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24 18:31:26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67-70) (67)记住这位英雄!林彪令红四团在三天内抢占泸定桥,红军再次挑战人类极限,一边急行军一边还要对付路上的敌军,全程160公里。 最后一昼夜急行军120公里,在5月29日早上六点到达泸定桥西岸,指挥员开会商量战术,战士们做饭吃。 对岸有一个旅的守军,蒋介石还派了军队增援,正往泸定桥赶,红军必须抓紧时间攻占泸定桥。现在是川军在守桥,等蒋介石的嫡系军队赶到,难度不知翻多少倍。川军打仗不一定拼命,蒋介石的嫡系是会拼命的,因为老蒋杀人狠着呢。 泸定桥的桥板大部分被抽掉了,只剩下铁索。红军决定组织突击队,三个连抢着做突击队,最后王开湘把任务给了二连。这就是当时的红军,个个抢着上,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挑选了22位突击队员,后面是三连,每人拿一块木板铺桥。 冲锋途中有战士陆续牺牲了,敌人有狙击手,在此关键时刻,对岸有红军赶到,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红二团、红三团赶到了,这是毛主席的布局,之前强渡大渡河的红军在对岸冲,红四团在这边冲,两岸一起冲,确保拿下泸定桥。 敌军眼看守不住了,开始炸桥,被红军阻止了。又烧桥,又被阻止,就这样红军拿下了泸定桥,史称飞夺泸定桥。 22位突击队员在这次战斗中牺牲了4位,在随后的战争中陆续全部牺牲了。向他们致敬! 敌人低估了红军的决心,也低估了红军的战斗力。如果他们一开始就炸桥,那红军是没有办法的,被蒋军追上必然有很大的损失。也许他们以为,没有人会沿着铁索冲吧,可是红军就是这样,克服一切困难。 蒋介石的愤怒可想而知,又上当了,又晚了一步。他亲自飞到成都,监督枪毙了守桥的两个旅长。 蒋介石的愤怒不仅是红军跑了,更是他的幻想破灭了,他是那样的敬仰曾国藩,那样的希望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红军过了大渡河,他失败了,这种幻想破灭的痛苦是别人很难体会的。 接下来我们要讲述一位英雄的故事,有位警卫员为救毛主席而牺牲这个事很多人知道,但详情大多数人应该说不出,甚至他的名字能说出的人也不多,这里详细说说。 胡长保,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军,长征开始后跟着毛主席,任警卫班班长。 1935年6月2日(都采用这个时间),在行军途中,胡长保最先听到并发现敌机。红军一直被敌机骚扰、轰炸,长征后更是严峻,敌机每天都在找红军主力。 胡长保立即向另一个警卫员陈昌奉使眼色,胡跑到毛主席的前面,陈跟在毛主席后面。 此时的毛主席正在看书,他一边看书一边思考问题,并没在意敌机。毛主席是大勇之人,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看书。 可是这次的敌机很怪,红军遇到敌机多了,一般都是盘旋几圈再投弹、射击。可是这次的敌机竟然直接冲过来投弹,不但没盘旋,连转弯都没有。 胡长保自从发现敌机就一直仰头观察,他发现飞机冲过来立即喊:陈昌奉,主席。意思是保护毛主席。而与此同时陈昌奉也意识到了,也叫喊主席。 来不及多想,胡长保飞身扑向毛主席,把毛主席推倒,陈也跑过去,但胡离的近些,三人都被炸弹的气浪掀倒了,胡长保中弹。 爬起来后,毛主席一边摸着胡长保的头,一边叫:长保,长保。 胡长保慢慢醒来,他问:主席好吗?受伤没有? 毛主席说:没有没有,我很好。 立即叫卫生员包扎伤口。 胡长保说:主席,我不行了,把药留给同志们用,你们继续前进吧。 毛主席坐下,把胡长保抱在怀里安慰他: 你会好的,你挺住之类。 胡长保说:我知道,血流到肚子里了。我没有什么牵挂的,只可惜不能再跟您往前走了,我不行了。主席,您要多保重! 过了一会儿,胡又艰难的对身边的战士们说:同志们,不要难过,我不能继续保护主席了。我们的任务很重要,很光荣,你们一定要好好保护主席,祝-革-命-成-功! 胡长保就这样牺牲了,所有人都哭了。(写到这里我也哭了,这样的好同志,太可惜了) 掩埋了胡长保之后,毛主席站在坟前沉默了很久很久。 大家继续行军,走了一段路之后,毛主席突然从战士手中拿过一把铁锹,又走回去给坟上土。 铲一锹,拍紧,再铲一锹,又拍紧....... 毛主席只能这样表达他的悲痛和思念。 此后几天,毛主席很悲痛,说话很少,时不时的还会回头看看。 自长征以来,路途艰险,胡长保一直跟在毛主席身边。 为了保卫毛主席而牺牲,我相信当时所有的警卫员都能做到。但胡长保特别优秀,他像一个雷达一样,时刻关注周边环境,他最先发现敌机,绝不是偶然的。 