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3 06:43:50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11)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经验 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两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 其中一个是孟什维克和喜欢孟什维主义的人的观点。这些人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要求权力留在资产阶级手中。他们的论点是,由于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并集中生产资料(特别是农业方面),所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还不成熟。他们提出无产阶级应该等待一段时间,直到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将给国有化所有生产资料和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因此,孟什维克完全反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并推行社会主义建设方案。 另一种观点是由布尔什维克党内一个被称作“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团体代表的。他们的立场是,应该夺取权力并立即国有化所有生产资料,包括剥夺中小农民和其他生产者。这些“左派”共产党人要与农民对抗,赶走革命的主要盟友。 列宁在反对这两种倾向的斗争中,为社会主义建设制定了正确的道路。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方面可概括如下: a)无产阶级不应该放弃夺取政权的机会,而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夺取政权。等待只会意味着资本主义会继续前进,从而毁灭数百万中小型个体生产者。 b)应将工业生产资料没收并转化为公共财产。 c)中小型个体生产者应逐步组织生产合作社,即大型农业企业,集体农场。 d)工业要最大限度地发展,集体农庄应建立在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不应该没收集体农庄的财产,而应该慷慨地供应它们一流的拖拉机和其他机器; e)买卖交换,即商品生产应保存一定时期,因为农民不会接受城乡之间任何其他形式的经济联系。然而,贸易只能通过苏维埃——国家,合作社和集体农庄互相交换。应当全面发展贸易,并把各种类型的资本家从贸易活动中驱逐出去。 在这五点中,头两个步骤,夺权和大工业国有化在前几个月就完成 了。但是,由于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处于面临敌人全面攻击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能立即采取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进一步步骤。由于内战,国家面临生存危机。为了面对这次全面进攻,党必须动员全国打击敌人。采用了一套叫做“战时共产主义”的紧急措施。 在战时共产主义下,苏维埃政府除了接管大规模工业外,还接管中小型工业;国家垄断粮食贸易,禁止私人粮食买卖;建立了余粮征集制,在这种制度下,农民的所有剩余产品必须以固定价格卖给国家;最后,所有阶级都必须义务劳动,对资产阶级实行强制体力劳动,从而让工人在前线承担更重要的责任。然而,“战争共产主义”这一政策是满足战争需要的临时政策。它动员全体人民参加战争,从而在 1920 年底打败了所有外国干涉分子和国内反动派,并保障了新苏维埃共和国的独立和自由。 从 1921 年起,俄国的局势又出现了转变。在内战胜利后,任务必须转向和平的经济恢复工作。为此,政策从战争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由此,停止了强制征集农民的余粮,重新允许私人贸易,允许小私有者开办小企业。这是必要的,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措施已经走得太远了,并且被党的群众基础的某些部分特别是农民所厌恶。然而,托洛茨基派强烈反对新经济政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倒退。列宁在 1921 年 3 月的党的十大会议上反击了托洛茨基主义者,并说服大会改变政策,新经济政策随即被采用。他在 1921 年 7 月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前向共产国际提交的 《关于俄共策略的报告》中进一步对新经济政策的正确性进行了理论证明。新经济政策一直持续到 1925年,当时的第十四次党代会决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下一个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阶段。 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当时还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产值占到三分之二,工业产值只占到三分之一。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不依赖帝国主义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必须首先注重社会主义工业化。用斯大林的话来说,“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变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所需机器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基本要素”。因此,重点在发展重工业,这将为其他工业部门和农业生产机器。 这项政策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不依赖帝国主义的强大工业基地。它也使社会主义基地在二战时得到了捍卫。工业比最先进的帝国主义国家快几倍,这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整个工人阶级全心全意参与增产。当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一场非常严峻的经济危机中陷入困境的时候,社会主义工业正在毫无疑问地前进。 