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2 21:14:4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63-66) (63)整整四年 惨烈的冲过了湘江,红军损失惨重、急需休息,而且军心不安,跟着三人团战士们看不到希望,盼望着毛主席能领导他们。 毛主席提前布局发挥作用了,在这个过程中,毛主席和王稼祥、张闻天无数次的谈心、交流,两人已经完全理解和支持毛主席的正确思想。 红军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三人团还是要按原计划,去湘西和贺龙所部会合。 湘江血战并没有让他们清醒,毛主席的意见他们置若罔闻。毛主席说不能去湘西,应该往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走,建立川黔边根据地。 毛主席的判断是对的,此时的蒋介石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四道防线、二十万大军,去了必死无疑。 1934年12月红军到了通道县,毛主席对张闻天说:必须放弃原计划,去贵州。 张闻天说:我去找博古要他召集会议。于是有了“通道会议”。 (张闻天虽然不像以前那样受博古重用,毕竟都是从苏联回来的,博古也不能对他太打压。毛主席被排挤三年多了,很多人都不敢跟他说话,毛主席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在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同意毛主席的意见,周恩来也同意了。周恩来的变化让李德很生气,在李德看来三人团应该一个声音,你怎么能变卦呢?而且这个战略转移的计划主要是周恩来制定的,包括去湘西会合。 周恩来就解释,情况变了,我们计划也要变。因为这个事李德对周恩来很不满。三年多了,毛主席的意见第一次被采纳了,会议决定向贵州进军。 博古李德还是不服,他们下令贺龙所部往湘西北发展,接应中央红军。 望眼欲穿的蒋介石没有等到红军,20万重兵没有打埋伏的机会。红军掉头走了,蒋介石连红军的背影都看不到,因此红军得到了难得的休息机会,再不休息累也累垮了。 12月18日,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博古李德还是要把红军带往湘西,但是他们已经带不动了,毛主席、王稼祥、周恩来等人都批评李德。 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形成了党内正式决议,三人团名存实亡。 会议还通过了毛主席的提议:在适当的时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也就是后来的遵义会议) 尽管博古李德还是反对,已经阻挡不了大局,红军提出了“打到遵义去,创造新苏区”的口号,至此军心振奋。红军渡过了乌江,智取遵义,不费一枪一弹拿下了遵义。 1935年1月9日,中央红军进驻遵义。遵义是个繁华的城市,红军得到了良好的休息和补充。成立了遵义革命委员会,人们踊跃参加红军,新增五千多人。 1月15日—17日,著名的遵义会议召开。会议有两个主题: 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审查上次黎平会议的决定。 博古首先作总结报告,他不认为三人团有什么错误,说主要是敌人太强大了,拼命为三人团辩护。 周恩来也作报告,他承认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也不点名的批评了博古李德。 然后是张闻天、毛主席等人发言,张闻天的讲话是毛主席、张闻天、王稼祥三人一起草拟的,毛主席则讲了一个小时,系统的分析、梳理了方方面面。 毛主席讲完,王稼祥立即表态支持,然后严厉批评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提出要毛主席来领导红军。 张闻天和王稼祥对毛主席的支持非常重要,毛主席其实离开决策层很久了,没有重要人物支持,他的发言依然没用,更不要谈其他。说的难听点,在博古李德眼中,毛主席可有可无。 毛主席是中央苏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可是苏区都丢完了,毛主席的职务不就是空架子吗?以前在苏区还忙着根据地各项工作,苏区一丢,毛主席忙什么? 张闻天和博古一样受到共产国际的重用,而且学问、影响力超过博古,担任党内重要职务,他对毛主席的支持很重要,他对三人团的批评大家听的心服口服,因为他们都是二十八个半。 王稼祥更是有功,他从二十八个半里第一个站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上来,张闻天是第二个;他第一个提出召开遵义会议;毛主席发言后他第一个支持,而且要求恢复毛主席的领导权。 