这个敌机飞行员很厉害,根本不给你们躲避的机会,直接冲过来投弹,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最需要胡长保这种机敏、灵活。哪怕晚一秒钟可能毛主席都要遇难了。 比如陈昌奉,他也往毛主席身上扑,但就是慢了。做警卫员,一秒、零点一秒都是决定生死的。我无意指责其他警卫员,只想说明胡长保很优秀。他脑袋里紧绷着一根弦,所以能最先发现、最先反应、最快的动作。 在发现敌机的时候,他已经做好牺牲的准备了。然而我们只知道他的名字和籍贯,后来战友们去吉安找他的亲人,没有找到,他的年龄我也没查到,大概20多。他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战友,是公认的好班长。 他牺牲在四川省荥经县,为了纪念他,当地有一所小学以他的名字命名,2005年当地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所有热爱毛主席的人,请记住胡长保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炸弹就投在毛主席身边,没有胡长保死命护卫,毛主席就不幸了。如果1935年6月2日,毛主席遇难了,后面的情形我不敢想象。 大家知道毛主席重情重义,警卫员离开他,他会很难过,甚至流泪。我想和早年的这段经历有关,毛主席和警卫员、身边的服务员在一起的时间比和亲生儿女在一起的时间还长。 胡长保同志像 他功莫大焉,他的功劳是无法衡量的!他是保护毛主席而牺牲的唯一一位警卫员。 (68)两军大会师 1935年6月8日,中革军委发出指示:全军迅速北上与四方面军会合。在此之前,要翻越夹金山和夺取懋功。 夹金山海拔4000多米,常年积雪,山上一直下雪,非常寒冷,早晨和晚上都不能爬山。空气稀薄、气候多变,有大风、冰雹,需要拐棍才能爬山。红四团又受命做先锋队,爬山探路。 6月14日,红四团下山后,就遇到了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红四方面军派人来接应中央红军刚好遇到了。 此时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我国北部大部分地区,祖国苦难日益深重。毛主席早就提出了北上抗日的主张。 6月15日,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联名发表《为反对日本并吞华北和蒋介石卖国宣言》,号召全国的工人,农民,军人,民众都团结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华北,反对蒋贼卖国,坚决对日作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要交代一下,这支军队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张国焘,陈昌浩奉命来到了根据地,张国焘借着王明的错误路线肃反,杀了很多人。把根据地的创建者,很多老同志,有经验的干部基本杀光了。 肃反只是他的工具,他是在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徐向前时任红军总指挥,连徐向前的妻子都被杀了,而徐却无力保全,可见当时到了什么地步。挡我者死,张国焘就是这么个人。 张国焘这个人野心很大,权利欲极强,但是无德无能,做正事就不行。他听到中央苏区失败的消息,竟然主动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带着十万部队跑。和中央红军会合的时候,他其实是在跑的路上。红四方面军基本毁在他的手里。 拥有着十万大军和根据地,敌军还没到,却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他对形势估计非常悲观,所以他们往南边跑。 他反对毛主席北上抗日的方针,认为那是去送死。 6月17日,毛主席等人翻越夹金山,雪深及腰或膝盖,不小心也会陷进去或掉下去。毛主席大手一拉,拉了好几个人。毛主席是可以骑马的,但长征途中他基本不骑,总是把马让给伤员或其他同志。 女同志和老同志都是拉着马尾巴翻山的,当晚召开了两军会师联欢会。之前中央已经致电张国焘,告知北上方略。张国焘回电反对,他认为应该往青海、新疆等地转移。 中央致电张国焘,让他过来开会,一起商量。6月26日,党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两河口会议。这次会议有详细的记录,以及出席人员的诸多回忆。整个过程是复杂的,我们简单说要点。 两军会师,大家都很开心,但这种开心没有持续多久。 