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1 06:33:3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8) (六)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 这个问题不是我们讲的重要问题,因为我们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即主要是欧洲哲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但是,为了使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里也稍作讲解。 我国大约在公元前22世纪进入奴隶社会,经历夏、商、西周等朝代,到春秋战国进入封建社会。一直到鸦片战争,封建社会才解体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家,在认识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和欧洲一样,我国的唯物论、辩证法哲学也是在同唯心论、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大约在商末周初就己经产生,具体表现在《五行说》和《八卦说》上。 《五行说》说明“金、木、水、火、土”五种实物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传说武王伐纣到殷商郊邑时,士兵很高兴,欢呼:“孜孜无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尚书大传》) 《八卦说》是以八种符号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质现象,以八种物质现象的相互结合来说明事物变化的。八卦中每两卦都是对立的:天与地、雷与风、水与火、山与泽。八卦以阴阳为根本,阴阳二气结合而产生万物。用正反矛盾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其中是有辩证法的因素的。 在周幽王时,史官伯明确提出“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把“五行”看成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原素,以它解释万物的起源。这就承认了物质第一性。还有,当时对自然现象也作了一些唯物主义解释,如史官伯阳父提出“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这是用阴阳二气矛盾来解释地震的原因。 在夏、商、西周时期,“上帝主宰世界”的有神论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殷商时,不论种地、修城、打仗,都要向上帝问卜,并宣扬君主受命于天。如“帝立子生商”“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殷商和西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主张“尊天命”,说“五十而知天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等等。在认识论上,孔子宣扬唯心主义先验论,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而孔子的孙子子思和子思的学生孟子,则转向了主观唯心论。子思说“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就是说万物是由诚产生的。什么是诚?他说“诚者,自诚也”,就是讲诚是人的本性,是人心所固有的东西。还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是说“诚”来自天道,而又为人心所固有的东西。这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化。孟子则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说,反身自省,就可以掌握诚,掌握了诚也就掌握了万物。这就是把“诚”看作是万物的本原。 而老子的哲学是比较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他认为世上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道”是什么呢?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就是说,道是先于世界存在的东西。他还说过“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总之,老子把“道”作为世界的本原、万物之母,是第一性的,天地万物是第二性的,是由“道”派生的。 与孔子、子思、孟子、老子的唯心主义相反,管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的哲学则具有唯物主义性质。 《哲学研究》1980年第二期刊登的乔长路《论管仲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一文介绍了管子的唯物论思想。管子是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宰相,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原。他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就是说,水是万物之本原,生物的祖宗,一切美好的、丑恶的、贤德的、不肖的、愚蠢的、俊杰的所赖以产生的东西。他认为水是无所不在,万物由水构成。他说过“无不满无不居也”,“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等等 管子以水为万物之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形态,可以说是我国唯物主义哲学创始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当过商人,重渔盐之利,比较注意发展生产。从其地位讲,产生唯物论思想是符合逻辑的。 墨子反对孔子的天命论,主张用人力代替天命,说“命者暴王所作”,即由暴君编造出来的。在认识论上,墨子主张“取实予名”,即根据事实给予名称。这里有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的意思,是唯物论的反映论。 荀子也反对天命论,认为“天”和“神”都是自然现象,主张认识事物要通过感官。他说,人们知道万物生成的道理,而不见它生成的形迹,就称之为“天”。(“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谓之天。”《天论》)人们看不见自然发育的形迹,却见它的工效,就叫“神”。他主张“天人相分”,事在人为,而不在天意。他认为自然界运动是有规律的,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春秋战国时期,在孙子、老子等著作中具有光辉的辩证法思想。 孙子提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而老子的哲学体系虽然是唯心的,但是其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他说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以上是我国先秦时期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同唯心论、形而上学对立的简要情况。 