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8-12 12:36:52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郭松民 - 小 + 大
《周恩来回延安》为什么难以激起观影热情? 这几天一直仆仆在途,没有顾上看正在热映的《周恩来回延安》,颇感遗憾。 这部为国庆70周年献礼的影片,据说票房不是太好,这让我产生了一点好奇心。 为什么呢? 院线排片不够肯定是一个因素,这是老毛病了。 国内院线单纯追求利润,迷信好莱坞,还有隐秘的,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政治正确”。这些大家都知道。 但是,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要知道,正是因为院线追求利润至上,所以主旋律电影如果能够带来利润的话,院线也还是不吝拍片的。比如当年的《建国大业》以全明星阵容为噱头,也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周恩来回延安》虽然我还没有一睹全豹,但却在网上看了宣传片,也看了“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与报道,还有吴卫东导演最为推崇的一篇影评,所以也大致明白了影片的主题是什么了。 就是被吴卫东导演赞不绝口的“我们电影中的那些设计”: 延安22个小时,他不停地流眼泪,愧疚的泪,难过的泪,激动的泪,这不是我们印象中总理的样子。是的,谁没有见过总理的微笑呢,微笑,大笑,幽默地笑,春风和煦地笑……然而那又在多久之前呢? 延安22个小时,他一直在问一个问题:解放这么多年了,延安为什么还这么苦?电影的最后,终于有延安地委的同志回答:“都在搞阶级斗争。”我一直认为,这其实是他心中早就明白的答案。阶级斗争这头怪兽,与共和国纠结了多少年,与他缠斗了多少年,他一个人孤身“反冒进”,他一个人四处救火…… 简言之,这个主题是四十年一贯制的,了无新意。导演的意图也是很清晰,就是要借周总理之口为1979年之后的政策辩护、背书。 这样的主题,就不能不说是过于陈旧了,因为这不仅不能观照近三十多年出现的新问题,如贫富悬殊,反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做了合理性辩护。 无视这些问题,继续唱四十年前的老调子是不行的。这些问题甚至就连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小平同志也注意到了,1993年9月,小平同志在和其弟邓垦谈话时就警告“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只能遗憾地指出,主创人员的思想远远落后于时代,没有考虑到四十年来社情民意的变化,也没有反映出思想界、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一位著名学者的话做比喻,就是他们的思想还在四十年前原地踏步,踏出的坑恨不能把自己给埋了,但还是不能再向前迈一步。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政治题材的影片如果不能扣住时代主题,就不能和大多数观众的思想形成共鸣,则观影不热烈,票房不理想,恐怕也就难以避免了。 这里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如何准确把握周总理的思想脉络,塑造好总理晚年的形象? 总理晚年,讲的最多的几句话是“保持革命晚节”,“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见诸于许多老同志的回忆录和总理的讲话记录,几乎可以说是总理的口头禅。这意味着,周总理极认真地看待毛主席提出的“反修防修”的问题,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修正主义,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决裂”:“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周总理直至去世都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在弥留之际还用最后的力气唱出“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 因此,任何对周总理晚年形象的塑造,如果不能紧紧扣住这一点,一定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概括来说,周恩来总理绝不可能如“设计”的那样肤浅。仅仅把总理“设计”成一个具有亲民作风的官员,或者一个庸俗的唯生产力论者,这无疑是对总理的贬低。我们知道,封建士大夫中的个别人,有时候也是非常“亲民”的,但有什么用呢?他们改变不了千百年来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 总之,中国革命的丰富性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毛主席、周总理等革命领袖的个人魅力,所经历并且战胜过的惊涛骇浪,也是独一无二的。只要电影的主创人员能够真正接近领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庸俗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强加给领袖人物,拍出来的电影将不仅是受欢迎的,而且也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至于票房什么的,则不会成为问题,尽可以稍安勿躁。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