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05 00:57:30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秋石客 - 小 + 大
【红色江青】-(42) 五、戏剧 样板戏 毛主席的夫人江青主抓的样板戏是文革的另一巨大象征。早期的样板戏只有八个,即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作品是人民日报社论钦定的样板戏。后来又有一批样板作品陆续问世,京剧《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舞剧《沂蒙颂》、《草原姐妹》,钢琴伴唱《红灯记》等。样板戏的衍生作品也不少,京剧统统改编成交响音乐,舞剧不仅改编成交响音乐,还被改编成京剧。 样板戏对当年国人的影响之大难以想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谁不会哼唱几句样板戏?“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临行喝妈一碗酒”、“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这些经典唱段深入人心,《沙家浜》的“智斗”一场更是经典,“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适才听得司令讲”、“参谋长休要谬夸奖”,妇孺皆知,人人会唱,“智斗”大概是那几年上演率最高的折子戏,随便找几个人化化妆,拉个场子就能演起来。我们在农村那两年,宣传队每场演出必有“智斗”,多年后,我参加过一次老知情的聚会,在场的老知情们聊得兴起,竟高声合唱起“老子的队伍才开张”,那场景实在让人激动不已。最抒情的是“朝霞映在阳澄湖上……” 那些年的中国演艺界相对纯洁,《智取威虎山》的童祥苓,《红灯记》里的浩亮、刘长瑜,《沙家浜》里的洪雪飞,《杜鹃山》里的杨春霞,《红色娘子军》里的刘庆棠、薛菁华,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殷承宗,这些样板戏名人就是当年的偶像巨星,贺绿汀得意弟子于会泳的才情更是为人称道。 从1969年的九大到1971年林帅垮台,那两年的文艺舞台相对沉寂冷清,除了样板戏和各地宣传队格式化的小歌舞外,没什么值得一说的成绩。一直到1972年,林彪事件后的短暂回潮时期,文艺界才有了一点点春天的气息。 六、器乐 战地新歌年代的另一个景象是器乐的兴盛。林帅事件之后,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2年4月,父母亲被召回原单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回城之后,家里添了一台唱机,陆续购置了一批小薄膜唱片,多数都是器乐作品,现在手边还残留着几张:大筒齐奏《迎着朝阳去韶山》、《山乡邮递员》,土家族“打溜子”《火车进山寨》;小提琴独奏《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筝独奏《洞庭新歌》、扬琴独奏《双手开出幸福泉》;二胡独奏《台湾人民盼解放》、筝独奏《草原红卫兵》、笛子独奏《草原红卫兵》、板胡独奏《海岛盛开大寨花》、二胡独奏《金珠玛米赞》《喜唱丰收》;芦笙独奏《拉山号子》;筝独奏《东海渔歌》、板胡独奏《家乡的喜讯》,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陕北好》、琵琶独奏《浏阳河》、《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些五花八门的作品就是当年器乐发展的一部分果实。 1972~1976年,器乐作品的数量没有声乐多,品质则过之。许多器乐作品是从战地新歌改编过来的,去掉了歌词,音乐的品质自然就出来了。当时受到听众好评的器乐作品,除跟样板戏有关的作品外(京剧、舞剧改编的交响组曲,钢琴协奏曲《黄河》),比较出名的有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管弦乐曲《颂歌献给毛主席》、《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北京颂歌》,大提琴曲《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以及为数不少的小提琴曲:《千年的铁树开了花》、《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毛主席的恩情唱不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庆丰收》、《井冈山上太阳红》……其中《千年的铁树开了花》、《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和《毛主席的光辉把炉台照亮》(现名《金色炉台》)三首小提琴独奏曲尤为杰出,至今仍是小提琴的经典曲目。 