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人民救星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人民救星 > 文章

【人民救星】连载(81-85)

时间:2018-10-27 12:08:5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81-85)
 
(81)两个大计
 
有人说都怪蒋介石太相信张学良了,否则张学良哪有机会抓到蒋介石?
有人说张学良、杨虎城的行动破坏了蒋介石的大计;
有人说张学良不厚道啊,蒋介石和他是兄弟,有什么话不能好好说?何必搞这种激烈行动?
美化蒋介石的言论有很多,我略举上面几例做个剖析。
1 蒋介石被抓是因为轻信张学良吗?
根本不是,蒋介石住在华清池,内外都是蒋介石的部队警卫,只是外围由东北军的一个团担任警戒。这是当时的事实,但其实这些都不重要。
蒋介石有可能彻底排除张学良的部队,完全用自己的部队作警卫吗?不可能。
以前蒋介石是国民党海陆空三军总司令,张学良是三军副总司令,名位摆在这里,张学良的地位是很高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蒋介石从南京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驻军,蒋介石他们来了,张学良等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好好招待,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没有撕破脸就要维持这种体面,撕破脸也就不会来。蒋介石哪怕再不信任张学良,也没有理由彻底排斥张学良的军队。如果这样做,那是打张学良的脸,打东北军的脸。
其次,就算这样做了又有什么用?你用一个师把蒋介石包围起来保护,那这个师的外面不还是更多的东北军吗?几十万的东北军就在那里,你还能把他们赶走?
所以这根本不是是否相信张学良的问题,蒋介石只能对张学良表示信任和尊重、厚爱,否则就是犯傻,找死。从当晚的事实分析看出,蒋介石其实不信任张学良,蒋介石的警卫部队虽然不多,但是很警惕,随时准备交火,也作了有效的抵抗,也正是有警惕之心,所以蒋介石才能暂时逃脱。
正常的来说,蒋介石不需要用自己的部队警卫,完全让东北军警卫,这才是信任,这才是做客之道与待客之道。
至于说两人结为兄弟,张学良不厚道那更是无从谈起。不要把结义兄弟都想成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样,在民国时期,各军阀之间结为兄弟,那比吃饭还普通,谈不上太多感情,更多的是手段和搞关系。
再说,蒋介石对张学良安了什么好心?一心想要吞并、消化、分解东北军,要说不厚道,蒋介石才是不厚道。他逼着东北军打红军,东北军打了,结果东北军要补充,蒋介石什么都不给,你说厚道吗?
至于说破坏了蒋介石的大计,更是无从谈起。什么大计?消灭红军的大计吗?
此时的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毛主席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做好了万全的准备,蒋介石大军进攻,只会得到失败和耻辱。其实问题根本不在于此战之得失,而是一旦两军打起来,日本帝国主义必将立即全面进攻中国。
这样历史就改写了,很可能没有后来的七七事变,在1936年12月,日本就会全面侵华。
所以为什么说张学良、杨虎城是爱国将军,为什么说兵谏是正义的?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这个层面来说的。
蒋介石不怕打,反正死的是普通士兵,遭殃的是老百姓,国家他也不在乎。
毛主席和红军也不怕打,因为毛主席在领导,很团结。
但我们这个脆弱的国家经不起这种折腾,我们只能合作抗日,而不是自相残杀,然后敌人趁机杀进来,这样很危险。当然,最后的胜利会属于我们,但我们要经历更多的苦难。
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逼的蒋介石停止了即将开始的大规模进攻,因此日本也没有机会趁火打劫,把全面侵华延后了,国共又开始合作,这个事态发展两位将军是有功的,所以我们的革命史一直肯定他们,肯定西安事变,事实也是如此。
再回头讲述历史,东北军负责抓蒋介石,但不许伤害蒋介石;西北军负责抓那些党政大员,顺便解除蒋介石在西安的武装,接管机场,彻底掌握西安。
蒋介石翻墙跑了,很快就在后山找到他了,刚开始蒋介石很害怕,以为张学良要杀他。后来发现张学良以礼相待,根本没有伤害他的意思,蒋介石就放心了,就开始发飙、摆谱、唱高调了。
这说明蒋介石根本不了解张学良,也不关心张学良。老蒋喜欢用杀人解决问题,不代表世人都喜欢,蒋介石一辈子杀人如麻,最后又怎样?还不是失败又失败。
西安事变是被逼的,事起仓促,是正义的,没有这么一下子,谁也挡不住固执蛮横的蒋介石,他肯定会全面进攻红军。国民党死多少人不可怕,但这样会把整个国家拖入很危险的境地。老蒋想不到这些,愚蠢、短视。
事变干脆的完成了,暂告一段落,张学良立即告知南京方面:我们让介公留在西安反省一下,绝不加害他。
然后两将军又联名致电毛主席和党中央,请共产党派代表团到西安来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善后事宜。
这句话说的好啊,说到了要害,蒋介石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剿共”大计,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帮助下,脑子里想的是抗日救国大计,这才是真正的大计。
这两个大计一对比,是不是高下立判?
