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译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译丛 > 文章

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4)

时间:2018-11-26 07:50:3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4)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源头

根据前文的介绍,不难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年轻的时候就显得才华横溢、与众不同;但同样明显的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不是突兀地从这两个伟大的头脑中蹦出来的。尽管 19 世纪的社会经济变革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这种思想体系的实际内容和形式,却是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思想斗争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思想深刻的知识分子,对那个时代最先进国家的最先进思想有着广泛而深入的理解,因此,他们能够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为其所用。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构和基本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他们的思想建立在哪些理论基础上的吧,这样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了。
(1)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理论来源,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我们知道,任何思想体系都要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体系,就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其出发点的。德国古典哲学,在 1760 年到
1830 年这段时间里,已经成为了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流派。它的社会基础是德国的资产阶级,这个社会阶级具有革命的思想体系,却没有发动革命的政治实力,也没有发起工业革命的经济条件。德国资产阶级的这种状况,使它的思想代表人物倾向于创造精巧壮观的形而上学体系。
然而,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明显的二重性。它有时依赖于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时又依赖于容克地主阶级,这种情况反映在思想领域,就使得德国古典哲学不可避免地具有进步与保守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尤为明显。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去除了黑格尔哲学中为旧秩序辩护的所有的保守思想,发展了它进步的、革命的方面,造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重要来源。在那个时代,英国是工业革命的中心,因此,它的经济学研究与立法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顶峰。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也就向人们敞开了。它以现代工业资产阶级为基础,并且起着为资本主义辩护的作用;同时它也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英国,1776 年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的出版,开启了政治经济学的鼎盛时代。斯密主张,只要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发展,它将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个基本思想,为资产阶级摆脱封建贵族阶级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卫•李嘉图是另一位至关重要的古典经济学家,他的理论  在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此外,他极大地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这个理论表明,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在他之后,有的经济学家还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因此,它在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中起着革命性的历史作用。然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们却不能越过雷池一步,将他们的分析推进到有损资产阶级利益的地方。例如,李嘉图虽然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但他并没能揭示资产阶级对劳动的剥削。这项工作则由马克思来完成。他将古典经济学家们的工作向   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使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再受资产阶级利益的羁绊,并且因此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3)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来源,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表达了新兴无产阶级的价值追求,表达了劳动者阶级对于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的这段时间里,法国是革命组织和革命理论的中心,它的革命高潮,激发了整个欧洲反抗旧秩序的斗志。因此,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出自于法国这个革命的国度,也就是不难理解的事实了。
这些社会主义理论的最主要缺点,就在于它们并不是建立在对社会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尽管如此,它们仍然意味着与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等资产阶级理论的决裂,并且在原则上指出了无产阶级摆脱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道路。因此,在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前,马克思对这些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在巴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还与许多法国社会主义团体进行了接触和沟通。在理论工作方面,马克思汲取了这些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并且把它们置于阶级斗争理论的科学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如何从三个伟大的理论来源中产生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相符合。在接下来的几章,我们将会介绍这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坚信:一切哲学理论,都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与现实世界相联系。这个基本观点,用马克思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来说就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意思是,他并不想成为一个终日隐居山间、爱好玄 思一些超验问题的哲学家,他也不想在与实践无关的思辨上投入太多精 力。
首先,马克思必须在哲学的基本立场上作出明确表态——到底是选择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个哲学上的基本分野涉及物质和意识的第一性问题。认为意识是世界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认为物质具有第一性的哲学家,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唯心主义——无论它自己如何辩解——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宗教相联系。作为两位崇尚实践并且坚决反对一切宗教信仰的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然而然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
既然如此,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费尔巴哈以及当时其他唯物主义   哲学家的著作的熏陶和启发。然而,这些唯物主义哲学家却是不折不扣的机械唯物主义者(形而上学),他们认为,自然界和社会就像一台自我循环的机器,没有任何的发展或者质变。马克思拒绝了机械唯物主义的这种观点——因为这种唯物主义学说并不能给出关于历史发展的任何解答。
因此,马克思希望在辩证法——关于普遍运动规律的科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而辩证法的实质在于,它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矛盾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因如此,辩证法能够提供   理解发展问题的钥匙,而这正是马克思渴求得到的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在那个年代,黑格尔哲学及其辩证法理论(马克思对此有过深入的研
究)在整个欧洲是最先进的,但黑格尔却把这些哲学原理往唯心主义方向发展,使得它们只能适用于思维领域。黑格尔本人就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他拒绝承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第一性,以及意识的第二性。因此,他拒绝承认他的哲学体系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精神产品,拒绝承认思维规律不过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逻辑的反映。针对黑格尔的观点,马克思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马克思把黑 格尔的辩证法“倒过来”了,也就是说,马克思通过把它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从而发现了它的“合理内核”。在这基础上,马克思把黑格尔    的辩证思维规律拓展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
在抛弃了唯心主义的神秘外衣并获得了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以后,辩证法成为了一种革命的哲学。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这种革命的哲学分析研究了社会历史,从而得出了关于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观念。作为理解社会历史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据不在于某些伟人的创造性精神,而在于客观的历史进程。历史唯物主义启   示了后来的革命者:应该研究客观的社会关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纲领,
 