功劳很大,要知道从名义上说三人团决定一切,其他人只能服从。 随后张闻天也明确支持毛主席,要毛主席出来领导红军,并且推荐毛主席任政治局常委。 然后凯丰出来反对毛主席,这些就不说了,电视里都有。 朱德说: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周恩来又发言,支持毛主席。 林彪也说话了,说了很多,而且提出解除博古和李德的职务。林彪领导红一军团,最了解前线的事,对错误领导也感受最深。 周恩来提议:停止三人团的工作。自此,三人团正式取消了。 会议决定: 1 毛主席补选为政治局常委。 2 取消三人团,周恩来、朱德为军事指挥者,周恩来是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主席是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 毛主席说了一段话,大家自己体会: “大家都觉得我这个菩萨又有用了,把我抬出来,承蒙大家捧场,选我进中央政治局常委。大家看得起我老毛,认为还是有一点本事。 惭愧,惭愧。进入中央领导层,滥竽充数而已。” 要知道毛主席的很多话是有很多史料记载的,都是公开说的,不是我或谁能乱编乱改的。 大家让毛主席做Z书记,毛主席不肯,说洛甫合适。(洛甫是张闻天的化名)后来还是让博古做总书记。 消息传到红军广大指战员中去,说毛主席又回到领导我们了,大家都很高兴,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这就是军心民心,要不是排挤毛主席,哪有现在的损失?战士们无以表达,只能用掌声诉说了。 从1931年1月到1935年1月,毛主席被排斥整整四年,博古等人对毛主席等人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一套,四年啊。 多少好同志牺牲了? 几乎没人敢和毛主席说话,毛主席也不连累别人,不找人说话。苏区全丢了,苏区民众受祸害,王明路线祸害深重。毛主席说话没人理解,被排斥。 毛主席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忍受了四年的委屈和打压。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路线的错误领导,挽救了党、红军,挽救了革命事业。 (64)中国革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我们要明白如下几点: 1 为什么毛主席忍辱负重四年,而没有竖起旗帜来反抗斗争? 以毛主席的威望和实力,他随时可以这样干。军队是他带出来的,根据地是他领导打出来的,根据地的军民谁不认识他? 因为王明路线的危害还没有充分暴露,打着共产国际的旗号,很多人看不透。如果毛主席公开激烈斗争,会造成党和军队的分裂。所以毛主席不管受多少委屈,从不抱怨一句。 不但自己不抱怨,而且对身边人管得极严。如果听到谁有抱怨的语言,他都会严厉批评。即使别人为他鸣不平,他也不允许。这就是毛主席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对党无比忠诚。 2 有人提出要批判和纠正六届四中全会以来的政治路线错误。而毛主席没有这样做,只是从军事路线上纠正。 这是为了团结更多的同志,顾全大局。如果当时批判政治路线错误,后果难料。 3 遵义会议,毛主席并没有掌握领导权。从内部说,错误路线已经让所有人失望了,连朱德都说不愿意跟下去了。从外部说,蒋介石的军队依然在四处围追堵截。 除了毛主席,还有谁能挽救红军的命运呢?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况,才让毛主席慢慢掌握了领导权。事实摆在面前,别人不服不行啊。 4 遵义会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正轨。路线不能再错了,路线再错下去,红军不是全军覆没,也会军心、民心失尽。 正是遵义会议的种种重要意义,导致后来毛主席很多次提到遵义会议,希望大家牢记教训。 5 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句话是毛主席说的。其中包含的千言万语,大家自己体会。 6 遵义会议开得很激烈,红军指战员非常关心这次会议,如果这次会议还不能扭转错误路线,部队还能走多远?要知道博古李德还是想去湘西和贺龙所部会合,建立新的根据地。而蒋介石,在路上等着呢。 7 毛主席强调,王稼祥和张闻天的支持很重要。没有他们两个支持,开不了遵义会议。 会议召开期间,毛主席正患感冒,每天要忙到很晚才回家。当徐特立知道毛主席又进入了领导层之后高兴地说: 从此中国革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中央红军抓住不多的时间开完了遵义会议,蒋介石也没有闲着,已经调集40万大军,要把中央红军包围起来。