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讲座-连载-阅读-评论 > 文章

【人民公社岁月】-(34)农家小金库

时间:2018-09-29 00:55:56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34)农家小金库
 
改革开放以后,有人宣传说,人民公社那会左得非常厉害,不管集体土地还是社员自留地,所有收成都只能卖给国家粮站,社员一律不准到集市上卖东西。不仅粮食、蔬菜等地里生产的东西不准出售,自家喂养的猪羊鸡鸭也不准卖,甚至连鸡蛋、鸭蛋都不准带到集市上去。集市上有专人负责检查,只要发现一律没收,因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尾巴”,一定要下狠心割掉。如果有谁胆敢抗拒或倒买倒卖的话,就会以“投机倒把”的罪名抓起来,甚至送去劳改。文革后期越来越极端,不仅不让出售,连种植饲养都禁止了。他们言之凿凿,说的有鼻子有眼,后人不明真相,不由你不信。
可是,我是那个时候的过来人,还是个正儿八经的人民公社社员,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更没有见过这档子事。至少在我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社员群众都是允许种植养殖和自由买卖的。我家的情况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我母亲是个非常勤劳的人,今年已经八十多岁了,还一直闲不住。她不仅种了一亩多菜园,还养了满院子鸡鸭鹅猫狗兔。她住的院子周围,种满了南瓜、冬瓜、丝瓜、梅豆,就像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现在年纪大了,养殖种植都比往年少了好多。几年前,她不仅养了一头肥猪,还喂了好几只波尔山羊。我兄妹几个怕她累着,强行让她放弃,她才恋恋不舍地罢手。这都缘于她年轻时养成的好习惯。
我记忆中,“四清”之前我们家就喂猪。其实,那时候除了单身汉和五保户以外,几乎家家喂猪。喂猪卖钱倒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积肥。那时候有句非常时髦的话,就是“喂猪不挣钱,回头看看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喂猪没有挣到钱,却积攒了很多上等肥料,田里的收成增加了,等于变相增加了收入。除了积攒肥料,人口多的社员家庭,喂猪养羊也是为了避免浪费。一大家人吃完饭,残羹剩饭刷锅泔水,扔掉非常可惜,饲养猪羊,这些东西就有了去处。人口少便没有那么多的残羹剩饭,这也是单身汉和五保户不适合饲养猪羊的主要原因。我上面说喂猪主要是为了积肥,也与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有关。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几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村生活非常困难,直到六十年代中期才刚刚能够温饱,使用粮食喂猪还是非常奢侈的事。一般人家都是用残羹剩饭掺些粗糠,或者从地里打些猪草,最多用些山芋、胡萝卜就不错了。正因为如此,那时候猪长得特别慢,100多斤的肥猪需要一两年功夫才能养成。当然,一头肥猪出栏,肯定是一笔可观收入,但那只是“零钱聚整钱”的结果。就等于说平时一点一点投入,到出售时便零存整取了。所以说喂猪挣钱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积肥。
说起养猪,那些年里可苦了我。从1963年十岁时开始,放学回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猪草喂猪,背垩土垫猪圈。所谓“垩土”,就是含有一定肥力的土。因为要始终保持猪圈干爽不潮湿,所以垩土的需要量就很大。我们家住在山坡上,那道坡又陡又长,负重从下面爬上来十分费力。我每天都要从几里路远的地方,朝家里至少背送三到四趟猪草或垩土。有时候垩土还需要多预备一些,防备阴天下雨没地方去背。这一活计大约延续了六七年,直到1969年底我去了大队医务室,才由我的两个妹妹接替。
