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0-17 14:25:34 点击: 次 来源:原创 作者:聂寒露 - 小 + 大
【人民救星】连载(43-46) (43)一根灯芯 本文谈一下毛主席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井冈山是王佐、袁文才两支武装的地盘,他们之所以占山为王,就是不肯投降,坚决斗争,所以井冈山是长期被敌人封锁的。 正因为井冈山物资紧缺,红军来了之后,伤病员和部分留守人员在井冈山休养,毛主席还要带着部队在附近打游击、调查周边情况、发动群众斗争。 随着形势和战况的变化,毛主席有时在山上,有时在外面战斗。没有固定规律,最苦的时候就是冬天,山里面冬天特别冷。 上井冈山的时候,毛主席和战士们一样,背个斗笠、穿着草鞋。和战士们不同的是,毛主席脚伤一直没好,一直在忍痛奔走。 在准备秋收起义的途中,毛主席被民团抓住,民团的人把他的鞋脱了,毛主席赤脚逃跑,在山里跑了一夜,被一位好心的农民收留。从这时起落下了脚伤,后来一直拄着拐棍指挥战斗,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到了山上,毛主席的脚就冻伤了。在寒冷的冬天,毛主席只穿着两件单衣,睡着木板床,垫稻草,盖薄线毯。白天指挥战事,晚上彻夜工作,写文章。 战士们到晚上就可以睡觉了,但是毛主席不能睡,他要考虑这支队伍的前途,处理各种危机。工作到深夜,这是毛主席一生的常态。忙起来就彻夜不休,这也是常有的事。 难道毛主席穿不到棉衣或者厚一些的衣服吗?能,但是毛主席让给别人穿。作为这支队伍的领袖、作为中央委员,毛主席穿件棉衣也是应该的。 分配任何物资,毛主席都是最后一个。要战士们都有棉衣或厚衣服穿,他才会穿。但是物资紧缺,厚衣服不够分,所以毛主席一直是单衣。 有一次战士们给毛主席找来一件厚衣服,让他穿上,但是毛主席看到一个老百姓穿着薄衣服,就送给这位老百姓了。 为了节约用油,红军规定连以上单位晚上工作,一盏油灯可以用三根灯芯。毛主席是中央委员,当然可以用三根灯芯。但是毛主席一直用一根灯芯,为了节约。 后来战士们缴获一个马灯,就是有罩子、可以提的马灯,毛主席还是只用一根灯芯。只在开会和看望贫苦群众的时候才用马灯。就是在这一根灯芯下,毛主席彻夜工作,写下无数光辉著作。 毛主席一生节约,后来到了延安条件好了一些。有时候晚上工作他房间灯暗了,新来的警卫员以为毛主席休息了,可是过一阵子灯又亮了。过一阵子又暗了,又亮了。 为什么呢?还是为了节约灯油,油宝贵啊。当毛主席不写作,而只是思考的时候,他就会调暗灯光。这时候用上了马灯,可以调节。 红米饭南瓜汤不是大家喜欢吃,而是没有吃的。在被封锁的井冈山,想买粮食蔬菜也买不到,只能缴获或自己种。 有一次毛主席去看望战士们,刚好他们在吃午饭,听到一个战士诉苦: 这么苦的野菜,怎么吃的下去啊? 毛主席就去厨房看看,告诉炊事员,炊事员说: 没办法,霜冻很久,野菜全被冻坏了。只有这种野菜能吃,这种野菜是比其他野菜苦。 这就是现实条件,红米和南瓜是井冈山的特产,菜就只能野菜了。 毛主席盛一碗饭,加上野菜来到战士们中间,和他们谈心,鼓励他们: 这菜是苦,但是很有营养。我们能够吃下这种苦,以后就能战胜更多的苦。我可是要多吃哩。 毛主席是非常平易近人的,战士们都喜欢毛主席。后来随着毛主席指挥战斗胜利,物质生活就慢慢改善了。 红米饭、南瓜汤也有了光荣的记忆。 除了领导工作和写文章,毛主席也没个停。总是要身先士卒、深入群众,给群众打水井、给大娘挑水、翻山越岭挑粮食,这些事毛主席都做过。 作为领导,他可以完全不做的,但这不是毛主席的风格。 毛主席只要有机会就为群众亲自做事,这种事大家知道的不多。战功伟业、文章名言,这种容易记住。 井冈山、延安等艰苦时期不必说,建国后,毛主席想吃什么不能吃?想穿什么不能穿?想住什么好房子没有? 但毛主席依然不改艰苦奋斗的本色,他住的房子是要交房租的,衣服、裤子、袜子是打补丁的,吃的还是粗茶淡饭。 在此我也多说几句,毛主席说: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我们都应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比如城市,很多可以不亮的灯就不要亮,这些都是宝贵的资源。 