此时的中央红军只有3万人,形势依然非常危险。 毛主席决定主动出击,兵分三路,去四川建立根据地。四川有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中革军委向红四方面军发电,让他们策应中央红军入川。两军会师,红军就会壮大很多。 中央红军到了土城,和川军打了一仗,打得很激烈。双方都有伤亡,但川军伤的起,红军伤不起。主要是情报失误,川军的战斗力很强,而且援军源源不绝。 还有红军分兵去打赤水,导致兵力不足,毛主席和指挥部的人都遇到危险。 红军勇敢战斗,去赤水的军队也赶回来了,才打退了川军。毛主席决定不能在这里跟川军纠缠,打消耗战。国民党军队会越打越多,而红军是没有援军的。于是果断决定渡过赤水,这就是“一渡赤水”。 渡过赤水就到了四川南部,又和川军打了几仗,没占到什么便宜。于是毛主席决定往国民党军队薄弱的云南扎西方向前进。 此时四川的军阀是刘湘,他生怕蒋介石的军队跟着红军到四川占了他的地盘,所以川军打得很勇猛,不许中央红军入川。 1935年2月份,中央红军到了扎西。扎西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一时之间,蒋介石和川军不知道红军到哪去了。 这时候张闻天提出,博古已经不适合领导,应该换人。周恩来说让毛主席接替,毛主席坚持让张闻天做Z书记。大家也同意,于是张闻天开始负责中共中央的工作。 张闻天博学多才,是个笔杆子,大家让他起草遵义会议的决议。于是趁着这个时候,张闻天起草了决议,大家都通过了。决议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得到大家的认同。 然后大家讨论中央红军接下来往哪走? 毛主席提出,原来的渡江计划去四川已经不现实了,应该在贵州从西往东发展。用我们擅长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不断取得胜利。此时的红军太需要胜利了,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就没有打过顺利的仗。 在中革军委的会议上,毛主席总结了土城战斗失利的教训。有三个原因: 一是没有摸清敌人的情况,二是有点轻敌,三是兵力分散。 毛主席又提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决定:再渡赤水,再打遵义。 为什么要回去呢? 因为蒋介石的军队是跟着红军跑的。他听说红军到了川南,于是追到川南;红军到了扎西,他就追到扎西。这样贵州的兵力就空虚了,而且贵州军阀的战斗力最弱,红军回去很有利。变被动为主动。 最重要的是调动敌人,跳出包围圈。只有在蒋介石的重兵包围形成之前跑才行。一旦合围,想跑就难了。与此同时,中央红军也进行了整编,被编为红一、红三、红五、红九四个军团。 此时贺子珍又生了一个女孩。红军马上就要翻山了,敌人追军就在后面。于是这个孩子又送人了。毛主席当时并不知道,他正在指挥红军,挽救红军呢。 长征途中,贺子珍吃了很多苦,不但和战士们一样辛苦,而且几次怀孕、生产,一个孕妇参加长征,经受的苦难可想而知。毛主席受打击,她也跟着受打击,她还担心丈夫的安危和一切。 在这四年的低落生涯中,贺子珍时刻陪伴,给了毛主席慰籍。两人共患难,吃了很多苦,感情很深,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实在太多。 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经历加上贺子珍的倔强性格,导致后来和毛主席闹误会、闹矛盾,搞的很激烈,加上种种阴差阳错的原因,两人最后分开,成了悲剧爱情。 贺子珍后来在后悔中度过,但我们必须明白一点,两人很相爱、感情很深,我们不能责怪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若有人指责这段感情,我们必须为之辩护和捍卫。要说为什么,这就是命运吧。 (65)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935年2月15日,军委纵队到达白沙。在政治局会议上正式终止了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因为部队跑来跑去,计划变更很频繁,毛主席要求要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能这样主动制造有利局面。大家一致同意杀个回马枪,二渡赤水。 当晚中革军委发布了中央红军《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计划指出:以贵州军阀王家烈军队为主要作战目标。 