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5 00:17:46 点击: 次 来源: 作者: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35-38)
(35)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在独立14师叛变前三天,湖北麻城的土豪劣绅勾结河南的土匪,袭击农民协会,围攻县城。中共湖北区委向毛主席求援,毛主席派出农讲所学生军两百多人加上湖北的警卫二团一营去麻城剿匪,很快就剿灭了。 毛主席培养的农讲所学生军,后来全部成为真正的革命军。如果武汉国民政府或者陈独秀能够执行毛主席的路线。反动军阀根本就不敢屠杀,即使屠杀也会很快被几千万武装起来的工农群众剿灭。 就算所有的军阀都叛变,在几千万群众面前又算什么? 我要强调一点,这几千万群众不是我的假设,而是当时的事实。当时是全国大革命高潮,几千万的群众觉醒了,被组织起来了。这一点,很多人不知道。 在各种会议上,毛主席多次提出要发展农民武装,要准备上山下湖、或者把枪埋起来、或者改成挨户团,以合法的形式保存革命力量。 挨户团本来是革命武装,随着大革命失败,变成反革命武装。 湖南省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执行了毛主席的路线,最大程度的保存了革命力量。因为毛主席亲自回湖南布置了工作,而且湖南的同志基本是毛主席带出来的,最相信毛主席。湖南的农民运动,一直是全国最好的。 6月28日,陈独秀命令湖北省总工会解散工人纠察队,向武汉国民政府交出所有枪械。牺牲了那么多好同志和群众,陈独秀还在执行投降主义政策。 7月4日,毛主席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再次提出要武装上山,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蔡和森支持毛主席的意见,陈独秀还是反对。 中共中央决定疏散一些领导干部,让毛主席去四川,毛主席坚决要回湖南。 此时毛主席叫两位弟弟团聚了一次,毛泽民决定跟着毛主席筹备秋收起义的资金和粮草,毛泽覃赶去南昌参加起义。等他到南昌时,起义已经失败,部队走了。 面对最危险的情况,三兄弟没有一个退缩,都在做着革命工作。 7月12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临时政治局会议,鲍罗廷把陈独秀的职务解除了。理由是陈独秀拒绝执行“五月紧急电令”。 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宣布分-共。陈独秀的幻想到此才破灭,开始后悔了。 事情的过程是这样的,蒋介石的政-变让斯大林清醒了,于是下了一个五月紧急电令。支持中国共产党搞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这一直是毛主席的主张。 此时的共产国际代表是罗易,他偷偷将这个命令给汪精卫看了,他以为汪精卫还是革命同志。 没想到汪精卫把这个电报当作投名状,献给了军阀,于是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分-共。汪精卫是个没有根基的人,他既控制不了手下,也不可能跟共产党走。 其实有没有这个电报都不重要,武汉国民政府的叛变是迟早的。面对军阀的疯狂屠杀,陈独秀都不许武装斗争。难道还指望屠夫自己放下屠刀吗? 为什么陈独秀坚决不反抗呢?因为陈独秀认为,军阀之所以团结在一起,是因为农民运动过激了。所以他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农民运动。 我们无法理解这到底是什么逻辑。 照这个逻辑,我们遇到任何敌人的攻击都不能反抗,因为反抗会激怒敌人。 第一次国共合作到此算是彻底破裂了。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 就在同一天,武汉国民政府公开抓捕共产党人,继蒋介石之后又掀起一轮白色恐--怖。汪精卫说: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个漏网。 汪精卫蒋介石,这两个当年表现的最革命的人,叫嚣着要把中国并入苏联。现在都成了革命的叛徒,做出最凶残的行为。表面不一样,其实是一丘之貉,一种人。 据统计,从蒋介石的412反-革命政-变,到汪精卫的715反-革命政-变,全国被杀的共产党人和群众多达30多万,共产党人被杀了5万。但我认为真实数字可能更多。 除了军阀的公开杀戮,在很多农村有土豪劣绅残杀农民,这个数字怎么统计?没法算。 那些为蒋介石辩护的人,看着这几十万死难烈士,你们该说什么?他们该死吗?蒋介石杀的对吗?这只是开始,长期的白色恐-怖还在后面。 很多新民学会的会员在这一系列的事变中牺牲了。 