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唯心主义思想,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在与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也得到了发展。 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唐朝的韩愈,宋朝的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明朝的王守仁,等等。 唯物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汉朝王充,南北朝的范缜,唐朝的柳宗元、刘禹锡,宋朝的张载、王安石、叶适,明朝的王廷相、黄宗羲、王夫之,清朝的戴震,等等。 这里简要谈谈他们在世界本原和认识论上的一些对立。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者已明确提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派生的思想。 王充批驳天能听到人言,按照人的善恶降灾赐福的“天有意志”论。他肯定天也是物质的,天就是气,气如云烟,天没有耳朵,怎能听到人言。他驳斥打雷是“天怒”的说法,说雷就是火,人被雷击死,从死尸上闻到火气就是验证。他反对有鬼的说法,说人是物,物也是物,物死不能成鬼,人死为何成鬼。天地间有鬼,不是人死精神为鬼,而是人的思想造成的。 范缜提出“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和“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气是物质,气聚气散,是物质变化的客观形式。他还说“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等等。 叶适提出“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皆一而有不同者,物之情也;因其不同而听之,不失其所以一者,物之理也。”“物之所在,道则存焉。”“道可言,未有于天地之先而言道者”。 王廷相说:“愚谓天地未生,只有元气,元气具则造化人物之道理即此而生。故元气之上无物、无边、无理。”什么是元气?他说:“气虽无形可见,却是实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摇而得,非虚寂空冥无所索取者。世儒类以气体为无,厥睹误矣。” 王夫之的朴素唯物论更加明确地提出世界是物质的(“天下唯器而已矣”),物质在先,精神在后(“器在道先”),精神是由物质派生的(“无其器则无其道”“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世界没有事物以外之道(“天下无象外之道”)。 而唯心主义者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回答就较为复杂了。 董仲舒发展了天命思想及思孟学派的“天人合一”的观点。他鼓吹天有意志、主宰万物、君权神授等神学目的论:“天者为神之大君也”“天也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以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止”。 程颢、程颐把物质和精神关系都称之为器与道的关系。程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是超物质东西的意思。按照二程的说法,“道”是“形而上”的超物质的本体,“器”是“形而下”的,就是具体事物是被派生出来的。程颐说:“形而上者则是密(密者用之源)也。”就是说,“道”是本原性的东西。二程把“道”也称为“理”。程颐说“理”生气(物质是由理派生的),“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天下只有一理”,“万物皆是一天理”,就是讲万物都是从精神本体产生的。二程的区别在于,程颢是主观唯心论者,程颐是客观唯心论者。程颢认为心是理,理是心,天理就在人心中,认识事物只要求心就可以了,不必外求。程颐认为理是天理,他说天“见(同现)于事业谓之理”,即理是客观精神。 唯心主义在朱熹那里有了更好的发挥。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天道流行,发育万物,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人得之以有生。”,还说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有是理而后有气,有是气则必有是理”。 这些话明确地表述了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世界观,都是讲“理”是在自然界产生前就存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由“理”产生的,精神的理在先,客观事物在后,有精神的“理”,才有客观事物,理是客观事物的本原。 在认识论上,唯物主义哲学家承认知识来自感性经验。 王充说“如无闻见,则无此状”,“不目见耳闻,不能尽知也”,还反对“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 王廷相不仅强调人们通过感官获得认识,而且指出知识来自社会实践。他说“物理不见不闻,虽圣哲亦不能索而知之”,“心固虚灵,而应者必借视听聪明”,“赤子生而幽闭之,不接于人间,壮而出之,不辩牛马矣”,“讲一事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等等。 王夫之认为,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无反映者。他说“人于所未见未闻者不能生其心”,“欲闭内而灭外,使不得合,则虽圣人不能舍此而生其知觉”。 刘禹锡也认识到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他说:“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与唯物论相反,唯心论者鼓吹先验论。程颐宣扬知识是人心所固有的,研究客观事物不如从自身上去了解一切道理。王守仁则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朱熹则颠倒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秦汉以来,朴素的辩证法也有很大的发展。 张载明确提出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离的思想。他说“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王安石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的矛盾存在。他说:“有之与无,难之与易,长之与短,高之与下,音之与声,前之与后,是皆不免有所对。”他还认为矛盾中还包含有矛盾,所以万物才有无穷变化,即“耦之中又有耦然,而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 王夫之的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着的,永远不会停止(“道生于有,备于大繁,皆有实而速行不息”);他认为事物表面虽无变化,实际上它的质是不断变化着的(“质日新而形如一”);他还提出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中含静,静中含动(“静者静动,非不动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他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包含着矛盾的对立,由于有对立,才有斗争(“以气象化言之,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相反而为仇”);他认为事物是永远变化发展着的(“天之生物,其化不息”),而运动变化不能一次完成(“非直行速获而可以永终”)。 