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26 07:35:45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必讲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4) 第二章 真 理 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要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使自己的认识具有真理性。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说到底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也是真理与谬论作斗争的过程,由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发展的过程。真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这是真理观中的唯物论;真理是同谬论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一个由相对到绝对的推移过程,这是真理观中的辩证法。 本章分四节讲:一、真理的客观性;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三、检验真理的标准;四、坚持真理为实现真理而斗争。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 (一)什么是真理 什么是真理?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的符合。如黑格尔说:“观念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按照更深的意义来说,真理就是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黑格尔对真理的定义有合理性也有荒谬之处。合理之处在于,他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概念相一致、符合;荒谬之处在于,他把真理看作是客观事物去符合概念,而不是概念去符合客观事物。 有的认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苏联罗森塔尔等编的《哲学简明词典》第401页中说,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这个说法与我们说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相一致的。 不过,我认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个说法更科学一些。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第一,真理一定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特别要注意“正确”二字。只说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就不一定是真理,因为谬论也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歪曲的反映。真理与谬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在于反映得正确不正确,反映得正确就是真理,不正确的就是谬误。 第二,真理性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有的人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没有指出规律性,这是片面的。因为真理最重要的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只有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正确认识,我们才能在行动中减少盲目性。 (二)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真理,就其内容而言是客观的,就其形式而言是主观的。 所谓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指真理作为一种正确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 所谓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必须有客观事物。因为没有被反映者,就谈不上有反映者,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理;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要正确,就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总之,真理的客观性就在于,它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性质。但肯定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内容,决不是把真理的客观性和客观事物等同。真理是同人的主观认识相联系,同错误认识相对立而存在的。而客观事物是真理反映的对象,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它本身并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因此,我们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肯定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内容,是为了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决不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和客观事物是相等的。如果把两者任意加以混淆或等同,那就会背离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 在是否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这个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一直在进行斗争,而这种斗争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是密切相联系的。 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是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而必然得出的逻辑结论。既然存在决定意识,那么人们的意识就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必须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与此相反,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否认人们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因而也就必然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就是认识“绝对精神”本身。真理虽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却依赖于“绝对精神”。这实质上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从贝克莱到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论者都露骨地鼓吹主观真理论,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如俄国的马赫主义者博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就否认了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也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有没有客观性?这是可以用社会实践验证的。如水是氢氧化合物,这用实验的办法即可证实。真理内容如果没有客观性就不可能得到证实。列宁说:“人的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准绳。”(《哲学笔记》第198页) 有人以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来证明真理的客观性。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其实,社会实践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实践是人有目的地活动,“有目的”是主观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客观的。如果认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客观性就可以证明真理的客观性,那么人家也可以说:实践的主观性也可证明真理的主观性。 有人以真理没有阶级性来说真理的客观性,这种说法也值得探讨。真理有没有客观性,怎能以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来说呢?难道没有阶级性的东西就是客观的,有阶级性的东西就是主观的吗? 国家、军队等都是有阶级性的,难道因为有阶级性就成了主观的吗?阶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主观范畴,而是客观经济范畴。阶级性是说事物带有阶级的属性。我们说客观存在的国家具有阶级性,就是说它有阶级的属性。而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是可以探讨的,但以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来证明真理客观性则是不能成立的。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问题,要具体回答,不能笼统地说真理都有阶级性,也不能笼统地说真理都没阶级性。我们说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客观内容有没有阶级性。自然界的东西是谈不上有阶级性的。因此,反映它的自然科学真理当然也没有阶级性。但是在社会领域,就不能说社会事物都没有阶级性。比如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就表现为阶级关系,生产关系就是有阶级属性的,国家也是社会现象,它也有阶级性。既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是以其内容有没有阶级性决定的,那么生产关系、国家这些事物都带有阶级性,反映这些事物的真理也应有阶级性。语言也是社会现象,但语言没有阶级性,反映语言规律的语言学当然也没有阶级性。 