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布了由毛主席亲自起草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毛主席强调我们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的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蒋介石根本猜不到红军的行动,没有防备。红军很顺利的就回到了贵州北部地区。 毛主席抓住有利战机,命令红一军团首先攻下桐梓,敌人败退到娄山关。红一军团是先锋部队,总是冲在最前面,接受最重要、最危险的任务。很多关系全军命运的任务,都由红一军团完成,后面大家会看到。 娄山关是一个很险要的关口,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王家烈到遵义坐镇指挥,派自己的精锐部队据守。根据毛主席布置的战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一起进攻娄山关,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王家烈的八个团,占领了娄山关。 毛主席很高兴写了一首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联想一下遵义会议,是不是从头越?) 红军已经打下了娄山关,而蒋介石的援军还没有赶到遵义。红军占得先机,对敌人穷追猛打。 到1935年3月1日,中央红军消灭和击溃国民党军两个师加八个团,遵义战役胜利结束。这是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的鼓舞了士气。 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就没有打过大胜仗。此时的红军太需要胜利了。 红军有多高兴,蒋介石就有多生气,气急败坏的蒋介石飞到重庆亲自督战。蒋介石调集重兵,准备把中央红军围歼在遵义、鸭溪一带。 1935年3月4日,中革军委在鸭溪召开军事会议,成立了前敌司令部。朱德任司令员,毛主席任政委。毛主席终于正式获得了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 这其实又是一次反围剿战役,只是地点由江西的中央苏区转到了贵州的遵义。毛主席可不会等着敌人来包围,主动撤退了。 中央红军刚撤,川军就占领了遵义。可见这种撤退是非常及时而必要的。红军的优势是运动战,没有必要和敌人拼消耗。 此时的中革军委存在一个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之前三人团是独断专行,别人只能听命令。现在则是太民主,凡是重要的作战行动都要很多人一起开会。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动不动就几十个人一起决定作战,肯定是不现实的。 3月10日,毛主席和其他军委委员、军团负责人发生争执。他们想趁着胜利进攻打鼓新场地区,毛主席反对。毛主席说: 敌情不明,这样进攻肯定不行。你们让我做总指挥,又不听我的,我干不了。 于是民主表决,毛主席的意见又被否决了。不但正确意见被否决,而且刚做了几天的前敌政委职务也被表决没了。会议决定进攻打鼓新场。 这和红四军七大毛主席落选是类似的,正确意见得不到认可,职务丢了,毛主席说的话也类似。由此可见革命多么艰难。 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坚决反对攻打打鼓新场,并且连夜找周恩来商量,希望他推迟发布作战命令,毛主席担心红军的安危。刚好,侦查员也回来了,说打鼓新场地区国民党有重兵,不能进攻。 周恩来听取了毛主席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鸭溪谈话”。 第二天,也就是3月11号,周恩来再次召开会议,大家终于听了毛主席的正确意见。毛主席提出成立三人小组专门负责军事。几十个人一起决定作战行动是不现实的。 3月12日,中共中央正式成立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有周恩来、毛主席、王稼祥,并恢复了毛主席前敌政委的职务。王稼祥、周恩来都理解和支持毛主席。毛主席终于可以纵情发挥他的军事才能了,红军走上了胜利的道路。 毛主席想消灭蒋介石的嫡系周浑元部,但周浑元很狡猾,找不到战机。于是毛主席决定三渡赤水,调动敌人寻找战机。 3月16日,三人小组发布了《三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中央红军一动,蒋介石又命令军队围追堵截。 毛主席和周恩来商量接下来怎么办?周恩来说:我们再渡赤水,把敌人甩在对面。 毛主席说:我们不能总是在这里跟敌人兜圈子。敌人离我们太近,还是危险,要走远一点。毛主席决定到云南去。 为了去云南,就要先把云南的部队调出来。所以毛主席说:调出滇军就是胜利。 