、陈向朱、张提出:“建议四、三十一军成一路,由肖、周指挥担任一路。如不决战,可令其过河增我方;如只使任掩护的消耗战,于决战时则分散箝制,似不能鼓起指战员的灭敌雄心。”(118) 究其原因: 一是建议全军渡河与军委宁夏战役作战意图不符; 二是建议全军渡河与《回顾》作者记述“三个军渡河攻宁”的理解不符; 三是建议全军渡河暴露出四方面军渡河西进的意图。 结论:《历史的回顾》记述建议“四方面军至少应以三个军以上的主力渡河”,不仅不是当年的实情,而且多次建议全军渡河。《历史的回顾》回避了多次要求全军渡河事,而且反映出四方面军弃宁夏西进河西的企图。 ⒉消灭马鸿逵一团人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十月二十七日,我前卫军三十军于吴家川、尾泉等地,先后击破敌骑五师马禄第一旅和祁明山第三旅的阻击,继而占领一条山大部村寨,将韩起禄第二旅一团人,包围在一条山西北的堡寨里。月底,九军亦进占一条山南的锁罕堡、打拉牌一线,将马禄旅六百余人围在锁罕堡以北的堡寨里。五军驻三角城,掩护后方,看守船只。方面军总指挥部进驻赵家水。接着,三十军又一举攻克重要渡口五佛寺,消灭马鸿逵一团人。河西部队初战的胜利,为宁夏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派人积极侦察中卫的情况及去定远营的路线,准备实现下一步的战役企图。”(119) 据时任国民党骑兵第五师即马步青师司令部参谋主任李惠民记述,李随师参谋长马廷祥赴景泰指挥作战,对红军渡河和一条山作战有比较详细的纪述,写有《马步青部甘肃河西景泰、古浪间阻击红军的战斗回忆》材料。(120) 根据此文记述:步兵旅(祁明山旅):五佛寺(景泰东)为第一团(马如麟团);二团(马进昌团)团部带一个营部署在尾泉,一个营部署在景泰西南约45公里的打拉牌。 据史料记载:三十军一部向景泰发起攻击未克,后占领一条山,并把马进昌团残部包围在一个堡子中;一部进占五佛寺,并将步兵祁明山旅司令部、团部及一个营包围,我军派人劝其合作,双方达成口头协议,红军解除包围,马步青下令将该部以及驻沙波头的部分骑兵(约一个排)调回大靖。由于此敌未歼,为下步攻击凉州埋下隐患。《回顾》作者在回忆录中记述:“三十军又一举攻克重要渡口五佛寺,消灭马鸿逵一团人”有误。(121) 究其原因: 一是此地由马步青部防守,与马鸿逵没有关系; 二是五佛寺被我军占领不是攻克,不是消灭了敌人,敌被围后经双方约定撤走; 三是数量不是一团人,而是一个团部带一个营约600人。 结论:《历史的回顾》的执笔者,根本没有搞清敌人部署的情况。这一阶段作战,既没有马鸿逵什么事,更没有消灭一团人的战果。其意为四方面军渡河后向宁夏进击与马鸿逵部作战。 ⒊与马步青代表谈判事 《历史的回顾》记述:“据说,不想受制于马步芳的马步青,为此曾亲临寺儿滩,想和红军秘密谈判,但因派出的代表被马步芳部击毙,未果。”(122) 据李惠民记述:11月1日,马步青电示马廷祥:“已由青海调动大批援军,在未到达前可派人与红军虚与讲和,如果红军转攻宁夏马鸿逵部,我们绝不出击”。 (123) 师参谋长派马廷祥(骑五师兽医处长)为代表与红军谈判。11月2日,张毅生回到指挥部,带着红军三十军政委及军长的联名信。主要内容:1、红军与马鸿逵已有协定,红军不攻宁夏,马鸿逵也不援助马步青;2、红军不侵占马步青的防地,只要战斗中将枪口抬高,以应付蒋介石追击红军的军令,红军决不认真还击;3、应由马廷祥写一封签名信,作为和谈凭证;4、希望命令一条山堡内的马进昌部,不要开枪射击红军。 11月3日,马廷祥为拖延时间,又派张毅生前往一条山和红军洽谈。张毅生向红军转达了马廷祥的口信:1、为防止蒋介石问罪,不敢写签名信;2、已命令马进昌停止射击红军;3、马禄部在锁汉堡(锁罕堡)被困已久,希望红军撤围。张毅生与红军代表谈判时,红军占据的地方与马进昌占据的堡子只隔一条街,还在不断向红军射击。红军代表当时请张毅生当面给马进昌传达马廷祥的命令,张即到街道上向对面喊话。马进昌看到张毅生,即叫连长韩占春答话,张说明情况不要开枪,韩按马进昌的意思问:“马指挥有信没有?”张答:“没有信,口头传达。”