别以为自己交得起电费,国家不差我们这点电费钱,供电是一种民生服务,消耗的是宝贵的资源,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想一想毛主席生前身后的遭遇和丰功伟绩,想一想毛主席的艰苦生活,想一想毛主席燃烧自己照亮人民的牺牲,太不容易了! (44)分兵井冈 前文写到召开了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和重组前委,毛主席任前委书记。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井冈山根据地开展了挑粮运动。天刚亮就从山上出发,翻过黄洋界走山路近百里,从宁冈挑粮食回山。 军民一起挑,这是毛主席的特点,做什么都会发动群众,到下午就能回到山上。日理万机,经常熬夜工作的毛主席也常参加挑粮,战士们都喜欢和毛主席一起。毛主席会讲故事,说话风趣、平易近人,又会把革命的道理蕴藏在故事里。 毛主席说话经常是鼓劲,鼓舞革命干劲,跟着毛主席走,战士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所以当时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没什么抱怨,是革命乐观主义。运动取得很大的成果,有米10万担、稻谷30万斤,还有盐、油、布等各种物资。 这都是井冈山军民一担一担走山路挑回来的,太辛苦了,开心的人们还创作了一首山歌。此时的毛主席因为工作辛苦,没有营养,骨瘦如柴。冬天那么冷,穿单衣,还熬夜工作,还百里挑粮,能不瘦吗? 而且红四军还建了几所医院,完全是自己动手、披荆斩棘、从无到有。因为被封锁,肯定没有医疗器械,没关系,自己动手,什么都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大家用竹子、木头、树叶等制成了各种医疗器械,还采摘中草药,向当地郎中学习。 毛主席向中央和湘赣省委写信,希望派几位西医和送一些碘片来,因为种种原因都没等到。因为总打仗、条件艰苦、疾病流行,伤病员有八百多人。 1928年11月,听说彭德怀率领的红五军要来井冈山联络,毛主席派何长工带人下山去迎接,上次联络朱德部队也是何长工去的。 红四军、红五军会师了,彭德怀只是来取点经,学习一下,看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怎么运作的。毛主席给他讲了一些革命道理,刚刚30岁的彭德怀很佩服,一直铭记。 12月,毛主席制定了新的《土地法》,并以政府的名义正式颁布实行。总共有九条,是根据长期的实际情况总结、改进的,具体就不罗列了。 此时发生两件事,第一是蒋介石又组织湘赣两省军阀对井冈山展开第三次“会剿”,18个团3万多人。 二是中央派人送来了党的六大决议,六大是1928年6月—7月在苏联召开的,毛主席当选中央委员,其余当选人员不细说。 于是1929年1月4日,在宁冈县柏露村召开了联席会议,红四军、红五军、前委成员、特委成员、各县县委代表都出席了,柏露会议在革命史上是一次重要的、著名的会议,专门讨论这两个问题。 这里要交代一下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很不太平,大混战是一触即发。蒋介石知道马上就要大战了,所以更加急迫的要攻打红军,免除后患。毛主席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多次告诉同志们这个问题。有些人不信,毛主席就一次次的说服。 六大决议有一条是争取绿林的成员,孤立其头子。王佐、袁文才也是要参加会议的,大敌当前,在这个关键又危险的时刻,如果两人知道这个消息,肯定会引发分裂,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会议上传达决议时,毛主席没说这一条。 形势危急,关键是怎样打退来犯之敌。此时的红军还是很困难的,红四军总共才五六千人,伤员就八百多,其余就是红五军和井冈山民众了。敌人是装备先进的三万多正规军,而且后勤保障源源不断,井冈山地区是被彻底封锁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 如果红军能有半年休养生息的时间,情况会好很多,但是敌人又不傻,怎么会给红军时间休整? 毛主席先听大家的意见,主要是两种意见。有人说死守不是办法,守不住,全部出去和敌人周旋;有人说借助井冈山的险要地形,死守。 毛主席最后发表意见,死守不是办法,单纯的死守会被敌人封锁至死。敌人不需要打,只要围困就能把我们困死。