蒋介石害怕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毛主席知道蒋介石的心理,于是派出一个团装做红军主力,做出要渡江会合的样子迷惑蒋介石。蒋介石果然中计。 3月20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四渡赤水河的行动部署》。于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又回到了贵州北部,又把蒋介石的重兵甩在对岸了。 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作,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说的就是这个事。 正是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只有到达毛主席的高度才可能看破毛主席的用兵,蒋介石差得远了,就是在后面苦追的命。 但毛主席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甩开蒋介石,而是为了去云南。3月24日,蒋介石到了贵阳。这是蒋介石的特点,总是喜欢飞过去就近指挥。 3月底,中央红军渡过乌江,兵至贵阳。贴出了“拿下贵阳,活捉蒋介石”的标语,大造声势。 国民党大军都在追中央红军,贵阳兵力很少,蒋介石害怕被抓,立即命令离他最近的滇军火速赶来救命。滇军主力拼命的跑到贵阳,毛主席调出滇军的目的达到了。 中央红军往云南前进,准备抢渡金沙江。彻底甩掉了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跳出了包围圈。 蒋介石知道自己上当了又命令国民党大军追击红军,红军是有信仰的,而国民党军没有,这样跑来跑去,国民党军是吃不消的。 在一次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中,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受伤了,17处伤口非常严重。 毛主席在指挥战斗不能及时赶去,得知消息毛主席要求:不能把贺子珍留下。就是死也要把她抬走。 贺子珍醒了后,看到毛泽民和钱希均,贺子珍说: 我负伤的事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不要让他分心,把我放在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 自己生命垂危还牵挂着主席,可见贺子珍有多爱毛主席。主动要求留下,其实就是死路一条,可见贺子珍,对党的忠诚。 如果贺子珍留下,要么被国民党军抓了,要么就等死。身负重伤没有治疗,不死还能怎样? 直到贺子珍受伤的第三天,毛主席才有时间来看他。毛主席看着妻子流泪了。 贺子珍说: 把我留下吧。等我伤养好了再找你们。 毛主席说: 你不要想那么多,我们绝对不会把你一个人留下。你好好休息吧。 之前红军做出了佯攻昆明的样子,蒋介石又去那里围追堵截,防守昆明,想围歼红军。等红军要渡金沙江的时候,蒋介石才知道自己又上当了。 又命令大军追赶,一定要把中央红军消灭在金沙江边。 (66)抢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金沙江是一道天险,是长江的上游,水势湍急,行船困难而危险。为什么要抢渡金沙江呢? 毛主席研究了云南的地图发现红军所处的位置是平原,平原有利于敌不利于我。毛主席的妙计把蒋介石耍的晕头转向,蒋介石误判了红军的目的。 追兵离红军还有几天的路程,抓住这事关命运的几天抢渡金沙江,可以进入四川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为了迷惑蒋介石,毛主席把蒋介石的大军引开了,这是抢渡金沙江最好的机会,也是唯一的机会。 过去了,就把敌军彻底甩开。过不去,就会被敌军黏住,很可能在金沙江边全军覆没。 这就是危机,危险很大,机会也很大。不能跟蒋介石在这里兜来兜去耗了,红军耗不起,而蒋介石耗的起。这是在刀尖上跳舞,再耗下去红军的体力也吃不消。 蒋介石的大军就像一张大黏胶,一旦被黏住很难摆脱。蒋介石就是在疯狂的寻找和追击红军主力,下的都是死命令,国民党军不敢怠慢,都是拼命追。谁敢偷懒耍滑,蒋介石必杀。 当时红军有三个渡口可用,最近的都是两百公里,每一个渡口都是一条生路。至于渡口有没有船、有多少敌军、怎么过去,毛主席和红军完全不知道,反正就这一条活路,拼命冲过去。 毛主席下令兵分三路,抢占三个渡口。下的也是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的夺取渡口,过江。没有渡口就可能全军覆没。此时的蒋介石已经意识到红军要抢渡金沙江了,他命令军队往江边赶、把渡口附近的所有船、木头、竹子之类全烧了。 实事求是的说,蒋介石能力还是有的,否则也摆平不了那么多军阀。蒋介石的问题是立场错了。周恩来说过,只有毛主席才斗得过蒋介石。