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译丛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译丛 > 文章

《我们全都要》全集译者感想

时间:2020-02-23 08:08:21    点击: 次    来源:巨浪Billow    作者:佚名 - 小 + 大

《我们全都要》全集译者感想


编者:本文是译者感想。

1、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它成功地塑造了整整一代工人的形象。作者把他接触过的大量工人,糅合成了本书的主人公“我”。整本书都是通过“我”的自述来叙述的。“我”的姓名在书中从未出现过,“我”是整整一代工人的典型化身:出身南方乡下,在战后的经济繁荣与高速工业化中,“我”生活的南方乡村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在城里念完了中学,上中学的时候,现代化的城市生活让“我”大开眼界,“我”产生了辍学搬砖的念头,但在父母的影响下,“我”还是念完了技校,虽然技校里教的东西都没什么用。技校毕业后“我”就到北方打工,“我”曾做过到了北方就能发大财的美梦,但是,“我”到处漂泊,换了许多工作,最后发现,不管做什么,“我”都不可能发达,“我”天天干苦活累活,却总要被老板剥削,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下去了……
按照作者所属的那个流派的说法,“我”所代表的那种工人叫做“大众工人”,“大众工人”缺乏专业技能,流动性极强,工作极不稳定,四处漂泊,与传统的工人组织(共产党、社会党、工会)极为疏离,对任何一种产业、行业都缺乏认同感。当然,“大众工人”是否真的具有工人主义认为的那种革命潜力、它是否真的能成为革命的主体,那是另一个问题;但我感兴趣的是,“我”的生活经历,与珠三角乃至沿海与内陆工业区的大量工人高度相似,既然“我”那一代人能够突然迸发出巨大的能量,那么,现今的中国工人缺的或许只是一个契机。

2、从私德来讲,“我”远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甚至也算不上一个“好工人”:工作中总是千方百计偷懒耍滑,还跟朋友的老婆搞暧昧。“我”平时对政治是完全冷漠的,“我”没有接受过任何政治教育,但是,为什么在斗争爆发后,“我”的态度会突然转变,一下子就积极参加了呢?
作者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直接的描写,或者说,作者没有让主人公直接讲出自己的想法。读完全书后,我的想法是:工人并不是因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才会反抗,而是因为他们早就对资本主义忍无可忍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对人的异化,是与人的天性相悖的——劳动成果不断被老板剥削;漫长而又难以忍受的劳动;无时无刻的精神驯化,带来了无处不在的苦闷与压抑,“我”在弄到长假后,惊觉自己居然不知道该干嘛才好了。所以,当“我”发现,周围开始有人起来拒绝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倍感压抑的工作后,作为一个没有被资本主义统治秩序驯服的工人(在前面四章,“我”就通过各种方式来反抗,当然,这些反抗都还是个人的、觉悟很低的形式),“我”自然会积极起来响应。工人在反抗中产生了初步的阶级觉悟,在此基础上才会对马克思主义(或其它思想)产生兴趣。

3、任何一个有抱负的作家都有“文以载道”的念头,本书作者也不例外,他作为一个政治流派的积极参加者,自然也想通过自己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他的手法有时不太高明,生硬插入的说教太多。比如在第六章里,“我”突然冒出了一大段关于工资、剥削与劳动的议论,这就显得太生硬了。那段议论虽然很通俗,并不“学术化”,但也不太像是一个刚刚觉醒的工人能讲得出来的。当然,也许此时的“我”已经接受了一定的政治教育,懂得了一些理论。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手法还是不高明的。

4、书里讲的这次大斗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全厂同时罢工,而是先从某个工段、某个车间开始,由于现代企业已经形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停工,都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整个企业的生产计划,所以,菲亚特工人采用了让不同工段、不同车间、不同岗位、不同厂区的工人轮流地、间歇性地罢工或主动限产,反复打乱生产计划,撇开党和工会,独立自主地进行组织,不断地把越来越多的工人吸引到斗争当中,最后终于使全厂瘫痪。这种行动思路值得借鉴。
然而,在剧烈的爆发之前,肯定经历了一段酝酿、发酵、最终爆发的过程,但作者没有写这一段,也许是因为“我”入厂时间太短,进厂三个月就碰到爆发,所以作者也就不写了。

5、书中多处明确提到工人自己控制生产的决心,许多工人都提出了自己控制劳动速度、修改劳动计划的要求,但是,这里却暴露出了作者所属的那个流派的一个矛盾。
“我”反复表示自己厌倦劳动,痛恨劳动,劳动是有害的,这有合理的一面。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把工人异化为机器,主管为了提高产量,拼命延长劳动时间和加大劳动强度,工人苦不堪言。但是,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使工人苦不堪言,工人才想自己控制生产,由自己来制定生产计划,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想法,再往前一步,当工人试图控制整个工段、整个车间、整个企业乃至全国的经济时,那就离夺权不远了。事实上,书里的工人在斗争进入高潮后,也确实产生了夺权、并且用某种东西来取代资本主义的想法。当然,具体怎么取代,书里并没写,估计工人自己也没想得太仔细。
然而,工人主义后来却提出了“拒绝工作”战略,作者在后记中认为,现代科技已经使大部分劳动都可以用机器代劳,对于工人生活而言,工作已经不再必要,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消费、资本积累的循环才需要工作,所以,工人主义号召工人拒绝工作,企图以此来制造社会危机。但是,很明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根本不可能达到这种水平,“拒绝工作”战略的前提明显是错误的,它只能导致先进工人失去对生产的控制。
6、在最后一章里,工人在同警察战斗时,很奇怪地,推动工人战斗的感情不是愤怒,而是欢乐:工人们因为长期的斗争而产生了同仇敌忾的感情,感觉到了自己的强大;工人们真切地感到,某种新生活就在眼前,似乎只要再丢出一块石头,就能打破这种苦闷和压抑的生活。因此,这种暴动,是一种发自本能的、狂欢节式的暴动。
但是,正如本书的结尾一样,这种狂欢式的、缺乏组织的暴动,不可能战胜冷酷、高效而有组织的资产阶级镇压机器。要靠这种暴动战胜资产阶级镇压机器,唯一的可能就是“全国同时起义”,但这样一来,在战略上就跟无政府主义没有区别了。
所以,工人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超出无政府主义的水平,尽管意大利工人阶级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这段时间里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性,并且几乎使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停摆,但工人主义无法给工人阶级提供正确的领导,不能挑战改良主义工人政党(共产党、社会党)的领导地位,最终被资产阶级国家和改良主义联手打败了。宝贵的十年就这样过去了,整整一代觉悟工人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7、尽管作者所属的那个流派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但是,这并不会影响这本书的价值:它真切地记载了整整一代工人是如何觉醒起来、投入反抗的。我认为,就算它只有这一个优点,也能给中国工人阶级提供启发和教益,所以我才把它译成了中文。

知乎原文地址:https://zhuanlan.zhihu.com/p/36947576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我们全都要》第二部 第十章 暴动

下一篇:要成为马克思列宁毛主义者,就要发动和发展人民战争,直至共产主义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