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1 08:01:27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59-62) (59)错过绝好机会这段时期,毛主席主要做政府工作和根据地各项工作。 5月28日,毛主席和朱德联名发表《告闽粤白军士兵书》,提出红军要北上抗日,和白军在承认三个条件的原则下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 5月3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为国民党出卖平津宣言》,谴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卖国政府。重申愿意在三个条件下和一切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的战斗协定。 博古让毛主席负责查田运动,博古推行的是左倾的土地政策。和毛主席的土地政策是不一样的,但他就是要毛主席去负责推动查田运动。 博古提出不给地主分田,给富农坏的田。说这是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要检举每一个隐藏着的地主与分到好田的富农。 这样导致已经分田的农民人人自危,产生恐慌。在实际执行中也搞出了很多左的事,比如侵犯中农的利益,把中农当作富农打,把富农当作地主打。 毛主席还是灵活变通,一方面应付博古的左倾政策,一方面在实际执行中尽量采取正确的政策,使查田运动对农民的伤害降到最低。 毛主席提出要把什么是地主、什么是富农、什么是中农、什么是贫农、什么是工人说清楚,查阶级也要特别谨慎。确定阶级成分的时候,要经过四道程序,必不可少,因为阶级成分会影响个人命运。 实际上查田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本文只简单概括一下。 这段期间的工作,好几篇文章都编入了毛选。比如《必须注意经济工作》、《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我们的经济政策》、《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都是这个时期的文章。 毛主席的文章有一个特点,从来不脱离现实,很多入选毛选的文章,都是工作报告的一部分。 6月上旬,博古在宁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局会议,史称第二次宁都会议,毛主席出席了。 毛主席对上一次的宁都会议提出批评,对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提出申诉。指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用的依然是诱敌深入的办法,而且是1932年9月26号发布的训令所预定的战场。 毛主席的申诉没有得到认可,而且招来很多人的攻击。博古不顾事实的说上次宁都会议是正确的,没有上次的宁都会议,就没有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这次会议上,陈毅发言支持了毛主席。陈毅说:前方的战士们都在问毛主席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来领导我们打仗? 毛主席是非常遵守组织原则的人,平时他从来不说自己的委屈,只在党的会议上公开提出。这次受到打击后,毛主席又病倒了,他担心红军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次毛主席重病,都是和受到打击有关系。尽管如此,毛主席依然忙着根据地的工作。他想闲是可以闲下来的,但他总是想为群众做事情。 这段期间毛主席重游了一次大柏地,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 大柏地之战时毛主席还领导着红四军,亲自参战拼杀,现在他已经被彻底排挤出去,心情沉重。他在乎的倒不是这个权力,而是担心红军的命运。 再看蒋介石这边,又组织了100万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虎视眈眈,连北方的军队都调过来了。采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碉堡战术。四路大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围。 北路军总司令是顾祝同,南路军总司令是陈济棠,东路军总司令是蔡廷锴(19路军),西路军总司令是何健,再加上一百多架飞机。 