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9 12:41:5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肖新民 - 小 + 大
文革忆实 今昔对比(7) 4.5 我犯了一个大错误 1970年秋末的一天,我上早班(7:00- 15:00),注意到报上广告,那天约16:00在我住处附近的电影院放映彩色纪录片《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样板戏)。时间地点很合适。下班前,我做了一些大家不愿做的琐事,整理车间环境。我心中暗暗想着《红色娘子军》的主旋律,同时把一大堆装大示波管的空纸盒扔到车间外的废物堆。这些事,我做过多次,同事们深表赞许。这也算互相靠拢的行动之一。下班后,我很好地欣赏了电影。 非常意外,第二天一上早班,大家都不理我。蒋宗伦一到,就严厉斥责,叫我交代破坏生产的严重罪行!原来,那一堆空纸盒,其中一个我误认为空,实际里面有一个完好的示波管,被整理废物的小青年发现,把他吓一跳,赶紧报告车间取回,还好,经检验,完好无损。很快就查出,是肖新民扔掉的! 我确信,肯定是我犯了严重错误!当时注意力转移,办事太粗心!我难过地承认:必须由我承担全部责任,愿意接受批判和处分。但是我不承认“故意破坏生产”。 组织了好几次车间大会对我严厉批判。几个“官办”和蒋宗伦气势汹汹,在大会上宣布我是社会主义的敌人,必须严厉打击!还好,大会仍然只是批判,不是批斗,也没有再发生“人身接触”的事。 后来我知道,易姐、解姐几位,希望慎重从事。于是,当我不在的时候,做了几次试验。示波管购到后,是经“外购件检验合格”后进入生产线的,所以全都拆了封。包装盒抗震保护性能好,本身比较重(那时没有很轻的抗震泡沫塑料),空盒和装了示波管的盒子,两者重量差别不太大;但是,稍微细心一点,还是能感觉明显差别。他们注意到,我常是右手提2个、左手提1个,这样方便,又比一手一个效率高,然而重量差别的感觉却会差得多,拿错的可能性大得多。他们试着也这样提,居然几位“官办”和蒋宗伦也出错,有几次把装示波管的当成了空盒。 原在电子厂工作,在二电子仪器车间实际上是技术总指挥的赵国安同志(不是党员),给大家讲了1965年电子厂发生的“一颗糖”的故事。一对同事结婚,赠糖给大家。一位小同事淘气,藏了一颗在示波器机箱内,嚷嚷着再要一颗。不料,机箱里的这颗糖被忘记了,到了东北国防单位使用时,糖受热融化,使得电源变压器短路烧毁。厂维修人员去用户单位解决了问题,回厂报告了糖造成短路的情况,希望进一步查明原因,杜绝今后。那位小姑娘听说以后,立刻难过地检讨:“不必再查了。是我淘气造成的!”大家只在一次车间大会上适当批评了她,就算了。这件事,当时《天津日报》有具体报道,认为既对产品质量高度负责,又对出错的同志以批评教育为主,处理得好。赵国安接着说:这次的示波管和那次的一颗糖,性质几乎相同,那次造成了损失,这次没有。老肖和小姑娘一样,都坦诚认错。这回我们严厉批判了老肖好几次,可以到此为止。 厂革委生产组组长朱国明同志(党员,二电子原技术科领导人)说:我们应该看本质、看主流。客观事实是,肖新民对生产贡献很大,错事也就是这一回。不能对他揪住不放。更不能把他看作敌人!这次事故也提醒我们,要加强管理,大家都要提高责任心,把元器件和空盒明显分开,在生产线上也不能混杂堆放。出这次事故,不能全怪肖新民,我和在座各位,也多少有些联带责任。 于是,蒋组长之流成了少数派、极少数派,批不成了。真的,就此为止,不再批判了,“敌人”之说更不提了。 这是我有生以来犯过的严重错误之一。我想,办事走神,必然出错,如果正在做的是重要的事,一定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 1977年,我遇到了使我感动的相关事情。那时我在南昌内衣厂奉命主持技术革新,要搞布匹的微波加热(连续烘干),由闻华光、胡冬根两位助手陪同访问南京电子管厂。出厂时,传达室负责人告诉我:“有一位天津同志在登记簿上发现了你,一定要见你。他已经在会客室等你一个多小时了。”原来是“二电子”的乜俊奇老师傅,他曾是“联指”的骨干成员。见面之后,他很激动,握着我的手:“这就好!这就好!您还在发挥特长,在做重要的技术工作。”我们四人互相介绍之后,老乜说:“您离开天津,很多人不放心,担心是‘联指’的头头打不倒您,就变着戏法把您赶走了。”我说:“谢谢您和师傅们的关心。离开天津之前,我确实犯了大错误,粗心,扔掉了示波管。”老乜摇摇头:“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只有那么几个人,一定要把您往死里整。”乜俊奇同志向我诉说,刘宪书和那几个头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直到上级作了一些组织处理,彼此才有所收敛。乜说,创建“联指”的技术科魏春安技术员,也早就被那些人遗弃了。乜动情地说:“遇到那些烦心事,大伙儿就会想念老肖和胜利路的老师傅。您是关心工人,重视生产,领着大伙儿和错误言行作有力斗争的。”乜还告诉我,李永喆自己申诉,又彻底平反了,补发了工资,他不愿留厂,退休回农村老家了。“我见到了李师傅,他也想念您!” 蒋组长之流,从来不会忘记对我隔离歧视。常会以各种借口要我写“交代材料”,甚至没事找事,给我一篇报上的社论或文章,要我写“思想认识”。我也就套话连篇,敷衍了事。那些“材料”,我一点都留不了,不管正文、提纲,不管写完没完,他们会忽然全部拿走。