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

时间:2020-10-04 07:06:4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1)

作者简介
铁木尔哈达,男,1931年4月18日生,蒙古族,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人,中国共产党员,教授。
1948年参加革命,曾任村政府文书、小学教员、中学管理员、旗政府科员。1956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马列研究生班。曾在中央民族学院、国家民委、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曾任宝鸡地区政法组干事、宝鸡卷烟厂办公室主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哲学教研组组长、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处长。1995年离休前是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和院刊主编。
曾任中央民族学院、宝鸡地区工交学习班、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北大学、陕西社会主义学院政治理论课教师,曾被选为喀左旗劳动模范、中央民族学院特等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群英会代表、宝鸡市轻纺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任陕西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学委会副主任、中共陕西省委八届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高校哲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和陕西统战理论学会秘书长、副会长。


第一篇  绪论
本科按照教育部规定,理工科讲授70小时,文科讲授100小时。你们是师资斑,要求多讲点。因此,把讲授课时增到208小时,讲三个学期。
为了讲授方便,我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五个单元,或者说是五篇来讲。第一篇绪论;第二篇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三篇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基本范畴;第四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五篇历史唯物主义。
现在讲绪论,讲四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二是哲学基本问题;三是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通过这一篇的学习,就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个总的了解,明确为啥学习它,如何学习它的问题。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学习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总要先弄清什么是哲学,也就是给哲学下定义。马、恩、列、斯都没有给哲学概念下过定义,毛主席则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除了毛主席下的定义外,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中也有提及。例如,艾思奇说:“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辩证唯物主义讲课提纲》);李达说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大纲》第5页);英国康福斯说:“我们通常把哲学了解为我们对于世界的性质以及人类在这一世界中的地位和使命的最一般的概念——也就是我们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三联版第20页);苏联哲学家阿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中说:“哲学是世界观,也就是关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的观点、观念的总和。”
另外,1979年由我国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给哲学下了三个定义,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就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说的;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就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关系说的;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就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说的。我在这里就暂且采取教学大纲的讲法。
(一)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首先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什么是世界观?这又会遇到不同的解释。艾思奇解释为“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对于一切事物的总的看法和观点”李达解释为“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康福斯说是“对于世界的性质以及人类在这一世界中地位和使命的最一般的概念”阿历山大罗夫等说世界观是“关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的观点、观念的总和”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思想)的总的、根本的观点”。
在这些说法中,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承认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看法。所不同的是,有的说是对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有的说是“总的”看法和观点,有的说是“总的、根本的”观点。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在解释这些说法时又是基本相同的。大体都是指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否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诸如此类问题的看法,就是世界观。为了有个统一的说法,我们暂且把世界观称之为“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
康福斯、阿历山大罗夫等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起来,我认为是不妥当的。哲学和世界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世界观作为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是一般人共同具有的。不论什么人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都是会受一定的世界观支配的。
我小时候在乡下,老百姓遇到旱灾就到龙王庙求雨,他们说雨是龙王降下的。这里表现出来了神灵掌握、主宰自然现象的唯心主义世界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有些人看问题、处理问题比较客观;有些人则主观得很,自己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前者表现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后者表现了唯心主义世界观。
尽管人人都有世界观,但不是人人都懂哲学。比如相信龙王降雨的人,他虽然说神仙主宰世界,但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就说不出所以然来。有的人虽然知道办事要从实际出发,但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看法是不能称之为哲学的。
哲学虽然与世界观不可分离,但不是任何世界观都可称之为哲学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只有这种世界观才能叫哲学。所谓系统化的世界观,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形成了体系,或者说看法成套,而不是零碎的看法。所谓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把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变成了理论、学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个定义,就是对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更为概括的说法。
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这一方面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神秘的学问,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是可以学会的;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学会哲学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我在这里谈谈自己学哲学的体会。我小时候听到“哲学”这个名词时感到很神秘,以为只有那些所谓“圣贤”才能掌握哲学。参加革命工作后,我看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才知道哲学并不神秘,我这个普通人也能看懂。但是,真正学懂、会运用哲学,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从1952年学习《大众哲学》以后,又在大学里学过三个月哲学,后来在工作中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哲学。
这些年,我为了讲好哲学课,就更要攻读哲学。我学哲学已有几十年了,是否就把哲学全弄懂了呢?没有,对一些东西还是一知半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仍需要继续深入学习。
(二)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这个定义是从哲学与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关系方面说的。哲学作为一门世界观的学问,并不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从它产生的最终来源说,是来自社会实践。从它产生的直接来源说,是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毛主席说:“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阶级斗争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毛泽东选集》第3卷773页)
我们知道,知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社会实践中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逐渐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从而形成自然知识。自然科学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概括总结出来、经过实践检验的对于自然界物质运动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人们在改造社会的阶级斗争(无阶级社会则是社会斗争)实践中,也逐渐了解社会现象和规律,从而形成社会知识。社会科学也就是人类在长期的阶级斗争中对获得的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的对社会事物运动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说到底,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都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但都是对事物的特殊规律的认识。要获得对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已获得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和总结。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对一切事物所共有的一般(普遍)规律的认识,就是哲学。任何哲学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为基础的,而不是凭空想像出来的。概括和总结的正确,就产生正确的哲学;反之,则产生错误的哲学。
例如,在19世纪末,物理学新发现X射线、柏克勒尔射线(铀元素放射出的一种射线)和镭,列宁正确总结和概括这些新成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马赫、彭加勒等人则错误地概括和总结了这些新成就,于是得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灭了”“电代替了物质”的唯心主义结论。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这个定义说明,哲学与其他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要有一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为基础才能产生,而它产生之后又对各门具体科学研究起指导作用。这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自然科学只是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社会科学只是社会阶级斗争知识的结晶,而哲学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这是它们不同之处。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哲学产生的知识基础,但不是哲学本身。哲学包容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但不能代替。由此可见,学习各门具体科学不能代替学哲学,学哲学也不能代替学各门具体科学。
(三)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个定义是从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说的。哲学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则有多种形式,政治和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等都是社会意识形式,哲学只是其中形式之一。
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存在都有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反映社会存在的形式不同。如道德是用道德规范来反映社会存在;艺术是以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存在;科学是以概念和逻辑形式来反映世界。
而哲学虽然也以概念和逻辑形式来反映世界,但哲学反映现实是更概括、更具有普遍性的。哲学在全部社会意识形态中起着方法论的作用。一切社会意识形式都不可能离开哲学思想影响,不是与唯物哲学观点相联系,就是与唯心哲学观点相联系。
另外,哲学与宗教也是有区别的。哲学和宗教虽然都是世界观的问题,但宗教是专靠信仰的社会意识形式,而哲学则是靠逻辑论证的社会意识形式。
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任何哲学都是以世界观的理论体系,集中反映特定阶级的地位,并为特定阶级服务的。就是说,哲学在阶级社会里总是要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小结】:这一节讲的内容就是哲学的定义。从与世界观的关系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与其他具体科学的关系说,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说,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25)

下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