和北上抗日一样,这绝不是口号,日本对中国的图谋太久了,从丰臣秀吉时期就有,日本侵华,是经过周密的、严谨的、全面的准备的,日本帝国主义巴不得中国人自相残杀,杀的越惨烈越好。愚蠢的蒋介石在帮日本人的忙,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愚蠢至极。
周恩来接到急电立即找毛主席,毛主席经过一夜的工作刚刚睡下,事情重大,周恩来只能叫醒毛主席。
共产党方面听说蒋介石被抓了,大多数人都很高兴、很激动,都坚决要求杀了蒋介石。这段历史有很多亲历者,蒋介石双手沾满共产党和人民的鲜血,杀他一百次也不过分。
但毛主席考虑的深刻、长远,全盘谋划,早早的就说了一句话:
不能杀,绝对不能和国民党再打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能打,要和平解决。
蒋介石是绝对要打红军,无论如何都要打,而毛主席相反,对比一下,是不是又高下立判?
要打仗毛主席怕蒋介石吗?十个蒋介石也不怕,毛主席想的是国家和民族,蒋介石想的是个人权力、得失,差距太大。
要说仇恨,毛主席没有吗?
此时是1936年,杨开慧、毛泽建、毛泽覃,至亲就有三个死在蒋介石手里。还有祖坟,自古以来,挖祖坟不是最缺德的吗?
毛主席心里也有爱恨情仇,但他更在乎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82)烫手山芋
 
接上文,毛主席知道西安事变的消息第一时间就确认了要和平解决,不杀蒋介石的方针,在中央的会议上也得到大家认可,当时提出罢免蒋介石,交给人民审判,但不能杀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率代表团赶赴西安。
第二天,也就是13日,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提出八项主张:改组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爱国人士、释放政治犯、保障人民自由、召开救国会议等。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边继续开始讨论善后问题,明确同情和支持西安事变的抗日主张,并部署红军支援东北军、西北军,应付国民党方面可能的攻击。
红军的支持是很重要的,没有红军的支持,国民党军肯定会对东北军、西北军发动全面攻击,有了红军的支持,国民党军必定有所忌惮。
遥想当年福建事变,博古等人坐看福建军队被蒋介石镇压,然后蒋介石掉过头继续攻击红军,错过了反围剿的良机。
张学良、杨虎城宣布取消蒋介石的西北“剿总”,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两人分别任正副委员长。
西安事变是震动中外的,因为当时的中国被各国势力渗透很深,所有军阀都多多少少跟外国势力有关,不能说所有军阀都卖国,但形势如此,谁也不能完全和外国势力隔绝。
西安事变最高兴的不是共产党这边,而是日本人和何应钦,日本其实很简单,只要中国乱就好,越乱越好。不管是反清还是反袁,日本人都支持,就是要让中国乱。最好是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日本人才有机会,一个大一统、团结的中国,日本哪有机会?
