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网讲座10】—《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二)
2019年7月20日晚上八点毛泽东旗帜网举办了讲座。讲座的题目是:照相机、火车头和草根树皮——艾思奇《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二)。由毛泽东旗帜网站长时迈老师主讲。人民之声网特发出此讲座的文字稿,以供大家学习交流。
照相机、火车头和草根树皮 ——《大众哲学》的现实启示微信讲座(二)
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否等同于照相机 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反映,这叫做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是,能否把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作照相机呢?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指出,如果一定要用照相机来比喻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那么,倘若你摄影技术不过关,或者即使有技术,没有很多的摄影经验,或者即使有经验,摄影时马马虎虎,你也不能摄出正确的影像,也不可能摄出高超的摄影作品。 由此可见,即使是照相机,对客观事物影响进行反射,也需要有它的选择性,也需要摄影师的技术和经验。 何况,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照相机,并不像照相机照相那样简单、机械。 二、照相机是一次性取像的,而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则需要一个过程 即使是正确的认识,也要有一个逐渐完成的过程。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给我们举例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就有一个认识过程。起初因为它曾和我们配合抗日,中国人民就认为它是我们的友邦。后来呢,来了一个赫尔利大使,露骨地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反对中国人民,这时候中国人民开始看见它的本质了。赫尔利失败后,换了个马歇尔,一开始对国共两党采取“调停”的态度,促成了“一月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又觉得美国当局还有一部分比较好的人物。但是,日子久了,中国人民经过观察发现,国民党政府并没有认真执行“停战协定”,反而积极准备进剿解放区、挑起内战,而这时候美国政府不仅没有阻止国民党,反而不断给其以物质援助。这时,中国人民才认识了美帝国主义的全貌,它就是要扶植蒋介石独裁政府,将中国变为附庸于美国的半殖民地,而过去它与我们配合抗日,是为了与日本法西斯争夺在太平洋的霸权。另外,马歇尔当初摆出“调停”姿态,只是一种缓兵之计,是为国民党政府暗中准备内战而争取时间。艾思奇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逐步地才能达到比较全面的认识。 三、人的头脑中固有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也会发生作用,影响着人对新事物的认识 照相机拍摄照片,只能反射这一次拍摄的景物,不可能受上一次拍照的影响。比如,我们昨天用这架照相机拍摄了一场婚礼,明天又用同一架照相机去拍摄一场葬礼。虽然是同一架照相机,但是拍摄葬礼场面的时候,不会受婚礼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来源于人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但是,人们的思想、观点、立场,不光受到自己的生活实践的限制,还受本人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世界观的影响。例如,对于文化大革命,广大群众响应毛主席号召起来造官僚主义者和走资派的反,自然会觉得这是好事情,至少不会感到厌恶,而文革中受了一些冲击的当权派,或者因文革而未能出人头地的某些知识界学阀,当然会觉得文革很糟糕。然而,对于文革,并不是所有的老干部都反感。有些老革命,即使在文革中受过一些冲击,甚至遭遇过一些不公正对待,他们都能淡然处之,在文革评价问题上,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倾注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而不是个人得失问题。反过来,有些极力反对文革的人,在文革中并没有受到过什么冲击,有的人在文革中其实还参加过造反组织。还有的反文革的人,其实在文革时还是不懂事的小孩,根本没有经历过文革,仅凭自己的主观认定,就偏要反对文革。这也就是说,人的认识虽然是基于对客观外界的反映,人们的思想受个人的生活实践限制,但是人的思想反映现实,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机械地反映。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举了早先时代落后地区的人崇拜火车头的例子。火车的运行,乡下人常常用拖水车的原理来解释,以为车头上有什么人在推动车轮。更早以前,甚至以为推动车轮的是一个怪物,这个怪物藏在车头里,每年要用一个小孩子去祭它。这些解释,在他们自己想来倒很说得通,然而和火车头的工作原理却毫不相干,是这些人头脑里原有的迷信在作怪。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我们认识一切,都是在主观与客观的碰撞中实现的。 四、人的认识还需要借助望远镜和显微镜 普通的照相机,只能拍摄肉眼可见的东西。如果要拍摄广阔的场景,就要加上广角镜头。如果要拍摄远处的景物,就要加上长焦镜头。如果要拍摄太空,则需要天文望远镜。如果要拍照分子、细胞等微观世界,则需要显微镜。 毛主席曾经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考察资本主义、解剖资本主义所得出的结论,而且在尔后一百多年中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然而,主流和官方一方面高喊“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却把马克思主义抛在一边,去相信当代资本主义贩卖的新自由主义神话。他们也不想想,资本主义自己能说资本主义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吗?他们能直接告诉你要靠武力威胁来维持资本主义世界吗?这就好比一个大灰狼,它能告诉别人它的本性是吃人吗? 目前,中美两国正在打贸易战。人家美国说我们出口太多了,要求我们削减贸易顺差;同时,还说“市场换技术”是“强制技术转让”,今后再转让技术要收费了。另外,美国还提出了一系列苛刻要求。面临此情此景,中国主流媒体一再声称:哎呀,看看你美国,怎么搞的?咱们不是互利双赢吗?你这样做就不对了呀!资本主义理念不是主张公平竞争吗?新自由主义不是主张“优势互补”吗?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充当“世界工厂”,替你们制造服装等生活用品,怎么就“顺差太多”了呢?还有的主流媒体发声说,美国呀,你这样就不对了,搞摩擦、搞冲突,这不是“冷战思维”吗?如今世界的主题不是“和平发展”吗? 其实,这些主流媒体忘记了,20世纪前期世界上的“冷战”,难道不是资本主义阵营挑起的吗?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上,摩擦、冲突还少吗?哪一次摩擦、冲突不是美国挑起的?