现在回头看,1972~1976年的器乐水准并不低,无论是民族器乐和西洋管弦乐,都取得娇人的成绩。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菁英,战地新歌年代的音乐菁英也不该忘记:男歌手李双江、李光曦、贾世骏,吴雁泽、吕文科、何纪光、马国光、胡宝善……女歌手张越男、马玉涛、徐有光、罗天婵、卞小贞、陆青霜、贠恩凤、邓玉华、邓韵、郑湘娟、边桂荣、韩芝萍……男女声二重唱组合张振富、耿莲凤,演奏家殷承宗、刘德海、潘寅林、闵慧芬……我至今还记得他们在舞台上的身影,歌手站在舞台中央,在小乐队的伴奏下,对着话筒(非活动的话筒)高声歌唱,没有花枝招展的多余动作,也没有虚情假意的观众握手。1980年之后,一批新星崛起,这批70年代的风流人物很快被取代,退出了中心舞台。 七、电影及电影歌曲 1976年之前的电影歌曲 林彪事情之后,在小回春的气候下,电影事业也开始解冻,当时高层里唯一出身专业电影人的江青当仁不让地主导了电影的复苏,把未及拍成电影的样板戏全部拍完,重拍了几部文革前老片(《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青松岭》《万水千山》《年轻的一代》《渡江侦察记》),并开始拍摄新故事片,一批老电影人复出,谢铁骊、谢晋、凌之浩、崔嵬、于彦夫、桑弧、李俊、汤晓丹、苏里等老导演纷纷出山开拍新片,一批新的电影明星也冉冉升起。据有关资料统计,1972~1976年10月,一共上映了新故事片76部,不过我印象中应该不止这个数目。 1975年,我多次目击南方某城市的电影院门口人头攒动等退票的壮观场面,那个年头,国人的业余生活不像现在这么多元,看电影就是头号娱乐,国产电影加上朝、阿、罗等友好国家的译制影片,看个新电影跟过节似的,就像某位热衷收集文革电影的网友所言,那是一个个“顶着寒风酷暑在田埂、山坡、球场看电影的难忘夜晚”。 时至今日,大部分影片的细节都记不得了,记得牢牢的是若干影片中的歌曲,这些歌曲脱离了电影独立流传下来,也刻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中。以下就简单盘点一下我钟爱的几部电影中的歌曲: 1,《闪闪的红星》。对我们这代人来说,《闪闪的红星》的地位无可替代,紧凑生动的故事,可爱的小演员,美丽的景色,动听的音乐,造就了这部经典电影,傅庚辰作曲的三首插曲尤为经典。“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大概是70年代前期的第一流行歌曲,这首歌把革命的激情、个人的豪情和对祖国风光的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听起来舒服,唱起来也舒服,“小小竹排”至今仍是KTV里点唱率最高的70年代歌曲。女生独唱《映山红》是一首标准的抒情歌曲,就其旋律而言,无论放在那个年代都是头等的流行歌曲。《映山红》的前半部分舒缓、温柔、真挚,有一种梦幻的味道,感人至深,原唱者邓玉华的表现也很出色,完美地诠释了这首难得一见的好歌。童声合唱《红星歌》是电影主题歌,主题旋律贯穿影片始终,虽说不如前面两首影响大,但对我们这些当年看过多遍的观众来说,听到这熟悉的旋律,就会想起潘冬子,想起电影中遥远的红军时代。 2,《海霞》。《海霞》是由北影厂老导演谢铁骊改编、编剧并筹备拍摄的,此后谢导不停地调去拍样板戏,最后由钱江等几位导演合作完成。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唱遍了大江南北,红极一时。“大海边,沙滩上,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幺织渔网……”,王酩作曲的《渔家姑娘在海边》富有南国民歌风味,安谧,柔和,不疾不徐,优美动听,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音乐图画,听这样的歌曲让人身心舒畅,尤其在当时那个战斗的氛围里,这样抒情好听的歌曲分外突出,想不红都难,果然不出意外地一直红到了今天。《渔家姑娘在海边》大概是是最受翻唱族青睐的作品,这些年来,我至少听过20种以上的翻唱版本,各种唱法的都有,个人觉得,与原唱陆青霜略显激越的风格相比,当下以柔美唱腔取胜的翻唱版也许更符合原作的意境。总之,《渔家姑娘在海边》是70年代流行歌曲的极品。演员吴海燕的清纯美,感动了无数人。 3,《南海风云》。1974年1月,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一举收复了西沙群岛,这一战是我海军成军以来第一次与外国海军作战,以劣势装备取得辉煌的胜利,展现了我军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实力和意志,打得实在漂亮。