另外,辩证法思想在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中也存在。 朱熹承认事物有对立和差别,说“天下之理无独必有对,有动必有静,有阴必有阳,以至曲伸、消长、盛衰之类,莫不皆然…”,他还提出一分为二的思想,说“然就一言之,一中又自有对。且如眼前一物,便有背有面,有上有下,有内有外,二又各自为对,然独中又自有对。且如棋盘路两两相对,末梢中间只空一路,然此一路对了三百六十路,此所谓一对万、道对器也”。 中国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也大体同欧洲一样有它的局限性,带有直观性、不彻底性。 朴素唯物主义论点是从对自然界直接观察,而不是概括和总结科学成果得到的。因此,他们在论证世界的物质性时,总是用“五行”或“气”等几种实物来说明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在论证事物运动变化原因时,虽然指出事物的矛盾性,但是具有猜测性质,如用阴阳二气矛盾说明事物之变化是不够科学的。其次,他们的唯物论、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如王充认为人的吉凶祸福是由命运决定的;王夫之虽然承认矛盾斗争,但是他认为矛盾斗争结果不是使对立面发生转化,而是达到不再有斗争的统一,即无矛盾的统一。 第二节 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 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是唯物论、辩证法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唯物论、辩证法表现出来的第二种历史形式。它们是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教会统治的斗争中,在近代自然科学创立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唯物论、辩证法既有进步意义,也有严重缺陷。 (一)形而上学唯物论的产生 欧洲从14世纪末开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14-16世纪是其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也称“文艺复兴”时期。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斗争的主要时期,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形而上学唯物论就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早期的哲学。 14世纪末,欧洲工商业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由于水力、风力的发动机、脚踏纺车和织布机的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技术传到欧洲,使其生产力得到较快发展,于是出现了资本主义形式的手工工场,从而在社会上也出现了资产者和无产者阶级的先驱。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哥伦布航海到美洲的成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广大活动场所,刺激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为了发展生产技术,自然科学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哥白尼(1473-1543)的“太阳中心说”、刻卜勒(1571-1630)的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1564-1642)的力学原理就是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最主要成就。 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展到推翻封建制度而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地步。先从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开始,再是英国,而后法国也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蓬勃发展,望远镜、气压计、空气唧筒等观察和实验用的仪器或工具相继发明,并在17世纪开始使用机器。由于航海、造船、军事的需要,力学、天文学和数学成为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例如,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塞利(1608-1647)发现空气具有压力;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波义耳(1627-1691)发现气体压力定律;法国笛卡尔(1596-1650)提出了解析几何学;英国牛顿(1642-1724)和德国莱布尼茨(1646-1716)创立了微积分学。 尤其是牛顿的力学和天文学,是这一时期的重大科学成就。牛顿制定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牛顿力学支配了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整个科学发展进程,也影响了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也为形而上学唯物论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础。 随着14世纪末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出现,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产阶级作为新兴的革命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新兴资产阶级要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受封建压迫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也积极起来反对封建贵族的反动统治。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是由封建国王的贵族和基督教会统治的,教会垄断着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因此,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的反封建斗争,往往表现为反对教会专制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德国路德(1483-1546)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和闵采尔(约1490-1525)领导的农民革命战争,都是反对反动的宗教统治的运动。 