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08 07:45:36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印度毛主义共产党对新党员的培训资料(20-16) 第二十七章 毛泽东的哲学 毛泽东关于哲学的著作,旨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党的干部和群众,改变他们思考和实践的方式。毛泽东本人是一个热心学习哲学的学生。当他拿到关于哲学的书时,他会集中精力阅读这些书。由于早期俄国留学归来的教条主义者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一直渴望把党的学习和教学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 方法,适用于全党干部、积极分子和广大群众。 认识论:最重要的是毛泽东关于认识论的教导。他的一篇重要著作是《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虽然它的讲座只花了两小时,但是毛说,他是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写的。毛泽东解释说, 中心问题是,知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来自社会实践,而仅仅来自社会实践。真正的知识或正确的思想来源于三种社会实践——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理论依赖于实践。毛泽东说,理论不通过实践来衡量和检验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理论改变了实践,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实践,更多的知识的得以转化和获取。没有人生来聪明,或生来愚蠢。知识不能先于物质经验,没有人能够在实际工作之前成为专家。 毛泽东解释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它从感性知识、感觉感知和印象阶段开始,人类最初只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即事物的外部关系。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在实践过程中引起人的感知和印象的事物会被多次重复,然后大脑在理解过程中发生突然的变化(飞跃),形成概念。概念不再是事物的现象、部分的方面和外在的关系,而是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在关系的把握。概念和感觉之间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质的差 异。概念知识或逻辑知识或理性知识是一个比感性知识阶段更高的阶段。 这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认为理性的知识可以在没有人首先体验和获得感性知识的情况下发展是愚蠢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感性知识仍有待于发展为理性知识。这意味着感性知识应该深化和发展到理性知识的阶段。 然而理性知识的获取本身并不是目的。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重要的是把一切知识付诸实践。正如毛泽东所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辩证法,特别是对矛盾的理解和运用。对矛盾的理解和运用,几乎贯穿于毛泽东的分析和著作的各个方面。他的主要著作是《矛盾论》,这是毛泽东 1937 年 8 月在完成《实践论》一文之后写的一篇哲学论文,两篇著作的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当时党内教条主义思想的严重错误。这篇论文最初发表于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两次讲座。 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著作是列宁对矛盾进行深入研究的继续。列宁把矛盾称为“辩证法的盐”,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进一步断言:“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 这些“说明和发挥”是毛泽东二十年后完成的。毛泽东的著作是对矛 盾认识的飞跃。他对矛盾问题作了详细的考察,并加以澄清,使之易于理解,便于任何人使用。 首先,他主张对立统一的规律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此也是思想的根本规律。 他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根据这一原则,矛盾存在于每一个对象、每一个思想的所有过程中,并从头到尾始终存在于这些过程中。 进而他提出出了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根据这一原则,每一个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毛泽东在这方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对立。毛指出,对立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因此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对立面的斗争是永无止境的,是普遍的、绝对的。 毛泽东在分析中经常提出和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对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认识。根据这一原则,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之一必然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在任何一个过程中,如果有一些矛盾,其中一个必须是主要矛盾,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而其余的则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因此,在研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时,必须尽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一旦掌握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同样,在任何矛盾中,矛盾各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时,它们似乎处于平衡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不均衡是基本的。在这两个矛盾的方面,一个必须是主要的,另一个是次要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本质主要取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即占主导地位的方面。 毛泽东在分析中始终重视对主要矛盾的理解。因此,在他对中国社会的分析中,他总是分析主要矛盾。这是对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的一种进步,当时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并没有特别深入地分析一个国家或革命的主要矛盾。但是,毛泽东认为,除非我们研究一个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否则我们将陷入抽象之 中,无法具体地理解矛盾,因而无法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很重要,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矛盾力量的不均匀 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均衡发展的,因此有必要认识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地位的变化。只有了解了矛盾的各个阶段和这些矛盾的变化过程,革命党才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决定自己的战略和策略。 最后,毛泽东澄清了矛盾中的对抗问题。毛泽东认为,对抗是对立面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因此,对抗性的公式不能应用于一切场合。有些矛盾的特点是公开对抗,有些则不是。从事物的具体发展来看,一些本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发展为对抗性的矛盾,而另一些本来是对抗性的矛盾则发展为非对抗性的矛盾。斗争的形式因矛盾性质的不同而不同。非对抗性矛盾可以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对抗性的矛盾则需要非和平的手段。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又回到了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的矛盾问题上。他强调,尽管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认为中国社会不再存在矛盾是错误的。他指出,现在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必须用镇压来处理。