领导人纷纷发言,张国焘在会议上也同意了中央的意见。张国焘内心是不同意的,他一开始就在搞破坏,但是中央领导基本都在红一方面军,他只有一个人,大家刚见面,他也没有必要坚持反对意见,撕破脸皮。 于是6月28日,会议很顺利的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 主要是向北进攻,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争取在西北各省以及全中国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要先打击胡宗南部队,夺取松潘等地区打开北上通道。其余地方留下少数的游击队作为策应。 如果张国焘同意中央的意见,那就很简单了。两个方面军加起来有十多万人一起往前冲就行。 但张国焘觉得自己人强马壮,想要夺权。他向中央要权力要职位,往重要部门塞人。他让别人公开提议,要张国焘担任中革军委主席。赤裸裸的夺军权。 为了团结整个红四方面军,只能让给他一些职位,让他带一些人进来。张闻天说,把总书记让给他,毛主席坚决反对,总书记坚决不能让,提出把总政委让给他。 就这样,周恩来的总政委职务让给张国焘,增补陈昌浩为中革军委常委。 7月21日,中革军委签发命令,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前方作战部队都归前敌总指挥部指挥。 张国焘阳奉阴违,表面同意中央的主张,暗地里各种反对、小动作。他竟然收缴了红一方面军各部队之间联系的密码本,连各军团与中革军委联系的密码本都被收缴了。这是想吞并部队。随后又要往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塞人。 因为张国焘的各种反对、磨叽,使得中央红军错过了战机。为了争取他,又两次紧急召开政治局会议商量对策。 此时周恩来开始发高烧,病情严重。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毛主席按照计划开始过草地北上。张国焘则一直不动,坚持要南下。 南下新疆、宁夏、青海地区是一条死路,有蒋介石的追兵,有当地的各种军阀。关键是那些地区物质条件太差,根本供应不了大军。多是少数民族,补充不了兵员。而且远离了北方,不能抗日,等于是逃跑。 东南西三个方向都不行,只有北上一条出路。北上有如下优势: 抗日是第一,建立川陕甘根据地形成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 有东北军、西北军、阎锡山的部队等,他们对老蒋都不服,有利于红军开展工作; 因为常年的压迫,农民土地革命的需求强烈; 川陕甘地区相对比较富庶,可以保证红军的给养,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 这些观点当面说了,来回电报不停,张国焘就是不听。他没有考虑中央的意见是否正确,只在乎权力。中央要他们迅速北上,张国焘还不停的要中央南下。 中央几次开会,实在没有办法,战机屡屡错过,毛主席率领的红军只能北上迅速前进,因为当地条件太差,不走会被敌人包围。而且蒋介石已经在前方布防,要迅速突破。 两个方面军会师后,部队进行了一定的混编。朱德、刘伯承等很多人跟在张国焘所在部队,徐向前、陈昌浩作为前敌指挥部领导层是跟着中央走的,他们也听从了毛主席的正确建议,开始劝张国焘,可是张国焘不听,反而认为毛主席等人在挖墙脚,连他的人都挖过去了。 他丝毫不考虑事实与大局,一味的争权。 毛主席这边的右路军开始过草地了。 草地,是一个魔鬼区域,连飞鸟都无法生存。草地每天都是冬天,晚上特别冷,天气反复无常,大风、大雨、下雪、冰雹随时发生,完全没规律,天经常黑的分不清方向。 更可怕的是沼泽地,一旦踩到,要不是及时有人救,必死无疑。而且救也要讲究方法,冲过去拉那就一起沉下去。 很简单,连飞鸟都无法生存,连一棵树都没有,可想而知生存环境多可怕。 蒋介石判断红军不可能走这条路,这是生命的禁区,所以在别的方向布下重兵。毛主席就选了这条路,过了草地就可以往甘肃南部前进,再进入陕北。过了草地还要立即打败对面的胡宗南部队,否则会被逼回草地,死路一条。既要出其不意,还要争分夺秒。 过草地的先锋队,这个光荣的任务给了林彪的红一军(由军团改为军),林彪命红四团作先锋。他们要走出一条生命通道,引领后面的大部队。 从湘江战役血战开路,到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现在过草地,一次次最危险、最困难、最重要的任务几乎都给了红一军团,这是一支光荣的部队,后面还会继续立功。只要失败一次,都可能会导致全军覆没。 (69)连夜转移 正因为蒋介石认定红军不可能走草地这条路,所以毛主席选的这条路更妙,兵法就讲究出其不意,让敌人永远猜不到。 