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9 10:36:0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艾思奇 - 小 + 大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4-1)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人类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发展的最高成果。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首先对哲学的一般问题,以及人类的哲学思想的产生、发展,一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历史,作一初步的研究。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跟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打交道,也就是要认识这些事物并且力求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变这些事物。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些事物就得到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起初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了一定的看法,然后眼界逐渐扩大,终于对世界的本质、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等形成一个总的看法。这样,人们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这种认识发展过程,在任何人的头肠[里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发生的,所以世界观是人人都会有的,不过一般人不是自觉地、系统地掌握着某种世界观罢了。各派的哲学,就是各种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它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所研究和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问题。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哲学所要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从来就是物质的世界,或者在物质世界之前已经有某种精神力量存在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不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主观意识、精神生活同客观世界、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有什么关系?人的意识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凭空产生出来的,或者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人们的世界观是多种多样的,从古到今,哲学家们对世界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归根到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到底世界的实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到底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到底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的感觉、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①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第219页。 对于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的两条根本相反的路线:唯物主义的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路线。一切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不管它们的具体形态有何不同,在回答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观点,即把物质看做第一性的东西,把精神看做第二性的东西,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对于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都和唯物主义完全相反。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同的,即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都不能越出上述两条路线之外。一切哲学派别,归根到底,不是属于唯物主义营垒,就是属于唯心主义营垒。哲学史上的二元论,企图把物质和精神看做两种各自独立、互相平行的世界本质。它摇摆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因此在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独立的第三种派别。 唯心主义的萌芽,在蒙昧无知的原始社会的人们中间就产生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灾害几乎没有抵抗能力,由于知识极端贫乏,对这些灾害的来源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因而把它的原因归结为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的作用,这就是原始的宗教世界观,其中就有着唯心主义哲学的萌芽。唯心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体系,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其社会根源就是阶级剥削制度本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被剥削阶级承担着全部沉重的体力劳动的担子,社会、国家的管理事业,科学、文艺的创造活动,通常都为剥削阶级中的人们所垄断。统治阶级的思想代表,由于日益远离生产实践活动,总是夸大精神活动的作用,把它绝对化。他们颠倒地考察现实生活,似乎不是劳动者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料,而是他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似乎不是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而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把精神、意识看作宇宙万物的根源,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是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唯心主义能够在阶级社会发展的社会根源,主要还在于这种哲学反映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可以为他们的统治辩护,因此,一般说来,剥削阶级在掌握着政治统治权的时候,总是要把唯心主义哲学提到唯一合法的地位上,给这种哲学的传播和发展以各种有利的条件。历史上的某些剥削阶级或其中的某些集团,当他们还能代表一定的历史进步的倾向而和反动没落阶级作斗争时,也可能支持和提倡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人们对于周围事物认识发展的产物。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人们作用于自然界,改变着自然界,逐渐意识到周围事物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的东西。这种自发形成的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后来在阶级社会中,经过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加以提高和理论化,就发展成为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一般地说,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发展中处于革命和进步地位的阶级、集团相联系的。这样的阶级、集团,不满足现状,要求改变社会和发展生产,因而要求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地位使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或迟或早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肯定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第一性的,而主观意识则是第二性的。 因此,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在阶级社会里,是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哲学总是具有阶级性、党性的,哲学思想的根本方向决定于它所从属的阶级的根本利益。一切哲学派别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为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哲学中的一定的派别倾向的贯彻,是它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政策的哲学表现。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有社会的根源,也有认识论的根源。唯物主义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唯心主义则是不正确的。唯心主义之所以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并且能够长期和唯物主义竞长争高,除了因为有剥削阶级的支持以外,还由于人们的认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充满着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有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如果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感觉、表象或概念等等)加以夸大、绝对化,使它脱离物质现实,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剥削阶级的思想代表们,正是出于阶级统治的需要,把在人类认识过程中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建立了这种或那种唯心主义的体系。列宁指出:“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①“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②人们的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把这种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以至于误认为人的主观意识可以任意地创造出周围的事物来,这就是在实际上把主观、意识摆到第一性的地位上,因而也就滑进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全部哲学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在哲学史上还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的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是交织在一起的。 ①《谈谈辩证法问题》,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15页。 ②同上,第715页。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它内部的矛盾性。相反,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一切事物看成彼此孤立的和永久不变的,加果说到变化,也只是限于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变更,而不承认事物的实质的变化;并且硬说一切变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外部的力量的推动。在哲学史上,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路线贯彻到底。因为客观世界不仅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而且是永恒地变化、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源泉在物质自身。因此,只有对世界作辩证的了解,才能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本来面貌,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形而上学的观点,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貌,不能说明物质自我运动的源泉,就给主观主义和唯心主义留下了地盘。哲学史上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曾经严重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宗教,但是由于它不能对世界作出完全合乎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够彻底战胜唯心主义和宗教。另一方面,只有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正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才能使辩证法得到合理的发展。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由于受到唯心主义体系的束缚,总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才能包含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最彻底的辩证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存在了几千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主要表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斗争。这一斗争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在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这些唯心主义曾在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发生过影响,在世界观方面腐蚀工人阶级的队伍。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在哲学上接受了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影响。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代表伯恩斯坦等人,就公开地接受了当时在德国流行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二十世纪初期,俄国的马克思主义队伍中受到反动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影响的代表,就是经验批判主义者。列宁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其他哲学著作,来同这种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及其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现代资产阶级哲学的流派极其繁多,如实用主义、新实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哲学、存在主义、新托玛斯主义等等。实用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曾经在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间有过很大的影响。这些哲学体系之间虽然有某些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毫无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进行各种诡辩,把世界说成是人的感觉、表象的总和;否认世界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否认科学规律的客观性,宣扬不可知论等等。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主要地就是批判了这个流派。 唯物主义哲学从来都是在同唯心主义哲学斗争中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通过了对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斗争,通过了对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而发展的,并且以后还要不断地在这样的斗争中继续向前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同时学习如何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如何同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作斗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向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还必须参考哲学史上几千年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情况和经验。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