而此时博古又犯了错误,把红军一分为二,说是所谓两个拳头打人,本来就不强的军队更弱了。毛主席的原则是集中力量对敌人。 彭德怀率领的东方军打了一个胜仗,但很快就被敌人团团围住了。东方军被敌人的碉堡群包围,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毛主席非常担心说:不懂得初战的重要意义,第一步就丧失了主动权,是最坏的打法。 此时的毛主席非常苦闷,因为他非常担心红军的命运,但他却不能去帮助什么。没什么人敢跟他说话,也没什么人愿意听他说话。此时陪伴他的只有贺子珍。 身患疾病心情沉重,毛主席越来越瘦。贺子珍和警卫人员很想帮毛主席改善一下伙食,但是没有钱。只能去地里抓一些青蛙,摸鱼虾。这就是我们的毛主席,堂堂的政府主席,身边人想帮他改善伙食都没钱。 有时候毛主席一坐就坐半天,只是抽烟。有时候几天都不说话,他担心红军的命运。 在苦闷之余,毛主席还是坐做着经济建设和查田运动,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 第一,少数服从多数,第二不消极,第三,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做些工作。 尽管饱受打击,但他从不抱怨,依然是踏踏实实的为党工作。 此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来了,他是博古的朋友。博古掌握军权,但是又不懂军事,于是把军事指挥的权力交给李德。 实际上李德并不懂什么打仗,没有实战经验。就算懂,那也是外国的一套,根本不符合中国军队的实际,特别是红军的实际情况。 中革军委召开会议商量反围剿事宜,毛主席还是政府主席及中革军委委员参加了会议。 毛主席提出:绝对不能和敌人打阵地战、正规战,不能死守,要么诱敌深入,和前几次反围剿一样;要么突出重围,到敌人的后方去作战。 毛主席的正确意见,被李德彻底否定。李德说: 领土不能放弃,这是军事上的保守和胆怯。说毛主席不懂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一味的退让,毫不抵抗,溃逃,游击主义,军事上的机会主义。 在李德的瞎指挥下,红军接连失利,但是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苏维埃政府的统战工作却取得了重大胜利。 10月26日,福建省政府派19路军的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在瑞金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 因为和红军签订了协议,19路军觉得有了盟友,很快就有了福建事变。19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和李济深等人成立了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和蒋介石决裂。 红军本来已经陷入了困境,福建事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毛主席向临时中央提出,红军突破重围,到蒋介石的后方去,到杭州、苏州、南京、南昌一带去,进攻他们的老巢。 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建议,因为蒋介石把所有军队都压到中央苏区来了,后方空虚的很。蒋介石的老巢根本就没有军队了,全是警察。 可惜博古又拒绝了毛主席的建议。而且博古说像19路军这样的是最危险的敌人。面对蒋介石的屠刀,博古竟然说自己的盟友19路军是最危险的敌人,真不知道他是什么逻辑? 福建事变让蒋介石非常害怕,因为19路军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军队,有5万多人,打过日本人。而且福建和中央苏区是接壤的,他们联手红军就有了突破口。红军不用打就能出去。 蒋介石派军队去福建镇压19路军,红军眼睁睁的看着蒋介石的军队路过,却不能打。如此天赐良机,就这样错过了。 博古、李德继续坚持他们愚蠢的阵地战,堡垒战,和敌人拼消耗。博古还让中央局发布了《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说:福建人民革命政府和国民党反-革命政府没有区别,只是欺骗民众的把戏。 这让19路军的将士们看到多么寒心啊。负面影响极大,从此之后,还有哪个军阀敢和红军合作?明明是盟友,被博古逼成了敌人。 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蒋介石镇压了19路军。蒋介石内心是非常害怕的,他很怕红军打他的老巢,可是红军没有。蒋介石可是惊出了一身冷汗,非常恐惧。 毛主席不能影响军队,只能做地方工作,他依然很忙,在农村各处调研。