大革命失败了,中共中央临时决定毛主席留在武汉工作。而武汉,已经是白色恐-怖了。 8月4日,毛主席差点被捕。毛主席在路上发现两个特务,但他没有躲避,而是直接迎了上去。 其中一个特务突然抓住他胳膊,问:看见毛泽东没有? 毛主席说:看见了,刚从那边过去。 两个特务连忙追了过去。 这两个特务是专门来抓毛主席的,我想他们并不是傻,看到毛主席有点像又不敢确定这个人是不是。 于是故意抓他凶他试一试。照他们的理解,如果是毛主席,肯定会紧张的,这是人的正常反应。 但毛主席一点都不慌张,毛主席是大智大勇之人,这些小特务哪能理解?如果这次被捕肯定是牺牲了。 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个漏网,大名鼎鼎的共产党人毛泽东能活吗?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这次会议终于决定了要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并且举行秋收暴-动。 这次会议毛主席作了很多发言,严厉批评陈独秀的错误,其中有一句话: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由来! 毛主席说: 以前我们批评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不注意发动群众。现在我们恰恰相反,走到了另一面,只做群众运动,不做军事运动。 毛主席并不想留在党中央,进政治局,他要求回到湖南做农民运动的工作,准备秋收起义。 会议选出九位政治局委员: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 选举:瞿秋白,苏兆征,李维汉三人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 瞿秋白提议毛主席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毛主席说: 我不住高楼大厦,我要跟绿林交朋友,要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结交绿林朋友。 于是毛主席一家人秘密的回到湖南,建立革命武装,准备秋收起义。 (36)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和思考 革命事业遭受巨大挫折,人员巨大损失,胜利果实被反动派夺取了,必须总结经验教训。 1936年斯诺问毛主席失败的原因,毛主席说陈独秀应该负最大的责任。陈独秀的机会主义和投降主义使党失去了决定性的领导作用。毛主席认为共产党应该主动的掌握革命主导权。 陈独秀就是个独裁者,共产国际的命令他不给其他领导同志看,也不和大家商量讨论,自己随便做重大决定。 我们想一下毛主席的做法,毛主席的决定常常是正确的,但是总会和大家商量,先听取大家的意见。如果别人有好的意见他一定会采纳。 其次就是鲍罗廷,毛主席的原话是他随时准备尽力去讨好资产阶级。 毛主席的总结:罗易是个CHUN货、鲍罗廷是个冒失鬼、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毛主席作为当事人,而且总能提前预见,有充足的发言权,这个总结是准确的。 陈独秀这个人不是坏或故意犯错,而是糊涂,还听不进别人意见。他自己的儿子也在这次白色恐怖中牺牲了。 他不适合当领袖,他可以能力不足,但是连知人善任、包容都做不到。 蒋介石已经叛变了,毛主席说赶快把工农群众武装起来,办军事训练班,还有上山保存革命力量。而陈独秀却是命令解散工人纠察队,缴械,还要把工农群众送给武汉国民政府。直到汪精卫叛变,他才放弃最后一丝幻想。 惨重的牺牲让我们明白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再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北伐?当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府的时候,武汉国民政府第二天还是按计划北伐,说明北伐是最重要的事情。 北伐的意思就是要统一中国,中国人都有祖国统一的情节。当时国家四分五裂,老百姓饱受内外压迫,迫切希望出现一个统一的、为人民的政府。 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国民政府就是革命的,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革命党,没什么区别。因为孙中山也说了,三民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联苏、联共、扶助工农是三大政策,也是三民主义的新解释。 国民党被右派篡夺后,国民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就崩塌了。 