本来日本是盼望蒋介石大举进攻红军,然后混水摸鱼,没想到蒋介石被抓了,这也是大事,是挑拨离间、煽风点火的好机会,盼着国民党军赶快大举进攻。最好是蒋介石死了,然后打的停不下来。
还有何应钦,本就是亲日派,内心早就盼着蒋介石出事了,不管是蒋介石死也好,下台也好,何应钦也有野心,想上位。
蒋介石在时他不敢表露,西安事变一发生,何应钦狂喜,然后马上行动起来,准备取代蒋介石。这又涉及到另一个角度的讲述了,本文不详谈,因为本系列文章是以毛主席和共产党为主线的,其他的军阀、时代背景之类以后再写。
何应钦上串下跳搞了很多动作,大张旗鼓的要讨伐张学良、杨虎城,救蒋介石。他心里盼着蒋介石早点死,但他喊着要救蒋介石。但他的行动是逼着张学良、杨虎城赶快杀了蒋介石。
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反对讨伐和动武,要求和平解决、谈判,因为他们的权力富贵全部寄托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如果死了,他们什么都不是。蒋介石不死,他们就享不尽的权力和荣华富贵。
何应钦不谈,就是要打打杀杀,命令空军轰炸陕西。两派斗的很激烈。有一件事比较出名,之前何应钦是很恭顺的,现在老蒋被抓了,在会议上宋美龄反对何应钦的意见,何应钦原形毕露,直接训斥宋美龄,大意就是:你一个女人罗嗦什么,轮得到你来说?
把宋美龄气得不行。
共产党这边联名致电张学良、杨虎城,支持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红军愿意和东北军、西北军组成抗日援绥联军,让张学良做总司令,一起抗日,也应付国民党军可能的进攻。
宋美龄和张学良关系不错,张学良也无意伤害蒋介石,于是宋美龄用飞机给张学良和蒋介石空投信件,暗示蒋介石南京不稳。
蒋介石知道张学良无意杀他,也知道了南京随时会出事,手下人其实都不服他,反蒋几十年从来没停过,都是形势所逼或者利益合作,或为了个人私利,他真的死了,没几个人会伤心。
蒋介石知道自己不得人心,再坚持下去真是死路一条,再不妥协就回不了南京了,就算回去估计位子也被别人占了。为了利益,蒋介石只能退让,抗日。
张学良是不想杀蒋介石,但是在各军中想杀蒋介石的人多了,他张学良防的住吗?防的了多久?
形势危急,蒋介石在西安多呆一天,就多一天危险,张学良非常担心蒋介石的安危。他不想背这个锅,也实在背不起,政治斗争很复杂,他的目的是抗日,不是杀老蒋或背黑锅。所以西安事变整个过程里,压力最大的不是老蒋,是张学良。
压力太大,导致张学良判断失误,后来一个人去送老蒋回南京,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容易犯错。
蒋介石得到宋美龄的暗示后,下令何应钦停止轰炸,不能冲突,此时的蒋介石肯定恨透了何应钦,我还没死呢,你就着急篡位,想害死我呀。
然后中央又发表了毛主席起草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通电》,意思和张学良的主张差不多,都是抗日救国、团结等内容。
12月23日,宋子文、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等三方会谈,为了救出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作了很多让步,蒋介石当然也同意,形势逼人,由不得他老蒋。老蒋一生谈判无数,对共产党几乎没有诚意和让步,这一次谈判是让步最多,最爽快的。
但是老蒋不肯签字,以自己所谓的领袖人格担保,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等人倒不是因为相信蒋介石,而是以抗日、停止内战为重,想尽快解决西安事变,蒋介石变成一个烫手山芋,随时会死。
张学良得到内幕消息,有人要杀蒋介石,张学良太怕出事了,情急之下,急着要把蒋介石送走,最后不顾任何人的劝阻,亲自送蒋介石走了。周恩来追到机场,飞机已经起飞。