这段期间,写了两个长篇调查报告:《长岗乡调查》,《才溪乡调查》。 这段期间还有一个悲剧,毛主席和贺子珍的第三个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但是一出生就夭折了。这段时间算是毛主席和贺子珍两夫妻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60)风景这边独“好” 我们以才溪乡调查和长岗乡调查为例,看毛主席怎么做调查研究。 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毛主席来到上杭才溪乡,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住在贫农家里,不接受任何村苏维埃政府(当时的组织,现在叫村委会)的照顾。 天刚亮,毛主席就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下地里和群众一起劳动。毛主席的调查研究是在饭前饭后,或者休息的时候来做,劳动的时候是不问的。 毛主席什么农活都会做,他问的东西很多,很详细,很专业。群众们也非常喜欢毛主席,毛主席的饭还没吃完,就有很多群众到毛主席这边来找他聊天。 而且他们聊的非常投缘,总是是聊到半夜。才溪是一个乡,毛主席每个村庄都会去,先问干部,再问群众,3到5天之内就会把一个村的情况摸清楚。群众都说: 毛主席是最好问、最好学、最有学问的人。 有时候毛主席会去街上到处逛逛,不许警卫人员带枪。他的目的不是逛街,而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长岗乡属于兴国县,就是后来有名的将军县。毛主席力所能及的为群众做事,为老人家穿针线,挑水劈柴,下地劳动,挑水抗旱,种菜。 天冷的时候,毛主席把自己的棉衣脱给放哨的儿童团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当地的干部也非常好,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第一。 群众这样赞扬:红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通过这首诗,我们就能看到他们的工作情况。 毛主席做了很多的调查研究,写了大量的报告,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到毛主席付出了多少心血。毛主席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也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表达,而是有无数的事实为基础。 可惜很多东西都失传了,因为当时农村老人家是不会写作的。随着老人的逝去,很多事也就没人知道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事迹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1934年1月15日至1月18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在江西瑞金沙洲坝召开。这是一次王明左倾路线达到顶峰的会议,毛主席没有参加。 王明路线说:全党要集中火力,反对主要危险--右倾机会主义。把毛主席提出的查田运动的路线和政策,也说成是右倾机会主义。在他们眼中,毛主席做什么都是错。连打胜仗都几次被说成错误,还有什么正确呢? 会议选举出中央书记处书记四人,分别是: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 毛主席的老战友、一大参会者何叔衡,因为支持毛主席的路线,丢了全部职务。 1月2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在沙洲坝召开。毛主席作了政府报告,报告的一部分就是后来的《我们的经济政策》。 2月3日,毛主席依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主席,但失去了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由张闻天担任。 毛主席和张闻天是素不相识的,在这次会议之后,两人接触慢慢增多,互相了解,张闻天越来越认同毛主席。就像王稼祥一样,一个人只要坚持客观事实,就会慢慢的认同毛主席。 像博古那种人,根本就不顾事实,为了打压而打压,是不会认可毛主席的。他要有王稼祥,张闻天这样的品格,也就不会有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后来的长征了。 再说军事,孤立无援的福建政府被蒋介石镇压了。