放弃井冈山出去拼,也是打不赢,而且井冈山不能轻易放弃。 毛主席说敌人虽然外表强大,但是内部是有矛盾的,蒋桂大战即将爆发,到时候他们就会退兵了。我们要积极的防御,最后毛主席提出围魏救赵的办法。 红军主力下山,往敌人后方打,吸引敌人大部分兵力,井冈山的压力就会小很多。留守部队在井冈山坚守就行,到时候内外夹击消灭敌人。而且主力部队出去,又可以开辟新的根据地。 这个战略总结就是到外线调动敌人,和内线配合一起粉碎敌人“会剿”。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唯一正确的战略。 (毛主席的原话不是这样,我是口语化的叙述。此时蒋桂大战还没爆发,毛主席就公开这样分析,不久蒋桂大战就爆发了)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毛主席的意见,决定毛主席、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进攻敌人后方,彭德怀、滕代远等率人守卫井冈山。彭德怀等人刚上山,不熟悉地形,毛主席留下了几位熟悉地形,有丰富战斗经验的同志协助留守。 会议决定,如果守不住,可以转移到外面去和红四军主力会合。 彭德怀等人是红五军的,他们是遇上了这场大战,本来是来井冈山学习、联络的。这是一个危险的任务,红五军内部开会讨论。 有人说我们应该回我们的湘鄂赣边区,在井冈山战斗不是我们的任务。但是彭德怀、滕代远两位顾全大局,认为应该接受毛主席领导,守卫井冈山。如果红五军不留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丢失,湘赣边界政权也将全部失去。 最后彭德怀、滕代远说服了大家,留守井冈山,在这件事上,两人是有功的。守卫部队七八百人,要分兵五处据守,因为井冈山有五大哨口,山上还有八百伤员。 然后又讨论红四军下山后往哪打,有三种意见:去湘鄂赣边界、去湘南、去赣南。 毛主席发言,湘鄂赣边界离大城市近,而且地域狭小,没有转圜余地,去不得。湘南也不能去,去了几次都损失惨重,没有组织基础、群众基础,敌人太强大。 最后提了六个理由应该去赣南,赣南地区很大,而且多山,适合红军。而且离南昌很远,安全。赣南物产丰富,交通不便,江西的军队也不多,战斗力不强。而且某些地区还有群众基础,还有几支红军部队,到时可以会师。 最后大家都同意,往赣南发展。 柏露会议开了四天,这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和前途的大会,会址是一个店铺叫横店。1961年横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召开基层干部会议和军民大会,毛主席讲话,除了军事机密,大部分的会议精神都告诉了群众。毛主席勉励大家:要吃苦,耐心地打,天下将来一定是共产党的。 1929年1月14日,毛主席率军下了井冈山。没想到毛主席和井冈山这一别,竟是36年之久。 (45)毛主席唯一一次上阵厮杀 红军从遂川往赣南前进,毛主席把马让给伤病员,自己和战士们一起行军,聊聊天、了解战士们的思想,战士们也最喜欢和毛委员一起行军。 一路上要做宣传工作,比如访贫问苦、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发宣传单、贴布告。毛主席亲自写了《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特意用老百姓看的懂的四字白话,这篇布告载入史册,随时都能搜索到。 宣传单就是以红四军党委署名的《共产党宣言》,有红军的三项任务和十大政纲,让沿途的群众了解红军的真相,因为蒋介石一直在妖魔化红军。 政纲就不罗列了,红军的三项任务是: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剥削、推翻国民党政府,建设工农兵代表会议。 红军主力下山了,国民党军队很快得到消息,急派三个旅追击红军,其余军队继续进攻井冈山,给井冈山减轻压力的目的达到了。 1月16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井冈山,井冈山军民依山坚守。 红四军主力走了三天,带的粮食也快吃完了,刚好前面有敌军,打了一个胜仗,消灭敌人一个营,随后又占领了大余县。 第二天傍晚敌军就追过来了,因为大余县没有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敌人到了没有老百姓报信,警戒部队28团和敌人打起来了。