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2 17:56:59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古彭万俟轩 - 小 + 大
(47)大型拖拉机 在人民公社时期,衡量一个生产队的经济实力,主要看机械化程度。所谓机械化程度就是指各种农业机械的拥有量,而在所有农业机械中,大型拖拉机是最重要的机械。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队是全大队最富的生产队,工分值也最高。我记得,1970年我们生产队就买回来一部常州产的手扶拖拉机,还焊接了一个拖车厢。这部手扶拖拉机从来不下田耕作,专一上路跑运输。生产队原有一辆马车,两头大马一头骡子,跑起来一阵风似的,铜铃铛咣啷啷直响。车把式的屁股斜坐马车前端,右手挥着鞭子,嘴里还“得儿驾,得儿驾”地吆喝着,飞一般越过一辆辆慢吞吞的黄牛大车,真是威风凛凛。但是,自从拖拉机买回来后,马车地位骤然下降,该轮到拖拉机手扬眉吐气了。每天一大早,浑身油污的司机,手拿着摇把,一步三晃地走到车子跟前,神气十足地摇起车子,眨眼间,车子便喷着黑烟蹿远了。有时司机还故意加大油门,突突叫着从马车旁边越过,惊得骡马恐慌地直向旁边甩头。由于拖拉机装得多,跑得快,让本来威风十足的马车把式,很长时间灰头土脸抬不起头来。 我们队之所以分值高,是因为我们队的副业多,来钱路宽。其中有一支常年不下山的石工队,为煤矿加工巷道石料;有一支平板车运输队,常年在火车站的货场搞装卸;有一支劳务队常年活跃在城里,包括在酒厂出酒糟,在徐州车站货场和徐州面粉厂扛大包;还有几个人常年在供销社干零活,为生产队带来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其他来钱路当然还有很多。比如,山上有近千棵杏树,每年麦收前后都能换来一笔钱;还有几十亩藕塘,生长的全是优质白莲藕,每年入冬都要出动十几个劳力,一冬天才能挖完。生产队几乎每天都要安排几辆平车,把白莲藕送到徐州袁桥交易市场。还有十多亩能排能灌的菜园,常年种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萝卜、白菜、莴苣、菜花等数十种蔬菜,公社驻地的集贸市场,常年有我们队的新鲜蔬菜出售。其他如花生、棉花等经济作物,也都是生产队很重要的收入来源。 1972年,我们生产队的工分值已经达到六分钱,一个劳力一天可以挣到六毛钱。到1976年,工分值已经达到一毛一,男劳力干一个月可以挣30多元。要知道,那时候的30多元,已经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当时,城里很多工人一个月还拿不到这么多。更重要的是,生产队的30元与城里30元相比,实际价值要高得多。那时候,生产队分配的粮食非常便宜,一斤小麦一毛一,一斤稻谷八九分钱,这个价格要比市场上低一半。集体经济壮大了,公共积累也随着逐年增加。我们队便利用这些积累陆续添置了很多农业机械。1974年新增一部手扶拖拉机,买回了两部脱粒机,还增建了一个灌溉站,添置了一台20吋的大水泵,并一次性购买两部柴油机,以方便距离电源动力较远的地方排灌。1975年,添置了两部割晒机,又买回一台小四轮。1977年夏天,队委会研究决定,现在咱们手里有钱,干脆买一部大型拖拉机。拖拉机分链滚(履带)、轮胎两种类型,大家商量的结果,认为还是买轮胎拖拉机比较实用,忙时可以下田耕耙,闲时可以上路搞运输。那时候,我们江苏省清江市就生产大型拖拉机,而且距离我们这儿不太远。但有人说,还是洛阳“一拖”的质量好,牌子老,信得过。为稳妥起见,生产队还请公社拖拉机站帮忙,去一个懂行的技术人员帮助把关。因为拖拉机站站长吴洪俭就是我们生产队的,一说就成。我父亲是队长,他亲自带队,会计带着现金跟随,他们三人一起乘坐火车直奔洛阳。后来我父亲曾向我详细讲述了这次去洛阳购买拖拉机的经过。 父亲说,他们当时是带着现金上路的。那时候还没有百元大钞,也没有50元的,最大面值的是10元一张。三万多元现金,差不多有七八斤种。现金一捆一捆的,都装在一个很大的军用背包里。会计负责保管,上车后把背包紧紧抱在怀里,生怕人家抢了去。我父亲说,你越这样越惹人注意,真有小偷的话早就盯上你了。会计一听更加害怕,说那怎么办?我父亲便拿出一条口袋,让他把背包装进去,然后扎上口,很随意地放在座位前面。父亲说,你不要老盯着它看,就当什么都没带。因为这条口袋黑乎乎、脏兮兮的,乘务员走到跟前时,似乎嫌脏,还用脚尖把口袋朝座位底下踢了踢。会计一看这情景,偷偷笑了。 拖拉机站跟来的技术员,以前来过洛阳,对这个地方很熟悉,所以下了火车就直接带着他们直奔拖拉机厂。真是“刘姥姥”初进大观园,刚踏入厂子大门就把他们惊呆了。父亲说,这家工厂真大,从前门到后门差不多有十里路,整个厂区比我们大队的地盘还大。已经装配好准备出厂的拖拉机,摆成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厂领导很热情,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一个副厂长说,现在的农村,来他们厂购买拖拉机的越来越多,这说明农村经济发展了,机械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了。看到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他们从内心里为农民老大哥高兴。为了让他们了解工厂的发展,厂领导还安排一个年轻人,领着他们参观厂房、车间、礼堂、食堂、学校和幼儿园,让他们长了不少见识。我父亲说,看到这么大的一个国营拖拉机厂,内心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父亲说,参观完,厂领导又让技术员带他们去仓库,详细介绍各种型号的产品和性能。因为自己就带着一名“懂行”的技术员,所以并没费什么周折,就把货定下来了。然后开票、付钱、验收,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等提了货,厂技术员还开着这台拖拉机,围着操场跑了好几圈。