福建事变的领导人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只能流亡海外。他们都是有名望,有实力的人,如果不出国,就会被蒋介石偷偷的干掉。 镇压了19路军,蒋介石松了一口气,立马把枪头调转对付红军。本来东路军的总司令是红军的盟友--19路军的蔡廷锴,现在成了蒋鼎文。蒋介石继续他的碉堡政策,四面合围。 错过了福建事变的机会,红军只能自己和蒋介石打了。此时博古李德又犯了第二个重大错误,他们用堡垒对堡垒,阵地战的打法,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放弃苏区一寸土地。 放弃了红军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游击战,采用了最愚蠢的打法。蒋军进攻中央苏区的北大门广昌,尽管毛主席的意见被打压,但毛主席依然踊跃的发言,提建议:要用诱敌深入的打法。 但博古李德根本不愿意听毛主席的意见,后来中革军委开会都不让毛主席参加了。 博古等人提出:“为了保卫广昌而战,就是为了保卫中国革命而战”。博古等人决定死守到底,但是红军损失惨重,到最后不得不转移。 这样的打法连王稼祥,张闻天都看不过去了,他们纷纷提出反对。张闻天和博古激烈争论,遭到博古打压,被排挤出了核心层。 看到没有,凡是提出批评和反对意见的都会被打压,反之,又是什么人呢? 红军打得非常勇敢,但是弹尽粮绝,只能撤退。博古不检讨自己的问题,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战士们身上,说战士们打仗不勇敢,执行中央指示不坚决。 毛主席时刻关注前方战事,和其他的同志,军队干部有交流。听了毛主席建议的部队,就开始打胜仗了。但这只是局部的,改变不了大局。 1934年5月初,博古提出准备退出中央苏区,并致电共产国际,后来共产国际批准了。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三人团,由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明确规定,三人团决定一切。 毛主席派人和陈济棠谈判,建立联系,陈济棠是反蒋的。陈济棠负责的南线,就是后来红军突围的方向。毛主席做的是挽救红军,挽救革命的工作。 红军接连失利,中央苏区的人力物力极度匮乏。毛主席提出:不能再这样打了,要突围到外面去寻找战机。依然受到博古的排斥和打击,给了毛主席一个留党察看的处分。可见毛主席被打击到什么地步了。别忘了,中央苏区是毛主席创建的,红军是毛主席创建和发展的,他还是政府主席呢。 7月15日,毛主席等人联名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提出三个条件: 一,停止进攻苏区与红军 二,给民众以初步的民主权利,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示威和自由。 三,立即武装民众与创立民众的反日义勇军,保卫中国。 在这三个条件之下,红军愿意和任何武装队伍订立作战的战斗协定。 此时的毛主席还写了一首词,《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谁能想到,这首豪迈、乐观的词,是在毛主席备受打压时写的?这就是毛主席的伟大胸怀。他心中没有私利,只有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 三人团决定要转移了,周恩来把林彪和聂荣臻从前线召回,找他们谈话,告诉他们为转移做秘密准备,不能向别人透露。 林彪和聂荣臻决定去看一看毛主席。三双大手握在一起,许久无言,三人都热泪盈眶。 此时的毛主席不仅备受打压,而且疟疾已经发作了好几个月。身体非常虚弱,脸上瘦的没肉了,头发都到肩膀了。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竟然到这个地步,毛主席对两个人没有多说什么。 因为两人指挥的红一军团是毛主席亲自带出来的部队。博古等人造谣说毛主席搞宗派活动,所以为了避嫌,毛主席不能多说什么。 如果毛主席真的要搞什么宗派活动,灭了某些人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吗?以毛主席的威望和当时的困境,我相信什么事他都做得到。但他是一个热爱党,坚守原则的人,不会做这种事。 9月份,毛主席主动去于都视察。赣南省委的负责人来看望毛主席,向毛主席反映了肃反扩大化的问题。有不少不该死的人都死了,大失民心。毛主席立即写信,让警卫员送过去,制止他们乱抓乱杀的左倾错误。 还记得后来的陕北肃反吗?也是乱抓乱杀,要不是毛主席,刘志丹、习仲勋等人都被杀了。 毛主席一直是救人的那个人,但总有人要给毛主席泼脏水,把罪过栽在他身上。 种种压力之下,毛主席病倒了,连续三天高烧,吃不下东西。 警卫员吓坏了,立即打电话给张闻天,张闻天也很着急,马上打电话给中央红军医院院长傅连璋。