西安事变历时14天,这14天,张学良肯定是度日如年、压力山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根本来不及和周恩来商量,听不进任何人劝,急着把蒋介石送走了。
在保护蒋介石这件事上,是张学良、杨虎城、共产党一起尽力的,否则老蒋都死了七八次了。
他亲自送,而且送到南京,然后被囚禁。
为什么他要亲自送?因为蒋介石作恶多端,想杀他的人太多。出于政治原因,想杀他的人更多。
但是张学良不必陪着去南京,这一步错了。他为什么一定要亲自去南京?以后再详细分析,毕竟张学良也不是傻子,这样做自然有他的理由,而且是很多很多的理由。
张学良有自己的想法,作为旁观者我们可能觉得不对,但张学良觉得必须要这样做。但他判断还是错了,他没想到蒋介石会囚禁他一辈子。
其实蒋介石无数次的想杀他,是宋美龄尽全力保他,才留了一条命。
 
 
(83)牺牲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家之幸、民族之幸、人民之幸。
从小的方面来说,此时的蒋介石确实不能死,因为他活着好歹能暂时压制一下军阀,他要突然死了,军阀混战将不能避免。此时的共产党和红军还没有力量收拾所有军阀。
倒不是说蒋介石有能力收拾所有军阀,而是这种多方力量的平衡、制约,可以避免大的战乱。
从大的方面来说,暂时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12月17日,日本外相发表声明:
南京方面如果和张学良、杨虎城妥协,日本不会坐视。
还有关东军、日本驻华大使,纷纷向南京施压。
所以日本侵略者的狼子野心不是我们的猜测,而是赤裸裸的、公开的、毫不掩饰。意思很清楚,逼着何应钦等人向张学良、杨虎城方面,同时向共产党方面开战。
在对付共产党这一点上,日本侵略者和蒋介石是完全合拍的。只要中国内战打起来,日本就会全面侵华。
打仗不像两个人打架,一旦打起来是收不住的,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此时的红军力量是很弱小的。轻则给国家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重则有亡国危险。正是因为牵涉到这么多、这么重要的问题,所以此时的蒋介石绝对不能死,哪怕他该死。
想杀蒋介石的人太多了,多呆一天,就多一天危险,张学良及时送走蒋介石是对的,只是不能亲自去南京。
张学良晚年亲自说了,蒋介石一直想杀他,是宋美龄尽力保全。宋美龄威胁蒋介石,如果你杀了张学良,我就把你所有的事公布出来。蒋介石做了很多见不得光的事,别人威胁他,他可以杀。宋美龄威胁,他不能杀。
所以张学良命大,但是被囚禁一生,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将军,活着跟死了也差不多,政治生命已经结束了。
对于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行为,是应该称赞的,于国于民有利,作出全部牺牲了。杨虎城将军遇害,而且是全家遇害,张学良被囚禁一生,东北军、西北军也慢慢被分化了。
张学良晚年还说:我求的就是牺牲。
照毛主席的设想,是将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军合在一起,一起抗日救国、一起抵抗国民党军可能的攻击。而其中的重要人物就是张学良,张学良被扣在南京,东北军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所有内部矛盾都暴露出来,慢慢的被分化、崩溃了。
此事从始至终也能看出,共产党方面确实不知情,兵谏不知情,张学良急匆匆放走蒋介石也不知情,张学良不商量亲自去南京,更不知情。
周恩来就在西安,张学良完全有机会告知和商量,但是他没有,单独决定释放蒋介石,并亲自去南京。所以一直有人污蔑说西安事变是共产党筹划的,根本经不起推敲。
如果共产党和毛主席方面真的知道,事情的整个走向都会不一样,哪会这样急匆匆开始,急匆匆结束?毛主席的手笔会是这样吗?