可能是经济效益的原因,从1969年开始,我们家又开始喂养母猪。庄户人都知道,如果不出意外,母猪一般两年五窝,就是说两年时间可以生五次小猪崽。喂养母猪是非常麻烦的事,猪草垩土的需要量也比喂养肥猪大得多。另外投入也比肥猪高。母猪快生产时要吃得好,小猪崽的饲料更要精细。当然投入仅仅是一方面,最要命的是辛苦,而最辛苦的还是我母亲。喂母猪比喂肥猪多了好几道工序,比如配种、接生、饲养小猪崽等等。记得有一年冬天,母猪快生产了,母亲就一直守在母猪跟前不敢离开。猪圈是建在我们家院墙外头的,前后两部分。后头搭了一间大约三四平方米的敞门草棚,前面部分很宽敞,是母猪、小猪的活动区域,全是露天的。那天夜里下大雪,天很冷,我母亲和母猪挤在一起。因地方很小,只能睡在门口。可是母猪一直不下崽,直到天明时我们才发现,在母猪跟前已经睡着的母亲,身上全是厚厚的积雪。我们家母猪下的猪崽,很少拉到集市上去卖,因为本村社员早就提前打过招呼预订,等到小猪出栏时,大家伙一起赶过来,只一会工夫就抓光了。这也能证明,禁止社员私人饲养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在养猪的同时,我们家还养了羊。羊是拴在我们家西屋里间的,就在我睡觉的床前。羊在夜间吃草、撒尿、拉羊屎蛋,我都能听得清清爽爽。从1964年开始,我至少有五六年时间和羊住在一起,直到1970年新建了三间房屋为止。羊圈里那种特殊的声音和气味,我至今记忆尤深,难以忘怀。我们家饲养的羊,品种曾多次改变。最初喂的是山羊,后来为了剪羊毛增加收入,又改喂绵羊。大约在1970年前后,我们这里开始流行饲养蒙古羊。但不是纯种蒙古羊,都是用当地绵羊与蒙古公羊杂交繁殖的。我记忆中,曾有两次跟随父亲去十八里外的马兰集。那里有一户社员饲养纯种蒙古公羊,我们都是一大早赶着“跑羔”(苏北方言,母羊发情求偶的意思)的绵羊去配种。我印象中,那几年,我们这里的社员户,几乎家家都喂羊。那会儿曾流行一句顺口溜:“蒙古羊,盖子猪(与普通猪不同的一种杂交猪,生长快),三转一响(挂钟、胶轮车、缝纫机、收音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后来挂钟、胶轮车升格为手表和自行车)红瓦屋”,就是女方结婚前对男方提出的要求和条件。这个包含蒙古羊、盖子猪的顺口溜,也是那时允许社员发展养殖的生动写照。
社员家庭在养殖方面,最普遍的还是饲养鸡鸭鹅。特别是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单身汉五保户也不例外。因为养鸡养鸭很方便,技术含量也不高,人人都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养鸡养鸭来钱快,见效也不像养猪养羊周期那么长。小鸡养到半斤重就可以出售,母鸡养到能下蛋就到了收益的时候,随时都可以用鸡蛋换点零钱花。社员户喜欢养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款待客人。有客人来,炒鸡蛋、煮鸡蛋可以对付两样菜。如果是贵重客人,还可以杀鸡招待,不至于手忙脚乱临时抓瞎。我们家是饲养家禽的大户,因为住在山坡跟前,草种、树种、小虫子多,这是养鸡养鸭的好地方。每年春夏之交,都有不少人挑着大箩筐遛乡串户,兜售他们孵化的鸡仔和鸭仔。母亲每年都要买五六十只小鸡仔,有时也会买几只小鸭一起喂养。但这些鸡仔鸭仔不一定能全部养活,每年都会因为大人的不小心、小孩的故意等踩死一些,能有三分之二的成活率就很不错了。春天购买的小鸡仔,到秋后就能长到半斤多重,炒辣子鸡是那段时间最高档的待客佳肴。小母鸡一般要到第二年春节后才能产蛋,喂得好也有当年就下蛋的。