傅连璋赶路一天一夜九十公里到达,他看到毛主席更瘦了,双脸烧的通红。 毛主席嘴唇干裂,呼吸很急促,呼出来的气都是热的,量体温是41度,又到了鬼门关门口。 在傅连璋的救治下,毛主席终于慢慢缓过来了。这个电话是打给张闻天,一位认可毛主席的同志,要是打给博古或某些不认可、不在乎毛主席的人呢? 这段期间毛主席受了多少罪呀。我们不说博古等人给中国革命造成的伤害,让多少红军战士白白牺牲,就他们这样对毛主席,我们无法原谅。 上次红四军七大落选之后,毛主席也是重病到了鬼门关门口,后来还被敌人追击,差点被抓。是当地一位同志背着毛主席拼命的跑,才逃脱了。 (61)你们可要回来呀! 1934年9月19日,周恩来致电毛主席,让他摸一下于都方向的国民党军的情况。 毛主席立刻调查回复,于都方向最近一个礼拜敌军都不来了。(之前毛主席主动请缨来于都,很可能是毛主席在提前为红军突围探路) 大家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 这是周恩来在为战略转移摸方向,战略转移之事,只有三人团知道,其余人都不知道。确定突围方向之后,三人团将转移的决定告诉政治局成员和中革军委委员,但其他高级领导干部还是不知道。 众所周知,博古李德等人是不想带毛主席走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不得不带。因为毛主席享有崇高的威望,如果不带毛主席走,很多人是不会肯的。 当时红军两大主力部队,红一军团林彪,红三军团彭德怀,都是非常认可毛主席的。包括普通的战士们,谁不想念毛主席? 而且毛主席还是苏维埃政府主席,共产国际也是希望毛主席跟着走的。毛主席是无权决定自己去留的,谁主张让毛主席走后人有不同的回忆,大家做参考即可。还有一些原因,大家自己想吧。 广袤的中央苏区已经只剩下瑞金,于都,兴国,长汀等六个县。毛主席提出:红军主力向湖南中部突围,把敌人调到湖南去消灭。 这个正确建议再次被博古等人拒绝,红军只能长征了。三人团决定向于都方向突围,到湘西去与贺龙所部会合。 博古李德等人已经变成了逃跑主义,保守主义,没有勇气去打胜仗,只想着突围和友军会合。之前是左倾盲动主义,现在是右倾逃跑主义。所以极左就是极右,从来如此。 10月初,红军和陈济棠部商量好,红军有行动陈济棠就后撤。 毛主席回到瑞金,准备撤退。刚开始规定,政治局委员分散到各军团,妇女和小孩不准随军。 毛主席提出,政治局委员不要分散,应该跟着中革军委走,希望将自己与张闻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而且应该带一部分女同志走。 这一点博古等人还是同意了。毛主席夫妇只能忍痛离开两岁多的儿子毛毛,把毛毛交给毛泽覃夫妇。 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央分局,由项英,瞿秋白,陈毅,毛泽覃等人为中央分局委员,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陈毅任主任。 同时留下了1万多的红军和3万多地方武装,就地开展游击战争。 瞿秋白提出想跟着红军主力突围,张闻天和毛主席都支持。博古拒绝了。毛主席还想带着何叔衡,毛泽覃等人走,也被拒绝了。毛主席连自己的去留都不能决定,更加不能决定别人。 当年参加一大,毛主席和何叔衡是湖南的两位代表。何叔衡是苏区五老中年龄最大,资历最深的,就因为反对王明路线支持毛主席受到打击。被撤销全部职务,不能跟着转移。 毛泽覃以中央分局委员、红军独立师师长的身份和妻子贺怡一起留在苏区战斗。被留下的还有方志敏,贺敏学等人。 10月11日,中革军委发布命令:将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又称为军委第一纵队,叶剑英任司令员。毛主席等几位在一纵队的中央队。 将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门,共青团等单位,组成第二野战纵队,又称为军委第二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委。 为了保密对外使用代号,军委为红星,军委第一纵队为红安,第二纵队为红章。 这里交代一下留下的几位重要人物的命运: 何叔衡在1935年2月被敌人包围,战士们驾着他跑,何叔衡年纪大了,跑不久,为了不拖累大家,他请求邓子恢打死自己。 邓子恢当然不会,于是何叔衡自己找机会跳崖。跳崖后被敌人搜索到,被开枪打死,牺牲时59岁。何叔衡是毛主席的忠诚战友,从新民学会开始就一直跟着毛主席,何叔衡是新民学会的执行委员长。 共产党早期在长沙的组织,是他和毛主席一起发起成立的。在担任法院院长期间,他也是嫉恶如仇,秉公执法,完全支持毛主席的路线。 毛主席评价他:叔翁办事可当大局。 瞿秋白也是在同一时期被俘的。他在党内多次担任重要职务,蒋介石很想劝降他,瞿秋白回答: 头可断,志不可改。