所以当时不管哪个政府、哪个人主导,都公开提出要北伐。 而北洋政府自然视南方为叛逆,一直在剿。北洋的口号也是统一中国。 后来北伐之所以成功有两个原因: 1 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个思想看起来没用其实很有用,谁都要顺应大势,不管你是否愿意。 包括那些叛变的军阀,他们的理由也是为了革命。革命思想让群众支持北伐大军,所到之处民众都欢迎、箪食壶浆,打仗时也支持。 比如北洋军队坐火车,老百姓把铁轨扒了。北伐军坐火车,老百姓把铁路修好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洋军可能正常的粮饷都拿不到,乱的一团糟。而北伐军所到之处,老百姓送吃的、送情报,主动做向导,成了人民战争。 所以打小仗比的是军队本身,打大仗比的就是老百姓的支持了。 你说这仗怎么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道理是没错的。 2 北洋军阀互相斗争,内耗太激烈。论战斗力和军队数量、装备,北伐军不一定比北洋军好。但是再能打仗的军队也经不起内部消耗。 人经常这样,困难的时候容易团结,发达起来了,地盘多了,就会陷入争权夺利。这就给了别人各种收买、离间、拉拢的机会。很多军阀纷纷因此投降蒋介石,发个通电就成了革命军。 仅仅是顺应大势,让军队加上革命二字,都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是时代所赋予的。 一个人再有能力在时代大势面前,都是无力的。 作为蒋介石来说,他只有北伐建立军功才能站稳脚跟。没有功业,别人怎么服他? 蒋介石北伐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幸运和时代的因素,他个人能力并不怎么样。 其中共产党员的战斗力最强,这不是说好话而是事实。北伐军的开路先锋大多是共产党员为主组成的军队,恶仗基本是共产党打的。 早期的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学生军是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是有信仰的军队,打仗从来不怕死。直到蒋介石叛变,开始清共,国民革命军和黄埔军就开始变质了。变的没有信仰、贪生怕死,和旧军阀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说,革命的果实被叛徒夺取了,这不是一句书面话,是事实。很多共产党员牺牲在北伐中,我们应该知道这段历史。在蒋介石没有叛变前,国民革命军不等于国民党党军,而是国共合作的国民政府的正规军,是革命的军队。 蒋介石这人本来就有性格缺陷,北伐的成功让他更加自以为是了。他没想到这个功劳是人民的,是将士们的,他以为是自己英明神武。 所以本来就刚愎自用的蒋介石后来更加固执了,凡事要听他的,成了独裁者,也把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他不在乎正确或错误,只在乎是否听话。 北伐之后,蒋介石就很少打胜仗了,基本是败仗连连,直到彻底失败。这个事实也证明了北伐的胜利和蒋介石关系不大。 只有当对方犯错误的时候,蒋介石才能打胜仗,这就是后来的事实,比如第五次围剿。而毛主席领军时,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把蒋介石打的哭。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是否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但这是理论,如何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呢? 一项事业就算正义,就算必胜,也不等于谁来干都能胜利。也要正确的领导、正确的方法。 1924—1927年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大革命时期,又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到破裂的全过程。 拿到《毛选》第一卷的时候,首先不解的就是什么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因为我也没有受过系统的革命史教育,当回顾完这段历史的时候,我知道了,也更加懂得毛主席只选两篇文章的含义。 一篇讲阶级分析,一篇讲农民运动。这就是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这已经是历史了,但它的教训和思考我们是不能忘的。忘记就是背叛。 失败的教训必须总结,以后不能再犯,只有这样,他们的牺牲才不被辜负。 