那么,是否承认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就否认其客观性了呢?当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阶级性同其他事物的属性一样具有客观性,如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也是客观的,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总是作为阶级统治工具存在的。如果阶级性没有客观性,完全是主观的,那就等于国家是否有阶级性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这显然不能成立。 那么,是否承认这些真理具有阶级性,就可以导致世界上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真理的结论呢?不能。这里还牵涉到阶级性是不是客观的问题。如果承认阶级性是客观的,那它当然也不是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带有资产阶级性质或属性,这种性质或属性既不以资产阶级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无产阶级意志为转移。资产阶级并不承认资本主义国家带有资产阶级性,但不承认并不能改变这种性质。马克思主义说出它的阶级属性,只是如实地反映情况罢了。这里,真理还是只有一个,就是反映的情况是否与实际相符合。 有一种奇怪的逻辑:一方面承认阶级、阶级斗争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另一方面,一谈到阶级性就以为是由阶级意志为转移的,难道阶级性可以离开阶级、阶级斗争而存在吗?承认阶级、阶级斗争是客观的,也就应该承认阶级性是客观的。承认真理的阶级性,并不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不是指别的,就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否是客观的,承认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真理的内容,也就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所以,不要添枝加叶、牵强附会地说真理的客观性。 第二节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真理就其过程来说,是一个辩证复杂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在与不同观点的斗争中发展的,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又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一)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真理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为真理和谬误,即正确和错误是人的认识上的一对矛盾。所以,要研究真理的发展过程,首先就要研究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谬误是主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而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个是正确反映,一个是歪曲反映,即一个是主观和客观相符、相一致,一个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相脱离。因此,真理与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它们之间的原则界限是不容混淆的,只有划清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才能真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如果抹杀了真理同谬误的区别,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另外,真理与谬误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首先,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没有假就没有真,没有丑就显不出美,没有恶就谈不上善,没有谬误也就没有真理,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任何时候,同真理并存的必然有谬误,有谬误就必然有真理与之斗争。 其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恩格斯说:“真理与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是具有绝对的意义......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么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反杜林论》第88页)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有两种情况: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它仅仅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就会如列宁所说的“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例如,在机械运动范围内,古典力学揭示的规律是真理。若我们把它运用到量子力学范围,就会陷入错误;欧几里得几何学解释不了相对论领域中的问题,等等。 第二,真理是一个过程,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作为真理性的认识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如果不顾客观情况的变化,将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到处搬用,真理就必然会变成谬误。 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也有两种情况: 第一,既然真理超出适用范围和条件会变成谬误,那么,只要回到原来的范围条件以内,谬误又会变成真理。例如,古典力学揭示的客观规律不能适用于量子力学范围,而恢复到机械运动范围内,它又作为科学的定律而发挥作用了。 第二,人不可能不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能够采取科学分析与批判的态度,认真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改正的办法,错误就可以转化为正确。“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为成功之母”“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等都是说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真理的意思。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在有限的范围内,二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这个范围,真理与谬误就可以相互转化。既然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有相对性,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那么就要正确分析和对待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整个人类认识过程中,在一个人的全部认识过程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人们之所以会犯错误,是由主、客观种种局限性决定的。主观局限性,即认识主体的局限性,包括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阶级的局限性以及认识生理条件的局限性等,这些是发生错误的基本原因。此外,客观的复杂性也使人们难免犯错误。 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不仅要尽可能从实际出发,少犯错误,同时必须建立错误难免的正确观点,不仅要允许别人犯错误,允许别人改正错误,而且要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误。当然,承认犯错误并不是为了给错误作辩解,而是为了提高与错误作斗争的自觉性,树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优良作风。 错误具有两重性。犯错误对革命工作无疑是一个损失,会带来困难,甚至失败,具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性。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错误在一定条件下对人民起着教育作用,可以提高人民认识水平。只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态度,对错误进行具体分析与批判,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错误就能转化为正确,具有建设性。正如恩格斯说:“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那方向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马恩书信选集》第440页)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错误,尤其要看到错误的建设性,否则就看不到真理的理,从而就不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毛主席指出:“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的,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的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90页) 事实正是如此。自然科学是在同宗教迷信和各种错误观点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如化学的前身是“炼金术”,掌握在巫师和道士的手里,科学的化学正是在与之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一部哲学史就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斗争与发展的历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在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以及资产阶级反动思潮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整个人类的认识史就是真理同谬误作斗争的历史。 