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旗帜网讲座12】—《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四)

时间:2019-08-19 11:11:37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时迈 - 小 + 大

【旗帜网讲座12】—《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四)
 
2019年8月18日晚上八点毛泽东旗帜网举办了讲座。讲座的题目是:也谈雷峰塔的倒掉
——《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四)。由毛泽东旗帜网站长时迈老师主讲。人民之声网特发出此讲座的文字稿,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也谈雷峰塔的倒掉
——《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四)

杭州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新塔是2002年重建的。雷峰塔,相传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吴越国王钱俶(chù)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民间故事《白蛇传》中说,有个叫做许仙的青年人救了两条蛇,一白一青,后来白蛇便化作女人(名叫白素贞)来报恩,嫁给了许仙;青蛇化作丫鬟,叫小青,也跟到许仙家里。一个叫法海的和尚,为了破坏许仙的自由婚姻,将许仙关押起来,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边,白素贞来寻夫,找不到,于是放水淹了金山寺。于是,白素贞和法海之间,就各自施展法力,争斗起来。然而,白素贞最终中了法海的奸计,被装进一个小小的钵盂里。钵盂被埋在地里,法海还在上面造起一座镇压的塔来,这就是雷峰塔。后来,小青苦练法力,终于打败了法海,推倒了雷峰塔,救出了白素贞。
1924年10月,鲁迅先生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该文以《白蛇传》的故事传说为基础,赞扬了白娘子和小青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决战到底的反抗精神,将雷峰塔比喻为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镇压和封建礼教对自由婚姻的残害,通过对雷峰塔倒塌表达的欢欣,隐喻着对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必胜信心。
1925年2月,鲁迅先生又写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这篇“再论”首先交代了雷峰塔倒掉的原因:是因为当地的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
鲁迅先生在“再论”中,仍然将雷峰塔的倒掉喻之为封建统治和邪恶势力的倒台。但是,“再论”比“一论”思路更复杂一些。在“再论”中,鲁迅先生说,无破坏即无新建设,但这里说的“破坏”,大多指的是觉悟者对于腐朽、陈旧事物的破坏,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大家卢梭、尼采、托尔斯泰等人对欧洲旧思想、旧秩序的破坏,即属于这一种。但是,这一种破坏,在中国很少,“即使有之,也会被大众的唾沫掩死”。然后,鲁迅先生接着指出,中国的封建统治,在历史上经历过各种不同的冲击,包括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在封建统治者看来,农民起义就是强盗、暴徒,少数民族就是蛮夷。那么,鲁迅先生又说,“并无寇盗时候,即国中暂时没有破坏么?也不然的,其时有奴才式的破坏作用常川活动着”。在鲁迅笔下,雷峰塔的倒塌,便是“奴才式的破坏”之一例,因为乡下人大多崇拜雷峰塔,迷信雷峰塔的塔砖能给自家带来福运,所以纷纷不顾一切地挖取,结果导致了雷峰塔的倒掉。接着,鲁迅先生笔锋一转,从隐喻转向明指:“岂但乡下人之于雷峰塔,日日偷挖中华民国的柱石的奴才们,现在正不知有多少!”
在《大众哲学》一书中,艾思奇站在哲学家的角度,也论及雷峰塔的倒掉。艾思奇是这样说的:“从雷峰塔的砖块最初被人偷拆,一直到它倒塌,中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偷拆者每次只能从塔上取去一块或两块。失去了一块或两块的砖,对于雷峰塔是不至于有什么影响的。照这样拆去一次两次,甚至于几十次,塔上的砖虽然渐渐少了,塔还是塔,它仍然可以稳固地立在那儿,不会改变了它根本的形状和性质。但是偷拆的人决不会只有几十起,因此,偷拆的次数也不会到几十次就完结,而塔的容量是有限的,能够支持几十次,却不一定能够支持几千万次,被偷的砖渐渐多了,终有一天要超过它所能支持的最大限度,一超过这最大的限度,塔就不能再维持它原来的性质形状,于是就要‘变’,就要倒塌,……雷峰塔,就是这样由塔变成了废墟。这个变化的内容,并不怎样复杂,不过是一个矗立高耸的东西倒塌下来而已。但我们如果细心一点,把它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这样简单的变化里,也包含着两种过程,第一是在未倒以前,人们把砖一块一块地偷走的时候,塔上砖的数目虽然渐渐减少,塔身的支持力虽然渐渐薄弱,但塔始终是塔,性质形状不变。性质不变,单是支持力的变动,这叫做量变的过程,也称为渐变的过程。第二,砖的数目减少得太多了,塔已经完全不能支持它的原状,于是哗啦一声,倒了下来,这一下子,却并不仅只是支持力量上的变化,而是性质形状的变化了。性质变化的这一下子,就叫做质变的过程,也称为突变的过程”。(说两遍)
哲学家艾思奇通过雷峰塔的倒塌这个通俗的例子,为我们讲清了“量变到质变”这样一个唯物辩证法原理。他认为:“这是最普遍的两种变化过程,不单只包含在雷峰塔的倒塌中,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都离不了量变、质变这两种过程。”
