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09 07:49:36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6) 第三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一)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恩格斯明确地说:“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马恩选集》第4卷221页) 恩格斯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就是指思维和存在这两个有差别的东西有没有一致的地方,或者说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我们的表象和概念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现实?一句话,就是客观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或者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对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不同回答:一种是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另一种是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前者称作可知论,后者称作不可知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并不是哲学上的基本党派,但也属于不同派别,他们之间也进行着斗争。但是,这个派别斗争是从属于唯物论和唯心论这两个基本派别斗争的。因为任何哲学,都要先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谁决定谁,然后才能进一步谈到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所以说,它是从属于前者的。但是,二者又不是一个问题,也不能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简单归结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同是可知论,也有唯物和唯心之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可知论有唯心主义的可知论,也有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在唯物主义可知论中又有旧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恩格斯曾经说过,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肯定思维和存在是有同一性的,世界是可知的。列宁进一步指出,主张世界可知的,不仅是所有唯物主义者,而且还包括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 现在先谈谈唯心主义的可知论。以黑格尔为例,他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可知的。黑格尔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前,就存在一种所谓“绝对精神”或者“宇宙精神。”它既不依赖于个人,也不依赖于全人类。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现实世界的创世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来源于“绝对精神。”他说“绝对精神”本身内部存在着矛盾,由于内部矛盾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逻辑阶段,在此阶段,绝对精神是以纯粹的形式发展的。第二阶段叫自然界阶段,是绝对精神经过逻辑阶段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是绝对精神的物质外壳,而绝对精神则是自然界的灵魂。在自然界阶段经长期发展,产生了人类,于是绝对精神由自然界阶段进入精神阶段——第三阶段。绝对精神在第三阶段发展的结果,终于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最完满地认识了自己。在黑格尔看来,现实世界只不过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绝对精神是第一性的,现实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绝对精神派生出来的。这是黑格尔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第一方面问题的根本看法,因而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既然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部表现,那么所谓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就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他认为绝对精神发展到精神阶段,在他自己的哲学里绝对精神已经完满地认识了自己,那么也就当然认识了现实世界。所以说,黑格尔是可知论者。他是主张思维和存在是有同一性的,不过不是同一到物质,而是同一到思维。 对黑格尔的可知论,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要批判他把思维作为第一性、把物质作为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谬论,但对他承认物质和思想、思维和存在可以互相转化这一点,是可以批判地继承的。因为黑格尔那里先是思想转化为物质,而后是物质转化为思想,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辩证的。如果把它颠倒过来,先是物质转化为思想,而后思想转化为物质,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了。 总之,凡是在肯定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前提下,主张世界可知的,都是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下面讲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唯物论认为整个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除了物质世界以外,并不存在不依赖物质世界的所谓“彼岸”世界。拿宗教观点来说,“彼岸”世界就是所谓“天堂”,那是根本不存在的。思维不管它怎样抽象,它并不是超物质的东西,不是离开物质的独立实体,而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即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大脑的机能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认识世界,也就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思维按照它的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外部世界的,能够构成客观存在的正确映像的,是和存在有同一性的。 人类是通过改造自然来获得生活资料的,谋取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要改造自然,就要认识自然。如果对自然界没有正确认识,就谈不上改造自然。不能改造自然,人类也就生存不下去。这正说明,如果世界是不可知的,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人类就不能生存。 现实世界并不是神秘的东西,是完全可以认识的,只不过不能一下子全部认识而已。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和尚未被认识之物,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还会认识。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它就是正确的、科学的;不符合,那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人们是能够做到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的,这就是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都证明,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完全正确的。比如月亮是个什么东西?人们在很长时期内不了解。后来人类登上了月球,知道它也是物质的天体。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又有旧唯物主义可知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之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可知论,都是旧唯物主义可知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可知论才是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 这两种唯物主义可知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所以都是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同之处在于,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思维反映存在是要通过社会实践,不了解人们通过实践不仅能认识世界,而且能按照这种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 因此,旧唯物主义把思维对存在的反映看作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就像照像机式的反映,而否认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否认意识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只承认思维反映客观世界,不承认它能动地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认识的基础是实践,认识一点也离不开社会实践。