韩即说:“我去报告团长。”韩在马进昌的授意下,开枪射击,将张击中当场毙命。所谓的“和谈”,随着张毅生的死而告结束。 究其原因: 一是试图说明马步青想与红军和谈,而被马步芳阻拦; 二是谈判有效果,统一战线有成效,只是由于其它原因而没有谈成; 三是未能在渡河后消灭敌人主要原因在于和谈,事出有因。 结论:击毙马步青代表是马步青的部下,与马步芳无关。关于马步青想和红军秘密谈判完全是想象。如果马步青想和红军谈,必然要与红军接触,那就不可能是“据说”;如果马步青想秘密谈,四方面军主要指挥员自己都不知道,别人有可能知道吗?“据说”从何而来? 九、第一次争执,关于“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事(1937年1月2日至10日) 一 回顾 《历史的回顾》记述:“多事之秋,变幻难测。军委这时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我们不了解上面的意图所在,左思右想,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继续西进吧,没有中央的命令;留在现在吧,四面受敌,处境确实艰险。怎么办?我们电请中央派四军、三十一军来援,东西合力,夹击马敌,争取灭敌主力一部,为建立甘、肃二州根据地创造条件。但是军委认为,河东抽不出部队西援我们,令西路军团结一致,紧缩编制,人自为战,坚决歼敌,独立完成任务。”(124) 二 原因 西路军按照12月9日拟定报告的西进行动计划,“一月中须以九军、三十军移甘州以西,抢占抚、高以此带为根据(地),建议五军届时直出安西。”(125) 12月27日,西路军经军委批准开始第三次西进。 1937年1月1日,五军占领抚彝(即临泽),当夜董振堂率主力于2日晨攻取高台。此时西路军各部分别向甘州及以西进军。 1月2日,西路军向军委报告下步行动:“如敌无大力压迫,即以大部留高、抚休整;如被敌迫时,即准备部署肃州,以一部诱敌进展,对各方情况及我方行动有何指示?”(126) 1月4日,西路军按预定计划西进情况,报告军委及总政,西路军面临的困难处境并提出“三或”的援助要求:“高台以下人粮极富,以上则甚荒凉,据点少且远,正值天寒,如主力控制高、抚,如进则齐(进),道路、粮、房、敌骑均不许可,打则齐打,亦只有坐待消耗,灭敌不易,驱敌不易,此方六千骑兵,决非番骑或陕骑兵可比。”“如何以外力帮助我,或以外交武力扼阻二马,或令三十一军、四军过河配合,则我损失必少任务更易完成,或则我们即均在高台战敌,远方资物用外力送下,必属必要,望采纳下见。”(127) 三 争执 1月6日,军委主席团复电:“甲、西路军即在高台、临泽地区集结,暂时勿再西进。乙、全军集结于二、三点,一天左右行程能集中作战,大力训练补充,伺机消灭敌人。丙、全靠你们自己团结奋斗,取得胜利,不要靠任何外面的援助。”(128) 1月6日,西路军致电军委主席团:“㈢近来各方情况此间甚不明,究竟整个战略企图如何,西路军基本任务怎样,据历次来电变更很大,致西路军遭受一些不可避免的损失,并影响到今后行动。㈣来电所谓不依靠任何外力是否包含远方与统一战线,究竟前电所称远方货物到达时间是否属实,抗日联军方面对二马有无可能争取。㈤西路军以现有力量,可以在此争取必要时间准备以全力接近远方。㈥负完成任务,但停此太久消耗实力,与全靠自力不能解决二马奠定抗日后方,如必须先机或同时完成奠定抗日后方的任务时,既不能希望任何外力援助,则建议四、三十一军归还建制,如何速示。”(129) 1月7日,军委主席团致电西路军:“军委并没有变更你们的基本任务,也没有要你们久停不进,仅要求你们暂勿西进,暂在原地休整,这是根据你们四日来电所述的情况而指定的。”对于要求援助一事,军委电示:“二马根本反对西安事变,希望同二马成立统一战线是不可靠的。远方物资只送至安西,送致肃州是不可能的。四军、三十一军已集中长安附近,也不可能策应你们。因此,目前你们只能依靠自己团结奋斗,不要依赖任何外力。”(130) 1月8日,西路军向军委再次提出:“再请求将三十一军、四军向凉州进,以便彻底夹击此敌。”