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30 11:08:31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艾思奇 - 小 + 大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4-2) 二 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 全部哲学的历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萌芽。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营垒斗争的历史。 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具体形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上,唯物主义所采取的一定形式,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制度、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产生在奴隶制社会。手工业、农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实际需要,引起了天文学、气象学、数学、力学、地理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有可能摆脱氏族宗教观点的束缚,把包含在这些科学知识中的唯物主义观点的萌芽加以系统化,创立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一般反映奴隶主中的某些进步派别的利益,它遭到依靠传统宗教维持其地位的保守集团的极端仇视。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哲学家宣扬唯心主义,维护宗教迷信,反对先进的自然科学观点。哲学一产生,立即展开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基本路线的斗争。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万物不是神所创造的,而是某些具体的原初物质变化发展的结果,一切事物又可以还原为这些原初物质。例如,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者认为,这些原初物质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古印度的斫婆伽派认为,是地、水、火、风(四大);古希腊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是水、火、气、土,或其中的某一种,等等。中国西周末年的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①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指出:“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的说明。”① 希腊古代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微小不可分的原子构成的,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事物。唯心主义者柏拉图反对德谟克利特的学说,他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路线和柏拉图的唯心主义路线的斗争,是古希腊社会中先进的奴隶主民主派和反动的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的反映。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时期。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思想代表,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宣扬天命论,维护传统的宗教仪式;他的“仁”的思想是为奴隶制的“周礼”辩护的,他提倡“中庸之道”,抹杀矛盾,反对变革。他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整理工作。战国时代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唯心主义,他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和孔孟唯心主义相对立,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②这实际上包含着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客观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当时,和儒家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斗争的还有墨家的唯物主义学说和法家的韩非的唯物主义学说。 古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一般的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是它具有感性直观的性质,把统一的世界归结为某一种或某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第二,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具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它肯定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其中万物皆变、皆动、皆生、皆灭。它并且初步估计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势力(冷和热、阴和阳、正和反等)的相互作用和斗争。 ①《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恃的哲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95页。 ②《荀子.天论篇》。 古代的某些唯心主义者也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如中国春秋时代的老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老子关于世界上没有任何不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包含有相互依存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物极必反(“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物壮则老”)等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古代辩证法的思想也是朴素的、直观的。它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不了解构成世界的各个个别部分,它对世界一般性质的了解,也不是完备的、清楚的。 在古代奴隶制社会,各门具体科学尚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人们还不能把客观世界的个别部分,从世界的总的联系中抽取出来加以分别研究,因此,哲学也不能建立在对各门具体科学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而不得不带有直观的、朴素的性质。 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以后,直到清朝,封建社会继续了两千多年。这个时期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儒家唯心主义学说。但是在这个长时期内,代表着反对大地主阶级专横统治、要求生产力发展和工商业发展的社会势力的唯物主义哲学,从未停止过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例如,汉朝时的王充彻底否认了有人格的上帝的存在,用天和地都是物质的实体,自然界的发展是万物本身的自然状态的观点,反对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政权神授”的唯心主义思想,并尖锐地批判了关于宗教迷信、人的灵魂不死的谎言。南北朝的范缜在反对佛教的斗争中发展了唯物主义。他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①的思想,论证了精神是物质的作用,有力地打击了佛教的灵魂不灭和因果报应的宗教迷信。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反对韩愈认为“天”能赏善罚恶的唯心主义观点,用唯物主义来解释“天”的含义,肯定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和必然趋势。①宋朝以后,程(程颢、程颐)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和陆(象山)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逐渐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这就是宋明理学。这个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中心,是“理”和“气”、“心”和“物”的关系问题。宋代的王安石、陈亮、叶适,明代的王廷相,明末清初的王船山、颜元,清朝的戴震,都是反对唯心主义“理学”的唯物主义者。历代的唯物主义者,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也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一方面,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另一方面,运动发展、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也在发展着。例如王船山就是在很大程度上把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的代表,他从内部矛盾的观点出发,论证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有一定程度的辩证法思想。 在欧洲中世纪,是天主教占绝对统治的封建主义时代,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但在直接为宗教和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内部,仍然展开了唯名论反对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认为,个别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这就是承认事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所以马克思说:“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者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而且一般说来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 ②;唯实论则相反,认为一般概念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并产生具体事物。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欧洲中世纪的一种表现形式。 ①参阅《柳河东集》16卷《天说》,《梦得文集》12卷《天论》。 ②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页。 十五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要求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在政治上反对封建的神权统治。