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8 07:27:2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5) (四)唯物论唯心论产生和存在的社会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为什么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有两种不同回答,形成唯物和唯心两大哲学基本流派呢?为什么唯物和唯心论之间的斗争长期存在呢?这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先谈谈社会历史根源。恩格斯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于在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还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 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肉体而继续存在,那么就没有理由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同样,原始人对自然现象不理解,如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打雷、刮风、下雨,以为在它们的后面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支配着,自然界的各种东西也像人一样有灵魂。这样把自然力人格化,于是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唯心主义和宗教产生的最初历史根源。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然是在人类处于蒙昧代时提出的,开始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那么在此后的发展中会不会作出另一种解释,即唯物主义的解释呢?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知道,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来自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原始社会的人们既然要从事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就会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经验,获得一定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如以自然知识来说,原始社会的人们狩猎、捕鱼、种植农作物,这就有一个掌握季节问题,在什么地点、时间从事生产活动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收获,在什么情况下无收获或少收获的问题。这样,他们就逐渐意识到外部世界并不是由人们随意支配的,只有人们的想法符合外部世界的情况,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思想实际是唯物主义思想。 有人把原始社会的整个人类说成愚昧无知,连一点科学知识、唯物主义思想都没有,是不符合实际的。原始人对火开始不理解,产生迷信观念。可是当他们保留火种取暖、熟食,特别是用石打击或钻木取火的时候,就会逐渐破除对火的神秘感,火也是自然现象,这里就有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 说哲学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产物,这不符合恩格斯的论述精神。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哲学思想至少萌芽于原始社会。 据我所见,应该说,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阶级社会。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按照恩格斯的论述在人类蒙昧时代就提出来了,而且有了一定的解释,只是没有文字记载而已。这虽不是哲学的产生,起码也算萌芽吧。 当然,在原始社会形成世界观理论体系的哲学还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还没有剩余产品,也无文字,因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没有分工,还没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思想家。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可能把关于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解释加以系统化,形成理论体系。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应用,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便产生了,随之而来人类产生了阶级分化,终于形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这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了,剥削阶级成了专门的劳心者,被剥削阶级成了专门的劳力者。被剥削阶级被迫从事体力劳动,剥削阶级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只有在这时,剥削阶级中的有些人才有可能有大量闲暇时间和金钱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入研究活动。他们把萌芽状态的哲学,经过加工、整理,创造出系统化、理论化的成形的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一般说来都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家创立的。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分呢?这同剥削阶级的思想家是接近或远离生产斗争实践、代表什么阶级利益说话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中,有些人远离生产斗争,因此他们总是夸大精神作用,把它绝对化。他们颠倒地考察现实生活,似乎不是劳动者为他们提供生活资料,而是他们为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不是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而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这样,他们把精神说成第一性的东西,把物质说成第二性的东西,对物质和意识关系做出唯心主义的解释。 现实生活也告诉我们:谁脱离社会实践,谁就最容易犯主观主义的毛病,最容易滑到唯心主义泥坑。唯心主义在阶级社会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还因为它能够为剥削阶级统治辩护,为剥削阶级服务。于是,剥削阶级在掌权时总是把唯心主义哲学提到合法地位,为它的传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在剥削阶级的思想家中,有些人接近生产斗争,他们把萌芽状态的唯物主义思想加以提高和理论化,使之成为唯物主义哲学。一般来说,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进步阶级相联系的。因为进步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求改变现有地位和生产发展,因而要求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就使他们需要唯物主义哲学作指导。总之,哲学家接近社会实践和进步阶级改造社会、自然界的需要,是唯物主义哲学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同一个剥削阶级,在它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能拥护不同的哲学。这是由他们的根本利益是否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决定的。在它没有取得统治地位前,处于受压制地位,要求革命、要求前进时,容易拥护唯物主义哲学。当取得统治地位后,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反对社会进步之时,容易转而维护唯心主义哲学。 同一个剥削阶级在同一历史时期,有些集团拥护唯物主义,有些集团则拥护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各集团,在阶级的总的根本利益上虽然相一致,但它们之间也有利害冲突。有的集团竭力维持现状,有的集团则要求改善现状,使社会得到某些进步。一般地说,要求维持现状的集团容易拥护唯心主义,要求改善现状的集团容易拥护唯物主义。 正因为阶级社会存在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进步集团和反动集的利益对立,存在着他们之间相互斗争,他们就需要不同的哲学为各自服务。所以,在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背后,存在着不同阶级、集团的斗争,而哲学上的斗争间接地反映了不同阶级、集团之间利益上的对立。这说明,在阶级社会,哲学上的唯物和唯心的对立斗争,是与阶级的对立斗争分不开的。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对立斗争,除了社会根源外,还有认识论的根源。 从认识论来看唯物论的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唯物论是全部人类认识所固有的东西。谁要认识一个东西,就要承认这个东西在你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而且它是什么样子,你就要说它是什么样子,不然就要引起混乱,使你活动不能进行。就是唯心论者在日常也要采取这种态度。人们之所以能够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承认客观世界在人们的意识之外,你只能按照它的本来面貌来认识它,按照它的规律采取自己的行动,否则就要失败。这是整个人类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所以,唯物论在认识论中是有不可动摇的客观基础。我们常说,白的就说白的,黑的就说黑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把黑的说成白的,一般人都是反对的。没有学过唯物主义哲学的人,一般也都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意识的。 关于唯心论的认识根源,列宁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把人们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去。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又说,“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列宁全集》第38卷411页) 具体来讲,唯心主义认识根源可以从三个方面看: 第一,从意识的本质看,人们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或者说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在人们观察意识现象时,如果只看到意识的形式,而看不到它的内容;只看主观方面,不看客观方面;只看映像,不看映像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把意识看作是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自在的东西,就会陷入唯心论。比如说,人家问你的各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你如果承认感觉是外部世界现象刺激你的感官而引起的,那就是唯物论;如果你否认这点,就成唯心论了。人家再问你所讲的道理是从哪里来的?你说是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那就是唯物论的;如果说这些道理是我头脑里固有的,就成唯心论了。 第二,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客观世界是有能动作用的。这个能动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反映客观世界上,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二是表现在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方面,人们不仅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能够按照自己的认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如果把这种能动作用夸大为不受客观世界制约,否认意识是存在的反映,就会陷入唯心论。作用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类,精神作用总是依赖于物质作用的,如果把精神作用夸大为不依赖于物质作用,就要犯唯心主义错误。 第三,从意识反映客观世界过程说,认识不是直线,而是近似圆圈的曲线,也不是沿着直线前进的,而是沿着曲线前进的。我们认识任何事物总是有一个过程的,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始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再飞跃到理性认识。在取得理性认识后,还要回到实践,受到实践的检验,看它是否正确。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就是认识的圆圈。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如果我们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把人类历史上某一阶段上的认识看作绝对真理,就要走上唯心主义歧途。 【小结】: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就是唯物论,相反则是唯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互不依赖的各自成为独立体的是二元论。 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萌芽于原始社会,形成于阶级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物有剩余,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和阶级分化,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形成的前提。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的阶级根源在于进步阶级和反动阶级的对立。唯物论和唯心论哲学对立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意识反映存在有一圆圈式的曲折发展过程,否认它就会陷入唯心论。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29)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