(131) 1月8日,张国焘致西路军指出:“目前西路军是处在独立作战的地位,要达到甘北根据地和接通新疆的任务,必须击退二马的进攻,在临泽、高台、甘州地区站住脚跟,如此远方接济才能得到手和更有意义,对于整个局面的配合才更有力。”(132)同时,指出西路军怀疑中央路线不正确是不应该的。 《历史的回顾》记述:“张国焘也出面打电报来强调‘军委对西路军的指示是一贯正确的,对西路军是充分注意到的’,‘如果还有过去认为中央路线不正确而残存着对领导的怀疑,是不应该的’,‘应当在部队中,特点在干部中,提高党中央和军委的威信。’事情到了这般地步,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只能坚决服从命令,令部队就地坚持。”(133) 1月8日,军委主席团连发两电。第一电指出:“你们应从依赖本身力量动员全军在临、高地带以消灭敌人来完成创造根据的任务,因为消灭敌人创造根据地,正是接通远方建立抗日后方的实际行动。”(134)第二电指出:“望你们早下决心,集中全力击尾追之敌,决定创造肃、甘、安根据地。”(135) 1月9日,军委主席团致电西路军指出:“四军、三十一军路途三四千里,沿途阻塞,何能来援助你们,请勿作此想。”(136) 1月10日,西路军致电军委:“九、三十军今夜可全部集中主力在沙河堡,决在此灭敌。”(137) 至此,这场争执才告以段落。 《历史的回顾》的记述,一是回避了西路军自己提出的“以此带为根据地”,“大部留高、抚休整”和“我们即均在高台战敌”的作战部署;二是回避了当年军委对“暂勿西进”决定的缘由已经作出澄清的事实;三是回避了军委根据西路军意图和决定而作出的决定。当年这场争执,《历史的回顾》中以此指责军委“又令西路军停止西进”,没有事实依据。 十、第二次争执,关于“电令我军放弃东进计划任务”事(2月7日至2月17日) 第一争执发生后,西路军并没有按照军委1月5日“全军集结于二、三点,一天左右行程能集中作战,大力训练补充,伺机消灭敌人” (138)的指示,而是分散部署在高台、抚彝、沙河、倪家营子等地。1月20日,高台被敌攻破后,西路军21日下令东返,后又折返倪家营子,第二次争执就发生在固守倪家营子这一时期。 一 回顾 《历史的回顾》记述,“二月上旬,我们曾向中央提出,二马与我拼战不止,系蒋介石暗中指使所致。如上级不派四、三十一军来援,打击二马实力,则西路军难以完成西进任务。在现地坚持一段时间后,只好东出青海大通、西宁一带活动,解决部队的补充问题,伺机再图发展。中旬,党中央为避免加剧西安地区的危急局势,争取与蒋介石达成和平谈判协议,电令我军放弃东进计划任务,依靠自身力量,就地坚持,粉碎马家军的进攻,适时完成西进任务。十七日中央书记处又电示:同意西路军春暖前在临泽一带寻机破敌,争取春暖后向肃州、安西行动。‘依据你们自己与当前敌人力量对比情况,依据国内与西北的环境,如果蒋介石不能或不愿停止二马向你们进攻,又不愿主力红军派兵向你们增援,则你们唯一的方针,是调动敌人,寻求机会逐渐削弱之与各个击破之。’中央不同意西路军东出青海大通的意见,并指出:‘你们(对)过去所犯的政治错误,究竟有何种程度的认识呢?何种程度的自我批评与何种程度的转变呢?我们认为今后的胜利是与过去政治错误的正确认识与彻底转变是有关系的。’南下期间,我们的确犯了错误,欠了账。把西路军的行动方向与过去的‘政治错误’联到一起,谁还能动弹?!陈昌浩的压力尤大。他曾是‘国焘路线’的积极支持者,现时又身负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的重任。一抓过去的辫子,他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来,只好惟命是从。”(139) 二 原因 2月7日,西路军向军委提出:“为长久根本大计,当在奠定甘北抗日根据地接通新苏区,必速灭二马始能实现。”西路军由于不能速歼二马,对西进、东返和南上青海三个方案进行了分析:一是“西进困难”;二是东返较易,但延误“根本大计”;三是南上青海、西宁“人众粮多”。强调在此地灭敌难实现,提出抗日方面给敌威胁分散敌力,或在可能条件下,以四军一部西进夹击,不如此,“不但对西路军,而且对整个抗日局面均有防碍”。 (140) 三 争执 2月13日,西路军致电党中央,提出关于行动方针的建议。由于此电非常重要,故全录之。 党中央: ㈠关于此方针,我实情已经屡电详陈军委,西路军全体指战员苦心孤诣,消灭敌人的决心是任何时候没有动摇的,但战胜敌人仍须决定于敌我之武装力量,主力如不够时,必须另想办法。正如五次围剿未能冲破,结果仍须退出中央苏区。并不是我们无决心战胜敌人,而是由于当时新的情况,根据地不能不如此干去,更为有利于全局。 ㈡“二马”与我拼战甚坚决,是南京有人暗中指使,利用蒋、顾借口,不能推辞。请详考虑。 ㈢我们详细考虑及根据百余日苦战的教训,认为四军、三十一军此时不能归还建制夹击“二马”,则西路军无法完成西进任务,决心在甘州、抚高地区乘机击敌,俟天气稍暖即转到西宁、大通一带活动,因拼战而不能根本战胜敌人,持久消耗实为不利也。 ㈣此上提议极重要,提出讨论并速复军政委员会。 军政委员会 十三日二十四时(141) 2月17日,中央依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的要求,以中央书记处和军委主席团的名义致电西路军:㈠同意你们春暖以前在抚临地区寻机破敌的意见,争取在春暖以后向肃州、安西行动。㈡依据你们自己与当前敌人力量对比的情况,依据国内与西北的环境,如果蒋介石不能或不愿停止“二马”向你们进攻,又不愿主力红军派兵向你们增援,则你们的惟一方针,是调动敌人寻求机会逐渐削弱之与各个击破之,以便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例如,你们有一次缴获敌人二百余枪,这样的胜仗多打几个,则情况便起大的变化,此外不能有任何别的方针。中央苏区突围如果不能战胜敌人的围追堵截,便不能达到在西北建立根据地、开展新局面的目的。同时,对西路军南上青海的行动目的提出质疑:“你们春暖后向大通行动的提议战略目的何在呢?是把向大通当作调动敌人回守青海,以便自己尔后仍然回到甘州、肃州区域,并向安西呢?还是想占领青海呢?上面提出的问题,请你们明确答复我们。”(142) 《历史的回顾》的记述,回避了西路军自己始终坚持的“根本大计”与中央及军委之间关于行动方针的分歧;回避了西路军所指“东进”实为南向青海进;回避了西路军一贯坚持的行动方针及“根本大计”。 中央及军委阻止了西路军南上青海的作战企图,这就是《历史的回顾》中指责中央及军委“电令我们放弃东进计划”的来历,有违历史事实。 十一、第三次争执,关于“要求援军速来”事(1937年2月24日至3月4日) 西路军与中央及军委自第二次争执发生之后,10月21日,西路军第二次突围西进至威敌堡,第二天即再返倪家营子。 一 回顾 《历史的回顾》记述:“我军重返倪家营子后,马家军的围攻愈加疯狂。因这里许多屯庄的围墙、房屋仅剩断垣残壁,给我军防御造成极大困难,部队的伤亡越来越重。经五昼夜血战,待援无望,军政委员会一致决定再次突围,于二十七日晚进至威敌堡,准备沿祁连山向东转移。” “我们不断向党中央告急,请求速派援兵支援西路军。但这时我党与蒋介石的谈判,已进入“拍板”阶段,和平协议,即将达成。一着不慎,就会给蒋介石以借口,破坏和谈,挑起内战,危及全民族的生存。所以,对于救援西路军一事,党中央左右为难,总是尽力争取通过谈判途径得到解决,万不得已时方可诉诸武力。”“援西军的组成,带有向蒋介石施加压力的性质;它的行动,以不影响和谈大局为限。”“三月五日,军委命令援西军从淳化、三原出动,向镇原方向开进。但这时,远在两千里路之外的我军,已经战斗到弹尽粮绝、精疲力竭的地步。援西军出动,远水不解不了近渴,西路军败局已定,大势去矣!”(143) 二 原因 2月24日,西路军再次向军委提出增援,以实现“根本大计”:“欲战胜此敌,只要八个足团,一两千骑兵,带足较强火力及山炮、迫击炮一部即可。最好能速抽出这样兵力过河,以归还建制名义向凉州进攻。我们适时夹击,可彻底消灭此敌,夺取甘北,奠定抗日后方,接通远方,实现根本大计,无论对西安之和平或战争计,无论对中国红军及西路军计,此为上策,望军委考虑,希予采纳。”(144) 2月26日,主席团向西路军提出:“固守五十天”。