战后,诗人张永枚和作家浩然远赴西沙体验生活,张永枚的长诗《西沙之战》和浩然的小说《西沙儿女》广为传播,影响很大;由年轻的唐国强主演的电影《南海风云》迟至1976年夏才拍竣上映,影片刚开始即出现吕远作曲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哎罗,哎罗,哎罗,在那云飞浪卷的南海上,有一串明珠闪耀着光芒,绿树银滩风光如画,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西沙,西沙,……”,宽广抒情的旋律,吕文科和卞小贞温暖甜美的歌声,搭配美丽如画的南海风光,大气又提气,极具感染力,令人心旷神怡。这首歌也是我心目中的极品,在70年代歌曲的个人排行榜上,仅次于《渔家姑娘在海边》。 4,《创业》。《创业》是70年代电影的力作。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出现在54分钟,领导为石油工人送来了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主人公周挺杉捧着宝书深情地说:“头顶青天,脚踩荒原,我们创业,就靠这两论,学一点儿好比翻一座山,我们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接着,边桂荣的歌声响起:“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石油工人心向党,满怀深情望北京……”,歌、情、景交融,把石油工人改天换地的战斗豪情渲染得淋漓尽致。回首过去,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历程不应该忘记,但显然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5,《青松岭》。《青松岭》属于老片重拍,完成于1973年,记得是第一批上映的新故事片之一,很受观众欢迎。该片讲的是公社年轻社员学习赶大车,跟投机倒把倒卖私货的坏分子斗争的故事,李仁堂饰演的张大爷,坏分子钱广,“惊马”一场戏都很经典,更经典的是插曲《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长鞭哎,那个一呀甩哎,啪啪地响哎,哎咳咿呀,赶起了那个大车出了庄哎咳哟……”,年纪稍长的人应该还记得,这首歌在当年有多红,我记得当时开联欢会,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的,必唱“长鞭哎……”,都会赢得满堂喝彩,把战地新歌都算上,恐怕也不抵这首歌脍炙人口。 6,《决裂》。1976年之后,反映共产主义大学新式办学的《决裂》被列入江青集团“阴谋文艺”的名单受到批判,不过该片上映的时候,我们倒是兴致勃勃,其中几场戏记得很清楚,郭振清饰演的校长高举起考生长满茧子的手:“你录取了!”还有葛存壮饰演的老教师摇头晃脑地讲解“马尾巴的功能”,令人忍俊不止。葛老爷子演过很多小角色,“马尾巴的功能”恐怕是他很得意的一个。吕远、唐诃作曲的插曲《共大赞歌》既好听又有气势,很好地烘托了影片的主题,让我们以为今后的教育之路就这么走下去了。《共大赞歌》前半部分的女声出自郭兰英,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年好像并不常见郭兰英公开演出。 其他电影歌曲也有不错的,《南海长城》插曲《永远不能忘》、《春苗》插曲《春苗出土迎朝阳》、《艳阳天》插曲《万众一心奔向前》、《红雨》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长空雄鹰》插曲《金达莱》等等,都给当时的观众留下印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电影的政治倾向和创作手法或许可议,但音乐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探索应该得到敬重,特别是他们向民歌取材的传统,在如今继承下来的音乐人中应该不多了。 八、外国电影音乐 前些天和一位同龄的网友聊起电影,此君说他电脑里积攒了几十部世界名片,没时间也没心情看,言下不胜唏嘘。回想起我们的少年时代,当年的那些“世界名片”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的时光。因为有了这些友好国家的电影,那些年过得并不寂寞。 因为时间久远,早年看过的越南电影已经记不清楚了,好像看过《回故乡之路》和《琛姑娘的松林》,电影里的音乐没有印象了,只记得电影里的女兵、女游击队员个个是美女。与深受《南方来信》影响的老三届一代相比,越南电影以及电影里的越南战争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 阿尔巴尼亚电影看过很多,《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战斗的早晨》、《脚印》、《勇敢的人们》、《第八个是铜像》、《在平凡的岗位上》、《战斗的道路》……二战题材的阿尔巴尼亚电影尤其受到欢迎,“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深入人心,《宁死不屈》里的插曲《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也颇受哥哥姐姐们的好评。