这次危险,敌人以优势兵力偷袭,红军却人生地不熟,只能硬拼。 边打边转移,随后一直被敌人追。2月2日在圳下村又被偷袭,在战士们的掩护下,毛主席和特务营冲出来了。朱德、陈毅往另一个方向突围,陈毅被敌人抓住衣服,把衣服一甩,跑了。 朱德换上普通士兵的衣服,机智脱险。朱德的妻子伍若兰负伤被捕,英勇牺牲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打仗最怕被人追,这时候很乱,谁都顾不上谁。谁死伤、谁被捕、谁能冲出来,有时候要看运气。 江西的国民党军相对来说比较弱,但和红军比有很多优势。人多、装备好,还熟悉地形,红军不熟悉地形,这是个重要原因。 突围后到山上会合了,马上往闽赣粤三省交界处转移。 1月30日,井冈山失守,在山上的伤病员和老弱妇孺一千多人全被敌人杀害。彭德怀带着一部分人冒死冲出来了,还有部分红军只能到深山里和敌人打游击。坚守了半个月还是守不住。 1929年2月2日,红四军到了寻乌境内。东固地区有支红军部队,还有根据地—赣南游击根据地,红四军就是要去那里。为更便于指挥作战,红四军改组,团改称纵队、营改称支队、连改称大队。 主力部队分为第一、第三纵队,第一纵队长是林彪,第三纵队长是伍中豪。领导成员不变,军长朱德、党代表毛主席、参谋长袁文才、政治部主任陈毅。 此时有人提议分兵,毛主席坚决不同意,此时分兵必然被敌人各个击破,红四军就完了。最后还是没有分兵,毛主席挽救了红四军。本来就各方面处于弱势,被人追着打,还分兵,不是找死吗? 很快敌人又追上来了,红四军又转移,途经瑞金的时候,毛主席派一个班的战士去城里抢报纸。毛主席对国内形势了如指掌,主要靠的就是看报纸,算是情报来源。 这一路被敌人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了。贺子珍主动请缨,带战士们去抢报纸,因为她知道毛主席需要什么报纸。 报纸抢到了,但是和敌人交上火了,贺子珍单枪匹马,打死前后的敌人,突围平安回来。贺子珍从小喜欢英雄故事,有豪杰之气。不论是革命性,还是战功、勇敢,都是很优秀的。要换其他女同志,很可能要被敌人抓住了。 此时红四军最大的问题是太饿了,一路被人追,根本没时间没条件吃点东西,粮食早就吃完了。到了大柏地村,刚好侦查到当地驻军正在庆祝打胜仗。 红四军进攻,打了敌人措手不及。把敌人准备吃的饭吃了,大家吃饱了,吃的很好,因为当天是除夕夜,伙食好得很。 吃饱了有了力气,被敌人追了二十天,大家都很生气,要和敌人好好打一仗。毛主席等人立即开会,发现此处是个打埋伏的好地方,于是布下口袋阵,准备大战一场。 第二天小股部队引诱,敌人果然进了伏击圈,这一仗打的很辛苦,因为红军条件太差,人员、装备都不行,靠的就是战斗意志。 从2月10日下午打到11日下午,也就是从1929年的大年初一下午打到初二的下午,激战24小时,终于打垮了敌人。 论战斗意志,国民党军是不如红军的,红军只是条件太差,又到了陌生地方,才会被动这么久的。这是一次生死之战,在胜负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带着警卫排向敌人冲锋,这是公认的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亲自上战场拼命。 大柏地之战,因此名垂青史。到后来红四军都没有武器了,拿树枝、石头、空枪和敌人厮杀。连白刃战都不是,红军没有那么多刺刀,是肉搏战。 毛主席也和敌人杀在一起,此时的毛主席还身患感冒呢。这一次缴获颇丰,以弱势兵力拼命打垮了优势敌军。 毛主席一生不带枪,在井冈山的时候有人送一把好枪给毛主席,毛主席不要。他说等我拿枪打仗的时候,红军也快完了。 当时的老百姓都怕军队,早就跑到山里去了。打完仗大家都饿了,没地方吃饭。于是毛主席破例允许红军不经老百姓同意就拿了老百姓家里的粮食、油等食物了。老百姓不在,想商量也找不到人啊。 红军不能看着食物饿死吧,但是毛主席命人在每家都留了借条。不久后,红四军再次经过大柏地,毛主席派人挑着大洋一家家送钱。老百姓都很高兴,感叹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就是不一样啊。 第二天红四军继续进攻,往东固前进,2月19日,红四军和当地红军独立红2、红4团胜利会师。东固地区,就是赣南游击根据地所在地。 红四军终于可以喘口气了,从下井冈山到东固这一路,都是被敌人追啊。