资产阶级要求发展工商业,发展科学技术,让他们发财致富。但是,教会神学主张一切都为了神,人只能把自己一切献给神;提倡禁欲主义,要人们抛弃一切欲望,只求“灵魂升到天堂去”。 很显然,不反对宗教神学,人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解放,科学技术就不能得到发展。在反对宗教神学斗争中,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反对“经院哲学”的唯物论思想,对宗教进行批判。这是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萌芽。 16世纪末到18世纪,欧洲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先在西班牙统治下的尼德兰取得胜利,建立了荷兰共和国,而后多个国家也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阶级斗争尖锐化,必然在思想意识上得到反映。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起着进步作用,它要求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生产力,因而也迫切要求认识现实和自然,要求发展科学技术。 这样,在哲学领域内,资产阶级思想家便提出了新的与“经院哲学”直接对抗的、在当时起进步作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形而上学唯物论正是适应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发展生产、科学技术的需要而产生的。 形而上学唯物论是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哲学。这就是它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 (二)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的主要成就、历史功绩和基本缺陷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1561-1626)、霍布士(1588-1679)、洛克(1632-1704),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法国的笛卡儿(1596-1650)、拉•美特立(1709-1751)、爱尔维修(1715-1771)、狄德罗(1713-1784)、霍尔巴赫(1723-1789),德国的费尔巴哈,等等。 形而上学唯物论由培根创立。霍布士把培根的唯物论继承下来,加以系统化。洛克在继承培根、霍布士唯物论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哲学原则给予了论证。法国的笛卡尔、拉•美特立、爱尔维修、狄德罗和霍尔巴赫都是“百科全书派”唯物主义哲学家,他们继承了洛克唯物论和笛卡儿唯物论成分,使形而上学唯物论更加完善。他们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最完善形式。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主要成就有以下几点: 一、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给以唯物主义的概括。 培根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而且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客观存在的。知识是存在的反映。真正的知识是从研究客观事实中、即从经验中获得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应当像蜜蜂采蜜一样,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得出定理。培根是第一个系统地制定认识归纳法的哲学家。他把当时自然科学不自觉采用的方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变成了自觉的方法论,即归纳法。 狄德罗对科学的认识方法作了进一步阐述,说:“我们有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自然界、思考和实验;观察收集事实,思考综合事实,实验检查综合的结果;观察自然界必须用心,思考必须深入,实验必须确切。” 他们的科学认识方法对科学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二、提出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方式的思想。 培根说:“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全是物质和不断变化的事物。” 霍布士提出世界上只存在具有广延的物体,而一切非物质的实体,如上帝、灵魂等等都不是物体,因而也是不存在的。他还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能思维的物,也是某种物质的东西。他实际说明了世界统一于物质。 笛卡儿虽然在认识论上是个唯心主义者,但对自然界的看法却是唯物的,是他第一次提出运动不生不灭、在量上守恒。他不仅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无限的,而且认为一切物质都由粒子组成,粒子处于运动当中,运动是物质粒子的位移。 霍尔巴赫肯定自然界是一切运动着的物体的总和,并明确指出:“运动就是存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物质的本质中必然产生出来的。”他用对答方式指出物质是始终存在的,物质一开始就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和最初特性的必然结果。 狄德罗认为物质是自身运动的,组成物体的分子就是能动的力量,而这力量是无穷无尽的,是物质自己运动的泉源。他还提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存在于时空之中。他说:“甚至在抽象中,我也不能把空间和时间跟存在分开。也就是说,这两种特性是存在的本质特征。” 三、提出事物转化和生物进化的思想。 拉•美特立把自然界分为无机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种状态,并断定有机界来自无机界,动物界来自植物界,人类来自动物界。 狄德罗举例说明了无机界向有机界的转化。他说把大理石雕像捣成粉末当作肥料施在土地上,在土地上种植物,然后人吃植物,这样无机物就变成了有机物。他认为无机物向有机物转化、由感觉生物向有思维生物转化都是由物质力量造成的,要科学地讲述人或动物的形成过程,只有求助于物质的原因。他认为由于物质的作用,生物是进化着的,从迟钝的生物进化到有感觉的生物,再进化到有思维的生物。他说:“不应当认为动物过去一直是,而且将来永远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 四、发展了唯物论的反映论。 培根肯定“知识是存在的反映”,而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经验。 洛克以他的“白板说”论证了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不是天赋的。他认为人心就像一张白纸,原来没有任何记号、观念,人类活跃的无穷幻想,给这张百纸画上了数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呢?