反映到哲学思想上,形成了同封建的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直接对抗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上半叶,欧洲的工商业和科学文化的中心,从意大利移到了英国、尼德兰和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在英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培根、霍布斯和洛克。培根的主要功绩是第一次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给以唯物主义的概括,肯定人类知识的真正来源是感觉经验,肯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且初步估计到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但是,培根和洛克把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带入了哲学领域,形成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欧洲近代的自然科学是从十五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为着认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规律性,自然科学家首先是对自然界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对这些材料加以整理分析,对于有机体的研究,则采取解剖的方法,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来分别地加以研究。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是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这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经的阶段,它为以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大发展准备了基础。“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做运动的东西,而是看做静止的东西;不是看做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是看做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做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①同时,在这个阶段,自然科学的各部门,除了力学、数学之外,都还是很不完善的,唯物主义哲学要依靠自然科学的成就来解释世界,也就不能不受到自然科学发展不足的限制。这就是十七、十八世纪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不带有形而上学和机械论性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八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取得了政权以后,放弃了唯物主义哲学,宣扬唯心主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大主教把一切事物都看作只是存在于人的感觉领域之内的幻影,宣称:“存在就是被感知”。在这个时候,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了法国。唯物主义成为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是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他们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公开地提出了无神论的主张,反对灵魂不灭的迷信,向宗教世界观和封建专制主义进行了最坚决的思想斗争,他们发展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以下一些局限性。它是机械的,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纯粹力学的原因来解释一切现象。它是形而上学的,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历史上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它对社会历史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人的意识、意见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这些局限性,表现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同时,也是由当时科学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 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是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革命的作用。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在德国也酝酿着资产阶级革命。当时德国经济比较落后,资本主义经济还不发达,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勇气,象法国资产阶级那样对封建统治者进行坚决的革命斗争。法国大革命所掀起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斗争风暴,也吓坏了德国资产阶级,他们害怕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会在革命中壮大起来,掉转枪头向资产阶级开火。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在哲学上主要地不是表现为唯物主义,而是表现为具有不同程度的辩证法的唯心主义。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和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入。这时,经验的自然科学已经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形而上学不能依据这些资料的内在的联系加以整理。科学本身的发展,要求形成辩证的思维方法,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发展上进行研究。恩格斯指出:康德的天体演化的学说第一次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但是,辩证法只是在黑格尔那里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所谓“绝对观念”,并且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绝对观念”派生出来的。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点在于:从运动中,从辩证的发展中,考察“绝对观念”。黑格尔以一切都在运动发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①黑格尔是在概念的辩证法中,猜到了事物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是同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相矛盾的。黑格尔认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就是“绝对观念”的自我意识达到完成阶段的表现,这种观点违反了他自己的辩证发展的观点。他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是在唯心主义体系内被窒息了的。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3页。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日益成熟,阶级斗争的进一步发展,反映在哲学上,就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终结和唯物主义的兴超。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家中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他坚决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在自然观方面,他坚决维护了物质是第一性的原理,彻底否认了在物质以外独立存在的精神。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他在社会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它不能反映这时已经成为独立的力量而走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求。适应着这个要求而出现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中,产生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別林斯基、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等人,吸收和发展了西欧先进哲学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他们不仅是革命的唯物主义者,而且对辩证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但由于当时俄国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哲学思想终究没有、也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直到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才到来。由戊戌政变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到辛亥革命之间,出现了许多在当时代表资产阶级进步要求的先进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孙中山等等。他们极力利用他们所能学到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点和各种自然科学知识,来说明世界。他们的世界观中,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唯物主义倾向,他们和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顽固保守派思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斗争。但是,由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新产生的资产阶级特别软弱,而且它一出现就进入了迫切的政治斗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所以在中国没有能够出现比较成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思想。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杰出的代表,在他的思想中也混杂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因素。 在历史上,唯物主义在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是,只有到了出现了近代大工业和无产阶级的时候,才可能产生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