事实也确实如此,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蒋介石的能力。 毛主席选择了皎平渡为主要通道,渡口两边是悬崖峭壁,不管是抢渡金沙江还是选择渡口,都能看出毛主席的伟大魄力。这个选择很重要,后来的事实证明了。 毛主席派出刘伯承、李克农率领干部团去抢占渡口,干部团人不多,但战斗力很强,都是九死一生的干部。干部团急行军280里到了皎平渡口,渡口没有船,对岸是敌军。敌军已经执行了蒋介石的命令,把船全毁了,只留下几艘自己用的拉到对岸去了。 怎么办?没有船就是死路一条。水流湍急,船过去都很难,人是不可能游过去的。红军急中生智,换了国军军装,让村长向对岸喊话,说我们是南京来的,要过去。对面真的放了一艘船过来,红军乘着这条宝贵的救命船过去,俘虏了全部敌人。 敌军正在打麻将,为什么他们这么马虎呢?因为他们得到的情报是红军还要三四天才能赶到渡口,没想到红军挑战人类极限,拼命的急行军。就这样找到了七条船,抓紧时间抢渡。 红三军团抢占洪门渡口,只有一条船,大军过去不现实。船来回一趟很慢,敌军就在后面呢。红一军团抢占了龙街渡口,更惨,一条船都没有。想方设法的架桥,很快就被水冲掉了。 形势危急,毛主席下令,你们两个军团剩下的全部往皎平渡赶,5月8日必须全部渡江,否则就要被围歼了。终于,红军全部过了金沙江,一个人都不少。连和蒋军打上了的后卫部队都安全过江了。 国民党军看着金沙江,没办法,没船追了。蒋介石飞到昆明,继续督战。 过了金沙江,还要走五百公里过大渡河才能进入四川。一条是大道,一条是小路,关键是走小路要通过彝族居住区。因为当时军阀对彝族不友好,所以蒋介石判断红军必走大道,走小路彝族是不肯的。所以军队在大道布防。 毛主席偏偏选了小道,派刘伯承率领先遣队开路。 大渡河是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石达开的几万大军就是过不了大渡河才被迫投降的,一部分被遣散,剩下的全部被杀了。蒋介石也知道这段历史,觉得非常振奋,他平时最崇拜曾国藩,总是以曾国藩第二自诩,如果他能在大渡河消灭红军,做梦他都能笑醒。 他认为上天给他机会,叫嚣要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 毛主席是倡导民族间和睦相处的,刘伯承和彝族头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红军顺利的过去了。彝族不但没有为难红军,还派了几个向导给红军,这对人生地不熟的红军来说太重要了。还有彝族青年参加红军。 毛主席又用了疑兵之计,把蒋军主力引到其他地方去了,让蒋介石又高兴的很。每当发现红军进了包围圈蒋介石都很高兴,但每次都发现自己是空欢喜。 5月24日,先锋部队红一军团红一团赶到了安顺场旁的一个村子,侦察敌情。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小镇有敌军,对岸也有敌军,只有一艘船,这又是一条救命的船。 大渡河也是水流湍急,水面有很多漩涡,下面全是石头,游过去、架桥都不可能,只能用船,而且是熟悉当地水情的老艄公冒着生命危险才可能把船顺利驾过去,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船就这么一艘,哪经得起毁? 红一团先解决守军,再组织敢死队渡河。本来选了16个人,结果一个小战士哭着说一定要去,成了17勇士,史称“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 这就是当时的红军,不惧危险,敢于牺牲,总是把生的机会留给战友。终于攻占了对岸的渡口,又找到两条船,争分夺秒的过河。 这里还有一个趣事,当地住着一位老人,今年八十多了,石达开在大渡河投降的时候他十一岁,算是亲身经历者。毛主席专门去拜访他,两人聊了几句,临走前老人说:此地凶险,勿停留。 是啊,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不仅留名于史,对这位老人、对当地人来说更震撼、难忘,这是恐-怖的记忆。 毛主席是多聪明的人,怎么会把全军的命运寄托在几条小船身上。毛主席早做了多种打算,了解到上游还有一个泸定桥,这才是红军的主要生路。 这个事关全军命运的任务又给了林彪的红一军团,林彪把任务给了王开湘、杨成武的红四团,三天内必须抢占泸定桥。 此时的蒋介石发现自己又上当了,他猜到红军要走泸定桥,下令立即增援泸定桥。 为什么石达开在大渡河失败,而毛主席却能过去?这涉及到很多问题,有兴趣的自己查查资料、想想。 假如没有毛主席,很多事就不一样了。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59-62)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67-70)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