另一方面,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以非对抗性的方式来处理。毛泽东始终强调要正确处理矛盾。他指出,如果不正确理解和处理矛盾,就会有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第二十八章 毛泽东论党 从毛泽东接掌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起,他就为在真正的列宁主义路线上发展党作出了一切努力。由于早期错误路线的统治,特别是王明的第三条“左”倾路线,在党的运作中存在许多偏差。由于宗派主义的理解,民主集中制的运作没有适当的规范,两条路线斗争的方法也是完全错误的。决定是不经协商便作出的,党的干部没有参与制定决定,全会和其他会议被操纵。两条路线的斗争没有公开进行,另一种观点的代表受到骚扰和惩罚。由于教条主义,也没有实行群众路线。毛泽东试图纠正这些偏差,并建立适当的论坛和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毛还澄清和发展了许多组织概 念。他还试图纠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中产生的某些错误认识。 民主集中制:毛泽东试图纠正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偏差,这从他对民主集中制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显然是“先民主后集中”。他从许多方面解释了这一点:“没有民主,不可能有正确的集中”,“我们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制。无产阶级的集中,是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是基于他对集中制首先是正确思想的集中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同志们就必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不是把它封死在自己的心里。只有在最充分民主的情况下,同志们才能自由地说出他们想说的话,甚至发泄他们的愤怒。因此,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正确地总结经验。没有民主,没有群众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方法。但是,有了无产阶级民主,就有可能在集中正确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理解、政策、计划、指挥和行动的统一。这是集中统一。 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党的运作。他扩大了对管理无产阶级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认识。毛泽东认为,没有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巩固。没有广大人民的民主,无产阶级专政就不可能巩固,政权就不可能稳定。没有民主,没有群众的动员,没有群众的监督,就不可能对反动派和坏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也不可能有效地改造反动派和坏分子。毛泽东是在苏联现代修正主义兴起后提出这些观点 的。他认为苏联没有动员群众行使无产阶级专政。他还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内部最高层修正主义倾向的上升,并认识到防止这种趋势的唯一保障是下级干部和群众的主动和警惕。 毛泽东在一九六二年一月的讲话中说:“在我们国家,如果不充分发扬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不充分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制,就不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的集中制。没有高度的民主,不可能有高度的集中,而没有高度的集中,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我们的国家,如果不建立社会主义经济,那会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会变成南斯拉夫那样的国家,变成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会转化成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会是反动的、法西斯式的专政。这是一个十分值得警惕的问题,希望同志们好好想一想。” 两条路线斗争是党的组织原则的另一个方面,毛泽东在这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理论。毛泽东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把党内错误的观点看作是社会上外来阶级的反映。因此,只要阶级斗争在社会上继续下去,它就一定会在党内的思想斗争中反映出来。他对这些矛盾的态度也不同。他把它们看作是最初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应该通过“坚决斗争”加以 纠正。我们要给与充分的纠正错误的机会,只有在犯错误的人“不悔改” 或“更加错误”,矛盾才有转化为对抗性的可能。 这是对斯大林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观点的修正。斯大林反对通过党内斗争纠正错误趋势的任何企图。他说,这种企图是“用党内思想斗争的方法来‘战胜’机会主义分子的理论”,他认为这是“一种腐朽而危险的理论”,“它有使党麻痹和害慢性病的危险”。这种说法拒绝接受党内存在非对抗性矛盾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把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看作是对抗性的矛盾。 毛泽东借鉴同样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内斗争的方法。“一切党的领导人员都要发扬民主,让人讲话。界限是什么呢?一个是遵守党的纪律, 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另一个是,不准组织秘密集团。我们不怕公开反对派,只怕秘密的反对派,这种人当面不讲真话,当面讲的尽是些假的,骗人的话,真正的目的不讲出来。只要不是违犯纪律的。只要不是搞秘密集团活动的,我们都允许他讲话,而且讲错了也不要处罚,讲错了话可以批评,但要用道理说服人家。说而不服怎么办:让他保留意见。只要服从决议,服从多数人决定的东西,少数人可以保留不同意见。” 因此,毛泽东的观点建立在明确的基础上,只要社会上存在阶级斗争,就必然存在党内的阶级斗争,即两条路线的斗争。因此,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公开进行这场斗争,是正确的。因此,毛泽东通过对两条路线的斗争概念的认识和贯彻,试图对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提出一种正确的辩证方法。 群众路线:毛泽东另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领域是群众路线。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党同群众联系最密切基本认识出发,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的概念发展到了一个质的新水平。在哲学层面,他展示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方面。在政治和组织层面,他展示了这是正确政治路线的基础,也是党内关系的基本组织路线。 毛泽东解释说,在党的实际工作中,一切正确的领导都必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正如毛泽东所说,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为了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毛泽东解释说,在一个组织或一场斗争中,必须有正确的领导班子和群众的关系。党要把积极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领导核心,把领导核心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如果不这样做,党的领导就会变得官僚化,脱离群众。还必须使领导层不满足于仅仅发出笼统的呼吁。笼统的呼吁必须跟进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到适当执 行。“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 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这样,毛泽东就把群众路线解释为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法。 最后,毛泽东说,群众路线不应只从党对群众的领导的角度来看待。事实上,毛泽东也强调群众路线在党内关系中的应用.因此,他也把它看作是一种组织路线。毛泽东指出,要确保路线真正从群众中来,特别是真正到群众中去,不仅要党和党以外的群众(人民)密切联系,首先要联系党的领导班子和党内群众(干部)。因此,毛泽东指出,保持党的上下两级的密切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党内关系的任何分裂,都会造成党的领导和群众关系的脱节。这将有悖于群众路线的实施。 |
责任编辑: |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