思维反映存在,是在实践基础上反映的,而且通过实践作用于存在,改造客观世界。既承认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即存在转化为思维,也承认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即思维转化为存在。人类就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而使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 (三)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反,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至少不能彻底认识的。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有休谟和康德,他们俩虽然都是不可知论者,但是还有某些差别。 休谟(1711-1776年)是英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怀疑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独立的外部世界。他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没有客观内容的。因此在心灵面前,除了知觉之外,再也没有任何事物的。他由此得出结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理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的事物存在,那是不可能知道的。他认为人们通常相信在意识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那是人们的习惯和偏见所致。由于休谟怀疑在意识之外存在着独立的客观世界,因而也就谈不上认识世界的问题,他根本否认有什么主体和客体、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知觉、观念及它们彼此的联系、关系。 康德(1724-1804年)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受休谟的影响,也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只是与休谟有所不同。他承认在人们之外存在着客观世界,但是他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彼此隔绝的两个世界,一个叫“现象”的世界,另一个叫“物自体”的“彼岸世界”。他认为“现象”和“物自体”之间隔着一条不可越过的鸿沟,人们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体”。 康德这里所说的“现象”也不是唯物论所说的客观事物本来的现象,而是加上了主观烙印的现象。他承认人的感觉是由物自体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的,但又否认感觉是对物自体本来面貌的反映。他认为人们感知事物一定要通过空间和时间的形式,但他认为空间和时间是认识能力所固有的主观形式,而不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客观事物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而存在于它们之外。因此,当人们通过空间和时间的主观形式来感知客观事物时,就给加上了主观烙印。他把加上主观烙印的客观事物称为“现象”。而加上主观烙印的“现象”,就不能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了。 换句话说,人们的感觉、知觉、表象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反映,而是加上了“主观烙印”,成为与客观事物本身不相同的东西,所以他认为“物自体”是不可认识的。康德还认为“灵魂”“上帝”和“世界”都是“物自体”,人的认识能力达不到,但信仰却能达到的。康德和休谟既然否认世界的可知性,把世界看作神秘莫测的东西,也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虽然没有成套的不可知论,但也会犯不可知论的错误。比如有人碰到比较难以了解的事就说“天晓得”“鬼知道”的,就是说人是不能知道的,只有“老天爷”或“鬼神”才是知道的。这实际也是不可知论。 世界能不能认识,只在道理上讲还是驳不倒不可知论的。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东西是社会实践。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说:“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使它按照它的条件产生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中说的更为详细。他说,不可知论者也承认我们的全部知识是以我们的感官报告为基础的,但是不承认感官报告是对感知事物的正确反映。他们认为人们所说的事物和特性是不能知道的,并不是指这些事物和特性,而是这些事物和特性对他的感官所产生的印象。恩格斯还说,对不可知论的这种论点,确实很难凭论证驳倒的,只有人类的行动才能解决这个难题。他说:“对布丁(注:水果)的检验在于吃。当我们按照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特性来利用这些事物的时候,我们就让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如果,这些知觉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关于这种事物可能有什么用途的判断,必然也是错误的,而我们的尝试就必然要失败。可是,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如果我们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它的观念,并且产生我们所预期的目的,那么也就肯定的证明,在这一范围内我们关于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是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相符合的。”(《马恩选集》第3卷386-387页) 恩格斯的论述告诉我们,人能不能认识客观世界?我们说能认识,不可知论者说不能认识,只在道理上讲能认识,是驳不倒不可知论的。只有实践才能彻底驳倒不可知论。比如我们说小国光苹果有酸甜特性,不可知论者说那只是你对它的印象,你怎么知道它是酸甜的呢。只争论是解决不了的,尝一尝小国光苹果是否酸甜,问题就解决了。世界有没有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或“物自体”呢?没有。不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及规律,都是可以认识的,实践已证明这点。 【小结】: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客观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有两种回答,说能认识的叫可知论,说不能认识的叫不可知论。 可知论有唯物和唯心两种。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所说的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绝对精神”。唯物主义可知论是在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前提下,主张世界可认识的。思维是人的大脑的产物,是大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和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对不可知论,只有实践才能彻底驳倒。 笫四节 发展观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我们知道,哲学基本问题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关系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只知世界是物质的还不够,还应弄清物质世界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也就是世界是静止不动的还是发展的,为什么能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发展观问题。 发展观虽然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也是从属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其地位和重要性来说,仅次于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在哲学史上除了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外,还有两种发展观,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而且与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从属于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所以,在讲哲学基本问题时就有必要讲讲发展观的问题。 (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世界是否发展的,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就是发展观问题。对于世界发展,总的说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辩证的看法,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看法。