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发帖 |  手机版| 登陆 | 注册 | 留言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人民救星 > 文章 当前位置: 首页 > 怀念毛主席 > 人民救星 > 文章

【人民救星】连载(5-6)

时间:2018-10-03 00:02:0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5-6)

(5)孩儿立志出乡关

湘乡有个东山高等小学,文家表哥在那读书,学校放假来韶山玩,聊起了学校的新鲜事,石三很动心。他想跟表哥去读书,但是父亲不支持。
石三一向有主见,米店学徒不做了,在某亲戚的帮助下在湘潭别人家里自学了半年。这是石三的第一段自学经历,此后多次自学。
半年后,他决心要去东山读书,为此到处借钱准备学费路费,然后又请了一些长辈亲戚来家里给父亲做思想工作。在长辈们的劝说下,毛父终于同意石三同志继续求学。
父亲一次次阻止他求学,赚钱,粗暴的家长作风使石三非常抗拒,父子关系更差。
1910年,17岁的石三跟着表哥去读书,离开了韶山冲。入学考试的试题是《言志》,这正是石三同志心中所想,龙飞凤舞就写完了文章。
几个老师都把他文章列为第一。一个从闭塞的小山村走出的少年,他的志向是救国。
按条件毛泽东是不能入学的,年纪大了,又是外地人。欺负外地人的现象自古就有。
但是几位老师欣赏他的才华,志向,夸他是建国之才,极力推荐入学。还是有人不批准,争论激烈。
其中一个谭老师说:学校就是培养人才的,如果毛泽东这种人才都不收,我就不干了。于是,没人反对了。
校长也很喜欢毛泽东的文章,高兴的说:我们录取了一个大才啊。就这样,进了东山小学。
有一天,毛泽东看到一个清朝的故事,一些官吏看不起某官员,送了幅《青蛙图》讽刺他,此人写了首《咏蛙》回击。
毛泽东来自外地穷山村,有的富二代同学,本地同学也看不起他,看到故事来了兴致,于是改了《咏蛙》诗,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首: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
 
当初拼了自己工作不要的谭老师看到这首诗,又是赞不绝口。虽是改写,也是非常棒。
对于改诗,今人不是很了解,现在能真正看懂古文的,懂得古代文化的已经很少了。当时是清朝,文人都是读着四书五经,之乎者也长大的。
文人可以说是上等人,没读过书的人对他们一般是敬仰的。写诗,改诗都是当时的风气,诗以言志,写一首好诗不易,改成好诗更不易。
毛主席是真正博通古今的人,他是在古文中浸泡长大的,写了很多古文,古诗词,很多已经失传了。但是后来他的文章,诗词却是最通俗易懂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看懂,听懂。而有的人则相反,越没文化,越要在别人面前吊个书袋子,故意说些听不懂的废话,以显示自己的才高八斗。
比如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到的工人二字,多简单。有人却硬要写成XX.鬼都看不懂,电脑也打不出。简直是无病呻吟。
此时,稍微有点脑子,见识的人,就是个瞎子都能看出来,这个少年不得了。从穷山沟走出的17岁少年 ,心怀天下苍生,文采斐然,这份大气,大志,岂是池中之物?
毛泽东在学习期间写了几篇作文,总是赢得全校师生喝彩,文章总是被贴在布告栏里供大家欣赏。还是那个谭老师,有一次给他的作文评分:105分。因为100分实在无法形容毛泽东。
毛泽东看了很多杂书,其他同学一般只是止步于四书五经,于是都喜欢听他讲故事,三国,水浒之类。
在这里毛泽东接触到更多新思想,新书:比如《世界英雄传》。很快一个学期了,毛泽东实在太优秀,几个老师商量着把他推荐到省城长沙的湘乡中学去读书。
来东山读书的钱都是借的,没钱啊。老师们说,没关系,我们解决。毛泽东非常开心。
要感谢这几位老师,他们爱才,惜才,让他入学,并一起保送到更好的学校,帮助毛泽东的成长。
回家后,毛父脾气好多了,问儿子:石三啊,你什么时候读完书,回来当先生光宗耀祖啊?
看到这句话,不禁被毛父感动,有人说他不好,说他贪财,爱钱,小气,父子关系也确实不怎么和睦。但是父爱就是这样,儿子总是很容易和老子发生冲突的,太正常了,
这个三伢子他打过,骂过,气过,但最疼爱的,最寄予厚望的,也就是这个不听话的三伢子。他没有胸怀世界的大气魄,但他是一个好父亲。他期盼着儿子有出息,光宗耀祖。
毛泽东没有如父所愿,留在身边做孝子,做先生,光宗耀祖或做生意,他走了,他选择去省城继续求学。
求什么学?救国救民之大学问。
三伢子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的账本里,父亲看不懂,找文化人问这诗什么意思啊?
那人看完大赞:好诗,好诗啊。三伢子胸怀大志,将来肯定有大出息啊!
相信毛父此时,非常欣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爹,娘,儿走了,看着你们一天天老了,身体变差了,儿却不能在身边侍奉二老,请恕儿不孝。两位弟弟,好好照顾爹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值此国难之时,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去东山读书时,毛泽东和父亲赌气,没有告别,自己挑着扁担走了
这次去长沙,父子关系好了,还是没有告别,把诗夹在账本里,悄悄的走了。
这次离别,以后就很少回韶山了。
此时是1911年,大清马上就要咽气了,它是否咽气无所谓,老百姓在受罪啊。
别急,人民大救星正在迅速成长。
 