1935年8月17日,过草地先遣团团长杨成武接到通知,去找毛主席领受任务。毛主席非常重视过草地的任务,要亲自交代。 这是杨成武第一次从毛主席手里领受任务,非常激动,立即策马飞奔中央驻地毛儿盖。 毛主席说:北上抗日的路线是正确的……,我们只有前进,敌人判断我们会东出四川,不敢冒险横跨草地,北出陕甘。但是,敌人是永远摸不到我们的底的,我们偏要走敌人认为不敢走的道路。 然后毛主席详细说了过草地会遇到的困难,又说:克服困难最根本的办法,是把可能碰到的一切困难向同志们讲清楚,把中央为什么决定要过草地北上抗日的道理向同志们讲清楚。只要同志们明确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能挡得住红军指战员的。 毛主席又问了一下部队的情况和准备情况,杨成武说找了一位藏族向导,用担架抬着他带路。(没有当地群众带路,陌生的红军是过不了草地的。) 毛主席强调要尊重少数民族,还要和四方面军的同志搞好团结。(军队混编,四方面军有一个团被编入红四团) 然后杨成武又去看望了生病的周恩来副主席,邓颖超说周副主席正在睡,暂时不便探望。 忙完这些到黄昏了,邓发问杨成武吃饭了吗?杨成武才想起一天没吃东西。邓发回去告诉毛主席,毛主席把自己的晚饭给邓发,转交给杨成武吃,是六个很小的青稞面馒头。 杨成武很感动,红军很困难,毛主席吃的这么差,他不能把毛主席的晚饭吃了,他吃了,毛主席就要饿肚子,但是不吃毛主席可能会生气。于是杨成武吃了两个就再也不吃了。 毛主席握手送别杨成武,杨成武骑马赶回驻地。 8月21日,红四团向草地进发,然后三万右路军也跟着过草地。经历种种无法细述的、挑战生存极限的困难,右路军过了草地,在过草地的途中,中央依然给张国焘发电,劝他带着左路军跟过来。 这段时期的中央为张国焘费了很多心,有什么事中央都及时电告张国焘,右路军到哪里了、有什么行动、取得什么战果,所有事情都会及时告诉张国焘,就是希望他改正思想,带着左路军跟上来,可是张国焘一个字听不进,在分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毛主席找到徐向前、陈昌浩商量,派出一个团带上各种物资回去接应张国焘等人过草地,8月27日,右路军全部过了草地。到了班佑、巴西地区,右路军要抓紧时间攻占包座,打开进入陕甘的通道。 由于一方面军的红一军、红三军减员很多(也就是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一路打了多少恶仗?一直在消耗),徐向前提出由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三十军进攻包座,毛主席同意了。 战斗很顺利,三天就打下了上下包座(地名),打了大胜仗,缴获颇丰,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这一战很重要,如果不能突破,红军会被逼退回草地,就是死路了。蒋介石很愤怒,处置了失败的将领,派兵增援,组织防线堵住红军。 中央把胜利的消息电告张国焘,要他们马上跟上来,一起进军甘南,并且派军队去接。如果说以前张国焘不服毛主席的判断,可是毛主席的判断已经是事实了,张国焘依然不听,还要带着红军南下。 张国焘不听,依然在搞他的诡计和破坏,张国焘和中央的电报来回就不细述了,很多。 本来毛主席已经说服了徐向前和陈昌浩,可是张国焘给徐向前、陈昌浩发密电,陈昌浩变卦,要南下。陈昌浩毕竟跟张国焘的时间很长,不能面对现实,服从真理。 毛主席批评了陈昌浩,陈昌浩很不高兴。此时发生了史上著名的“密电事件”,张国焘又发一封密电给徐向前和陈昌浩,命令他们率军南下,而且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这就是实质性的分裂红军了,之前虽然张国焘搞了很多诡计,也有行动,毕竟是小动作,可以回头。 而这封电报的意思是要徐向前和陈昌浩领军南下,并且开展党内斗争,按张国焘的风格,要把领导班子解决了,看看他以前的作为就知道。 此时的徐向前、陈昌浩两人是掌握实际军权的,他们是新组建的前敌指挥部的总指挥和政委,权力极大,要不是毛主席领导的中央在身边,他们权力更大,所以这件事性质很严重。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张国焘想枪指挥党。 张国焘已经掌握了左路军,要是右路军也听他的,等于整个红军都掌握在张国焘手里了。失去了军队,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也是做不了任何事。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才知道张国焘错误的严重性。 