但由于特别重视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中忽视了农业。因此,在工业生产增长 9 倍以上的时期,粮食产量甚至没有增加五分之一。这表明农业的增长与工业相比非常低。在工业内也是如此,重工业的增长速度远快于轻工业。毛在他的《读社会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批评了这个重要问题,并呼吁让工业和农业同时增长。在工业内部,他呼吁同时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这一过程的第一步是在新经济政策恢复期,在中小农中形成了第一批合作社。然而,由于富农的抵制,合作社没有太多进展。此外,富农已经采取了积极反对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立场。他们拒绝向苏维埃国家出售他们的多余的粮食。他们用恐怖主义反对集体农民,反对农村党员和政府官员,烧毁集体农庄和国家粮仓。 1927 年,由于这种破坏,收获的市场份额仅为战前数字的 37%。因此,党在那一年决定发动攻势打破富农的抵抗。通过依靠贫农和联合中农,党的粮食收购工作取得了成功并推进了集体化进程。然而,重大进展是在 1929 年底。 1929 年以前,苏联政府奉行限制富农的政策。这项政策的作用是阻止富农阶级的成长,一部分富农无法承受这些限制的压力,被迫停业并破产。但是这个政策并没有破坏作为一个阶级的富农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灭富农。这个政策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仍然薄弱,无法取代富农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时是必不可少的。 1929 年底,随着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发展,苏维埃政府从这项政策大幅改变,转向将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消灭的政策。它撤销了关于允许租用土地和雇佣劳工的法律,从而剥夺了富农的土地和雇工。它解除了禁止没收富农财产的命令。它允许农民把富农的牛、机器和其他农场财产收归集体农场。富农因此失去了一切生产资料。正如 1918 年资本家在工业领域被剥夺时那样,他们也被剥夺了。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富农的生产资料没有落入国家手中,而是落入农民手中,组织在集体农庄里。 这项政策是按计划分步实施的。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规定了不同的集体化程度,并确定了完成集体化的目标年份。拖拉机、收割机和其他农业机械的生产增加了很多。第一年,国家给集体农庄的贷款增加了一倍。把选出的 2.5 万名具有阶级意识的产业工人派往农村来帮助实施这一计划。尽管存在一些错误,集体化进程迅速迈向成功。到 1934 年,该国农作物总面积的 90%被纳入了社会主义农业,即国营农场或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的全过程是无产阶级联合贫农和中农打败富农的革命。 这场革命一举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根本问题: a)它消灭了该国人数最多的剥削阶级,富农阶级——资本主义复辟的中流砥柱 ; b)它把全国人数最多的劳动阶级,即农民阶级,从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个体农业道路,引向了合作化、集体化的社会主义农业道路上; c)它为苏维埃政权提供了一个农业社会主义基础——这是国民经济中最广泛和最必要但最不发达的部分。 随着集体化运动的胜利,党宣布了社会主义的胜利。1933 年 1 月,斯大林宣布:“社会主义在全国各个经济部门的胜利废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1934 年 1 月,十七大报告宣称:“社会主义经济的社会形式结构——现在具有独特的影响力,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唯一领导力量。“1936 年以及后来的政治报告提出宪法时,后来反复强调没有任何敌对阶级。 俄国经验的错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国际无产阶级,特别是所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斯大林在其着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试图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探索。然而,他没有对俄国的经验做出自我批评的分析。后 来,毛对俄国的经验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实践中和斯大林的表述中的某些错误。 毛泽东在俄国经验中指出了以下主要错误: 1)不重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这体现在两种所有制的长期共存—— 一方面是全民所有制,例如国营工业和国营农场,另一方面是集体所有制。毛泽东认为,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长期共存,必然会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实现从集体所有制到全民所有制的转变。 2)不重视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指出,在早期阶段,苏共采用了群众路线,但之后,苏共对群众的依赖程度降低了。强调的是技术和技术干部,而不是政治和群众。 3)忽视阶级斗争。在集体化过程取得成功之后,对继续阶级斗争的重视不够。 4)重工业与轻工业的的失衡和工业与农业的失衡。 5)对农民的不信任。毛泽东批评俄国政策对农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除了从斯大林和俄国的经验中吸取这些教训外,毛泽东还从中国的经验中学习,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第二十二章 对托派及其他机会主义者的斗争 在整个俄国革命时期,甚至夺取政权之后,布尔什维克的路线都不得不与各种机会主义路线进行斗争。其中最重要的反马克思主义潮流之一是托洛茨基主义,以其创始人列昂•托洛茨基命名。托洛茨基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员,他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分裂之时,站在孟什维克一边。