我们共产党人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革命而死是最大的光荣。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唱了国际歌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英勇就义时,年仅36岁。毛主席后来知道他牺牲的消息悲痛的说:秋白是个好同志,太可惜了。 1935年4月,红军被敌军包围,毛泽覃率部掩护大部队转移。继续率领游击队打游击,被叛徒出卖。毛泽覃为了掩护战士们突围,被敌人打死,牺牲时年仅29岁。 后来毛泽民从敌人的电台中听到毛泽覃牺牲的消息,赶忙告诉毛主席,毛主席听说后沉默很久没有说话。 方志敏,赣东北根据地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在同一时期被俘。拒绝敌人的劝降,牺牲时年仅36岁。1960年为方志敏烈士修墓时,毛主席亲自题词。方志敏的几篇文章是我们小学时的课文。 毛主席之所以提出要和张闻天,王稼祥在一起,就是为了准备扭转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挽救中国革命和红军。突围之前毛主席和张闻天进行了几次长谈,张闻天更加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了。 1934年10月10日,主力红军正式开始战略转移。总共86000多人,分别从长汀,宁化,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苦难。博古等人名为战略转移,实际上是搬家。把能带的东西都带走了,不但大机器、大家伙,连锅碗瓢盆、磨刀石都带上了。 正因为带的东西太多,所以这不是一个战斗队形,而是被动挨打的队形。从这一点看,博古李德等人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完全是教条主义、纸上谈兵,让人无语。 毛泽民是国家银行行长,他们被编入十五大队,毛泽民任大队政委。听了毛主席的建议,毛泽民把一部分金银分散到各军团,一部分由他们自己挑着走。这些钱主要是毛主席打漳州时夺取的。漳州战役胜利,毛主席还受批评。 几百条渔船在于都河上搭起了五座浮桥,红军战士一队队通过。看着这种搬家的架势,毛主席充满忧虑。 群众都来送行,把煮熟的鸡蛋,红薯,饭团,炒米等,塞到战士们口袋里,很多战士是当地群众的亲人。 群众都说: 你们可要回来呀! 战士们说: 放心吧,我们会回来的! 我们一定会回来的! (主力红军一走,国民党军和还乡团就血洗根据地,人民受难。毛主席辛苦创立的五万平方公里、两百多万人口、几十个县的苏区就这样丢了) 毛主席提出抓住战机打几个大胜仗,被博古等人拒绝,因为他们已经不想打仗,只想快速突围,到湘西去与贺龙等人会合。他们只想着到湘西去重整旗鼓,再战敌人,却没有想到在路上找机会打击敌人。 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分别在左右前方开路,红九军团、红八军团分别跟随,然后是军委纵队,中央纵队以及后勤机关,红五军团担任后卫阻击敌人。 这就是后来说的“抬轿子,抬着棺材走路”,行动极其缓慢。 毛主席说: 像这样的战略转移,不用敌人追自己就会被拖垮。 (62)血染湘江 要理解那个时代就要记住四个字:军阀混战。特别是对于长征,不理解军阀混战就不能理解长征。比如为什么陈济棠要和红军秘密谈判,是因为他亲共吗?当然不是。 陈济棠的地盘是广东省,号称南天王。当时全国各地都被不同的军阀所占据,都是为所欲为的土皇帝。这种权力和利益太大了,加上背后基本都有列强撑腰,因此军阀混战不止,而且愈演愈烈,根本停不下来。 蒋介石虽然名为国民政府的首脑,其实也是军阀而已。只是他背靠江浙财团和英美金融势力,所以撑的起国民政府这个摊子。 这个摊子类似于三国时的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肯定比没有好。没有哪个军阀愿意听从或臣服于蒋介石,但是总有彼此合作利用的空间,不服不行。 服,蒋介石就给你名义和钱、装备,当然一般都是说的好听,给起来很小气。不服,蒋介石就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打你,而且联合其他势力打你。蒋介石也不敢乱打谁,只能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慢慢来。 围剿红军就是蒋介石一箭双雕的好计,让当地军阀打红军,一来让他们两败俱伤;二来削弱红军,蒋介石一直认为红军是心腹大患。 所以聪明的军阀并不愿意和红军拼命,能谈就谈,能假打就假打,糊弄蒋介石。军阀也不傻,他们知道蒋介石是利用自己打红军,所以他们更加保存实力。其实军阀并不讲主义,只讲利益。 