彻底开展党内斗争,他想干什么?不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 电报到的时候,前敌指挥部正在开会,陈昌浩正在长篇演讲,于是报务员把电报给了参谋长叶剑英,叶剑英一看电报,大事不好。立即“上厕所”找毛主席报告,前敌指挥部和毛主席住处不远,毛主席把电报抄下来,让叶剑英赶快回去,假装没来过。 叶剑英回去,陈昌浩还在讲话,于是叶剑英把电报给了陈昌浩的秘书。 毛主席立即找到张闻天、博古、彭德怀等人商量对策,智慧的毛主席当然知道这封电报的意义,毛主席提出今晚开会商量对策,必须离开。 傍晚时,毛主席还故意分别溜达到陈昌浩和徐向前住处,问他们的想法,陈昌浩说要南下。毛主席说要南下我们中央就开个会统一一下思想。陈昌浩铁了心南下,所以毛主席用了缓兵之计稳住陈昌浩,金蝉脱壳。 毛主席又单独找徐向前,徐向前说:两军会合了,就不宜再分开。 也是南下的意思,只是没有明说。毛主席其实是在暗中争取徐向前,是一种不能说的暗示。但是徐向前当时不懂,懂也不一定能怎样。 此事成为徐向前一生中最大的悔恨,没有明白毛主席的苦心,没有跟着毛主席和党中央走,跟着张国焘走了。 当晚,中央紧急开会,决定中央军委纵队率领红一军、红三军连夜转移。毛主席和中央为了争取张国焘,付出太多太多了,给了无数的机会。再争取、劝说下去,很可能兵戎相见,毛主席的原话是: 会招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为什么要连夜转移?上面说了,徐向前、陈昌浩两人是掌握实权的,既然无法争取,拿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劝了一路,打了胜仗,事实俱在,还不如张国焘的电报有说服力,你说他们两个还能争取吗? 他们率军南下,中央跟不跟?跟,明知是死路。不跟,很可能刀兵相见,红军就自相残杀了。 这一天是1935年9月9日。 (70)北上抗日 为了预防不测,红十团担任后卫掩护任务,毛主席亲率彭德怀坐镇指挥红十团,毛主席做事总是这样,立足最坏争取最好。 到凌晨陈昌浩、徐向前得报中央红军连夜走了,还放了警戒哨,前方有人打电话来问: 打不打? 陈昌浩问徐向前,徐向前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无论如何不能打。 陈昌浩是政委有最后决定权,如果他命令打,还是要打的。此时陈昌浩作了正确的决定,不打。所以没有发生红军打红军的悲剧。 徐向前很痛苦,坐在床上半个小时没说话。他完全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红军好不容易会合了,又分了。他内心是想离开张国焘的,前文说过,他的老婆都被杀了,共事几年,他知道张国焘是什么人。 所以他提出过想去中央工作,因为当时很多别的事,他未能如愿。发生这种事他很矛盾、很为难,他看着四方面军一步步发展起来,舍不得离开。 但要他离开四方面军,自己去追中央红军,他也做不到。他一个人是带不走部队的。后来,徐向前一直以此为最大遗憾,没有紧跟党中央和毛主席。 彭德怀问毛主席:如果他们扣留我们怎么办? 红十团团长杨勇说:我们就跟他打。 毛主席说:打不得,那我们只好跟他们南下了,他们迟早会觉悟的。 看看毛主席伟大的胸怀: 1 自己亲率少数部队殿后,掩护中央红军转移,亲自处理可能发生的不测。其实身为主席他不必如此犯险。 2 宁愿自己和部队跟着南下,也坚决不打红军,不做自相残杀的事情。由此可见,毛主席时刻想的是大局为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允许发生红军打红军的事情,这是他亲自殿后最重要的原因。 这时发生一件小事,红军大学的师生是由一、四两个方面军组成的。陈昌浩没有打,但是派了骑兵去追中央红军,希望他们南下。又派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军副参谋长李特带信给彭德怀,希望红三军南下。 红军大学的师生刚集合准备走,李特就追上来了,给党中央和毛主席造谣,说他们是逃跑主义、机会主义,还有更难听的这里就不说了,造成师生队伍混乱,一时不知该怎么办。此时李德站出来据理力争,两个人争论很激烈。 李德赞同毛主席的北上方针,说没有毛主席的同意,谁也不能把部队拉走。 正当二李争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毛主席赶来了,毛主席耐心地劝说师生,讲了北上抗日的道理。最后毛主席说: 四方面军的学员要南下我们欢送,我们作为先头部队先去开辟根据地,我相信不出一年,你们一定会北上的。以后我们还会在一起嘛。 (当然,毛主席的话又应验了,强扭的瓜不甜,逼着别人跟着走也没意思,大部分四方面军的学员跟李特回去了,也有不少跟着毛主席走的) 这件事又能见到毛主席的伟大,这个李德之前犯了那么多错误,现在却坚决拥护毛主席,并且勇于斗争。这就是毛主席,对犯错的人不是一棍子打死,只要你认错,肯改,还是好同志。 其实9日夜间转移时毛主席就连夜起草刻印了《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向大家讲明北上的道理,但是太仓促,很多人是来不及看的。 毛主席说的很清楚,北上抗日是唯一正确的方针,南下是绝路。为什么绝?毛主席在书中分析的很清楚。 中央红军连夜转移是非常正确的,再不走,红军很可能发生冲突,矛盾太激烈,张国焘一直在搞破坏,给党中央和毛主席造谣,四方面军的战士听不到真相。他已经命令陈昌浩行动了,再不走谁知会发生什么? 此时的中国是国破山河在,东北全丢了、日本侵略者正在搞“华北五省自治云端”,公开叫嚷要独霸全中国。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一心绞杀红军,大失民心。此时的红军为了生存发展,更为了抗日的民族大义,只能北上,到陕甘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 红军如果不打出抗日的旗帜,全国人民都看不到希望。蒋介石是不许抗日的。那种认为北上抗日仅仅是一个口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就像歌词说的,老百姓活在黑夜之中,急盼着一点灯光,抗日就是灯光。 连这句话蒋介石都不敢说,只知道残杀同胞,而毛主席率领的红军,不仅喊出了这个口号,并且付诸于实际行动。 如果毛主席把抗日当口号,他不必北上,和张国焘一起南下,躲到偏僻省份去就行了,那里没有侵略者。何必苦口婆心、坚决斗争死命的把红军拉着北上? 要知道蒋介石的军队不在北边抗日,全部躲到南方来了,正因为蒋介石步步退让,让侵略者看透了胆怯的本质,侵略者才更加嚣张。 中央红军再次给张国焘发电,让他们迅速北上。当然,张国焘是置之不理的。 9月11日,中央红军到了俄界(是地名,不是俄罗斯边界),这是一个藏族同胞居住区。红军给当地土司做思想工作,在这里红军得到良好的补给和休息。 面对中央的好言相劝,张国焘在阿坝召开“四川省委扩大会议”,挂出了“反对毛、周、张、博向北逃跑”的横幅,大批中央红军。 9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俄界会议。毛主席作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点名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 有人提出开除张国焘的党籍,从张国焘的错误来说,开除并不为过。毛主席不同意,他考虑的是团结四方面军这个大局,最后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批判了他的军阀主义和反党行为。 但是为了争取张国焘和考虑影响,这个决定只有中央委员知道,不向全党全军传达。 会议决定军委纵队、红一军、红三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毛主席任政委、彭德怀任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为参谋长。 成立由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彭德怀、林彪组成的“五人团”,指挥全军。 9月14日,中央又发电给张国焘,劝他们北上。而张国焘却正式率军南下了。 张国焘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公然对抗中央、搞分裂、想用枪指挥党这些就不说了,他还导致红军一次次错失战机和发展机遇。按毛主席的意思,红军全部集中,建立川陕甘根据地。 最开始张国焘要权要官,不打当面之敌,错失战机。然后又一直搞分裂,赖着不跟中央走,还几次发密电,造成红军有自相残杀的危险。因为张国焘的分裂导致红军力量薄弱了很多,只能改变计划,放弃四川,谋求在陕甘地区发展,还要打通国际通道。 我们不指望靠苏联才能胜利,但是多一个朋友总比多敌人好。红军需要这个国际通道,苏联也需要红军。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63-66)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71-75)
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