不跑不行,一旦恋战就会被敌人围住,被全歼了。 两军举办了会师联欢大会,毛主席作了讲话,再次鼓励大家: 军阀混战即将开始,是我们发展的大好机会,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此时毛主席知道了井冈山失守的消息,原定的内外配合打败敌人的计划只能放弃。此时敌人又追过来了,而且吉安的国民党军也准备进攻东固地区,大家又开会商量下一步去哪里。 (46)从闽西到赣南 前文讲到毛主席率领红军打了大柏地伏击战,刚和东固地区的红军会师,敌人又重兵来袭。毛主席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讨论红军下一步行动方向。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去闽西,就是福建西部。有如下原因: 闽西的军阀基本不是正规军,而是当地土著军阀,战斗力弱;闽西地域宽广且多山,交通不便,适合红军游击和战斗,不利于敌人集结; 而且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深受革命思潮影响,有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别忘了国民革命政府最早在广州,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从广州开始。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毛主席多次说过的,蒋桂大战即将开始,只要挺过这段困难时期就好了。 红军略作改变,新成立第二纵队,这样有了三个纵队。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东固根据地(包括毛泽覃),边养伤边协助当地工作。1929年2月底,红四军离开东固,往闽西进军。 很快,蒋桂大战开始了,蒋介石只能抽调兵力开往前线,他组织的湘赣两军对红军对第三次“会剿”就此结束。 红军又一次迎来好机会,3月,红军到了闽西地区。红军一到,闽西的老百姓知道了,当地军阀也知道了。军阀郭凤鸣立即率军来攻,被红军打退。 然后长汀县委的负责人段奋夫来了,红四军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经段奋夫的介绍,毛主席了解了当地各种武装的情况,决定消灭郭凤鸣这股力量。 毛主席又打了一个诱敌伏击战,大胜,缴获大量物资,震动闽西。 1929年3月中旬,毛主席率军到了长汀。毛主席立即查看地方志,每到一地只要有条件毛主席都会这样做。随后请当地群众来开会,作调查研究,摸清当地情况。 方方面面都搞清楚之后,毛主席写了一份布告《告商人及知识分子》,全文就不写了。我们要学习毛主席的工作方法,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了解真实民情,深入群众,从不脱离群众。 然后就开始群众工作,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农民协会、工会等群众组织,还成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因为红军消灭了当地的大军阀,可以放手开展工作。 通过打土豪和筹集物资军饷,红四军第一次发钱了,所有人一律平等,每人四块钱,包括俘虏都有。红四军一直是没有军饷的,靠的是理想和信念。这个钱不是军饷,算是给大家的零用钱。 而且红四军第一次制作了标准的军装,每人一套,红五星的军帽、红领章、绑腿。大家都非常高兴。 3月20日,毛主席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计划。随后毛主席起草报告,向中央和福建省委详细汇报。 毛主席总结经验,要在合适的地方割据,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全国都可以。 这是屡试不爽的经验,至今为止,井冈山和闽西算是大地区,比较出名。其实毛主席每到一地都是这样做的,小地方不知名而已。比如毛主席率军,在某地驻扎都是这样做的。 毛主席把这套宝贵的实践经验向中央报告,希望能在全国推广,这样胜利会更快。