(注:离开了韶山,在没成为毛主席之前,以后的文章里就称呼毛泽东了)
 
 
(6)为了救国我扛枪
 
18岁的毛泽东满怀激情来到长沙,切身感受到社会的变革。当时满清已经摇摇欲坠,革命党起义,被镇压。社会思潮涌动,人心思变。山雨欲来风满楼。
全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晚清把商人修的铁路占为己有,并把筑路权卖给帝国主义。毛泽东已经进了湘乡中学,一边学习,一边关心国家大事。
他决意抗争,和一些同学相约剪掉辫子,有的同学后来反悔,毛泽东和另一位同学强行把他们辫子剪了。从中可见毛泽东的决心,强硬。当时清朝还没灭亡,带头剪辫子需要勇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枪响辛亥革命。湖南湖北交界,湖南立即戒严。毛泽东非常激动,决心投笔从戎,去湖北参加革命军。
此时毛泽东只是一个刚从穷山沟走出的入学不久的学生,长沙都不熟悉就要跑到湖北参军,这就是毛泽东的特质:实干派,不但能写,更注重实干。
在他的感召下,和几位同学一起去湖北。出城门不久被拦住,士兵禁止通行,让他们快回去。很快枪声响起,原来湖南革命党也起义了。
起义成功,建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老百姓兴高采烈,天下苦清久矣。这下好了不用跑湖北,直接在湖南新军参军。
除了他,还有两个同学。让我们记住毛泽东的第一次军旅生涯,18岁的毛泽东,离开父母离开韶山,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很快就加入正规军,成了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的普通一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激情燃烧,救国救民,敢想敢干,不怕牺牲,说到做到。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请看现在的中国,国内外依然形势严峻,我们18岁的男子汉们怎么样?在哪里?我和艾老师一样,非常讨厌男孩子这个词,简直恶心透了。
去TM的男孩子,我不想骂人但实在忍无可忍。
18岁,早就是男人,男子汉了。干什么都可以了。可以种田,可以劳动,可以扛枪上战场了。
是谁?灭了他们的血性?
是谁?腐蚀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是谁?让他们只知发财,网游?
是谁?毁了我们民族的未来?
是谁?让他们不懂得担当,责任,勇敢?
是谁?让他们懦弱,自私,迷茫,看不到未来?
男人如果没有血性,责任,勇气,那还是男人吗?
就是太监,就是待宰的羔羊。
.......我心中一万匹,十万匹XX马在奔腾。
这个他们,不是指所有18岁男人,而是指所有被思想腐蚀的“男孩子”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们知道毛主席一辈子不喜欢钱,不喜欢枪,但是为了救国救民,他参军,扛枪,随时准备战斗。
回到本文,毛泽东这个兵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有文化,其他兵大多没读过书,但是他平易近人,和其余士兵打成一片,没有丝毫隔阂,大家都敬佩他有学问,有志气。
除了正常的操练,他就买报纸,读书,掌握国内外大事。通过报纸,他第一次接触到社会主义这个新鲜词汇。
此时的国内形势非常动荡,变幻莫测。
1912年,清朝终于咽气了,袁世凯做了临时大总统。
毛泽东认为武装革命告一段落了,清朝都灭亡了,于是不当兵,继续求学。官兵兄弟们都舍不得,劝他继续当兵,他坚决走了。
他的目的很清楚,我就是要革命,要救国救民。你们起义了,我就参军一起上战场,我并不喜欢开枪,杀人,但是为了理想,我可以上战场。
既然武装革命暂时不是最重要的,那我就继续求学,学习救国救民的大学问,这次军旅生涯是半年。
一个18岁的年轻人,刚走出闭塞的山沟就这么敢想敢干,怎不让人钦佩万分?
毛主席,您真是太伟大了,您是国家之幸,民族之魂啊!
没有您的中华民族,我不能想象。您若离去,如苍生何!
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对于清朝的灭亡,没啥好说的,老百姓早就不满了,忍无可忍了,不是武昌起义的军人有多了不起,主要是大清,气数已尽。
 
责任编辑:
觉得这个帖子好,那就赞赏鼓励一下小编吧!
赞赏
取消

感谢您对人民之声网的支持!

扫码支持
谢谢您的支持!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赞赏哦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3-4)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7-8)

发表评论提示:欢迎网友积极发表您的真知灼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用户名密码 匿名 匿名发表 验证码
  共有 0 条评论
 |   QQ:1195527324  |  QQ群:743026760  |  人民之声网  |  联系电话:13775848088  |  投稿邮箱:1195527324@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