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为两种在历史上见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谈谈辩证法》见《哲学笔记》第362页)前一种观点称为形而上学发展观,后一种观点称为辩证法的发展观。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把两种发展观称之为两种宇宙观,表明发展观也是世界观,也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第一,世界上的事物是否是相互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彼此隔离,互不依赖,不承认事物的性质和状况都受周围环境制约。就是说,形而上学是孤立地看待一切事物。与此相反,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周围事物而孤立的存在。在此意义上,恩格斯曾把辩证法称之为“关于联系的科学”。(《马恩全集》第20卷401页)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是否是发展着的?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变,没有质变;只有位移运动,无其他运动;事物只能重复,不能有性质上根本改变。与此相反,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是什么?形而上学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在事物外部,事物内部是铁板一块,是绝对同一的,不能有任何相互对立的成分。就是说,事物内部不存在矛盾,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运动在于外部推动。与此相反,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方面,即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因和源泉。事物外力推动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内因而不在外因。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形而上学正因为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所以它只是看到个别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只看到它们的存在,看不到它们的产生和消灭;只看到它们的静态,看不到它们的运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总之,形而上学之所以孤立地、静止地,因而也是片面地看问题,就在于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因为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所以它不仅看到个别事物,而且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只看到事物的存在,而且看到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不只看到事物的量变,而且看到质变。总之,辩证法之所以能够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就在于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承认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发展观和哲学基本问题的结合 在世界观的问题上,只有先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才能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因此,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总是结合着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进行着。就是说,回答世界是否发展、为何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和回答哲学基本问题是结合着的。因此,在哲学史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与唯物论结合就与唯心论结合。 辩证法与唯心论结合,就是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论结合,就是唯物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的最大代表是黑格尔。黑格尔是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主张辩证法的。辩证法的三个普遍规律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但是他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说的发展不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发展,而是“绝对精神”的发展。在他那里,辩证法是与唯心主义结合的,从属于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正因如此,他的辩证法受到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限制而不能贯彻到底,陷入形而上学泥坑。如他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就停止发展了;认为人类以黑格尔自己哲学为代表,已经达到了绝对真理的认识,从而宣布了人类认识的限度和止境;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精神”的最终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顶峰。这些看法是离开了辩证法的。事实证明,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是不能贯彻到底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首先是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的。主观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客观世界辩证法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要把辩证法贯彻到底,首先得承认发展的本体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思维、精神,在这样唯物论的基础上,才能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唯物辩证法不论对自然界、社会,还是人类思维,都看作是无限发展着的过程,反对发展停止的形而上学看法。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是不与唯心论结合就与唯物论结合。我国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官方哲学就是形而上学与唯心论结合的哲学。董仲舒鼓吹天有意志,是最高的神(“天者百神之大君”),世界是按照天的意志存在和变化的。政权是神授的,“道”是从天来的。天是永恒不变的,道也永恒不变的。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形而上学与唯物论结合,最典型的要算十七、十八世纪产生的欧洲旧唯物主义哲学,其著名代表有英国的培根、霍布士、洛克,法国的拉美特立、爱尔维修、狄德罗、霍尔巴赫,德国的费尔巴哈等。他们都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但却把物质的运动归结为单纯的一种形式——机械运动形式,不能解释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他们把自然界理解为一成不变的各种事物的总和,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太阳系、地球、有机界、人类以至意识自身的起源问题;他们不理解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不能正确理解物质自己运动的源泉问题,而把物质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力推动。正因为他们持有这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点,他们的唯物论也是不彻底的,在自然观上给宗教可乘之隙。即承认物质运动源泉在于外力推动,那么最初是谁推动的?就要归结于上帝的手指。这证明,唯物论不与辩证法结合,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原则坚持到底。 总之,哲学基本问题是与发展观问题紧密联系的,讲发展首先肯定什么东西发展,这就关系到哲学基本问题;讲世界是什么的,就要联系到它是不是发展的的问题。 由此可见,发展观不与唯物论结合,就要与唯心论结合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一样,不与辩证法结合,就与形而上学结合。只有与唯物论结合的辩证法,才是唯一科学的正确的辩证法。同样,只有与辩证法结合的唯物论,才是唯一科学的正确的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使唯物论与辩证法达到有机统一。 【小结】:发展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交织在一起的重要问题。发展观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辩证法的特点就是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形而上学的特点就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发展观不与唯物论结合就与唯心论结合,彻底的唯物论是与辩证法结合的,彻底的辩证法是与唯物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责任编辑: |
下一篇:【章回小说】大气候(47-30)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