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旗帜网讲座13】—《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五)

时间:2019-09-03 17:29:49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时迈 - 小 + 大

【旗帜网讲座13】—《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五)
 
2019年8月31日晚上八点毛泽东旗帜网举办了讲座。讲座的题目是:切不可因为兔子多而“守株待兔”
——《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五)。由毛泽东旗帜网站长时迈老师主讲。人民之声网特发出此讲座的文字稿,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切不可因为兔子多而“守株待兔”
——《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五)


在上一次讲“也谈雷峰塔的倒掉”时,我们通过雷峰塔的倒塌过程,给大家阐述了“量变”、“质变”的道理。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说:“一切变化都是质和量的两种变化。在一个时候,我们看见质的方面没有什么变化,然而量却在那里变化着……”因此,雷峰塔的倒塌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今天还要讨论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能因为雷峰塔也好、封建统治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总之一切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邪恶势力总有一天要倒台,因此就乐观其成,而不去做任何努力、不去做斗争。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说:“旧社会必然要没落,新社会必然要产生,这是社会科学证明了的。然而新社会虽然有可能性,但不是坐着等待就可以实现的。”如果我们不去进行必要的努力和斗争,会怎么样呢?艾思奇说:“我们不积极地起来努力,旧社会的保守的可能性不是就要加强、而新社会产生的可能性不是要减弱了么?”这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
实际上,我们有时候会忘记毛主席这一教诲,因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那样的社会丑恶现象被揭发出来,经常看到众多贪官纷纷落马,经常看到人民群众不断觉悟起来。因此,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嘱咐我们:“我们切不要因为兔子多而容易捉,就想打‘守株待兔’的主意啊!”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还指出,在我们做事对人的时候,大体上有两种人的态度我们是要反对的。第一种人是一味地迁就环境,和环境妥协。他们胆小得很,眼光也近视得很,你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不看得远一点?为什么不拿出勇气来奋斗一下呢?”他们的答复是:“客观环境太恶劣了,没有办法呀!”他们如果懂得理论,也许还会有这样一大套解释,比如说:“人是受环境决定的,环境要怎样,我们就只好怎样,这是唯物论的真理呀。我们不是唯心论者,所以只好服从环境。”艾思奇把这种人的哲学叫做客观主义,或者机械唯物论。
艾思奇继续指出,第二种人又是恰恰相反,这种人看起来是很勇敢的,他们对人做事,完全不肯顾到环境。他们沉醉在自己的理想里,而以为周围的一切都是庸俗不堪的俗物。别人如果警戒他们说:“不要太空想了,应该要斟酌你的环境条件去做事呀!”他们马上就反驳说:“这是妥协!这是屈服!我们要服从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理论,而不能对环境屈服!……”
艾思奇说,上述第一种人,就是我们平时所谓“老于世故”的人,他们平时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其实,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这种人是很多、很多的。这种人一般居于中上层小资产阶级。这种人,往往对现实社会也有牢骚,但是不愿意挺身而出,只希望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不公平现象尽早自动消失。如果需要对这些丑恶、不公现象进行斗争,他们宁愿别人去斗,自己则躲在一边观望。如果斗争有成果,他们也分享一份;如果斗争有付出,他们则退避三舍。
这种客观主义的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的封建文化中,是有渊源的。孔孟之道就主张明哲保身、中庸之道。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总希望封建王朝帝祚永延。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社会”,就必须“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统治阶级认为,只要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才有可能建立。因此,孟子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恒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奴隶社会”所必备的条件。儒家认为,贫富悬殊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所在。因此,儒家主张“调均之”以求“上下相安”(指的就是要协调好贫富关系,把贫富差距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可见,构建小资产阶级汪洋大海,在此基础上强化似有观念,是封建统治者维稳的必备条件。
孔儒的上述方案,描绘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最高治国境界。当然,历代统治者谁也没有真正达到这个境界,历史总是跟他们过不去,历代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总是不断地起来斗争。正因为如此,才有一代代封建王朝的不断交替,才有历史“一治一乱”的起伏更迭。
老革命家李尔重同志生前曾经说:“孔子学说不但保护了封建社会,也维护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有一种理论,即要把资本主义社会建成“梭子形状”,即两头小、中间大。所谓“中间大”,就是说中产阶级的人数要多。资产阶级认为,梭子底层的人数少一点,不至于群起反抗,而中间状态的人数多一点,这样的话,资本主义社会就稳定了。一旦稳定,梭子顶部的极少数最富有者和最有权者,就可以安享清福了。资产阶级认为,中间状态的阶层,他们会奉行一种客观主义的人生哲学,逆来顺受、不去斗争。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不就稳定了吗?