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工厂的售后服务搞得特别好,而且非常细致。首先配发了全套修理工具,还随货赠送一桶机油和50公斤柴油。提货发货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厂里技术人员驾驶拖拉机送货上门,一种是通过火车、轮船等运输工具免费把货发到就近的车站和码头。无论采取那种方式,厂方一律安排一名技术员跟随购货单位,亲临现场技术指导。 父亲说,跟他们一起前来的技术员姓周,我们都亲切地喊他“小周”。小周不仅驾驶技术娴熟,人也热情。他来到之后,先开着拖拉机下地试耕试耙,然后上路试车。在操作检验的同时,又口传面授,让生产队提前选好的机手尽快熟悉各种技能。当时我们生产队一共选了两名机手,因为他们此前都开过手扶和四轮,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很快就掌握了驾驶技术。 因为这台拖拉机是我们大队第一台大型农业机械,开回来以后,在全公社都引起了轰动。一个生产队能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农业机械,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生产队的经济实力。那时候我们队很“牛”,只要提“大拖拉机”,就知道说的是我们。公社召开流动现场会时,大队都要提前打招呼,调我们队的拖拉机“出差”。大小队干部站在高高的车厢里,很是威风。因为其他大队都是手扶拖拉机,有的甚至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跑,开着大拖拉机,当然十分光彩。 自从买回大拖拉机,在抢收抢种方面谁都别想跟我们比了。夏秋两季,我们生产队总是第一个完成耕作任务。当时有不少生产队经常向我们队求助,让拖拉机帮他们耕地。农闲季节,大拖拉机开始上路,每天都能收入一大笔钱。因为大型拖拉机装得多、跑得快,所以在运输市场上十分抢手。不少单位需要运货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们。 这部拖拉机为我们生产队创造了很多财富,大家都把拖拉机看成宝贝疙瘩似的。没想到,1983年实行大包干时,这台拖拉机却成了累赘,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那一年,上级采取“一刀切”办法,“不换脑子就挪位子”,强制推行“大包干”,一夜之间就把生产队的所有财产分光了。这些财产包括办公室、仓库、饲养场、灌溉站,还有耕地、牲畜、荒山、沟渠、果树,最后连农具都分个精光。除了打谷场的石磙、拉石暂时没人要,连捆大车的绳子、喂牲口的石槽也分得一干二净。两台手扶拖拉机、一台小四轮分下去没多久,就因为不好管理被卖掉了,每户分了好几百块钱。脱粒机、割晒机分下去后,因为在使用上出现矛盾,最后干脆折价给了个人。大拖拉机就一台,怎么分呢?最初大家的意见是老办法,留着公用。但是,第一年“问题”就出来了。开始耕地时,先耕谁的后耕谁的,大家吵成一锅粥。上路搞运输,钱谁来收,账谁来管,大家觉得交给谁都不放心。拖拉机手的工资怎么定,定多少合适,争了半天也定不下来。有人提出,干脆卖了分钱。可是,这台大拖拉机价值很高,不是哪一个农户说买就能买起的,所以很长时间闲置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没人管。最后还是公社拖拉机站站长吴洪俭出面,才解决了这个久拖不决的难题。 拖拉机站是“大包干”前的称谓,“大包干”开始不久,拖拉机站改成农机站。农机站站长吴洪俭是我们生产队的。他属于“亦工亦农”社有人员,多年来一直拿着生产队工分,参加生产队分红,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转正”。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由公社农机站把这台拖拉机买下来,条件是跟着去一名拖拉机手。那时候,“大包干”已经推行了大半年,生产队早已名存实亡,社员也不再受生产队约束了,谁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根本没人管、没人问。由于社员人身已经自由,站长提出的条件也就不算什么问题了,所以很快“成交”,拖拉机从此换了主人。这台拖拉机究竟卖了多少钱,我已经不记得,吴站长和我父亲也早已去世多年,没人知道具体数字了。 需要交代的还有那个去农机站上班的拖拉机手。“大包干”前一共两个机手,一个姓李,一个姓杨。那个姓李的机手,“大包干”后把生产队的“小四轮”买下来,正忙着搞运输。所以两个机手之间不存在竞争,结果姓杨的那个机手去了公社农机站。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农机站每况愈下,撑到2008年前后就解体了。几十台拖拉机被处理得一干二净,除了少数几个已经“转正”的人员外,其他的“社有人员”全部回家自谋生路。听说,农机站的房子后来也都处理给私人了,一度十分红火的农机站,成了历史的陈迹。 几年前,农机站的职工开始串联,他们说,原来公社的“七所八站”人员,包括良种站、农技站、水利站、土地站、交管站……每月拿着固定工资,唯独农机站没有,这不公平。他们凑了一笔钱,到省城南京去上访。没想到还真管用,后来上面下发文件,凡是“老农机”人员(1983年以前进农机站的),60岁以后按月发补贴,一个月105元。但是,“老农机”人员普遍不满。他们说,其他“站”的人都拿好几千,一样为国家出力流汗,只给他们105块,太少了。他们还说,这些钱先拿着,还得接着继续向上找,不给解决就闹,哪怕闹到北京也不怕! 在他们闹着要继续上访的同时,不少农民在背后说,你们为国家出力流汗,难道我们就没出力?凭什么你们按月有补贴,我们却没有?还是咱农民老实好欺啊! 2017年10月3日初稿 2017年10月15日定稿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冲浪篇】-(47)
下一篇:【冲浪篇】-(48)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