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5)

时间:2021-02-27 13:46:3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铁木尔哈达 - 小 + 大

【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5)

第三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我们懂得了客观真理、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的原理之后,还必须进一步了解依据什么确定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没谈这个问题之前,要谈一下真理标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我认为不妥。什么是真理标准和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理标准,是要确定什么是真理的问题,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你怎么知道某种认识是有真理性的问题。
关于真理的标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真理的标准(概念和实在的统一)”,就是说主观符合客观是真理的标准。凡是真理,必然是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否则就不能叫真理。
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说:“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理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在唯物主义者看来,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着我们的表象和我们的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的符合。”
列宁说的很明确,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此可见,真理标准与检验真理标准是有区别的。
在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所有哲学派别都没有作过科学的回答。一切唯心主义者都从主观意识的范围内寻找这种标准:有的把天命、天理、圣经和师说奉为真理的标准,如中国儒家通常是以孔子说的是非为是非,西方大多以“圣经”来裁决一切;有的把感觉经验、社会公德、人的理性当作真理的标准,如王阳明以所谓的“良知”为“自家的标准”,实用主义者则公开宣扬以“有用”“效果”为标准。美国的詹姆斯声称:“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得到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他公然称“上帝”的观念也是真理,因为他“能给人以安慰的效果”。
上述形形色色的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的主观因素作为标准,都是用人的认识来检验认识,而人的认识是各不相同的,真理标准自然也因人而异。按照这种主观的标准去判断认识,就根本无法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反映论,肯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回答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极为重视感性经验,但却错误地把经验作为判断真理和谬误的标准。经验属于感性认识的范围,以经验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际上依然是用认识来衡量认识,仍然不可能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中有的曾经提出以实验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如费尔巴哈就提出实践和生活能够证实人的认识的真理性。但是,由于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在总体上是以消极被动的反映作为基础的,不懂得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对实践缺乏科学的理解,把实践局限在实验和日常生活的狭隘范围内,所以并没有自觉地、明确地把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众多的哲学家对检验真理标准问题虽然作出各种回答,提出过一些有益的见解,但都没有做出正确的结论。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
早在1845年,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以及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恩选集》)第1卷第16页)
毛主席进一步指明:“制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61页)
毛主席还在《实践论》中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也就是说,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是真理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所谓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换句话说,真理是指主客观相一致的那种认识,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才叫真理。因此,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就是要检验它同客观实际是不是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那么,怎样才能判明主观同客观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呢?要证明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有把主观认识拿到客观实际中去对照,也就是通过实践。因为单纯的主观思想范围内的活动起不到同客观实际对照的作用,因而达不到检验真理的目的;单纯的客观事物也不能直接回答某一认识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所以,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满足真理本身的要求,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是实践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正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就是指实践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活生生的物质活动,它能给人们提供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成果,即能把主观变成客观,把思想、理论现实化加以实现。实践的又一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矛盾统一的基础,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这个桥梁才能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并对二者进行比较,用实际验证理论,使理论符合实际。
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宇称守恒这个理论。可是,李政道、杨振宁根据某些实验证实与宇称守恒概念有矛盾,他们就大胆提出了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的新理论。这一理论究竟能不能成立呢?这不取决于主观上觉得如何而是,全凭科学实验的结果来鉴定。最终,他们提出的新理论被后来的实践所证实,成为二十世纪的一大发现。
总之,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绝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虽然有联系,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在于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并证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经过实践的检验。理论愈是依靠实践,不断接受实践,就愈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就能更好地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但它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时也丝毫不否认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和普遍性。逻辑证明是人们认识过程中探索真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但是,逻辑证明不能也不可能代替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同概念、判断和推理一样是理性思维形式。
所谓逻辑证明,就是以真实性的判断来论证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我国社会制度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因为在我国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在这个证明中,援引了“在我国是消灭了阶级剥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的真实判断,论证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
逻辑证明的根本特点是一种主观思维形式,在认识论上属于理性认识的范围,它是以认识和认识相比较,只能确定人的认识是否符合思维规律。所以,逻辑证明不能代替真理检验的实践标准。同时,逻辑证明的重要作用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逻辑证明的可靠性,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实践的检验。首先,逻辑证明的前提,必须是被以往的实践检验过而被证明是正确的知识。其次,逻辑证明所运用的规律、规则和方法也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再次,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仍然要由实践来验证。所以,从逻辑证明出发的前提,运用的规则以及推出的结论来看,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因此,逻辑证明既不能代替实践,也不能同实践并列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总之,只有坚持实践结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才能有力地批判一切唯心主义的真理论,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划清界限,才能始终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实践标准的唯物论。