所以,我们今天给大家讲雷峰塔的故事,是要向大家讲述量变、质变这个哲学原理。
从雷峰塔倒塌的故事中,从鲁迅的相关论述中、从艾思奇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启示呢?
首先,要有信心。邪恶势力是终究要倒塌的,无论它早倒、晚倒,也无论它具体以什么方式倒,它的倒塌是必然的。正如毛主席说过的那样,“……因为丧失真理、失掉群众的拥护,有名的大人物和大团体,势必会衰亡、会变小变臭,……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向它的反对方面转化”。
其次,要有耐心。邪恶势力的倒塌,必定要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需要时间。正如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所说的那样:“一种性质变成另一种性质之前,必须经过一个过程。质的变化并不是一点规则也没有的乱跳。没有一番量变的乱跳似的质变,只在神怪小说里才会存在。好像《西游记》上的孙悟空,要变苍蝇就变苍蝇,要变石头马上就变石头,这种毫无根据的变化,只好在空想的小说中描写,世界上实际决不会有这样的事。世界上真正的变化,像雷峰塔的变成废墟那样,并不是凭空而来,不是由什么神的力量突然叫它倒下来。在它倒塌之前,还经过一番量变的过程,在这期间,它的砖一块块地被人拆去,支持力渐渐减少,但是性质却始终不变。一直要减少到最大的限度,才发生质的突变。一切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变化。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那里变化着……” (说两遍)
第三,要保持初心。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指出,旧的、腐朽的、邪恶的势力往往受到几种不同的冲击。在旧中国,封建王朝之所以倒塌,可能因为受到暴力造反者的冲击,也可能受到外来蛮夷者的冲击,当然还有封建体制内部“奴才式的破坏”。但是,鲁迅又指出:“外寇来了,暂时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时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例,就是“举个例子”的“例”)老例,就是指两千年一以贯之的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也就是说,无论是外族侵略者,还是本民族的造反者,最终还是学着前朝的老样子,做了皇帝,只不过完成了封建统治的改朝换代而已。
鲁迅先生在这里想说什么呢?那就是,革命者,是要涤荡旧世界、开创新乾坤,不是要在造反之后重新作主子。这就和毛主席说的一样,共产党人在革命胜利之后,一定不能作李自成。因此,鲁迅指出:“我们要革新的破坏者,因为他内心有理想的光。我们应该知道他和寇盗奴才的分别;应该留心自己堕入后两种。这区别并不烦难,只要观人、省己。凡言动中、思想中,含有借此据为己有的朕兆者是寇盗,含有借此占些目前的小便宜的朕兆者是奴才,无论在前面打着的是怎样鲜明好看的旗子。” (“借此”就是借革命的机会)(稍作解释,然后再说一遍)
我们说,在我们今天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一个团体,它的言动中、思想中,如果是想借着反对垄断、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而将革命成果据为少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所私有,那么无论它打着多么鲜艳的“民主”、“人权”旗号,它终将是和垄断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一样的“寇盗”。这些资产阶级的“寇盗”,在改朝换代之后,将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新统治者。
同样,在我们今天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一个人,他的言动中、思想中,如果是想仅仅作一些有限的改良,或者寄希望于体制内高层出现“健康力量”来拯救民众于水火,那么无论他打着多么鲜明的“左派”、“毛派”旗子,终究还是像《水浒传》里的宋江一样的奴才。
可能有人会认为,在“雷峰塔”还没有倒塌之前,说那么多谁将是“寇盗”、谁将是“奴才”,未免涉嫌“影响左派内部团结”、“妨碍左派队伍统一”。但是,别忘了,列宁在沙皇尚未倒台之前,面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部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态,就曾指出,在统一以前,并且为了统一,我们必须首先同机会主义者坚决而明确地划清界限。不然,我们的统一就只能是一种假象,它会把现存的涣散状态掩盖起来,妨碍彻底清除这种涣散状态。(说两遍)
我们今天的左派队伍,是涣散的。之所以涣散,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左派队伍中,有很多人,他们的言论、行动中,有很多“奴才”的征兆,也有很多“盗寇”的征兆。难道,鲁迅先生的提醒,列宁的教导,难道不值得我们今天记取吗?
 
好了,同志们,我们今天给大家讲了雷峰塔的故事,通过对雷峰塔倒塌过程的分析,阐明了量变、质变的哲学原理。
那么,我们对于任何压迫人民的邪恶势力,就不要害怕。同时也要具备信心,一切邪恶的庞然大物,只要它不得人心,它就一定会倒掉。只不过,目前仍处在量变过程之中而已。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幽灵与热血——《隐形守护者》观后感

下一篇:【旗帜网讲座13】—《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五)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