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8 07:41:17 点击: 次 来源:旗帜中流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试论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与发展(3-2) 五、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斗争再到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毛泽东把他的人民观首先实践于军事斗争之中 继蒋介石的4.12政变后,汪精卫紧随其后的7.15政变宣告国共合作的彻底破产。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分工之前,瞿秋白征求毛泽东去上海中央机关工作的意见。毛泽东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于是,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开始组织农民进行秋收起义。在策划起义的过程中,他安排何长工设计了一面自己的新旗帜,图案为在红色旗面的中央有一颗黄色五角星,红色象征革命,星星代表中国共产党;五角星的正中间有交叉的镰刀和斧头,代表工农群众;旗的靠旗杆一边有一条从上到下的白布,白布上绣有“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这面旗子表明,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一支工农武装正式诞生了。这面军旗的问世还表明,毛泽东决心按照自己的人民观创建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革命实践开始了。 1、文家市会议的重要意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部队几经挫折后,于9月19日会师浏阳文家市,尚有一千五百余人。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通过了毛泽东关于放弃进攻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9月2O日早晨,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坪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讲话,宣布前敌委员会关于不打长沙转兵向南的决定。毛泽东说:大城市现在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去,发动农民群众,实行土地革命。这次文家市会议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新起点。从此,毛泽东走上了一条实践自己的人民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光辉道路。 2、三湾改编确定了人民军队的雏形 9月29日,起义部队进驻永新县三湾村。当地群众由于不了解工农革命军,大都躲进山里。毛泽东要求各单位立即分头上山喊话,向群众做宣传,群众陆续回村。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主要是:一、整顿组织,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二、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三、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 这次改编,称作“三湾改编”,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3、“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形成 1O月3日,部队从三湾出发前,毛泽东在枫树坪向战士和干部讲话,并宣布行军纪律为: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 10月24日,毛泽东在带领部队上井冈山与王佐部队汇合之前,宣布工农革命军三项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三、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1月25日,毛泽东在遂川县城布置部队分兵下乡时对部队进行纪律教育,宣布工农革命军最早的“六项注意”为:还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伕,请来伕子要给钱,不打人不骂人。要求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检查“六项注意”的执行情况。 1928年4月3日,针对部队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发生违犯纪律的情况,毛泽东在沙田集合部队进行纪律教育,宣布和解释工农革命军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三大纪律”是: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 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到:毛泽东为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而在纪律建设方面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执着坚持。纪律是执行路线的基本保证。毛泽东所创立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不但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工农革命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人,从而使这支军队能够深深地植根于人民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4、“古田会议”决议把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以党的文件形式确定下来 对于一支主要成分来自于暴动农民和旧军队起义人员的队伍来说,要想把“人民军队”的观念贯彻于部队的各个方面是很不容易的。为此,毛泽东同党和军队内的各种错误思想观念进行了长时期的不懈斗争。直到1929年底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后,由毛泽东起草所形成的“古田会议决议”,才把红军的“人民军队”性质以文件形式确定下来。 党史文献《毛泽东年谱》这样评价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成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军队的问题,是红军(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人民解放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六、毛泽东不仅致力于从政治思想和行动准则上创建一支人民军队,他还创造性地把他的“人民观”运用于军事斗争的战略战术方面 他逐步发展起来的“人民战争”思想,不但为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的成败得失所验证,而且成为在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克敌致胜的法宝,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井冈山早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所提出的“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这一军事原则,即为他的人民观在战术方面的成功运用 “分兵以发动群众”为的是什么?毛泽东认为,我党我军要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必须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把广大农民动员和组织起来,用武装斗争保障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又以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支持武装斗争,这三者的紧密结合,就是工农武装割据。 由此可见,这一军事原则,其实也是包含了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在初创时期的基本道路问题。 2、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代表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向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总结时,着重强调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对动员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和赢得革命战争胜利的重要性 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针对国民党在第五次“围剿”中实行的堡垒政策,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他们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 一点也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都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F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F革命。” 3、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他总结十年内战经验而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 “人民的游击战争,从整个革命战争的观点看来,和主力红军是互为左右手,只有主力红军而无人民的游击战争,就象一个独臂将军。根据地的人民条件,具体地说来,特别是对于作战说来,就是有武装起来了的人民。敌人视为畏途,主要地也在这一点”。 4、1938年5月,毛泽东在他的抗日名著《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这些科学论断,进一步阐明了他的“人民战争”思想。 七、抗战胜利前夕,即1945年前后,毛泽东的“人民观”进入全面成熟时期 也就是说,他的“人民观”不但在军事方面更加成熟,而且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共产党的宗旨。并把这一宗旨从党的路线、政权建设、群众路线和干部教育、经济工作、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体现出来。 1、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宗旨 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做《为人民服务》演讲。他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毛泽东这一时期有关“为人民服务”的论述还有: “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两个中国之命运》1945年4月13日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些什么不好的东西舍不得丢掉呢?如果我们改正了这个缺点,那我们就能团结更广大的人民,我们的事业就能获得更大的与更快的发展。” ——《一九四五年的任务》1944年12月16日 “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1945年8月13日 2、毛泽东把人民奉为“上帝” 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在七大闭幕词中说道:“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3、毛泽东的“英雄观” 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 毛泽东又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3月、4月) 4、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人民观” 1945年7月4日,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畅谈国事。鉴于历史上的新政权都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共产党会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黄炎培对毛泽东说:希望贵党能够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坦然回答说:正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贵不过三代”,也包含了先生你讲的这些道理。“我们共产党已经找到了新路,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5、在群众路线方面,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有诸多论述,其内容非常丰富。人们耳熟能详的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 “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共产党员在民众运动中,应该是民众的朋友,而不是民众的上司,是诲人不倦的教师,而不是官僚主义的政客。”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如此等等。 6、在经济工作中所体现的人民观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文中说“我们要发展公营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这就是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使人民有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毛泽东于1945年4月在其《论联合政府》中说:“我们党的正确的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 在该文中他还讲道:“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7、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人民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系统地贯穿于他在1942年5月所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 其中一些经典性的论断选录如下: “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 “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29)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