为什么真理总是战胜谬误而得到发展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真理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以它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实践是真理的基础和标准,也是真理战胜谬误的有力武器,真理战胜谬误,归根到底是由实践来裁决。 当然,真理战胜谬误的斗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曲折的道路。而不管道路多么曲折,真理终归要战胜一切谬误,不断扩大自己的阵地,真理本身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说的好:“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越灿烂。”(《马恩全集》第1卷69页) 我们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地运用真理发展规律、促进真理发展的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正确方针。它既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政策,又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 科学无禁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中,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自由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作风。要允许批评,也要允许反批评;要允许坚持真理,也要允许修正错误,要真正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要坚决反对那种靠行政命令裁决、专横武断、动辄整人的学阀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真理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科学事业的繁荣兴旺。 (二)真理的发展过程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 真理的发展过程,不仅是真理同谬误进行斗争的过程,也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真理是客观的,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列宁指出:“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的、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者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这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列宁选集》第2卷121页) 什么是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呢? 真理的绝对性含义是: 第一,凡是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不会被推翻,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第二,人的认识,按它的本性来说,是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含义是: 第一,从广度上说,任何真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分部的正确反映,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我们的认识有待于发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第二,从深度上说,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这种反映总带有近似的性质。承认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三,从真理的运用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承认真理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关于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列宁指出:“绝对真理是由发展中的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相对真理是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相对正确的反映;这些反映是否正确,每个科学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都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第309页)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两者从反映客观世界的精确程度和完备程度上有所不同,又表现在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辩证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渗透、互相包含表现在: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即任何相对性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部分,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相对性的总和构成绝对性。因此,它们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没有存在于相对性之外的绝对性,也没有脱离绝对性的相对性,纯粹的相对性和终极的绝对性,事实上都是不存在的。 它们之间的辩证转化表现在:真理是一个过程,是由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逐步深化过程。列宁说“思想和客体的一致是一个过程”,就是说人们不能把真理看成永远不变的僵化的东西,而要把它看作是永远处在相对到绝对的不断转化和发展过程中。 毛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实践论》) 这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如果把真理和绝对性比作一条“长河”,那么真理的相对性就是长河中的“水滴”,是真理绝对性的一部分。真理绝对性存在于无数“水滴”之中,并通过无数“水滴”而表现出来。正因为任何一个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着绝对的成分,人们在实践中获得了相对正确认识,也就获得了一部分绝对正确认识,人的认识也就向前发展了一步。获得绝对正确认识愈多,就愈接近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无数发展着的相对正确认识积集起来,就汇成绝对正确认识的长河。 因此,人们已经获得的任何一项真理性的认识,既是以往认识达到的终点,又是进一步迈向绝对正确认识的起点。由无数这样的相对正确认识所构成、所连接的绝对认识的长河川流不息,万古不竭,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由此可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从它们的互相渗透上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发展过程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一个环节。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这个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相联系的。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在是完全有限的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非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反杜林论》第84页) 这就是说,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一代人在认识过程中常常受到许多限制。从认识的对象看,受到客观过程发展及其本质表现程度的限制;从认识手段看,受到科学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受到人的年龄,经历文化、健康、阶级立场、看问题的方法等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时代的人,每个人的思想认识是有限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可能穷尽真理性认识。人们只有通过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一代又一代无限延续的过程中逐渐接近真理的绝对性。既然人的认识思维能力是有限的矛盾统一,作为认识、思维的成果的真理,也只能是绝对和相对的矛盾统一了。 我们要特别注意,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关系上要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认为人的认识一下子可以穷尽真理,把一切真理都看成是绝对的、不变的。在它看来,绝对与相对是没有联系的,绝对不存在于相对之中,也否认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这种观点必然使认识凝固化,把科学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导致主观和客观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相对主义则片面地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在它看来,任何一件事在同一的条件下,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既是正确又是错误,结果就成了“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没有原则,没有界限。这种观点实际上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完全抹杀了正确和错误的原则界线,陷入了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