(二)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确定和不确定的辩证性质。也就是说,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对于检验真理标准的辩证法,列宁曾经指出:“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致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
所谓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就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即指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唯一性。离开实践就无法检验真理。这是因为任何认识的真理性,无例外的都只能以实践来检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认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另外,在原则上,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任何认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实践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不能对一切理论、观点都作出真理或谬误的证实。然而,今天的实践不能判明的一些理论、观点,随着实践的发展,终将对它们做出确实的检验。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所谓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是指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因为社会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实践。实践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真理标准的相对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是不确定性或相对性,还因为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一般不能一次完成,而是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确定其是否是真理。因为,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有限度的,它总会直接受着参加实践的人们的水平和历史条件所制约,而带有局限性。因此,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实践不可能对现有一切认识都做出确定性的检验,证明所有的真理。
大量的真理性认识,都是在它提出以后很久才被实践逐渐证明的,而且有些真理性认识需要实践无限地证明下去。例如,在自然科学领域,以前的实践使我们对物质构造的认识达到质子、中子、介子等基本粒子的程度;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对物质构造的认识又会进入到新的物质层次,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同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一般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既是被实践检验过并确认真理的东西,也还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因为,客观物质世界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改造都是发展的。社会实践在发展,实践对于认识的检验也是具有相对性,检验的结果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因此,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总之,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一切真理归根到底都要由实践检验,这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任何实践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受条件局限的,因而不可能完全证实和驳倒现存的一切认识。而在可能的范围内,也只能是近似正确的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才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四节  坚持真理为追求真理而斗争
人们探索真理的真正任务,也是一切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追求真理和发现真理,并用真理指导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打开人类的认识史,几乎每一页都记载着人们世世代代为认识和坚持真理,为追求真理而斗争的史实。
例如:公元四世纪,埃及亚历山城的女天文学家伊巴蒂,由于研究天体运行被基督教僧侣指控为妖术,终于惨遭撕死;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由于热情宣传和坚决拥护哥白尼的学说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入狱,最后活活烧死;诺贝尔出生入死,才研究成功了多种炸药;居里夫人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种元素曾被用于治癌,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于镭上。这许许多多闪光的事迹,正是这些科学家为科学真理献身的生动写照。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是能够认识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因为无产阶级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是彻底革命的阶级,它的利益和真理完全一致,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完全一致。同时,无产阶级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没有阶级偏见,所以他就能够认识和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这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色。
人们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并非轻而易举,而是一个艰苦斗争的曲折过程。这是因为真理是对谬误、迷信和偏见的否定,因而它就不能不遭到反动阶级和保守集团的竭力反对。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探索和实现真理是一条坎坷不平的曲折道路。
同时,人们要求并坚持真理,需要艰巨的劳动、顽强地工作和痛苦的斗争,需要冲破各种阻力和排除各种艰险,有时甚至付出鲜血和生命。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只有那些敢于坚持真理,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人,才能有希望发现和求得真理。
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用真理指导行动的过程,就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所谓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和社会。所谓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改造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人们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管世界的改造又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主观世界的不断改造,而主观世界的不断改造又反过来促进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同时又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历史。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为什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同时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呢?这是因为:
第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指导下进行。人对世界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着人的实践效果,只有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阶级和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如果不注意改造主观世界,就会受到封建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因此,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必须自觉地同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作斗争,不断清除它们的影响,才能更有效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人们的思想往往落后于客观世界的变化和发展,要使人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就得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解决主、客观之间的矛盾。
要改造主观世界,就应该遵循正确的途径:
首先,改造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人们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发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矛盾,并逐步解决这种矛盾,提高认识能力。主观世界的改造不单单是一个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事实证明,在理论上懂得了什么是无产阶级立场、观点方法,在实践中不一定就能运用得好。所以,改造主观世界是离不开实践的。
其次,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自然科学和其他科学知识。虽然改造主观世界不能离开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但是改造客观世界本身并不等于改造主观世界。个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在实践基础上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把科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逐步形成。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4)

下一篇:【连载】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2020版)(28-26)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