正因为有前面丰富的经验,所以在闽西很快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说明毛主席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包括后来的延安不也是这样吗。 此时毛主席收到彭德怀的来信,说他们已经占领了瑞金。瑞金就在长汀旁边,毛主席很高兴,于是和朱德等人开会,大家决定去瑞金,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并计划恢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4月1日,红四军和红五军在瑞金第二次会师了,第一次会师在井冈山。两军领导开会交流,诉说各自的经历,不必细说。 4月3日,福建省委的刘安恭带来了中央的“二月来信”。 这是中央2月7日写的《中央给润之、玉阶两同志并转湘赣边特委的信》,玉阶就是朱德。 信的意思是现在敌人很强大,要毛主席和朱德离开部队到中央来工作。部队尽可能的分散,到农村去发动群众,保存革命力量。 于是大家开会讨论中央来信,鉴于实际情况,大家认为毛主席和朱德不能离开部队,要好好建设巩固革命根据地。于是又请毛主席代表前委写一份报告《红四军前委关于目前形势、闽赣斗争情况和红军游击战术向中央之报告》。 报告中毛主席详细说明为什么红军不能分散,朱毛也不能离开。分散一定会失败,很可能红四军就散了,没了。没有坚强的领导会慢慢被敌人消灭。并再次报告宝贵实践而来的各种战术,提出要争取在闽赣浙三省大发展。先在闽西、赣南这一带建立一个大的革命根据地。(具体的全国分析就不细述了) 彭德怀也代表红五军给中央写了一封信,不同意“二月来信”的意见,信这样写: 中国革命需要红军的存在,年轻的红军需要朱德、毛泽东的坚强领导,局势紧张朱毛不能离开部队。只要有正确的政策,红军是能坚持的。 这边毛主席、彭德怀的信刚发出,上海的中央已经改变主意,4月7日又给红四军写了一封信,要求红四军扩大游击战,发动群众等。如果朱毛不能来,就派位同志到中央来,汇报、讨论一下再回去工作。 为什么中央还没有收到来信就改变了主意呢?因为上封信是二月写的,三月底蒋桂大战开始了,所以中央认为形势大变了。 再说红四军、红五军这边,又开会讨论下一步方略,决定争取江西,扩大根据地。彭德怀提出要收复井冈山,恢复湘赣边界政权,大家都支持。彭德怀回井冈山后,联系了还在当地的革命力量,整编了部队,战斗失败,没能收复井冈山。 4月中旬,毛主席率领第三纵队到了兴国县,兴国县委的同志召开隆重的群众大会请毛主席和大家讲讲话,五千多群众热烈欢迎毛主席讲话。 具体讲话不提,反正很成功,毛主席讲述革命的道理和目标、前途,大家深受鼓舞。 毛主席又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制定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为了更好的搞土地革命还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大多数课程是毛主席讲的,大部分教材是毛主席编的。从国际形势到国内革命,从农民问题到土地革命,包罗万象的讲。农民运动讲习所时的毛主席又回来了。 兴国人民有福啊,之前的几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毛主席是所长或副所长,虽花了很多心血,但忙于其他工作,有些课是其他老师讲的。这次在兴国的训练班,基本都是毛主席讲课。 毛主席反复强调:争取群众是我们的法宝,只要有群众支持,我们就立于不败之地。脱离群众,革命必然失败。 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和土地革命搞起来了,4月中旬成立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毛主席制定了《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建立县、区、乡各级政权。很快,于都、宁都两县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赣南革命根据地大体成形。 一次次胜利、一个个根据地、一个个红色政权,能看到毛主席付出多少心血。 革命形势大好,反面角色也要登场了。蒋桂大战初步结束,蒋介石又组织军队向红四军进攻。 |
责任编辑: |
上一篇:【人民救星】连载(39-42)
下一篇:【人民救星】连载(47-50)
共有 0 条评论 |