大革命的失败也使得中央特科成立,央视有纪录片《红色堡垒》我就不多说了。 (37)军叫工农革命 1927年毛主席三赴长沙:第一次是年初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 第二次是长沙发生马日事变,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毛主席主动赴险,回来挽救危局。毛主席任新改组的湖南省委书记,重组各级党组织,恢复战斗力。 第三次是8月12日回长沙,以特派员的身份回来组织秋收起义。 大革命刚刚失败,白色恐-怖很严重,杀人就像踩死蚂蚁一样容易。共产党全部转入地下斗争,一旦被捕就是死路一条。这次回来又改组湖南省委,彭公达任书记,开会讨论组织起义的问题。 中央的意思是在湖南全省起义,坚决夺取全省。毛主席认为不行,实力远远不够,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在毛主席的据理力争之下,省委大多数同意毛主席的观点。最后决定在湘赣边界一带组织起义。 毛主席事先作了实地调查,在会上坚决提出不能再以国民党的名义起义,要以共产党的名义。这一点得到大家认同。 会议决定成立两个指挥机关:前敌委员会,毛主席任书记,主管军事(这是毛主席军事生涯的开端,也正是这个决定挽救了起义部队)。 行动委员会,易礼容任书记,组织各地工农群众起义配合起义军,攻打长沙。 会议之后毛主席写成报告给中央,中央认为还要以国民党的名义起义,还是尽量全省一起起义,批评了湖南省委的观点;批评了毛主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点,说偏重于军事,是一种军事冒险,还规定了起义时间。 于是湖南省委又开会讨论,毛主席坚决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来。又写了封信回复中央,然后就去浏阳组织行动了。 组织起义是很艰难、很辛苦的,湖南并没有一支军队等着毛主席回去领导,一声令下就行了,过程非常艰难。 这段时期毛主席很辛苦,回来就调查实际情况,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彻底不能睡觉,身体也差了很多。毛主席并不能做主,什么都要商量、请示、协调,得到的多是批评。 而且毛主席要负责大部分的具体行动,又是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躲避严密的搜捕。又不能真的躲起来,而是在敌人的天罗地网中穿插。 8月31日,毛主席要去浏阳等地组织部队了,和杨开慧告别,叮嘱她在板仓组织农民武装斗争,照顾好母亲和孩子。没想到,这一次竟是永别。 途经浏阳张家坊的时候,毛主席和几位同志一起被民团逮捕了。这些民团抓人并不需要什么证据,只要你是生人基本就会抓。当时已经杀了几百个共产党嫌疑分子,仅仅是嫌疑就杀无赦。 民团把毛主席等人押去总部集体处决,不用甄别、审判,说杀就杀。毛主席脱险的过程很精彩,我不细述简单说一下。毛主席找一位同志借了几十块银元,然后贿赂民团普通分子,借机逃脱。 毛主席躲在一片草丛中,草很高。民团搜捕,一直搜到天黑才罢休,这次应该是毛主席一生最危险的时候,因为敌人很多次离他很近,有几次都几乎摸到毛主席人了,就是没发现。毛主席真是福大命大,这样也没被抓到。 逃跑时伤了脚,伤的很重,遇到一位好心的农民给毛主席吃住,买了一双鞋,就这样一瘸一拐赶到农民赤卫队。 此时大家叫他毛委员,起义部队统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下辖三个团五千余人,这是第一次打出共产党的红旗。 在安源张家湾开会部署具体行动,然后毛主席去铜鼓亲自领导第三团的起义。 会议决定兵分三路打下长沙外围,一旦成功就攻打长沙,长沙的同志在城内起义,里应外合打下长沙。 在会议最后毛主席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失利我们往哪退? 这个问题让大家惊讶,毛主席这是作万全的计划,提前想好退路。一位农民自卫军的总指挥说退到井冈山去,毛主席很感兴趣问明详情,在心里记住了井冈山和王佐、袁文才两个名字。 第三团是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宣告第三团成立之后举行了阅兵式,这应该是毛主席第一次检阅部队。随后指挥了白沙之战,打下了白沙镇。活捉100多敌人,缴获了枪支弹药。 第三团是无比光荣的,是毛主席第一次检阅和亲自指挥的队伍。 因为有一支部队叛变,导致第一团损失惨重,还没打敌人就基本失去了战斗力,只能撤退。 第二团有胜有败,毛主席的第三团是最顺利的,但是第三团疟疾横行,很多人得病了。第一团的撤退导致第三团被两面夹击。 打仗最怕就是两线作战或者被两面夹击,毛主席的第三团就是这种险境,不但被夹击,还疾病流行。毛主席为了保存力量带领第三团安全撤出,并指挥全部部队撤退。