我知道,是企图找到我的某些笔误来证明我“思想反动”。好在我谨慎从事,他们始终未能得逞。 我在车间一角写材料,大伙儿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有时会不顾蒋组长的阻拦,来找我讨论技术难题。蒋好几次宣扬:“肖新民算什么东西,还说他是专家。他调整一台仪器要两小时,何淑珠却只要半小时!”哪知女青年何淑珠却“很坏”:“唉!老天眼不好,看不出我这两下子是肖新民教会的。”气得蒋干瞪眼。 这种局面,时紧时松。这种日子,断断续续。我几乎每一天都感觉到,我的心是和革命群众在一起的。各位同事虽然没有权力,却一直在有效地保护着我。毛主席说:“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我充分体会到,和革命群众在一起,就是最安全的!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971年8月下旬。厂革委政工组主管人事工作的市委下放干部毕兰萍同志(她办事公正,待人和善,实际夺了“官办”掌管人事的大权)忽然来找我,亲切地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写了,早该不写了。我会通知老蒋。你现在就回家,不是只回南开三马路,是回南昌。技术方面的事,朱国明同志对你很尊敬、很放心,说你事事都处理得很妥帖,又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你可以放心离开二电子。你把手头上用的工具交给老蒋,要他写个收条给你,就一切公事都办完了。马上来我办公室拿调令。8月底必须到达南昌新单位报到。是你知道的原因,毫无道理的原因,厂里拖住你,使你不能和家庭团聚,是我们对你不起。”离开天津的一切手续,毕兰萍都已代我办好,我简单整理个人物品,第三天就上了南归的火车。 上了火车,我还一直默默思考。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地富反坏右斗争,和走资派斗争,和帝修反斗争,多么复杂呀!形势反复,难免。革命力量暂时失败,难免!毛主席呀!您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太英明了!我们广大革命群众,要响应号召,向一切反动派造反,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们尤其要警惕,反动势力还很强大,他们失败之后会反扑!他们的反扑,有的嚣张猖狂,有的隐蔽狡猾!但是,革命群众一定能取得最后胜利! 5,天津的生产和科技活动 5.1 仪器生产和复印机生产 天津电子仪器厂转给天津第二电子仪器厂的主要产品是XFD-7A型低频信号发生器、SBD-1低频示波器。这都是仿苏联产品,其技术指标处于当时世界领先水平,前者仿制成功后,我们作了一些重大改进(A表示一次升级)。这些产品都是国防、科研、高校等重要单位的必备仪器。 天津第二电子仪器厂原来的主要产品是复印机。这不是现在常见的静电复印机,实际是人工照明的大型晒图机。过去,将画在透明纸上的工程原图和感光纸放在自然日光下感光再用氨水处理成工作用的蓝图,很花时间,很占地方,遇上阴雨天,只好推迟操作。有了复印机(晒图机),就可以自动感光、自动处理,这边送纸进去,那边就出了蓝图,最大幅面可以是A0号纸(两张大报纸合在一起的面积)。它是当时极受欢迎的产品。 电子厂转来的仪器产品,短暂顺利生产不久,就处于半停产状态。复印机却一直正常生产。我现在还保存着以厂部名义(实际是一些原来管理生产的工作人员认真调查研究后发出的)于1967-03-11、1967-06-10分别发出的生产情况及相关分析的通告各一份。通告认为,仪器生产停滞,是因为外协件供应不上。我记得,不全是这样,有些情况,发通告的人不便写。电子厂调来的职工,几乎都是年轻人,对文化革命形势敏感,常会停下工作写大字报或激烈辩论。外协件的供应单位也常因此而停产。总之,的确是因文革混乱导致1966年和1967上半年没有完成仪器生产任务,至1967年5月,只完成49%(包括1966年未完成数的结转)。 复印机的情况却一直很好。多数职工都是老工人,他们工作稳重,顾全大局。“韶山”核心组成员始终都坚持参加第一线劳动。一切会议、辩论、政治学习、写大字报都只在工余时间进行,从来不冲击生产。做到抓革命、促生产两不误。1967-06-10的厂部通告也指出:“复印机车间虽客观上受到地震影响停产一个半月,但由于半成品完成得比较好,从而保证了按计划完成了生产任务。”(1967 -03-27 16:58河北河间发生6.3级地震,震中离天津不到100公里,天津不少建筑受损。1966 -03-08、03-22河北邢台分别发生6.7、7.2级地震,震中离天津约300公里,天津虽有明显震感,却没有受损。) 文革开始后的1966下半年,天津多数基层工厂,仍然被当权派和依附他们的保皇派掌权,革命群众普遍受到镇压甚至被无理殴打,大家当然有气、反抗,这就会影响生产。不少单位因停产而没有收入,只能要国家贷款发工资。二电子却因复印机一直正常生产销售而有足够收入,一直定期足额发工资,从未向国家贷款。人们都说,那半年,是胜利路复印机车间养活了全厂职工。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文革忆实 今昔对比(6)
下一篇:文革忆实 今昔对比(8)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