现在,中国的“精英”们也大肆鼓吹所谓“小康社会”,这与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和资本主义的“梭形社会”理论如出一辙,都是希望老百姓奉行客观主义哲学,以便维护现存秩序的稳定。
对于奉行客观主义哲学的人,必须让事实逼迫他们,才能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人生态度。近年来,物价的攀升、房价的高企,子女就学、择校的竞争,使当今中国的“中产阶层”不再自我感觉良好,“中产状况恶化”、“中产焦虑”等等字眼儿不断成为网上评论的高频率词语。例如,以发生在2016年的“于欢案”为例,于欢的母亲苏银霞是一个开小型钢铁厂的小资本家,由于欠了高利贷,被黑社会追债,并遭受侮辱。于欢为了保护母亲奋起拿刀,对准侮辱他母亲的黑社会人员,并致其重伤、数小时后死亡。又例如,2019年年初发生的成都市某贵族学校学生食品发霉案,也将身处“中产”地位的众多学生家长推向风口浪尖。实际上,贵族学校学生食品发生问题,近年来其他地方也有类似案件发生。所有这些都表明,“中产阶层”不会因自身的某种社会优越性而游离于普通百姓之上,不可能洁身自好而将司法不公、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危险全都甩给底层群众。
另一方面,至于上述第二种人的哲学,艾思奇称之为主观主义。第二种人有理想、有斗争精神,但是缺乏冷静的头脑、缺乏正确的斗争方法。这种人,如果真的以“左派”自诩,就应该认真学习一下中国革命史,要知道中国革命从盲目走向成熟,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思想,否则中国革命将一败涂地,光明的新中国也不可能诞生。1941年,毛主席在《驳第三次“左”倾路线》这篇文章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左”倾路线的执行者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并戏称他们为“老爷”。毛主席说:“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懂得从改造世界中去认识世界,又从认识世界中去改造世界,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老爷们既然完全不认识这个世界,又妄欲改造这个世界,结果不但碰破了自己的脑壳,并引导一群人也碰破了脑壳。老爷们对于中国革命这个必然性既然是瞎子,却妄欲充当人们的向导,真是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其实,上述两种人的思想倾向,都具有一定的小资产阶级特性。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指出:“以上两种态度,都是我们所要反对的。……我们不能像绵羊一样的一味只是对环境屈服,我们要奋斗,要做一些能够推进社会的事业,但我们又不可仅只知道理想而不顾事实,应该研究环境中的种种条件,好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去奋斗,以求达到我们的目的。”
同志们,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面对强大的敌人、复杂的形势,我们任重道远。我们一方面要具备信心,雷峰塔的倒掉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乐观其成,不能坐等伟大日子的到来。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要拿起扫帚,中国的地面很大,要靠我们一寸一寸地去扫。毛主席说,只有这样想、这样做,才有益处,也才有工作做。
当然,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努力改造我们自己的主观世界,要力避主观主义,在战略上藐视雷峰塔,在战术上却要重视雷峰塔。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把一切反动派既看作纸老虎,又看作真老虎,从而防止头脑发热,防止主观愿望脱离客观实际。在这一方面,我们要好好地像毛主席学习。
我们目前的左派队伍中,有很多人不善于照毛主席教导,去做踏实的调查研究,而是喜欢夸夸其谈;不善于照毛主席教导去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是喜欢搬弄理论教条,进行无谓的争辩。这些现象,是违背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意愿的,也是无助于推倒雷峰塔的。照这样去做,只能是口惠而实不至,或者即使实干,也是盲目蛮干,丝毫不懂战略、策略。所有这些现象,都是我们目前左派队伍中,需要提高警惕的。这样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主观主义者,就会像毛主席批评的那样:“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同志们,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汪洋大海,人们受中庸之道、奴隶主义思想毒害很深,客观主义的流毒在普通人当中传播很广,在黑云压顶、万马齐喑的形势下更是如此。因此对于逆来顺受、苟且偷安、老于世故等等现象,我们要去做耐心的工作。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目前,我们很多左派朋友还不大善于做这种工作,有些人甚至不屑于、不愿意去做这种艰苦细致的工作。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去学习做转变群众思想的工作,我们还是真正的左派吗?我们还是毛主席的学生吗?
同志们,雷峰塔的倒掉,要靠我们像愚公移山那样,一镐一锤地砸、一铲一锹地挖,即使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挖倒,我们的子孙也会挖倒。只要我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我们就会像愚公一样感动上帝。这上帝不是别人,而是逐渐觉悟起来的全国人民。
最后,我想以鲁迅先生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讲座。1934年,鲁迅先生写下过这样一首诗,赠给日本作家新居格。诗是这样的:“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1961年,毛主席会见日中友协代表团、日本民间教育代表团时,把鲁迅这首诗抄写下来,再一次赠给了日本朋友。毛主席还说:“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说明他在完全黑暗的统治下看到了光明。”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旗帜网讲座12】—《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四)

下一篇:【旗帜网讲座14】—《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六)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