张学良敢去、会去南京有很多原因,除了他自己想去,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宋美龄、宋子文等人保证他的安全和自由。张学良去南京的原因是可以单独写一篇文章的。张学良是不相信蒋介石的,但是他相信宋美龄。
结果一到南京,蒋介石就抓了张学良,已经翻脸。为此,宋子文和蒋介石大吵一番,宋美龄也反对,但是没用,军队在蒋介石手里。
宋子文一生和蒋介石有很多争吵,两人根本不是一路人,互相瞧不上对方,只是有个宋美龄,牵着他们再翻脸也翻不到哪去。宋美龄、宋子文、作为当时四大家族的宋家,和蒋介石其实是合作关系,婚姻也是政治利益联姻。双方都有强势的地方,都有作主的时候,彼此合作。
12月26日,蒋介石发表《对张杨的训词》,开始为收拾两人作舆论准备了,这一天刚好是毛主席的生日。
28日,毛主席代表中共中央发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揭穿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敦促蒋介石完成在西安达成的协议。协议内容就是蒋介石停止反共,合作抗日,停止内战,把军队撤出陕甘地区。
当然,南京方面没那么容易妥协,毛主席布置红军作了周密的准备。没有军事准备,制止不了战争。
此时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红军大学是培养高级指挥员的,主要由毛主席授课,毛主席专门写了长文《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标题就能看出文章的重要性和含金量。
毛主席一边写,一边讲课,写完第五章发生了西安事变,就没时间继续写了。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毛主席对西安事变事先毫不知情。
这个时期还有一件喜事,就是毛主席和贺子珍的女儿娇娇出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李敏。之前的孩子夭折的夭折、流浪的流浪、送人的送人,就是岸英岸青两兄弟到苏联条件算好一些。
时间又到了1937年,1月10日,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从保安迁往延安,13日到达延安杨家岭,受到上万群众的热烈欢迎。
1937年,延安,一个新阶段开始了!
 
 
(84)毛主席来了!
 
前文讲到毛主席和党中央迁到了延安,毛主席的大名早就传遍了陕北,要说出名年轻时毛主席就出名了,大革命时期,稍微有点见识的谁不知道毛泽东这个名字?
当时的名声和现在是不一样的,现在的毛主席是革命领袖,特别是经过长征的考验,大家都认识到了毛主席的正确性。
延安人民听说毛主席来了,纷纷赶来迎接,还有延安附近的人民,市民、干部、战士、学生、农民,什么人都有。
毛主席所到之处,都是“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的欢呼,此时只是1937年1月,这是人民的心声。
在讲述毛主席在延安的事迹之前,本文先提前讲一件事情,一件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小事”。
时间:1937年秋
地点:延安城东几十里的拐峁村桥儿沟红军野战医院(简单查了一下,还有这个村,名字没改,属于杨家湾)
一天,有一位伤员住进了这个医院,他的胸部中弹,情况危急。这种情况放在现在也许可以抢救过来,但当时是1937年,条件很差。经过抢救之后,医生判断伤员快不行了,没办法。
这位战士已经昏迷,但他时不时的会喊:“毛主席!”
虽然声音很微弱,但大家都是革命军人,谁不知道毛主席啊。
这种昏迷是间歇性的,偶尔会清醒,等他清醒时医生问清楚了,这位战士热爱毛主席,盼望能看一看毛主席。
医生一边安慰他:“毛主席很忙,离这里也远,可能没时间来。”
一边又商量,该不该告诉毛主席呢,毛主席是日理万机的。最后大家决定还是给毛主席打个电话,秘书接到医院的电话立即告诉毛主席,此时还是清晨,毛主席刚起床。
毛主席是习惯工作到深夜的,想必也没睡几个小时。毛主席得知,立即吩咐警卫员准备出发,并且很担心的说了几次:“伤员很危险,不知能不能赶上看看他。”
于是,极少骑马的毛主席带着警卫员策马狂奔,当时天已经冷了,赶到医院时,毛主席热的一脸汗,马也是满身汗,累的气喘吁吁。
医院的同志没想到毛主席会来,立即请毛主席休息并介绍伤员情况。毛主席水都不喝,立即要求去看望伤员。
病房在一个小山坡上,说是病房,其实是一个窑洞,当时情况就是这么困难。伤员正闭着眼睛休息,毛主席到了门口示意大家安静,不要惊动伤员,自己轻轻地走到床边。
没想到有个小护士很激动,忍不住对伤员说:“同志,你不是想看看毛主席吗?毛主席来了!”