从经验中得来的。他驳斥“天赋观念”说,生下来就瞎眼的人,就不可能有颜色的感觉;就是数学上的观念,二加二等于四,也不是天赋的。 爱尔维修研究了感觉能力,认为人的精神就是感觉能力,感觉能力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物质的属性。 狄德罗看到思维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 这些思想都是极其宝贵的。 形而上学唯物论是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哲学,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有如下几点: 第一,它克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人类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古代朴素唯物论是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现象直接观察基础上的,虽然人们从整体上观察了自然界,论证了自然现象的总联系,但是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各个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因而还不能说明自然现象总联系的各个方面的细节。这种哲学具有直观、猜测性质,缺乏科学论证,这个缺陷使它屈服于唯心论。 形而上学唯物论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哲学。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多种不同领域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认识到许多细节。以这种科学为基础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克服了朴素唯物论的缺陷,成为超过朴素唯物论的新型哲学,使人类认识前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第二,给宗教和经院哲学以沉重打击,为人类认识世界开辟了前进道路。中世纪的宗教和经院哲学仇视科学,窒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使人类认识处于停滞状态。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创立,使人们的思想从经院哲学的“教条”中解放出来,使科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三,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创立,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形而上学唯物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使这种哲学具有反神学不彻底性缺陷。如培根说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感觉经验,二是来自神的启示;霍布士认为宗教和教会可以作为控制社会的工具;洛克宣扬“泛神论”,说神创造世界后就不再干涉世界了。这说明,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中有些人并不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不是彻底的唯物论者。 形而上学唯物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搜集材料阶段的基础上的。自然科学还只是分门别类研究自然现象,而没有从整体上对自然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自然科学处于初创时期,门类并不多,主要有天文学、力学、数学和物理学,化学也不发达,生物学还在创立之中。其中,力学取得的成就最大,牛顿力学支配了17-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整个科学发展进程。建立在这种状况的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哲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缺陷和历史的局限性。 首先它具有机械性。它用力学定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把各种运动都看成是机械运动,完全用力学尺度衡量化学和有机界的过程。霍布士认为运动只是机械性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物体有惰性,物体之所以运动,是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影响的结果,是由于外力的推动;笛卡儿把动物也看作是自动的机器;拉•美特立说人也是一架机器,人和动物的区别只在于人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和“多几个弹簧”罢了,否定了人的社会性。 然后它具有形而上学性。形而上学唯物论把事物看作凝固不变的东西,有变化也只是量变,而无质变;看问题片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培根把对全体的认识归结为对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认识(以个别代全体),把一切研究归于分析(一点论),把复杂的东西归结为简单东西(简单化)。霍布士、爱尔维修只承认事物有量变,不承认有质变。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只肯定物质决定精神,却否定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而且在肯定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经验,强调感性经验可靠性的同时,却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最后是对社会领域持唯心论见解。霍布士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支配人的行动的根本力量是“自我保存”,为了“自我保存”,人和人之间像狼一样进行残酷斗争。为了避免破坏人们正常生活的恶果,更好地达到自我保存的目的,大家就共同订定契约,把“自然权利”交给大家同意的国家政权,从而建立了国家。这种“社会契约论”虽然在当时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根本否认了国家的阶级性,否认了国家建立的经济基础。他还把道德看作是人的生理活动决定的东西,否认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对道德的决定作用。 形而上学唯物论者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爱尔维修认为,物体的感受性在人身上表现为趋乐避苦的感情,他称这是“自爱原则”。他认为这是人的永恒不变的天性,是人的一切思想行动的本源。形而上学唯物论者还否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把希望寄托于英明的君主,或等待“天才”人物来制定好的法律。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