后来他试图形成一个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倾向都不相同的集团,甚至将自己描述为将这两个集团联合起来的“中间派”。二月革命成功后,他因他的错误而受到批判,并成为布尔什维克党党员和党的中央委员会成员。十月革命后,他担任外交委员(1917-1918)和陆海军人民委员(1918-1924),后因为他的机会主义和宗派活动而被撤职。 托洛茨基主义发挥了很大的破坏性和宗派性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斯大林率领党同托洛茨基主义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斯大林在《列宁主义还是托洛茨基主义》中概述的托洛茨基主义的三个具体特征是: 1)不断革命论:根据这个理论,托洛茨基提出无产阶级应该在没有农民帮助的情况下迅速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他反对任何关于工农民主专政的说法。因此,他拒绝了农民这个无产阶级最强大的盟友。这个理论看起来非常“左”,实质上意味着背叛革命,因为没有农民,无产阶级就没有成功的希望,革命一定会以失败告终。这一理论的另一个方面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对于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是必要的。他的不断革命理论也是一场世界革命理论,它提出革命虽然要在一国范围内展开,但革命者应立即努力将其推广到其他国家。这个建议再次表现得很“左”,但实际上意味着一个非常失败的观点,反对在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列宁在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理论于 1905 年革命出现时立刻反对这种理论,当时托洛茨基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势力的一部分。然而,在十月革命之后,托洛茨基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党并成为其领导成员之一后,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党必须在不同时刻与它进行斗争。 第一次是革命后,在与德国和平谈判期间。托洛茨基根据他的理论要求战争继续下去,因为他认为这将推动德国的革命形势并帮助德国革命成功,而一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比巩固俄国革命更重要。列宁和斯大林强烈反对这一论点,但必须召开特别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来讨论和批判这种观点。 这一理论的另一个例子是托洛茨基反对派反对采用新经济政策。作为工农联盟的敌人,他觉得新经济政策只不过是一种倒退。他不认同保留工农联盟和给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的必要性。党不得不在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再次反对和批判这种观点。 第三个例子是在从新经济政策转向社会主义工业化时。当时托洛茨基与其他人一起提出在一个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基于托洛茨基“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理论的这一提议意味着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败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态度,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成功后才能在俄国建成社会主义。1925 年,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反对这一观点。 2)托洛茨基主义的第二个特点是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党派原则。托洛茨基反对民主集中制和列宁主义政党的观念。在孟什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分裂时,他一开始就支持孟什维克。甚至在 1912 年的晚些时候,他联合了取消派和召回派这样的机会主义倾向组成一个名为八月集团的派系。托洛茨基假装成为一个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联合起来的“中间派”,实际上他完全支持孟什维克,并与他们共同努力。列宁在斯大林等人的支持下反对这个机会主义集团。 1923 年,当列宁生病时,托洛茨基利用领导层的分歧要求取消党内所有民主集中制的规范。他团结各方反对派人士,制定《四十六人反对派宣言》,要求共产党内各派和团体的活动自由。派别主义的要求也被打败了。 然而,托洛茨基对“自由”和“民主”的要求是完全机会主义的,并且取决于他是否处于决策的位置。因此,当他在 1920 年作为决策中心时,托洛茨基提出了工会的“军事化”并使他们接受军队的纪律。他反对把民主推广到工会和工会组织的选举。列宁,斯大林和其他同志领导了与这种观点的斗争,并断言工会应该将他们的所有活动建立在说服方法的基础之上。 3)托洛茨基主义的第三个特点是反复对布尔什维克领导层进行虚假宣传。托洛茨基在最初阶段集中全部对列宁的攻击。斯大林后期成为各种诽谤的焦点。 在公开辩论之后,托洛茨基无法成功赢得党的支持,他开始秘密阴谋活动。 1926 年,他组织了一个非法出版和暗中宣传的秘密派别。这件事被发觉了,他终于被赶出了党。他移居国外,但继续保持与党内其他宗派分子的联系。 1929 年,在政治局成员布哈林的领导下成立了另一个团体(右派反对派),反对反富农的斗争和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这条路线也被击败了。 然而在三十年代,托洛茨基主义不再是工人阶级内部的政治潮流。它放弃了公开传播反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尝试,转而采取秘密活动。托洛茨基和苏联高层的托洛茨基分子与外国情报机构建立了联系,并开始制定暗杀党内领导核心并篡夺党的领导的计划。作为这一计划的一部分,基洛夫同志,在斯大林领导了党以后,于 1934 年被谋杀。随后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了主要的共谋者,其中许多是中央委员。他们在公开审判时承认了他们的罪行,许多人被判处死刑并被处决。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