伤员猛的睁开眼睛,看到毛主席真的站在床边,他奋力准备坐起来,但是坐不起来。
毛主席急忙弯腰扶着他,让他躺下。伤员伸出双手,双眼含着泪花,和毛主席四手紧握。
毛主席靠近他耳边说道:“你是我们党的好同志,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伤员幸福的笑了,然后垂下双手,慢慢的闭上眼睛,牺牲了。
入殓时,毛主席默默站在旁边。然后毛主席又随着战士的灵柩上山,在他的墓前,开了个简单的追悼会,医院的同志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毛主席送了花圈并题字。
可惜的是,没记下他的名字。当时应该是知道,可能时间长了,资料遗失,找不到了,毕竟战争时期。
毛主席来到医院的消息传遍了医院,伤员们听说毛主席来了,能动的就自己走,不能走的就请护士们背,都要去看看毛主席。
毛主席对医院负责的同志说:“请同志们回去,我会去每个病房看望大家。”
于是,毛主席走遍每一个病房,和每一位伤病员同志握手、聊天,同志们觉得无比的幸福、光荣!
这样忙下来,太阳都要下山了,从清晨到傍晚,毛主席忙的没休息一下,没吃一点东西。
在回去的路上,毛主席让警卫员买几个烧饼,警卫员买了给毛主席吃,毛主席说:“让你买烧饼不是买给我的,我不饿,你们累了半天,快吃吧。”
毛主席之所以不饿,肯定是心情悲伤、沉重,不觉得饿,不想吃东西。
从这件“小事”里,我们能看到战士们对毛主席对爱,也能看到毛主席对战士们对爱!
这位伤员同志没有留下名字,没能和毛主席说上一句话,因为他生命垂危,没有力气和机会了。
但他看到了毛主席,和毛主席握手了,他是幸福的走的!
不知道有多少读者知道这件事,我想是极少的。
在战争年代,这种事应该很多,战士们对毛主席的热爱,毛主席对战士们和人民的热爱,比山高、比海深,尽在不言中。
我们应该多多宣传这种感人事迹,让中国人民世代相传,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这是毛主席对战士说的,也是我们想对毛主席说的!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
 
 
(85)惨败屈辱
 
延安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还是黄帝陵所在地,也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延安以前的名字是肤施,这个名字有几个传说,本文就不解释了。
第二天,即1937年1月14日,延安各界集会欢迎党中央和毛主席来到延安,毛主席作了讲话,主题就是抗日救国。
此时又发生一件“小事”,毛主席主动让警卫员陈昌奉去学校学习,毛主席的意思是你跟了我六年了,没时间学习,现在我让你去学校好好学习。
陈昌奉依依不舍的去了,后来陈昌奉写了回忆录,讲述在毛主席身边的故事。
我们现在知道的很多毛主席事迹都来源于当年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毛主席对他们一直非常关心,这个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不仅是关心他们,而且成就他们。
而且毛主席让人从其他地方买书,买来让干部们轮流学习,都是马列主义或政治、历史书籍。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蒋介石,蒋介石也让手下读书,比如曾国藩的书,但是那是为了让手下变成唯命是从的奴才,聪明的也纷纷拍马屁,如此而已。
有的人投其所好读蒋介石的“剿匪”手册,被蒋介石知道,蒋介石非常高兴,就提拔这些人,对比一下,差距太大。毛主席让大家学马列、学历史是为了成就他们,为了革命,蒋介石是为了宣传自己,培植个人势力,培养奴才。
红军大学迁到延安后,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从这个细微的改名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毛主席心里想的全是抗日救国。能够出这样一位领袖,真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此时,因为张国焘阳奉阴违、私自调动造成的西路军在西北遭受重大损失,这也成为革命史中一段大家不愿提起的往事,然而真的假不了,要搞清楚这段历史是很容易的,毕竟不是几百年前的事,详情我们不说,只想指出一点。
有人污蔑毛主席,说西路军的惨败是毛主席造成的,其实恰恰相反,不管是革命史还是军史,所有惨败都是不听毛主席的话而导致的,真金不怕火炼,真实不怕污蔑和诽谤。
很多好同志牺牲了,剩下的只能回归大部队,毛主席除了批判张国焘路线的错误,对其他同志都是既往不咎,还安慰他们,不给他们思想压力,妥善安排他们。