这就是军阀又打红军,又总是谈判、保存实力的原因,因为在那个乱世,军阀第一考虑的就是保存实力。每个军阀都巴不得把红军赶到其他地方去,守住自己地盘就行了。 但也有例外,比如湖南军阀何键,这种想投靠蒋介石的人又和共产党有仇,围剿红军就特别卖力,想在蒋介石面前表现立功。 所以陈济棠和红军谈判,当时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重,为什么占据优势的陈济棠还谈判?就是希望红军赶快跑,跑到别人的地盘就不关我事了。 一旦红军到了广东,蒋介石的中央军就会跟着来,来了就不会走。军阀都不欢迎中央军,自己的军队守着自己的地盘就够了。 红军从出发到血战湘江是一个阶段,我不细述,细述就太长了,把重要的过程说一说。 红军主力出发是秘密的,蒋介石并不知道哪个是主力,往哪走。第一道封锁线就是陈济棠的粤军,双方之前有秘密谈判,默许红军通过了。因为发生误会,还是打了两天,都有伤亡。 打了蒋介石就知道了红军的行动方向,立即命令粤军、湘军部署第二道封锁线,此时粤军还是默许,而湘军很少,红军又闯过去了。 此时毛主席提出建议应该北上,还可以打破敌人包围,被三人团拒绝。 两道封锁线形同虚设,蒋介石自然发火,你们打的也太假了吧,严令部署第三道封锁线,湘军主力、蒋介石嫡系军队都赶来了。这里有铁路、公路,有利于国民党部署军队,是毛主席劝阻不能来的地方。 与此同时,蒋介石已经部署了第四道封锁线,要把红军消灭在湘江边上。红军血战通过了第三道封锁线,因为带的东西太多了,军委纵队走的很慢,主力红军要保护他们,不能主动攻击,成了被动挨打。 按照计划要在全州南面过湘江,毛主席说不能照计划走,蒋介石已经布置好口袋,不能送死,而且提出了其他路线,还是被三人团拒绝。三人团只知道按计划行事,去和贺龙所部会合,不懂变通,也不管前方蒋介石重兵等候。 蒋介石早就猜到了红军的行动路线,就是利用湘江天险布阵,等着红军自投罗网。只要红军改变路线,蒋介石就白忙了。 不听毛主席建议的三人团指挥红军来了,才有了惨烈的湘江之战,此时又错过了一个天赐良机。 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把全州的军队调回桂林,红军就是从全州一带渡江,桂军一撤,这一带没有敌人。只要红军丢下那些瓶瓶罐罐急行军就可以快速的过湘江,可是红军依然搬着、抬着那些东西,非常缓慢地行军。 蒋介石又不傻,能看着红军慢腾腾的走吗?立即命令湘军抢占全州,等红军到的时候,敌人早就等候已久了。而且蒋介石大骂李宗仁等人,赶快回来剿灭红军,于是桂军又回来。如此天赐良机又错过了。 几十万战斗力最强的国民党军围着红军打,天上飞机不停的轰炸、扫射,红军就这样过湘江,最后还是不得不丢下瓶瓶罐罐。毛主席早就被人排斥了,说话没人听,什么正确意见招来的都是拒绝。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心里最痛。他眼看着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军队走向死路,却不能改变。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事情吗?几年攒下来的家底几天就没了。 1934年12月1日,湘江之战结束了,红军只剩下三万多。全盛时期红军全国有三十万,被错误路线害到如此地步,根据地全部丢失。 这个过程电影《血战湘江》有讲述,牺牲了太多的好同志。红军战士们都很愤怒,以前跟着毛主席天天打胜仗,现在就是败仗、挨打,这样打下去肯定死路一条。战士们都希望毛主席回来领导红军,可他们是没有决策权的。 湘江之战的惨烈后果把红军从上到下都痛醒了,包括博古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红军完全是靠着勇敢、拼命而拼杀出来的,个个不惜战死。但凡有一丝的战斗意志软弱,就不可能突围出来,整个红军都会被消灭。特别是后卫部队,明知是死,用生命给军委纵队过江拼时间。 陈树湘,跟着毛主席成长起来的红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宁死不做俘虏。如此事例,不胜枚举。 这个过程有多么惨烈只能去看双方的战史了,很多部队是全军覆没,没过湘江的全被国民党军搜出来杀了。过了湘江,就突破了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蒋介石立即部署继续追杀围剿。 关于长征我推荐过一部电影《血战湘江》,一部电视剧《十送红军》,是难得的两部好作品,没看过的一定要看看。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55-58)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63-66)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