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说文革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说文革 > 文章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毛主席和文革

时间:2019-10-09 12:40:0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毛主席和文革


尽管毛主席离开我们几十年了,但是他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淡化以至消失,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社会无论怎么变,首先都不可能抹掉毛主席开国领袖的印痕。
毛主席晚年说过自己的两件大事及其遗产——开国是第一件大事,遗产是未完成台湾的统一,第二件大事是文革,遗产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谁胜谁负的任务没有完成。作为他身后的两大政治遗产,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
文革已经成为历史,对于这样一个有争议的历史时期,后人是有研究和再认识它的自由的。现在回过头去看第二份遗产的文革,我在斟酌思考一番之后,我的看法是,文革发生是必然的。
诸葛一生唯谨慎,却冒然误用了马谡失了街亭。毛主席一生恒于星火燎原,积小成山,却为了理想,在晚年走了一条冒险之路。毛主席从青年时代认识和改造社会开始,就善于从一点点做起,从来不怕对手的强大,坚信只要善于积少成多,且坚持下去,就有战胜它的可能。
从毛主席一生来看,体现他这一思想的业绩很多很多。比如,他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从一个个地从教育人做起;攻打长沙失败,就转向井冈山建根据地,以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游击战,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一部分;抗战中,在亡国论和速胜论之中,写出了《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毛主席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著作,不怕弱小,只要能持久以恒,没有不成功的。解放战争,原本五年解放的预期,也是实际三年完成的一种持久思想的表现。
建国后,疾风暴雨式的革命过去了,和平建国时期开始了,毛主席也从中年一年年地步入老年。进入和平时期,党内和社会上的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逐渐冒头,由于社会主义的新生性,人们头脑里还继续存留的是私有制的旧社会里的文化思想,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刚刚开始起步,力量弱小,无法与历史惯性极大的私有制文化(在中国,这种私有制文化大部分是封建文化和一部分资本主义文化)相抗衡。
一种社会制度的最终确立和巩固下来,是必须要由与之相应的文化做基础来支撑。社会主义制度也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文化来支撑,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必然会在私有制文化的侵染和破坏中无法坚持下去,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只能归于失败。
建国后,在改造私有经济建立公有经济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文化领域里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三反五反运动,社教运动,四清运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目的都是要把人们头脑里的旧的思想文化剔除,装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应当说,改造很有成效,涌现了一批代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模范,最具典型的有王进喜,陈永贵等,其中最具有社会教化意义的是代表人物雷锋。在这一批批的典型代表人物中,几乎都是来自于工农阶级,因为他们最不愿再回到旧社会,最欢迎社会主义,相反,在干部官僚、知识分子中,却较少涌现出典型人物,他们多数还是喜欢高高在上于群众。
到1966年,经过17年的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已经具备了雏形,形成了有生力量,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生长,那些害怕或者反感新生事物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抵制力量也同时在增长,反映到政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尖锐化,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是不可避免要出现的。
由于干部的组织纪律的约束,反对和抵制社会主义还不敢公开化,但是与干部官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群体利用学术自由和话语权,首先在文化领域表现了出来。历史事实也是如此,《海瑞罢官》及《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交锋引燃了文革。
现在看文革,文革决不是仅凭毛主席的个人好恶而发动的,只不过它是将现实中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一下子公开了,即使没有1966年的斗争的公开化,也会有别的什么时候的公开化,再即使不公开化,也会以斗争的方式不断存在着,交锋着。这是斗争的客观情况。
在主观上,到1966年,毛主席已经73岁了,至六十年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虽然比旧中国的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73岁也是高龄之人了,他自己经常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可见作为开创社会主义伟业的一代伟人,时间对他的事业是多么的宝贵,来日无多。眼见资产阶级反抗益加激烈,该如何保证社会主义江山永固是他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实现他的理想的重大问题。
文革发动起来了,而且是疾风暴雨式的发动,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一连八次不言疲倦地接见红卫兵,接见达到一千二百万人,可见毛主席对巩固社会主义的心情和使命感是多么地急切,他已经不能再按他以前的做法,用充裕的时间来保证完成某项事业,这次他要在有生之年以尽可能快的方式,以提高行动的高度和加快行动的节奏,来完成文革的事业。
毛主席是不惜粉碎自己,也要巩固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坚定的,最彻底的,最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领袖。对于这一点,随着历史的发展,必将越来越为历史所证明。
毛主席的激进和冒险,并没有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虽然毛主席在群众的心中是最红的红太阳,但是群众的思想觉悟仍处于一个非常低的状态。他们的拥护和紧跟,多数是无限崇拜和跟着走。在没有建立在共同的思想文化上的跟随,只可能是伴路者,而不是同路者,更不是同心者。
文革譬如一场改造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急行军,时间稍久,必会有掉队的,必有返路的,必有开小差的,必有疲倦走慢的和停步的,必有抱怨的,能够认识一致,同路走下来的群众只能是少数者。任何一项事物,在短暂的激情过后,必然紧跟的是疲倦、懈怠,甚至厌恶和反感。八个样板戏再好,也总有不愿听的时候。在整个过程中,群众们对待文革也逃不开这种规律的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只能到今天,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了毛主席,理解了文革,而当时的他们却根本不能理解文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将一种思想,不论好坏美丑,植入一个人的头脑,是世上最难的事情,更换人的思想,是人最痛苦的事情,宁愿殉之以死,也不愿被人更换了思想。社会主义文化虽然是先进的文化,但是它同样要遵循着上面的规律。
教育人是百年的事业,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完成,只能待以时日的消磨,在人们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心甘情愿之下完成。毛主席也清醒的知道这一点,他曾经说过——需要每七八年就来一次文革,这次是一场预演。但是,再有清醒的认识,也难敌时光在他身上的无多,他只能以他早已有限的晚年时光来实现他心中的理想,这其中的无奈和矛盾,注定了毛主席本人晚年的悲壮,文革过程的壮烈,和结局的惨痛。
因此有人说,因为时代的不成熟,文革如果放在几十年后来搞,可能就成功了。历史不能假设,文革只能在伟人存在的时代发生,由伟人造就,在没有伟人壮举的时代,很可能就不会出现文革这一名词了,又何来文革呢。
看文革,从历史看,从现实看,再看到未来,会越看越有看头。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邓小平同志论文革

下一篇:“文化大革命”无须正名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