后来很多四方面军的同志不还是重用吗?毛主席从来是对事不对人,追究首恶。相反,有些人却是对人不对事。
西路军的剩余同志能够回来全靠中央的接应,不仅是军队接应,在谈判方面也尽力给国民党方面施压。
西路军有两万多人,结果一万多战死,八千多被俘或失散,红军是不会当俘虏的,是弹尽粮绝或受伤才被俘,活下来的只有七百多人。
回来的一路吃了很多苦,被俘的就不用说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张国焘,为了自己的私心,害死、害惨了西路军的同志。具体的就不说了,红军从来没有遭受过这样的屈辱。
湘江血战也没有这么惨,湘江血战是牺牲的很多,但是基本没有被俘、被侮辱的啊。
1月下旬,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采访,和斯诺一样,她采访到很多宝贵资料,也出书说真话。统计一下,来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不少,只是斯诺最早、最出名,其他的我们一般不知道。
1月30日,是徐特立的60大寿,毛主席专门请人把徐老接到延安祝寿,毛主席送了一盒寿糕,并在盒子上写:“坚强的老战士”,这个生日会由朱德主持,毛主席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佩服的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徐老也真诚的说:“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毛主席,以前我当过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但那不过是一日之师,而毛主席则是我的终身之师。”
毛主席和徐老的师生情真是一段佳话,完全可以独立写一篇文章。徐特立,一位受旧思想教育的“老人”,却有永远年轻的革命思想,并经过革命的考验,实在是一位好同志,是毛主席说的坚强的老战士。
杨怀中先生去了,开慧也去了,毛主席隆重庆祝徐老的60大寿,真诚祝贺,难免会想起那段青春岁月。
2月2日,东北军自相残杀,东北军元老王以哲被少壮派军官杀了,此事不仅被东北军自己人谴责,也被当时所有军阀谴责。
共产党这边表示痛惜和哀悼。这个事几句话说不清,涉及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时局和东北军长期的内部矛盾,将来有时间写《风云》再详细说说。
东北军内部矛盾是很激烈的,张作霖重用老派,张学良重用新派,张学良在时,勉强还镇得住,还能团结在一起。
张学良被扣在南京,内部矛盾立即显露出来,无人能化解和弥合,加上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破坏,东北军就这样自相残杀,然后被人分化了,不复存在。
毛主席本来打算红军、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三位一体,一起抗日救国和抗击蒋介石,这不是设想而是已经成形的,正因为三方团结,何应钦等人才不敢造次。可惜张学良不事先商量就去了南京,三位一体无从谈起了。
二月初,《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来到延安采访,受到共产党方面热烈欢迎,他是第一个到陕北苏区采访的国内记者,不是国内记者不想来,是蒋介石反动派重重阻扰。毛主席和他谈话,使他了解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希望他如实告知国人。
范长江回去就发表了《陕北之行》,蒋介石愤怒指责《大公报》的主编。
此时国共双方还在谈判,毕竟西安事变蒋介石全是口头承诺,并且回去就翻脸了,中共中央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就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准备抗日、保障人民自由、改善人民生活等内容。 
双方在红军缩编人数、防区划分、军官及地方行政官员委派等各方面谈判,共产党方面当然是毛主席的独立自主,有原则的合作。
而蒋介石想的很美,要毛主席和朱德出国留洋,共产党必须解除武装,重要官员都由中央委派等等,非常强硬。共产党方面有理有节,尽量退让,涉及到原则问题就不让了。
这部电影叫《惊沙》,不知多少人看过,反正我看过一遍就不忍再看了。张国焘,这个罪人。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76-80)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86-90)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