在这些电影中,我最喜欢《第八个是铜像》,欣赏优雅美丽的医生女儿,也欣赏它不同一般的叙事方式。当年的阿尔巴尼亚是欧洲的一盏社会主义明灯,跟我们特别友好,当然很快就不友好了。 罗马尼亚电影是我们那一代少年的最爱,《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和《巴布什卡历险记》的紧张、刺激、兴奋,至今难以忘怀。《多瑙河之波》、《爆炸》、《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最后一颗子弹》、《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都是当年的大片,看这些电影确实如过节一般。音乐传记片《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篇幅很长,里面有大量结构复杂的管弦乐和小提琴音乐,我们听得迷迷糊糊,也因此对古典音乐有了一点概念。1976年之后,《沸腾的生活》、《侦察英雄》、《复仇》、《橡树,十万火急》等罗马尼亚电影继续上映,我还记得《沸腾的生活》有一段主题音乐特别迷人。 当年放映的朝鲜电影最多,至少在30部以上。朝鲜电影跟中国电影类似,很喜欢在电影插曲上下功夫,《卖花姑娘》、《血海》、《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南江村的妇女》、《鲜花盛开的村庄》、《轧钢工人》等经典名片中的歌曲,悠扬悦耳,优美动听,极受国人好评,朝鲜歌曲中淡淡的忧伤味道,纯粹的抒情曲风是当年雄赳赳的中国歌曲中根本望尘莫及的,这让中国观众如获至宝,有很多中学毕业生带着抄满朝鲜歌曲的笔记本下乡插队,朝鲜电影中的歌曲成为70年代国人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人们可以公正看出,文化革命时代的中国文化虽有不足的方面,但决不是文化沙漠,而是领先于全世界的新文化(工农兵为文化主角)摇篮,是中国文化的高峰,同改革开放后的垃圾成山文化相比,文化革命文化文弥足珍贵。一句话,事实告诉人们,文化革命时代的文化光彩夺目,其思想和艺术水平,远远超过改革后的文化。这个论断也许有人不信,但可以反驳,如改革后哪出戏比样板戏强、哪个舞剧超过《红色娘子军》、哪部协奏曲超过《黄河》、哪首歌曲超过《大海航行靠航手》等等。 8、江青毁多于誉的原因 妖魔化一词流行于改革开放后期左翼话语,主要指右派为上台根据和合理而造谣中伤毛泽东和文革。说起受妖魔化最厉害的,笔者认为非江青莫属,江青堪为受妖魔化之最。江青多遭毁,里面除了右派之外,左翼内也有推波助澜者,令人深思。因此,探索一下江青为何毁多于誉是必要的 —是政权在江青的敌手中掌握,是政治立场所致。 江青是走资派及右派死敌,她坚持搞社会主义,站在人民大众—边,反对剥削者、压迫者,使赞同剥削者、压迫者的走资派及右派吃尽了她苦头,走资派及右派掌握政权后必然全力反对江青,恐其死灰复燃。 江青又是官僚阶级的死敌,如叶剑英为子女走后门遭江青批判,心实恨之。江青反走后门得罪了大批权贵。官僚阶级掌权也会全力反对江青,恐其死灰复燃。 江青又是知识阶级的死敌,旧知识分子靠旧文化吃饭,江青搞新文化无疑是断了他们的饭碗,他们—旦掌握话语权,自然极力贬批江青,维护话语权及文化霸权。 二是封建思想习惯助纣为虐。 中国封建制表面上被推翻了,但封建思想习惯依然存在。女人参政历为封建思想习惯所敌视,古代许多王朝灭亡皆怨女祸,对江青也是如此,大男子主义者们不论江青干什么都反对。女权主义江青的挑战了封建文化毒化的男人灵魂深处的自大,必然遭到反对。现代的封建遗老遗少也是江青的死敌。同时,许多女人出于妒忌(如朱仲丽)而反江青,也可算做封建思想习惯范畴。 三是性格所致。 江青性格外向,不会说假话搞中庸之道,不但得罪了敌人右派,也遭到—些左派误解,—些左派对江青求全责备,客观上参加了反江青的大合唱。 四是江青代毛泽东受难。 公正地讲,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江青是按毛泽东和党中央指示办事的,但由于毛泽东的开国领袖地位,—些人不便公开反毛泽东,就借反江青反毛泽东,江青是代毛泽东受难。 要正确看待对江青的评论毁和誉,必须学会用阶级分析方法。如果站在资产阶级及一切剥削阶级立场上看江青,江青是他们的敌人,所作所为罪大恶极,必然咒骂之;反之,如果站在无产阶级及人民大众立场上看江青,江青则是他们的朋友,所作所为不但不坏,而且很好,必然歌颂之。歌与咒都是由不同的阶级立场决定的。 江青毁多于誉是暂时的,妖魔化的根本原因是手中无真理,只能用靠权力和谣言欺世惑众,虽能得意于一时,但不可能持久,随着权力的瓦解,历史会恢复到她本来的革命家面目。 二〇一〇年十月二十三日晚五时于湖南初稿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41)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