(145) 三 争执 3月初,西路军第三次突围至三道流沟地区(而非历史的回顾中所讲威敌堡,三道流沟在威敌堡以南),遭到敌人的围攻,形势危急。期间,中央及军委采取多种方法试图援助西路军。 3月2日,军委主席团致电彭、任、刘、左并告周:“西路军已完全丧失自信心,处在极危险地位,一切都无效力,只有增援一举可以稳定军心,撑持时日,以待问题之解决。”(146)军委主席团组建援西军试图营救西路军。 3月4日,西路军向党中央军委并致彭、任、林、刘、肖、郭、王、陈、炳辉电提出:“在上述紧要情形下援军早到一天,则我无上英勇红色之战士少受一天之损失。万一援军来迟,前途危险堪虑。”“恳望援军星夜奔来,或以更迅速而有效办法灭马敌,保全西路军之精神,取得甘北,奠定大计,策之上也。事急,时盼望速复。”(147) 3月4日,中央书记处和张国焘分别致电西路军,对西路军一方面鼓励,另一方面指出西路军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央书记处回电指出: ㈠中央对西路军全体同志奋斗的精神,深表嘉许,对目前西路军所处的危险境地表示深切同情。中央现在决定派队向你们增援,并利用各种其他方法帮助你们。(你们要)团结干部,激励士气,(配合)增援军,战胜当前敌人。 ㈡但中央认为西路军目前所以陷入危险境地,一方面固然由于地形、给养与客观的困难条件,但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西路军的领导者没有依靠自己力量战胜一切困难,消灭敌人,完成自己的任务,自信心因而扫地,希望寄托在外力的援助上;同时,对群众的关系上,特别是回民的关系与战略战术上的错误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为据敌我力量的对比结果,我们是有完全可能战胜“二马”。 ㈢中央认为西路军领导者的这种错误,是同过去四方面军成立第二中央时,采取右倾的退却机会主义(按:原文如此),因此遇到新困难时,又发生这种错误。 ㈣此,中央极诚恳地希望你们深刻检查此次西路军受到重大的损失的经验与教训,彻底揭发过去与现在的错误,以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在实际工作中执行中央过去的一切指示与方法,(使)西路军在政治上、军事上得到彻底地转变。只有这种转变,才能保证西路军最后的胜利。(148) 3月4日,张国焘再次致电西路军,并在此电中指出西路军的三点错误认识并提出政治要求。指出:“你们上次来电谈到你们所受的损失,应由军委负责,那是错误的。”“谈和平不可靠,红军主力应当西移,这是对于统一战线的成就有不正确之估计。”“要求四军、三十一军归还建制的观点,也是错误的。”(149) 西路军没有回应上述两电,此时西路军已经没有能力作出任何回应。西路军要求援军速来的想法与中央及军委完全不同,军委派出援军的目的为解救西路军于危难之中,而西路军此时仍然考虑的是援军来此“取得甘北,奠定大计”。《历史的回顾》的记述,指责中央及军委把西路军无法获得援军归结为受制于“和谈”。 《历史的回顾》的记述,一是回避了中央书记处对西路军寄于“外援”、“自信心因此扫地”,导致西路军处于危险境地的批评;二是回避了张国焘指出西路军的“三点错误”;三是回避了西路军值此危急关头,其思想和行动仍没有转到中央意图上来,仍坚持其错误的“根本大计”。而这个“根本大计”是与中央及军委意图完全背道而驰的,《历史的回顾》回避了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西路军提出“根本大计”的实质就是,按张国焘意图:“主张向中国西部荒僻地区实行无限制的退却。”(150)西路军以打通国际为名,行占据一方之实的“根本大计”,并试图把中央及主力红军引往河西地区。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35)
下一篇:【红色江青】-(37)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