以促成社会的变革。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它包括劳动工具、机器以及劳动者的技巧等因素。马克思接着说道,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可以得出一定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关系——某些社会集团对生产手段的控制方式。因此,“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些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亦即社会经济基础。
在经济基础的地基之上,矗立着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以及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由此推知,正是经济基础,在总体上决定着社会中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切领域。例如,从封建的生产方式中,派生出对妇女和下等阶级的残酷压迫,以及专制的政治统治;而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治压迫,并且承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权利。
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物质生产方式的矛盾双方——之间会产生对抗性的矛盾,这时,落后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将变得困难重重。在这种条件下,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来临了。社会革命之所以必须,是因为唯有社会革命才能够打破旧的生产关系,——这在阶级社会里表现为阶级关系——并代之以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样,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而受其制约的整个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早在 1844-1845 年间,马克思就基本上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体系的建构。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其他重要理论,正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基础的:如果说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一幢大厦的柱子的话,那么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这些柱子底下坚固的基石。
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们,进一步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保留了它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七章
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斗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构建

空想社会主义,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前马式社会主义时代(Pre-Marxist socialism)主要趋势的统称。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乌托邦”(源于“乌托邦”理念,旨在使一切事物变得完美)与“社会主义”两个词逐渐风行。常用来指一群思想家,意图通过消灭人性中的个人主 义,自私与竞争,以更加平等的方式改造社会。很多思想家或其追随者都意图通过建设理想社区来实践他们的理论,让所有的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工作,生活,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这些思想家认为,只有这样的理想社   区才能为社会上的其他人提供可供遵循的榜样。他们并依赖社会实际演化过程来实现他们社会主义计划,相反,这些思想家认为他们的计划与理想本身的“合理性”便足矣说服众人,并改造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工人阶级对压迫和剥削的回应,劳动人民为推翻封建主义而艰苦斗争,然而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只不过是资本家自己的自由以及对工人群众的再三剥削罢了。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是由于资本家与工人间的阶级矛盾以及工人群众对剥削的抗争而引起的。而这些社会主义学说,则试图建立一个能够为   劳动者伸张正义的社会系统。
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生产(The anarchy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也译作生产的无政府性)是新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另一个原因。空想社会主义者试图建立更加合理的体系,以有序和谐的方式满足人类的需要。他们中有一些人试图让资本家以及政府相信,他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比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合理,更有计划,更加富有可操作性,甚至试图在一些富人的项目中筹得基金。
前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学说的主要缺陷在于,这些学说并没有基于社会上出现的阶级矛盾以及阶级斗争。虽说他们的观念本身是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产物,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为实现社会主义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绝对必要的。尽管,他们的理论反映了处于襁褓时代的无产阶级的想法,但实际上,空想社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作用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性。
当马恩两人接触各种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群体的时候,他们便尝试着说服其追随者放弃那些观念错误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二人密切参与各种革命和工人群体的辩论,讨论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之所以这样,便   是给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他们必须揭露早期社会主义者的缺陷和谬误,并将社会主义放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坚实基础上。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阶级斗争理论不是他发明的新东西。实际上,早期的社会主义者甚至是资产阶级作家都认识并描绘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而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与其他阶级斗争理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其表明了阶级斗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诞生。
马克思首先证明了,阶级并非总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他表明,在人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原始共产主义时期(The primitivecommunism)并没有产生阶级。在未来的某个时期,阶级也会消失。其次,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当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并分析了阶级斗争如何不可避免的导致工人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第三, 马克思指出,这个无产阶级专政本身就是向新社会过渡的时期。而无产阶级,只能通过废除所有阶级并建立无阶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来毁灭自己(被压迫)的阶级地位
马恩二人一生都在发展、传播这种阶级斗争理论,并为之付出实践。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让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从此,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是某个天才的偶然发现
(the product of some brilliant mind),而是两个历史上发展的阶级,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诞 生,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并不是像空想社会主义者曾经尝试的那样,建造最完美,和谐,理性的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者的任务就是分析社会, 分析阶级矛盾的历史和经济基础,并由此寻找终结一切阶级矛盾的方式,带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的科学解释毋庸置疑。因此,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组织的成员很快便放弃了前马克思时代的社会主义以及非阶级理论的社会主义思想。马恩二人很快便成为了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思想领袖。在 1847 年,一个联合了各国的工人,知识分子,革命团体新国际组织成立之初,马恩二人就成为其领导者。他们将这个团体称为“共产主义同盟”,正式为其拟定纲领,而这个纲领便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不仅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第一个纲领和总路线,而且规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刨析了其他类型的社会主义的内在。《宣言》很快便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将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传遍了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本文所概述的基本原则流传了 150 多年,直至今天。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3)

下一篇: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5)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