说过养殖再说种植。那时候,人民公社均按十分之一的比例给社员家庭留出一部分土地,也称自留地。土地多的地方每人二分多,最少的也有一分多。社员自留地里种植品种非常庞杂,但大多都是根据自家需要选择种植品种。有小麦、玉米、高粱、红薯、谷子等粮食作物,也有黄瓜、茄子、白菜、菠菜、豆角、架梅、土豆、西红柿等各类蔬菜,还有的农户种植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有些家庭,还利用家前院后空闲处,种植南瓜、冬瓜、梅豆、向日葵等藤蔓秸秆作物,把个小院落打扮得像个小花园。有些勤快人,还在山坡、河畔、地头等处开垦一些荒地,种植山芋、大豆等作物,以增加家庭收入。这些粮食和蔬菜,家里吃不完,就可以拿到集市上甚至城里去卖。
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徐州,而且多数时间都是跟着大人一起,销售家里节余的粮食和蔬菜,或自留地里生产的农副产品。出发时间一般在下半夜鸡叫头遍两三点钟,要赶在天明前到达徐州袁桥附近的市场。我喜欢去徐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去徐州的路上可以看见火车站明亮的灯火,可以看见徐州南面泰山奶奶庙的红灯,可以路过神秘的松塔寺,还可以路过日本人修建的三官庙水塔。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二个原因,就是父亲会给我买很多好吃的东西,会给我钱让我去新华书店选购图书,有时还会带我去沧浪池洗澡,或去黄河舞台、淮海堂听戏。我们所在的大队距离徐州三十华里,是个不远也不近的路程。最初都是挑担步行,后来条件好了改用平板车,再后来有了马车和手扶拖拉机,去徐州就更加方便了。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挑着担子进城。那时候已经十三四岁,自己觉得成了大人,可以挑担出门了。大人帮我收拾一副很小的挑子,两头加一块也就四十斤左右。一开始我不以为然,可是才挑出庄没走几里路就受不了了。我把扁担从左肩换到右肩,又从右肩换到左肩。一开始走里把路换一次肩,后来走几十米就得换,再后来连一步都不想走了。父亲把我挑子上的东西,一点一点朝他的挑子上挪腾,等进了徐州城,我的挑子上最多还剩下二十斤东西。
我们进城销售的农产品花样非常多,除地里生产的粮蔬,家里喂养的鸡鸭,还有河里采集的莲子、沟里捞上的鱼虾、路边摸来的知了猴、塘里挖出的白莲藕。销售渠道主要有整兑和零售两种。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就在袁桥市场把拉来挑来的东西兑给贩子。我们队的副队长胖墩就经常这样做,他很有力气,一次能挑200斤。为了赶回来带工,都是早去早回,把红薯或毛豆等一次性兑出去。时间宽裕的想多卖些钱,就守着挑子或车子零售,有的甚至进入社区内,都是想卖个好价钱。记得有一次,我还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进城卖螃蟹。螃蟹都是煮熟的,通红通红的。可是很难出手,没有多少人买它。有几个城里年轻人说,最好是活的,他们能放在家里玩。我们一听,这倒是个好主意,准备回来弄些活螃蟹进城。可是,我已经忘记了什么原因,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现。
那时候,社员把家里节余的,自留地里生产的,山上河里采集的,都拿到乡镇集市或城里去销售,然后换些钱回来存放在箱底,有时也会拿出来购置必需物品,很多人形象地把这种收入称为“家庭小金库”。
我说这些,就是向世人证明,人民公社时期,是允许社员发展养殖种植并自由出售多余产品的,绝没有什么“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自由销售”、“送去劳动改造”之事。传这种谣言的人,不是肆意污蔑,就是别有用心!当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也不会去否认其他地方有这种情况,但我们这里绝对没有。我周围很多同龄人都会为我作证:我说的都是事实,绝对没有一句谎言!
 
2017年2月20日修定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红色江青】-(36)

下一篇:【冲浪篇】-(35)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