毛主席把详情报告给湖南省委,建议取消长沙的起义计划。 湖南省委也同意取消。没想到第二团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被敌人围住了,强行突围损失惨重。 三个团只剩下毛主席的第三团有战斗力,还饱受疾病困扰。如果强行进攻,还没挨到长沙的边就会全军覆没。毛主席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此时共产国际驻湖南的代表是马也尔,他不顾实际情况严厉批评毛主席和湖南省委的 取消攻打长沙的决定,说这是 最可耻的背叛和临阵脱逃。命令起义部队立即攻打长沙,要按原计划里应外合的夺取长沙。 中央根据马也尔的意见,也批评湖南省委和毛主席,并派任弼时代表中央来调查和督促此事:调查为什么不打长沙,督促赶快打长沙。 可见毛主席有多难,他身在前线,又累又危险,重要的事都全部如实向上汇报了,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 此时的部队也有分歧,有的人要求听命令打长沙,但毛主席认为这是送死,我们都自身难保了,还要往敌人最坚固的石头上撞,完全是无谓的牺牲。不如保存革命力量,等待机会。此时毛主席已经准备上井冈山了。 现实摆在这里,前委会议通过了毛主席的建议,撤退的那天毛主席作了一次很精彩的讲话。 毛主席敢于根据实际情况决断,保存了宝贵的革命种子。毛主席的讲话,让这支队伍充满希望! 这次征程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38)转危为安靠谁人? 出于习惯和尊敬,行文一直用毛主席而不是毛泽东。这个阶段我们用毛委员,这是大家对毛主席第一个亲切的称呼,因为他是中共中央委员,所以被称为毛委员。 秋收起义的部队本来是四个团,第四团是从军阀部队收编过来的,在战斗即将打响的时候第四团第二营叛变,攻击友军,导致第一团、第四团基本失去战斗力。后来正史记载,有的就不提第四团了。 1927年9月20日,毛委员在里仁学校的操场上作了撤退前的演讲,史称“文家市会师”。然后向江西萍乡方向撤退,此时部队被敌人围追堵截,又疾病流行,伤病员很难有效医治,有些人开始逃跑了。 在一次掩护部队撤退的战斗中,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毛委员很悲痛。卢德铭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好同志,他原是黄埔军校的学员,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总指挥,能理解和支持毛委员的正确主张。 毛委员悲痛的说: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 (起义部队总共才一个师。从战略的角度说,没有卢德铭总指挥的支持,毛委员的正确主张是无法执行的。如果卢德铭和毛委员唱反调,毛委员什么也干不了,部队会全军覆没) 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是余洒度,他和卢德铭相反,不愿听毛委员的指挥,总是意见相左。比如文家市会师的命令他就不执行,毛委员写信批评,他才勉强的执行命令。卢德铭在部队里颇有威望,卢德铭在,余洒度不敢不听。 对于逃跑的人毛主席说不要追,还说:宁要鲜桃一个,不要烂桃一筐。毛主席从来不强人所难。此时逃跑成风,到了明目张胆公开的地步,为了解决问题毛委员作了大量的工作。 毛委员受伤的脚还没好,又不停的打仗、转移,走路很难。我们现在都穿的起皮鞋,体会不到草鞋被磨破,脚受伤,还要随时战斗的难处。 战士们心疼毛委员想用担架抬着他走,还有人专门做了个简易的轿子追过来要毛委员坐,毛委员都拒绝了。把轿子让给伤病员,自己一瘸一拐跟着走。 毛委员走遍各连队,了解战士们的思想状况,和战士们谈心。此时发生了一个有名的小故事,有的战士不认识毛委员,让他挑担子,一直有人让他挑。 有一次毛委员笑着说:我给你们挑了好几天了,今天你们连长叫我休息休息。 然后有人认出说这是中央来的毛委员啊,正是毛委员不辞艰辛的了解战士们的真实思想状况,才挽救了这支宝贵的革命队伍。 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工作方法,他作决定不是拍脑袋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调查实际情况,这对任何工作都是有效的。 几天的谈心下来毛委员认为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工作,这就是“支部建在连上”的由来,并决定在工农出身的战士中大力发展党员。 毛委员还亲自主持了一次新党员宣誓仪式,并叮嘱各连党代表:以后各连都要像今天这样,分批举行入党宣誓仪式,抓紧工作。 