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裂隙的不断蔓延,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崩塌

时间:2019-08-14 07:13:13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郭松民 - 小 + 大

裂隙的不断蔓延,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崩塌
——再谈电影《周恩来回延安》

今天终于看了《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毫无疑问是导演兼主演刘劲的诚意之作,观众能够感受到,刘劲对自己的作品和所扮演的角色是虔敬的。影片也不乏亮点,其中关于知青的桥段,就一反几十年来伤痕文学、伤痕电影的俗套,知青的精神面貌不再是幽怨痛苦,而是充满激情和“正能量”。影片两次出现毛主席手书“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红旗的特写,这可以说是一个突破。
这部电影,刘劲是努力想避开那些充满争议的重大历史问题,而走一条文艺、温情和悲悯的路线,诉诸于观众的情感而不是诉诸于头脑。我只能说,刘劲并没有取得成功,在观众中没有形成口碑效应。为什么呢?因为周总理并不是那种被动地卷入历史大潮、被历史推着走的消极角色,他本身就是历史大潮的弄潮儿,他是积极主动参与创造历史的巨人之一。对这样的人物,在没有理清历史脉络的时候,一味的温情和悲悯,就会遇到无法弥补的裂隙和失衡。
延安人民用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这是整部电影的叙事前提;在革命胜利24年之后,延安老百姓还是吃不饱肚子,这是影片不断呈现的“现实”。这一“现实”本身就构成了对革命的反讽,也构成了对最重要的革命领袖之一、革命胜利后又始终担任共和国总理的男主人公的反讽,这就使影片所预设的一切温情和悲悯都显得苍白、甚至虚假。
不能否认当时延安百姓的生活仍然是艰苦的,即便到了今天,他们的生活也仍然说不上宽裕。如何展示困难、解释困难、面对困难,这是一个问题。
刘劲选择了自然主义的表现方式。饥饿的农民,像一群饥饿的小老鼠那样,即便是在总理面前,也毫无尊严地急急吞下一碗碗小米。他们已经隐约不安地感到,这种难看的吃相,可能已经包含了对请他们吃饭的主人的某种控诉,不过他们顾不了那么多了,而只是在遗憾没有带“婆姨和娃”一起来。尽管曾经和革命领袖朝夕相处,但他们不像是在革命圣地、经过革命大潮洗礼的有主体性和自豪感的人民,在刘劲的镜头中,他们仍然是鲁迅笔下闰土式的农民。
困难,是一种坚硬的存在,回避是不应该的。但是,困难应该被历史主义地展示,而不应该被自然主义地展示。如果排除了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被帝国主义封锁和围堵,排除了新中国为了冲破围堵而不得不卷入几次局部战争(周恩来回延安就是为了陪同正在进行抗美救国战争的越南领导人,中国为越南战争投入了大量资源,因为美国对越南的入侵明显也是围堵中国的一个环节),排除了为避免资本主义各国的“近代陷阱”而不得不选择一条“高积累,低消费”的快速工业化道路,排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战胜和改善,……那么,这样的“自然主义”也就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了。
对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展示,仅仅借延安地委干部之口将这一切归咎为“阶级斗争”,这对包括周恩来在内的整整一代革命者、建国者公平吗?
再说,如果“阶级斗争”就是导致饥饿的根源,那岂不是包含了对革命本身的否定吗?延安是革命圣地,当年“周副主席”他们在延安干革命,不就是在搞阶级斗争吗?刘劲似乎没有意识到,裂隙的不断蔓延,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崩塌。而崩塌之后,所有的温情与悲悯,都荡然无存。
周恩来总理是1973年6月回延安的。两个月之后,即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在会上做了政治报告。
周恩来在报告中坦然承认:“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穷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但他的基调是乐观的,他引证马克思的话“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并且指出:“二十多年来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基本经验,就是依靠群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就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干劲、智慧和创造性。”
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周恩来以国务院总理的身份做了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做了更加乐观的判断。周恩来在报告中指出:“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
周恩来说:“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周恩来最后号召:“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奋发图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再用二十多年的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黄钟大吕一般的声音!
这才是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应该具有的基调。
刘劲老师为什么不在开写剧本之前,认真读一读周恩来总理的这两份最后的重要报告呢?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周恩来回延安》为什么难以激起观影热情?

下一篇:幽灵与热血——《隐形守护者》观后感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