还有,主流媒体不懂得,资本主义竞争从来是不择手段、你死我活的,从来没有什么“公平竞争,互利双赢”。“改开”以来主流和官方所信奉的新自由主义那一套,只不过是骗人的,并不反映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情况和内在规律。多年来,主流和官方虽然拼命与资本主义世界“接轨”,却没有对资本主义世界进行认真的解剖、考察和认识。 因此,当今主流媒体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认识,是背离客观实际的教条,而不是合乎实际的正确反映。主流媒体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认识之所以与客观实际相背离,是因为他们不信马列,丢掉了认识资本主义世界时所必需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却相信美国散布的新自由主义神话,所以他们不能深刻认识资本主义世界。 五、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 用照相机拍摄景物,也可以站在不同位置上、从不同角度去拍摄。例如,我们拍摄黄山景色,可以使用强闪光灯,拍摄阳光之下郁郁葱葱的黄山;也可以使用逆光技术,拍摄夜景中神秘幽静的黄山;你可以从山下往上拍,表现黄山拔地而起、刺破青天的雄伟;也可以坐在飞机上俯视、航拍,拍出藏匿于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气象万千的黄山。但是,无论你怎样变换位置和角度,你拍出来的景物,本质上都是山。你不可能把高山拍成大海,也看不可能把一座山拍成一座庙宇。 但是,社会中的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出于不同的世界观,对同一事物,则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认识,可能是本质上的不同,或者对立。 艾思奇指出:“对于一件事物,由各种生活中的人看来,一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而每一种意见,都一定与各人自己的生活有关系。”我们看,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被压迫的劳动人民,那么被推翻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肯定不会高兴,而劳动人民感到自己的生活焕然一新,一定会扬眉吐气。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一场所谓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肆虐神州大地,打着重视社会实践的幌子,试图推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特别是推翻毛主席关于“反修防修,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地位,从而彻底否定文革。 其实,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指出,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都有各自的范围,因此各种人有各种人的实践,做商人的有商人的实践,做工人的有工人的实践。因为实践的范围不同,所以人们的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我们平时说“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指一个人的生活实践限制了他的认识范围。 我们说,艾思奇用“三句话不离本行”来做比喻,其实不够贴切,应该说是“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什么阶级说什么话”。 艾思奇向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不同的阶级,其社会实践不完全相同,其“检验真理”所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完全相同。这真是石破天惊的真理! 另外,艾思奇还有一个重要论点,很值得我们记取。他说:“社会上的真理,常常是由被压迫者把握着,而压迫者所说的话,常常是在骗人,常常不是真理。”这确实是既朴实、又深刻的道理。 当然,全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共同实践,并从这个实践中检验真理。但是,被压迫者对社会的要求,总是要改变社会的现状、总是前进的,因此总是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因此,要从全社会共同的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就要优先考虑被压迫人民的实践。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指出:“要把握真理,就得要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站在打破现状的被压迫者的立场上,只有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才能够与客观世界一致,才不会是主观捏造的见解。” 就拿文革来说,党内走资派、知识界的学阀,他们在文革前处于优势地位,文革中受了一些冲击,毛主席逝世后,他们重新处于统治地位。如果根据他们的“实践”来“检验”,那么“干部参加劳动”、“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肯定都不是真理。反过来,被官僚主义和学阀压制的“小人物”们,在文革中的实践肯定不同,由他们来检验“继续革命”理论,肯定认为是真理。那么对于后代人来说,哪一方面更可信呢?艾思奇告诉我们说:“真理常常是由被压迫者掌握着,压迫者说的话常常是骗人的。”艾思奇还告诉我们说:“要把握真理,就得要站在前进的实践的立场上,站在打破现状的被压迫者的立场上,只有这样,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才能够与客观世界一致,才不会是主观捏造的见解。” 六、实用主义的荒谬性 20世纪70年代末所谓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之后,走资派上台,邓小平执掌大权。上述这一大套哲学认识论,恐怕对邓小平来说,恐怕太繁琐了。于是,他祭出了他的“哲学两论”,一曰“白猫黑猫论”,也称“摸石过河论”,二曰“不争论”。邓小平的这个“两论”,概括起来说,就是实用主义。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里对实用主义是颇有一番研究的。艾思奇给我们举例说,在战争年代和灾荒年代,穷人没有粮食,有时候不得不吃观音土充饥。有时候,穷人没有办法,也可能吃草根树皮。实用主义就说:“拿来实验罢,先吃一吃看看。”倘若吃的人正是饥民,他告诉实用主义者说,草根比观音土好吃一些。那么实用主义就会宣传道:“这就是实验的结果,草根树皮是美味呀!你们穷人何不都去吃草根树皮呢!”艾思奇指出,实用主义的荒谬就在于,相对地有一点实用效果的道理,就认为是真理,这就是我们不能跟它走的重要原因。 其实,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出口可以换汇,这是真理,毛泽东时代也搞出口换汇。但是,把出口换汇变成“外向型经济”,这就是实用主义了。 引进必要的国外先进技术,照理也不错,毛泽东时代也引进。然而,把引进技术变成“造不如买”,还认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实用主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