这对于挽救革命队伍是最重要的,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前党支部是建在团上的,现在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立党小组,营、团以上设立党委,连以上各级都设党代表,由前委统一任命,重要问题都要由党委讨论。 整个军队从上到下,到每一个战士,都在党的领导之下。这个制度是很科学的,但仅有制度还是不够的。 毛委员还给这支军队注入了为人民服务的灵魂,把旧军队的弊病彻底改了。 军队实行民主制度,军官不许打骂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吃住一样,以前军官是四菜一汤,士兵吃的差,现在吃的都一样)、经济公开、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委员会的主席和委员由士兵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权力很大,可以监督军官,还可以批评、处分。 军队缩编,由师变成团,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由此,一支崭新的革命军队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没有这次改编,部队必然被消灭或拖垮。到处都是敌军和敌人控制的民团,连转移都要打仗或避着走。 改编并不是顺顺利利的,某些出身旧军队的军官和投机分子就不赞成,他们鼓吹悲观主义思想,扰乱军心,害怕进山里,想鼓噪一部分人跟着他们离开革命队伍。 自古以来对扰乱军心者一般都是杀,电视里经常这样演,但毛委员不是这样处置。 首先他会努力做思想工作,实在不愿听那就好聚好散,你要走可以,把枪留下,给你路费。毛委员还叮嘱走的人: 你们回去要继续革命,如果将来回来我们还欢迎。 毛主席的处事,拿出来往往是不起眼的大手笔。不要说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就是毛主席的为人处事,都值得我们仰望。 这些人的鼓噪还是有用的,严重的扰乱了军心。毛委员又作了一次演讲: 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现在不只有两把菜刀,还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你们都是起义出来的,一个当敌人十个,十个当一百个,我们有几百人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很出名,源出于此。因为毛委员的讲话传遍全军) 毛委员的演讲再次鼓舞军心和斗志,大家说:“毛委员都不怕,我们还怕什么?”。 原第三团的团长苏先骏离开革命队伍,几个月后被捕做了叛徒,出卖了湖南省委领导人郭亮,郭亮被捕后英勇就义。 苏这个叛徒也没有好下场,1930年被红军抓捕,当众处决了。还有后来的余洒度也做了叛徒,这些人本就是革命的投机分子。 毛委员把一切说的那么透彻,普通士兵都懂了,他们能不懂吗?他们懂,但是他们怕吃苦、怕死,怕失了荣华富贵。 我们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讲述的事情看起来没有轰轰烈烈,但是意义重大: 1 放弃攻打长沙,向农村撤退,这是一个战略转折。继续攻打大城市,是鸡蛋碰石头。没有这个转变,工农革命军没有生机。后来慢慢的就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 紧握枪杆子,毛委员说秋收起义战术失败、战略胜利。面对失败,不仅没有放弃武装斗争,反而坚定了武装斗争的信心。 3 决定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这又是一个战略转折和创新,之前没有革命根据地的概念,只是想攻下城市,然后建立政权,革命胜利。 实际上,我们有我们的国情,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毛主席带领大家摸索出来的。 我们现在说这些只是一些文字,但是毛主席当年在做的时候,每一步都面对阻力。毛主席之所以能作出正确决策,也不是几天的事情。因为毛主席一直在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正确的决定是水到渠成。 比如早在毛主席当校长的时候,就改革校务,搞民主、经济公开等措施。没有长期的积累和思索,正确道路哪能轻易走上。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31-34)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39-42)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